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楚雄州彝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邵平 白爱荣 发布时间:2023-07-30 原出处:​楚雄州非遗数字资源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chuxiong01.jpg

彝族传统手工服饰 (摄影:邵平)

●综述

楚雄州有上万人以上的世居民族7个(汉族、彝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傣族、白族),各民族属大杂居小聚居,生活习俗、文化互相影响和融合,具有刺绣文化历史的有彝族、苗族、傈僳、傣族。据考证彝族刺绣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刺绣是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工艺美术。主要应用于饰物和衣服的领襟、袖口、肘部的花纹图案制作,添彩于帽子、头巾、背布、围腰以及披肩之上。图案十分妙地运用了点和线、疏和密的结合,所以层次丰富,简洁而明快。图案造型多以花乌虫鱼写实为主,色调饱满、浓艳而厚重,充满了远古的神秘之美。其制作手工精湛神奇,是少数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工艺,也是少数民族服饰和饰物最直观的表现部分。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anzhuangd16.jpg

彝族传统男装

少数民族妇女的衣饰能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饰物,故种种类繁多,计有头花、银帽、银角、银项链、银冠、银梳、银链、手镯及各式衣片数十种。穿戴在各种颜色的衣料上,更显得灿烂夺目,美不胜收。远古时候一套精美的绣品要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辛勤劳动和刺绣、蜡染、裁缝等复杂工艺,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少数民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也反映了她们内心的情感世界,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ayinhua4.jpg

彝族服饰与马缨花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的,可以蔽体御寒,刺绣作为精神的,可以审美,可以研究里面蕴涵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由此,少数民族刺绣图案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有人认为少数民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书”。这种把本民族历史以图案的形式绣在随身衣物上的独特方式,哪怕迁徙的脚步走得再远,少数民族的子子孙孙都可以通过这种神秘而具有独创性的方式接受着关于本民族历史的信息,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fs25.jpg

彝族传统服饰:永仁彝族传统服饰

刺绣文化只是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当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其构形手法上体现出来的审美创造时,当我们通过分析其抽象图形表现出的自然物象与特殊含义,透视出不同时期的少数 民族社会发展状况时,更为我们这些古老而拥有伟大智慧结晶的民族感到骄傲。充分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发展,避免默默湮灭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添加新时代的内涵。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02.jpg

彝族传统服饰工艺:纺线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彝绣彝装传承骨干培训班,培养大批传承骨干人才。通过培训,解决了楚雄彝州成千上万绣娘骨干彝绣的思想认识,使学员学会彝绣的针法、技法、图谱、色彩搭配。2003年以来,州县市妇联文化部门牵头,每年在全州举办20余期绣娘及传承人骨干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达2万多人。通过培训,学员们开阔思路,提高技艺,破解难题,传承创新彝绣品,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社长罗珺设计制作的彝族手工刺绣桌旗通过了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这标志着楚雄彝绣获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确立了彝绣这一门类手工艺品在工艺上的世界标准。2015年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樊志勇获得“创意云南ADD大赛布艺类金奖”和云南省青年创业省长奖的提名奖。2015年10月楚雄彝绣天地公司经理李长征学员获得“中国民族刺绣工艺大师’称号。普玉珍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成了彝族服饰传承人领军人物。同时,州文化、妇联、彝绣学会、民族事务等部门依托技师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及中小学举办彝绣传承人骨干培训。省文产办、省妇联、省文化厅、省工美协会和州文产办、州妇联、州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企业法人代表、绣女代表到国内四大名绣地、彝旗聚居区进行培训。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提高了绣女队伍、营销队伍、设计队伍的综合能力和创作创新彝绣精品的技能。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anzhuang15.jpg

彝族传统服饰:男装

命名一大批彝族服饰(刺绣)传承人,不断扩大传承人群体队伍,为彝绣彝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近年来,州委州人民政府强化对彝族服饰(刺绣)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编制了《楚雄州民族文化强州规划(2013——2020), 楚雄州发展彝绣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以彝绣彝装为载体,着力打造“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文化节;另一方面于2011年开始州文化部门牵头、财政、人社部门参加与制定了楚雄州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先后五批推荐命名了2个彝族服饰(刺绣)传承保护基地,推荐命名了63名国家、省、州级彝族服饰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为服饰(刺绣)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03.jpg

