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族史追忆

作者:诗普拉龙 发布时间:2006-07-07 原出处:凉山文学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公元1770年,17世先祖津古菩帝得到乾隆皇帝的谕旨邀请,在河北承德普陀避暑山庄参加了乾隆大帝60岁大寿庆祝典礼。据传说,当时新疆的可汗、蒙古的王宫贵族、西藏的达赖和班禅,当时在大清十三排图上的各少数民族首领,还有不少外国公使馆的使臣以及远东高丽亚的王室皇族都参加了大寿庆典。当年雄霸亚欧大陆的大清政府或乾隆大帝,为什么偏偏邀请我17世先祖津古菩帝参加乾隆皇帝的60大寿庆祝典礼呢?当时的南方夷(彝)族人,据清史学者研究足有100多万人口,族内人中不凡也有众多知名、著名的土司王爷和大部落酋长君王,为什么我的17世先祖却得到了邀请?作为后人,一段时间以来,我找不着北地一直探寻着始终沉淀在我心底中的这个长久的疑团。D5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故乡四川雷波,在一次一位亲族人的葬礼上,无意间,我听见了一句赋有佐证意义的话:阿卓(大凉山一大土司,曾与我家族有一段姻亲关系)以雄杰称王,结自(我家的部落氏族名)以爱民受封君臣。据考证,元世祖忽必烈大帝时期(也有民族史学者坚持说是在宋朝初期),在今四川境内北自峨眉山,东自宜宾或泸州,西自雅安地区的汉源、石棉县,南自云南昭通地区永善县境内方圆500多公里的地方,我的家族曾被朝廷封以平夷长官司(彝语称“阿董尼温”、当地汉民称为“董蛮王”。但也有前辈人说,我的家族是被朝廷封以叙南蛮夷宣慰司,或说是泥溪长官司、蛮夷长官司、夷都长官司、沐川长官司等诸多长官司中的其中一个)。当年,先祖统辖的这一地区,部落林立,民族繁多,但多以夷人称雄、称霸或称王为主。之前,这一带经常有“夷民滋事”。先祖管理这片土地后,曾政通人和、五谷丰登,官民邻里亲如一家,各民族团结和睦。时间不长,先祖去世,后人虽承袭着官职,但就是已无能力再管理好这一带属民了。到了明朝,这一带成了不是“群龙无首”,而是“群龙多首”的地方。平常征战不断,死伤无数。到了清雍正年间即雍正6年,先祖的官职彻底被废,这一带依然成了“**王国”。到了17世先祖津古菩帝时,后人终于又有了一个能人。到了乾隆年间,这一带依然经常发生“夷民起事”,并且常常是“兵来夷服,兵走夷叛”。大清朝廷可能是因怕引起整个南方各民族效仿起事,造成“社稷动荡”,清朝廷便下定决心彻底“剿办夷务”。在清军分左翼路、右翼路两军浩荡南下征剿夷民(也有的说右翼军是乾隆同时出兵征讨金川藏族嘉绒土司)途中得到了17世先祖津古菩帝带领众多族人的鼎力相助。在征剿过程中,因清军不熟悉当地山貌地形而长时期剿办不了夷务。后来,清军奏报朝廷封以当地族王,即我的17世先祖津古菩帝为左翼军“左副元帅”协助征剿,并赐给武官铜质狮钮印玺一枚。17世先祖津古菩帝为清军在“剿办夷务”中立下了功劳,并被誉为“德化大将军”,清军同时也获得了战功昂首而返。这之后,这一带曾风和日丽,再一度出现了风调雨顺,各民族通情达理,互帮互学互助,过着安居乐业的康祥生活。D5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世先祖以“爱民”著称于世。“津古”又写作“吉古”、“金古”或“井古”,“津、金、吉、井”系同音另写,有“奴隶”、“庶民”之意;而“古”意思是“爱、热爱、关心、思念”等,“津古”就是当地族人语指的就是“爱民”(“津古”一词,也有人说,因17世先祖为了表达爱民之心,族王习惯居住于上方领地的他,因特意搬迁至下方与民同住于村中央而得名)。人们就这样开始称17世先祖为“津古”(爱民)。那么,“菩帝”一名又从何而来的呢?17世先祖参加乾隆皇帝60大寿庆祝大典回来后,经常讲起在普陀山庄举行的这一“普陀盛事”。讲多了说惯了,族民们也听多听久了,并且常给父老乡邻们在讲起这一盛事时,17世先祖总爱以“那次在普陀山”为开头语。族人们就取笑他“普陀”即“菩帝”。“普陀”之语在古夷语中与汉语“唠叨”一词的语音很相近。“菩帝”一词,意思就是17世先祖说话或在讲故事时“罗里罗唆”或总爱“唠叨”或“没完没了”。但也有人说“菩帝”是指17世先祖当年死活不顾为清军 “争夺新土地或扩张新土壤”而为其服务的意思。还有的人说“菩帝”是指17世先祖“把大清当作祖人努力为其争夺土地”之意。不管怎样,这里的传说似乎还有点有根有据,对“菩帝”一词的注释也大体相致。还值得一提的是,至今,族民们还以口唱文学的形式代代传唱着17世先祖津古菩帝带着随从、带着通司(翻译)100余人一路向北的故事。据说,当年17世先祖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徒步和策马扬鞭一路朝北而行后方达到京城。在京城拜见了乾隆皇帝后,再折回河北承德普陀避暑山庄参加了隆重的乾隆帝大寿庆典。17世先祖后来生有二子,大儿子取名“菩帝解火”,小儿子取名“菩帝暗陆”。