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新时代凉山彝族优秀家风建设探析

作者:李学勇 张新颖 发布时间:2023-02-11 原出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3期 点赞+(

摘要:彝族家风是彝族文化的缩影,是读懂彝族的基因密码。建设彝区优秀家风,事关彝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事关彝区的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和谐繁荣。加强新时代彝区优秀家风建设,要抓住彝族家风家支化、习俗化、封闭性、稳定性等特点,从筛选彝族传统家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彝族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时代精华,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发挥家支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加强各民族家风的交流与融通,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新时代;彝族家风;建设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凉山彝人 马波摄)

彝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风明,乡风明则乡村兴。建设彝族优秀家风,事关彝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事关彝区的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和谐繁荣。当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中,注重彝族家风建设,用优秀彝族家风涵育乡风文明,能为彝区和谐稳定、振兴繁荣汇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新时代建设彝族优秀家风的意义

“缺不了的是粮食,离不开的是家支”,彝族是一个极其重视家庭、家支、家风的民族。新时代建设优秀彝族家风,意义十分重大。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有助于筑牢彝区振兴的家庭根基

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家庭内在的精神文化。家风正,则家庭兴;家庭兴,则乡村兴。没有优良家风的支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倡导“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1]家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点。只有建设优良家风,才能筑牢彝区振兴的家庭根基,并为彝区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出来的,是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2]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蕴含着传承和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而彝族家风是彝族文化的缩影,是彝族文化的基因密码。开展彝区家风建设,以优秀家训家教为彝族文化载体,挖掘蕴含在彝族家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有助于彝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各地的优秀地方文化有机融合,才能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践魅力。具体到彝区,就是要与优秀的彝族文化相融合。源远流长的彝族家风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彝族家风中不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以家风作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彝族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接与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和更具针对性、感染性、启发性,真正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有助于推动彝区精准扶贫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扶贫先要“扶志”,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更重要。而“国之本在家”,家之魂又在家风,家风是家庭深层的文化和内在的精神规约。没有优良的家风,就没有昂扬的精神风貌,就难以焕发出家庭的活力。实施精准扶贫必须把家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激发家庭的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彝区家庭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以千万个家庭的优良家风带动乡风文明,增强彝区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脱贫奔康的内在动力,推动凉山地区精准扶贫和经济社会发展。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家风的特点

家风是家庭内在的精神文化,是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家庭的风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由于彝区特殊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环境,滋养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家风,彝族家风呈现出家支化、习俗化、封闭性、稳定性等特点。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家支化

彝族是一个极其重视家支的民族,家风的传承中更讲究整个家支性的继承与发展。家支即家族支系,是凉山彝族社会组织形式,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集团。通过采取父子连名的办法来保持血缘关系的巩固和延伸,若干代以后形成一条家支链,凡是本家支成员都可以从这链条上找出自己的名字。从彝族谚语“根靠的是树木,人靠的是家支”“蛤蟆生存靠水塘,猴子生存靠树林,人类生存靠亲友,彝族生存靠家支”可以看出,彝族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家支化,几乎所有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都以家支为中心。彝族家风是由家支共同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物,是整个家支都尊崇的制度和规范。例如家支习惯法是家支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约,对每个家支成员的言谈举止都能起到约束作用。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习俗化

彝族的家庭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是习俗化的,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子女、晚辈对家风的认知与理解,主要是来源于父母、长辈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力量以及自身对民俗风情的感知。火把节、跳歌节、彝族年等展现彝族传统文化节日的形成,离不开彝族人民对日常生产生活的总结与提炼。这些传统彝族节庆中蕴含的道德理念、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承载着彝族丰富的家风资源。此外,彝族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谚语是关于家风的,如“父母善言教,子女言谦和”“行为美的人,所到之处都体面;言语美的人,所到之处朋友多”“母亲偷盐巴,女儿就会偷辣椒”“父母不文明,儿女话粗鲁”[4]等,浅显易懂,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封闭性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境内峰峦重叠、河谷幽深。受地理条件影响,其社会封闭状态较为严重,因而造成彝族家风传承也呈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一般来说,只有同一个家支内部成员之间、家支与它的姻亲家支之间才有往来、沟通和交流,不同家支之间往来较少,各个家支与其他民族之间也很少交往。各家支划山而居、顺水而治,加上长久以来的交通闭塞、来往不便,形成了封闭的社会状态。[5]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状态使外面的人不能轻易进入凉山彝族地区,凉山彝族人也很少走出各自家支的势力范围。因此,家支文化内容的对外传播十分有限,家风的内容构成也主要基于家支内部的需要,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稳定性