李土司夫人服(清、武定环州)

积极扶持彝族服饰(刺绣)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彝绣产业。多年来,州委、州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彝族服饰的保护与发展,从2018年5月开始,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研究制定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经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省人大批准,于2019年6月1日颁布实施。同时,州委政府强化政策支撑,始终支持各地每年举办传统节日、展销会,开展彝族服饰展示、展演、展销等活动,并将其作为重点文化产业进行培育,整合省、州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5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使楚雄彝族服饰走出山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提高了楚雄彝族服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彝家公社、咪依噜、彝彩公司、彝绣天地、永仁彝绣坊、纳苏彝绣、索玉文创等一大批彝族服饰龙头企业不断崛起,带动了全州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州有固定绣女3万余名,相对稳定、熟练的绣女6万余人,彝绣产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有彝绣协会(合作社)57个,从事彝绣业的企业(经营户)400家(户),其中,产值超过50万元以上的22家(户),产值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有17户,产值超过500万元以上的9家(户)。一批精美的彝绣品和服饰被国际国内市场和专家认知认可,如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社长罗珺设计制作的手工彝绣桌旗、餐垫,通过了2014年联合国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楚雄彝绣天地公司经理、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副会长李长征设计制作的彝族女服饰获得2015年“中国民族刺绣工艺大师”称号,一大批贫困家庭通过彝族刺绣、彝族服饰产业增加了经济收入,为广大彝族妇女开拓了脱贫致富的道路。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iguanmao13.jpg

儿童鸡冠帽

●楚雄彝族服饰文化遗产类型及特征

楚雄彝族服饰于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族服饰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内涵丰富,是楚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山地农耕和畜牧生活中,在自生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手工绝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是楚雄彝族人民的文化符号,他传承的古老款式和纺织技术,是人类服饰史的缩影,为研究服饰起源和演变提供真材实料。分居各地不同的服饰特色,不仅是不同支系彝族的外在标识,在共性上展示着彝族崇虎敬火、尚黑、崇拜天地日月和马缨花的文化传统特色,在个性上展示着彝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不同祖系分支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而形成的差异,并且围绕着服饰产生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己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04.jpg

武定纳苏支系仿古老年女装

一、楚雄彝族服饰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楚雄彝族多居住于海拔2600米以上的山区,以农耕和畜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冬长夏短的气候特征,影响和制约着服装材质的选择,使他们有缠头和穿多层衣之俗;常年行走于山间地头,袖口、背部、胸襟、裤管、鞋面多是生活生产中最易磨损的部位,于是在这些部位绣花,在装饰的同时,还起到牢固衣物的作用。在刺绣图案的选择上,也可看出楚雄彝族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表现,马缨花、杜鹃花、牵牛花、雪花、八角花、羊角花、树木、鸟兽、牛羊、人物、卷云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大都能以写意或写实的夸张形态出现在他们的帽子、头巾、衣襟、环肩、围腰、包、裤管等部位上,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无不表现出人与自然相谐的审美观念。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dsfddadd7.jpg

楚雄彝族传统女装 (摄影:白爱荣)

二、楚雄彝族服饰是民间信仰的折射

楚雄彝族的头饰、装饰纹饰中我们依旧可以寻觅到远古时期彝族先民的公鸡崇拜、虎崇拜、火崇拜、马缨花崇拜对其审美意识的影响,或多或少显示出天人合一、神人一色的感应或对应关系,行使着特定的文化功能。   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鸡在彝族传统文化观念中是一种吉祥物。彝文经典《夷僰榷濮》记载:彝族先民在创世神话中谈到,远古时天地之间没有光明,无白昼黑夜,是慧鸡不停的啼叫才使光明降临大地,天空变得碧蓝。彝族认为鸡是有智慧的禽鸟,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代表,在楚雄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曾有一对彝族青年,他们深深地相爱,当他们在森林中约会时被魔王发现,小伙子被魔王杀死,姑娘不愿遭受凌辱而逃跑,当姑娘跑到寨子边时,寨中的雄鸡正好高声叫起来,魔王不敢再追,姑娘抱着雄鸡来到森林中,雄鸡一叫,小伙子便复活了,从此彝家姑娘戴上鸡冠帽,不再惧怕魔王的危害。可见,公鸡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是光明象征,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代表。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缨花也是彝族古老神秘文化的体现。马缨花是彝族心目中最美的吉祥物。彝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彝族始祖阿普笃幕时洪水泛滥,他按天神指点,用马缨花树做成独木舟,乘其躲过洪灾,使得彝族得以繁衍生息。为此彝族先民认为马缨花树是神灵之树,能保佑部族繁衍发展。他们在衣服上绣上马缨花,不仅能美化装饰,还能祛恶避邪。于是马缨花成为了楚雄彝族服饰上最为常见的装饰物。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05.jpg