“菩帝解火”与“菩帝暗陆”,这又是怎么来的呢?“菩帝解火”是我这支家族的18世先祖,17世先祖给他的大儿子取名时,据说当年为乾隆帝祝寿庆典的盛况被称誉为一次“金会”,17世先祖理所当然地将“金会”一词拿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只是“金会”一名用当地族语一念时早就变了音准,成了“解火”的音了。小儿子“菩帝暗陆”的“暗陆”一名就是“不抢劫、不掠夺、不称霸、不侵略”之意,看来17世先祖当年在当地“夷民起事”和清军在“剿办夷务”的事由中看出了不少症结所在。到了菩帝的孙子(即我家族的19世先祖)解火厄竟时,都不相信爷爷说传的“普陀盛事”,更不相信爷爷见过皇帝,每当听爷爷讲那故事时候,他经常以疑问的神态总爱对爷爷说“我不相信!”所以,人们后来都称他为“厄竟”,“厄竟”就是本族语“不相信”。D5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世先祖在那次参加乾隆皇帝60大寿庆典上,在受到乾隆帝朝见中,当年只有30多岁的他,据说还被乾隆皇帝收为“义子”,受封以“施普”(施以爱民之心普渡民生之意)之号纸(印信),赐给尚方宝剑一把,赠给银号角四把(意为号召四方夷人),赏给镶云锦黄龙丝衣一件,谕旨加恩赏银一万两。“义子”,后来被族人或外族人用作或称呼我家的部族新名,常与我家的一世先祖杰木博弘之名相提并论,成了“博弘结自”。“结自”,就是“义子”的变音,“结自”之部族姓,后来在历代汉书上还有“吉子、结孜、结兹、杰子、吉资、吉直、泥子、尼子、羿子、立子和结自”等一音多写。此外,我家的部族又有一盛称叫作“施普尼温”。“尼温”,就是族语“受皇上封给”的意思或“皇帝赐封给的官爵”之意。据知,在当地,目前还有一些族民因当年敬重先祖而取“施普”、“津古”姓氏的后裔。那把尚方宝剑呢,据说,还保存在我家族的另一支――盆盆支,但据访,那把尚方宝剑在民国年间被一汉商用22锭银子换走。那四把银号角呢,被我先祖送给了我家族的又一支――几恒阿程支。至今,在四川雷波县山陵岗地区还流传着这四把银号角的许多故事。D5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乾隆帝驾崩后,我家的祖业日渐衰弱。此外,历经了后来一代代衰朽的清王朝,使我家的家族衰落无遗,家族人一代代衰颓,加之,部族内部因争夺官印或因宗族门户之争、绝业之夺,以及部落与部落、族人与外族人之间经常发生征战,人丁也节节衰微,最后彻底衰败,至今总人口也不过是千把人。但是在这千余“义子”的后人中,不凡有始终不忘17世先祖“爱民”的情结,并爱在敬祖大典上颂咏起《谱牒?盛世篇》时,这样传唱先祖道:D5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过一座座大山,走过一片片森林,有一群人正朝北而去,在人群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彪悍的汉子,他骑着黑色骏马,头缠着“英雄结”更显神韵,紧跟着这位彪形大汉的都是手拿弓箭的壮汉武士,他就是我们的17世先祖,他就是我们的津古菩帝,他要一路向北,他要去朝拜皇帝,他要去参加帝王的寿典,先祖津古菩帝啊,皇帝称赞他爱民,我们歌颂他“吾莫结自”(“吾莫结自”意思是见过皇帝的族王,也可以翻译成皇帝的义子)……D5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一段还能在今天的部族人中听得到的、在传唱17世先祖的一首首歌谣里残存的向北故事。当我把以上这些先祖的说传,在没有形成文字之前,就讲给了许多族民们听,上了年纪的人都对我家族的历史还知根知底,只是稍微年轻一点的人听我讲后,有的说是我“杜撰”、是一种“异说”,有的说“牵强附会”,还有的说“这样盛极一世的部族不可能衰落到现在只有数百余人的地步”。但是也有不少的人表现出没有异议,并且还说“确有其事”。我写下的这些是否有史料依据,是不是有着史实为基础,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我是经过一番辛勤的实地采风和长期调查研究后,方得出最后这样一种结论的,信不信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所传说下来的故事也再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只是我家族的大部族名和小部族名即“结自”与“施普”两语,确实是在本民族语汇中其词根词源均无法得以解读,也始终无法释译其语意。但以上历史故事传说用时间来推断还是可信的。1770年到现在已有230年,从津古菩帝到我这代已有8代人,按照历史学家所共认的一代以30年计,8代人共有240年,时间推算起来出入也不大,还相当。D5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