“家风的稳定性是指家风一经形成,其样态或实质在一定时期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状态。”[6]凉山彝族地区由于家族世代生活环境的封闭性,家庭成員之间共同坚守的信仰受外界影响小,经过世代的传递与延续,家风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早已根深蒂固,成为家支成员的“精神烙印”,具有很强的稳定性。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新时代加强彝族家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加强彝族家风建设要立足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彝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筛选彝族传统家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辩证理性地看待彝族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加强优秀彝族家风建设的前提。家风是家庭长期积累、代际传承的结果。我们必须看到彝族传统家风中既有很多积极的、有益的内容,但是也存在一些糟粕。只有正确地区分出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继承其中的优良传统,才能在文化综合创新的实践中避免简单的拼凑或无意义的调和。“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8]彝族家风内容丰富,在继承和弘扬时必须坚持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使优秀的彝族传统家风文化在现代社会大放光彩。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家风,不是对原有内容的全部吸收或全部摒弃,而是要结合时代要求选取原来有益的文化加以改造。诸如重义轻利、尊老爱幼、互帮互济、敬畏自然等传统思想观念依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正效应,应当继续发扬;而彝族传统家风中存在的家支至上、重男轻女等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束缚了彝区发展,应当予以摒弃。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促进彝族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优秀家风体现着社会文明,包含着家庭教育要求,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续,还是社会价值观的传承。“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虽然由于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习俗规范等,但在道德生活的价值追求、永恒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的具体规范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着契合性、一致性。”[9]当前,推进彝区家风建设,要挖掘彝族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要求融入其中,促进彝族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彝区家风建设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家风家教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才能够在方向上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紧扣时代主题,为彝族家风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新时代彝族家风的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吸收时代的精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思考彝族家风建设,要紧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把家风建设与彝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握时代性,富有创造性,赋予彝族家风新的时代内容。比如,我们要克服平均主义、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等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树立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竞争观念、拼搏精神、创新创造精神;要克服封闭意识、等级观念等腐朽的观念,树立开放观念、市场观念、公平观念、平等观念、人才观念;要大力破除封建迷信,让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蔚然成风。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发挥家支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古以来,执政者与领导者的道德风气,就是一种风向标,引导着包括家风在内的整个社会风气的发展。”[10]故而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1]这就是说,领导者的德行像风,普通老百姓的德行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家支头人是一个家支的领袖,极具声望与威信。家支头人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影响整个家支的品德风貌。因此,在彝族家风建设中,家支头人要充分认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日常的细微小事做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家支的表率,引导家支成员自觉践行好家风,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家支融洽的良好局面,提升彝区家风德治的水平。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加强各民族之间家风的交流与融通,形成家风建设的民族协同效应

如今,合作共赢成为社会共识,不同地区之间都在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凉山彝区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长久以来的小生产方式的影响,很多彝区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与外界联系较少。人们对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反应迟缓,不完全具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就很难意识到自身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不足,难以促进家风的改进,也很难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家风的精华,为本民族家风的发展提供有机养分。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视野、包容的胸襟,积极加强彝族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形成家风建設的民族协同效应。6c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1).
[2]刘文嘉.“文化热战”时代当显中国自身魅力[N].光明日报,2014-01-16(1).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凉山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凉山卷谚语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91-92.
[5]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118.
[6]康雁冰.论家风的实质及发展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6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9]于兰,潘忠宇.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11):75.
[10]吴灿新.当前我国家风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岭南学刊,2017(03):51.
[11]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40.

作者简介:李学勇(1976—),男,四川石棉人,法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新颖(1994—),女,四川邛崃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2017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LXF2017-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凉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