彝族传统服饰:羊皮褂

彝经《什列普系》说:“什列之始祖,乃天上虎神,婚配民间女,后裔为虎氏族”。彝族自称虎的民族,黑虎是彝族的原生图腾崇拜物。创世史诗《梅葛》记载,是虎尸解而形成了天地万物。虎作为图腾物的崇拜遗迹,从古至今都存在于彝族服饰中,《新五代史》:“昆明,其人椎髻跣足、披毡,其首领衣虎皮”。唐、樊绰《蛮书》云:“异牟寻披波罗皮。”“波罗”意为“虎……大姚县桂花乡彝族俚颇女子的上衣、裙子、腿套上用红、白、黄、绿等色布交错拼贴二方连续纹饰,图纹纵横交错,从后看,俨然像一件披着的老虎皮;武定发窝一带彝族妇女佩戴刺绣有“虎头纹”的围腰,牟定的彝族老年男子穿虎头鞋,据说能延年益寿;各地彝族儿童均戴虎头帽,帽上以镶、绣、滚等多种工艺饰以虎眼、鼻、口、“王”字等,据彝族老人说,儿童戴虎头帽,能驱恶避邪,保佑儿童茁壮成长;武定、牟定、大姚等地彝族妇女喜欢用一块绣有“四方八虎图”的裹背背小孩。这些虎图腾崇拜遗迹,以吉祥图案的形式存于服饰中。 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纹、火镰纹是彝族较为喜欢的装饰图案,多装饰于衣襟和环肩,色彩明快,图案醒目,尽显彝家人奔放、热情的性格。对火的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火使人类结束了饮毛菇血的愚昧时期,是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与幸福。火是彝族先民的圣物,家家户户的火塘昼夜不熄,以示烟火不断,繁荣昌盛。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古老的祭火节,俗称“火把节”。当夜幕降临,彝人皆燃起松木,手持火把照明村寨,照明田地,驱逐邪魔,扑灭虫害,祈求丰收,男女老幼手拉手绕围随三弦节拍而边歌边舞,这便是彝族服饰上绣得最多的图案——“人形舞蹈图”。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楚雄彝族服饰是承袭古装遗风的表现

从大量考古资料、彝汉史籍和壁画来看,楚雄彝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早在两汉之际即已形成,它是彝族先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和与其它部族进行多次复杂融合的结果。当时楚雄地区东部为古滇国辖境,居住着“椎结、耕田、有邑聚”的滇人,他们的装束特点是:椎髻、束带、着圆扣饰、戴耳环、手镯、佩剑、披兽皮、衣饰尾。现今楚雄彝族妇女服饰身后都有“后幅”和“腰带”或“飘带”,他们的羊皮褂上必须保留完好的尾巴,这些无疑是远古衣饰尾饰习俗的遗。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滇西彝族始祖九隆部落曾以龙为图腾崇拜物,他们的种人“皆刻画其身,像龙文,衣皆蓄尾”,后来发展成若干支系“散在溪谷”,但他们的“衣服制裁皆有尾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尾……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皆然”。元、明、清以来,对彝族披羊皮褂、披毡、着裙、穿贯头衣的习俗,史籍中多有记载 ,元李京《云南志略》“罗罗即乌蛮,男女不分贵贱,皆披毡,跣足,男子椎髻,妇女披发,衣布衣,贵者锦缘,贫者披羊皮。”唐《通典》“黑傈傈……男挽发贯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披黑羊皮,饰以领素。“东爨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清《定远县志》“罗武……种类罗罗……男子缠头跣足,女人织毛布为衣,裹头用布,下缀缨花,腰着捅裙,手铜镯……。”这些服饰在楚雄彝区仍然流行,充分再现了彝族服饰的传承功能。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06.jpg

彝族传统服饰:响草蓑衣(大姚昙华)

四、楚雄彝族服饰是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装束,不一样的场合,不一样的打扮。一些约定俗成的穿衣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节庆日男女老幼身穿盛装,竞相赛美,进行智慧的较量。伙子找对象,多从姑娘服装上的手工、银饰物上判断其是否灵巧,家境如何。服饰还是彝族青年交往的重要媒介。从小伙子的装扮上同样可判断他是否已找到了意中人,有意中人的小伙子多身穿姑娘送的火草领褂,腰系一条绣花腰带。同时,从女装穿着方式上的上也可判断她婚否或生育否,一般彝族姑娘婚前多戴花帽,穿花衣,穿绣脚边裤(裙),色彩缤纷,纹饰繁缛,饰物较多,而且重点装饰头、胸、臀部,以此来吸引异性目光。而婚后多换上色彩素净的衣服,改戴包头帽,服装上饰物较少。中老年服装则以舒适、保暖为主,服装上的图案也是以辟邪、长寿为主题。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fs24.jpg

彝族传统服饰:牟定倮倮支系男式麂皮褂

在各节庆文化活动中,彝族服饰(刺绣)展示、展演、展销等活动,是节日的一大亮点。彝族火把节、彝族赛装节、彝族插花节、彝族服装节、彝族三月会、彝族老虎笙文化节、彝族马缨花节、彝族梅葛文化节等等各种传统节日中,各种传统装、盛装、中青老装、刺绣品等纷纷亮相,节日成为了彝族服饰(刺绣)保护、传承、宣传、交流的重要平台。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就是这样世世代代,通过服饰文化,传递着,道德伦理观念,增进了各民族的团结。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历史渊源及发展变化

楚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服饰的产生和发展与它的文明史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完整的体系。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族服饰和它的历史一样古老而又漫长,还在原始社会时期 ,彝族先民便开始了树叶为衣的历史。源于大姚的著名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在人类起源章中说:当时的“人有一丈二尺长,没有衣裳,没有裤子,拿树叶做衣裳,拿树叶做裤子,这才有了衣裳,这才有了裤子。”另一部彝族史诗《查姆》也生动地记录了彝族这一时期树叶为衣的生动情景“独眼人这代人,猴人分不清;老林做房屋,岩洞常栖身;石头随身带,木棒手中拿;树叶做衣裳,乱草当被盖。”《阿细的先基》说彝族祖先阿热和阿咪,把山沟里的树皮剥下,拿给人们当裤子穿。子女们又用棒棒、石头打死豹子剥下皮,拿来披在身上,打死野狗剥下皮,拿来系在腰上,再后来,阿细人才穿上了麻布衣。这些记载和口碑说明,彝族服饰是从原始的树叶、树皮发展到兽皮,再由兽皮发展到羊皮、麻布的,而且这种服饰习俗源远流长。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fs20.jpg

彝族传统服饰:树皮蓑衣

树皮衣、兽皮衣、草编衣,这些都是人类采集经济时期最为实用的服饰,一直贯穿于彝族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唐时说乌蛮“无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新唐书·南蛮传》记载:“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坐髻,女子披发,皆衣牛羊皮”。 至今在楚雄的部分彝族山区,草编蓑衣、棕毛衣等原始服饰仍然受到彝族同胞的青睐。每到雨季到山上劳作或放牧时,便带上一件草编蓑衣或棕毛衣。蓑衣的编织工艺颇为讲究,先将草叶一片片撕开、揉顺,搓成细绳,再按一定的纵横规律内层编织成细密网状,外层为厚厚的一层茅草,厚薄均匀、轻重合适,这样穿起来既可使茅草柔软护身,又可以在雨天防止水渗透。棕毛衣一般厚2厘米、长90厘米左右,多做成坎肩状,做背负重物时垫背护衣之用,非常适于山区民族的生产生活。这些从大自然中采集原料,不费一针一线编织而成的服装,无疑是人类最为原始的服饰。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08.jpg

彝族传统刺绣:牵牛花

从大量考古资料、彝汉文史籍和壁画来看,楚雄彝族服饰的的基本特征早在两汉之际即已形成,它是彝族先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和与其它部族进行多次复杂融合的结果。当时楚雄地区东部为古滇国辖境,居住着“椎结、耕田、有邑聚”的滇人,他们从事农耕,过定居生活,已经组成了以滇池为中心的滇王国奴隶制政权;西部地区则分布着“编发、随畜迁徙,毋君长”的昆明族,过着随牛羊、逐水草的游牧生活;龙川江流域大部分及其以东基本为僰人农耕定居;二姚和南部一带为游牧的昆明人和一些百越部落定居;此外,在楚雄地区南部的哀牢山区及礼社江流域,仍生活着许多濮人部落,他们主要以渔猎和采集为生,这些族群与当今分布于楚雄各地的彝族都具有源与流的关系。他们的装束特点是:椎髻、束带、着圆扣饰、戴耳环、手镯、佩剑、披兽皮、衣饰尾。这些服饰特点至今在不同支系的彝装中都有保留。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07.jpg

彝族传统刺绣:蝴蝶花

进入唐宋,楚雄彝族先后于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之下,封建地主制经济逐渐深入各地,彝族也趋于定居下来。各地彝族服饰在承接汉晋时期“衣裙”、“披毡”“椎结“、“羊皮褂”习俗的同时,还出现了尚黑、披虎皮习俗,而且各地彝族因支系、等级不同,服饰内容各不相同,这在史籍中都有记载。《新五代史》载:“昆明,其人椎髻跣足、披毡,其首领衣虎皮。”唐、樊绰《蛮书》云:“异牟寻披波罗皮。”波罗义为“虎”。不同支系,不同居住地域的彝族服饰呈现出不同特征。《新唐书·南蛮传》说:“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椎髻,女子披发,皆衣羊皮衣。”《通典》记述 “黑傈僳……男挽发贯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曳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素。”男子多以“披毡”、“羊皮褂”、“椎髻”为基本服饰特征,女子服饰多着“贯头衣”、“裙”、“羊皮褂”并“跣足”。《隋书·党项传》说:“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广志》也说:羌人“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09.jpg

彝族传统刺绣:山茶花


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滇略》记载:“金齿木邦又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蹋地而生,叶背有棉,取其端而抽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火草布的纺织技术在明朝已经十分盛行。彝族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上山采撷火草叶,将火草叶背面的绒层剥离出来,搓之成线,线积攒到一定数量,便在传统的织布机上织成布匹。火草织布机组合简单,携带方便,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可盘腿坐地纺织。织一件火草衣需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因得之不易,姑娘们多送之于情人,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fs23.jpg

彝族传统服饰:民国大姚桂花女服

元、明、清时期是楚雄州境彝族由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变的大变革时代。中央王朝在彝族地区驻兵屯田,大批中原汉族进入彝区,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促进了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彝族“夷变汉”的进程,使彝族服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不断地吸取了蒙古族、汉族、满族及其它民族的服饰元素,使彝族服饰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不仅款式、饰物上增多,而且内涵更加丰富。元、李京《云南志略》载:“罗罗……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髡其发……,妇人披发,衣布衣,贵者锦缘,贱者披羊皮……室女耳穿大环,剪发齐眉,裙不过膝,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跣足。”服饰不仅受蒙古人影响,有“髡其发”习俗,而且还有贵贱之别,婚否之别。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ongjimao12.jpg

彝族传统服饰:公鸡帽

彝族织麻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楚雄各个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纺轮看,至少在3000多年前彝族先民便已掌握了纺麻技术。清《楚雄府志》载:“罗罗,缠头跣足,妇女辫发,用布裹头,俱披羊皮。嫁女以皮一片,绳一根为背负之具,或用笋壳为帽,衣领以海贝饰之,织麻布、麻线市卖之。”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时代,织麻布是彝族妇女必须掌握的手工技巧。明《滇略》记载:“金齿木邦又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蹋地而生,叶背有棉,取其端而抽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彝族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上山采撷火草叶,将火草叶背面的绒层剥离出来,搓之成线,线积攒到一定数量,便在传统的织布机上织成布匹。火草织布机组合简单,携带方便,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可盘腿坐地纺织。织一件火草衣需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因得之不易,姑娘们多送之于情人,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niang.jpg

禄丰叽啦新娘。摄影:白爱荣

民国以来,楚雄彝族服饰在保持其传统服饰物色的同时,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并逐步形成了多形式、多样化的服饰特点。民国《姚安县志》卷七载:“彝妇老者,剃发如尼僧,冬月披重毡,系以两带,如似负小儿然。少者喜红绿,领帽饰以贝,耳环大如钊,有芋至三四两者。”楚雄各地彝族男子服饰逐渐趋同汉俗,唯包头为冠,腰挎兜肚,外套皮、麻褂子,由此逐渐形成当代彝族服饰特点,其色彩的变化也由单一的黑色发展变化为五彩斑斓。《西南彝志》中描述彝族“清绫盖蓝天,红绫铺赤地,黄绫献彩龙??精心的刺绣,绣出红日影”。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服饰无论是在用料上或工艺上都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使服饰色彩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丰富化。就有四十多个不同类型的款型,在色彩、纹饰、款式、装饰方面显现地域特征,分居于各地的彝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在民间有“隔山不同服”之说,甚至在一座大山中,山顶、山腰、山脚的服饰都有区别。他们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服饰既相互影响,又独成一体,人们仅从服饰上便可判断是哪个支系、哪个村、哪个寨的。每到传统节日,男女老幼都会穿上他们花花绿绿的盛装,竟相赛美,如果外来客人对此兴趣浓郁,就服装的形状或上面的花纹装饰,请教他们有什么含义的话,他们就会高兴的告诉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讲出一串串生动有趣的故事。他们的服饰款式、色彩、纹饰、佩饰和穿着方式不仅带给人们愉悦的精神享受,还蕴含着丰富的意味。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niang2.jpg

南华红土坡彝族服饰。摄影:白爱荣

●楚雄彝族服饰(刺绣)传承体系

近年来,楚雄州文化馆、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彝族服饰(刺绣)项目保护单位,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支持下,对全州范围内绣娘深入调查并层层筛选,认真开展材料收集、整理、评审、公示、申报等工作,先后成功命名了彝族服饰(刺绣)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6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5人,州级57人。这一大批代表性传承人,常年在全州各地开展彝族服饰(刺绣)传统技艺的传承、培训等传、帮、带活动,同时开展彝族服饰(刺绣)的营销、展示、展演等宣传活动,成为彝族服饰(刺绣)文化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的主力军。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fs21.jpg

2018年1月,武定彝族服饰传承人及骨干培训班。摄影:白爱荣

一、国家级彝族服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普玉珍,女,彝族, 1957年7月26日出生,云南省武定县彝族聚居的猫街镇三咋村人。普玉珍就在母亲、姐妹、邻里的潜移默化传授中,学会了多种刺绣工艺,无论是平绣、挑花、锁绣、辫绣、打籽绣、贴布绣,还是多种图案设计的,她都是信手拈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勤奋好学的普玉珍还学会了火草纺织技术、服装裁剪、缝纫、花样剪纸等多种服饰制作技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彝族传统服装制作高手。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年3月,在武定县妇联、工商联联合举办的彝族手工刺绣作品联展比赛中彝品山茶花开荣获民族组一等奖;2008年8月,县妇联为其挂牌“罗婺彝绣展销点”;2009年7月,在参加楚雄州总工会举办的首届职工才艺展中,《老鼠娶新娘》荣获三等奖,《披肩》荣获优秀奖;2006年在猫街镇举办的火把节展销会上,普玉珍的作品《四大美女》、《床罩》被两位外国人分别以18000元和16000元买下收藏。据相关专业人士说,这两幅作品要是能保留到现在的话,一幅买上十多二十万不成问题。2008年10月,普玉珍同志与昆明投资商赵兰合资,兴办了“云南省武定县小花猫民族工艺制品厂”,招收学徒22名,购置机器22台,走上了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发展之路。建厂以来,年生产大小刺绣品1500件,年产值近10多万元。2009年被县非遗中心申报为县级民族刺绣传承人;2010年被列入州级民族刺绣传承人,同年5月被列入省级彝族服饰传承人。2012年,普玉珍成立了“雄冠彝秀协会”,同时还兴办了云南省武定县小花猫民族服饰工艺制品厂,年生产彝族服饰1500件(套),利用代销、直销、网络多种营销渠道,将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2018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第五批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fs26.jpg

永仁赛装节

二、省级彝族服饰(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秀芳,女,彝族, 1946年生,小学文化,武定县万德乡万德村人。擅长刺绣,以架花、游花、挑花为主,在万德乡颇有名气,16岁时就开始学刺绣,她做的彝族服饰具有武定地区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清秀、漂亮、实用,做工精细,挑花刺绣的图案有各种动物的图腾,形象生动,布局完美。多年来,在李秀芳的影响下,她的彝族服饰、刺绣工艺得到了传承发展,许多彝族妇女并以刺绣作为发展家庭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每逢赶集,集市上彝族服饰刺绣琳琅满目。李秀芳的刺绣有的被楚雄州博物馆收藏,1999年6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玉芳,女,彝族,1951年生,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人。八岁就跟母亲学习民间刺绣,并跟村里的老人学习粘花剪花,到了十二岁,就掌握了一手民众公认的刺绣针线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挑花刺绣技能日益娴熟,当地许多女孩出嫁或喜庆节日盛装绣制都请她制作精美服装。她的民族刺绣作品曾被楚雄彝族自治州民委,楚雄州博物馆收藏,1987年她的民族服饰作品被民委选中进京展出。1999年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春梅,女,彝族,1970年生,大姚县龙街乡塔底村黄果树社人。自幼受父母的教育,对民族服饰的挑花、刺绣从自己设计到完成无一不精,加之母亲张必秀是远近出名的女巧手,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刺绣的同时,能结合民族特点及时代特征,制作一些富有现代气息的彝族服饰,张春梅较全面的把握了老、中青、少女,彝族服饰制作技艺,成为塔底村远近闻名的刺绣女巧手。2002年5月经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委批准,张春梅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二批民族民间美术艺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殷绍庄,女,彝族,1946年8月生,小学文化,永仁县永定镇龙头山居委会。殷绍庄10岁就开始向刺绣能手姐姐殷绍兰学习刺绣技艺,在姐姐的真传下掌握绘画、刺绣、剪纸,能设计各种彝族绣花图案和设计制作彝族服饰。十二、三岁她熟练掌握了彝族刺绣的平绣、扣绣、滚绣、挑绣、贴绣、十字绣等六种传统绣法。其中扣花绣技艺最高。殷绍庄为人朴实,热情执着,多年来把自己精湛的传统扣花绣、贴布绣技艺传承给当地绣娘。她所带出的徒弟已经有6名,开了彝绣店年收入上万元。她的彝绣技艺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在永仁县“招银杯”彝族刺绣大赛中她的作品荣获优秀奖, 2014年9月殷绍庄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五批彝族刺绣省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应琴,女,彝族,1967年9月生,南华五街咪黑们村人。罗应琴自幼对火草麻布纺织产生浓厚的兴趣,得益于一生做火草麻布纺织的母亲熏陶,13岁开始和母亲学习火草麻布纺织技能。由于受到母亲真传她做的火草麻布服饰花样精细,销量很好。罗应琴在日常繁重的田野劳作和操持家务之余,用她的火草、火麻、织布机、剪刀,来记录一个平凡妇女的普通生活。2009年以来,罗应琴参加了州级、县级举办的刺绣培训班,之后一段时间,她的刺绣风格突破传统,作品也趋向淳朴豪放,视野开阔、题材广泛,自成一家,村里姐妹和邻村姑娘都慕名前来求教火草麻布纺织技术。她既会纺织,还会缝制火草麻布服饰。她教授给村里姐妹和邻村姑娘开展火草麻布纺织和服饰制作技艺,至今所带弟子达到100余人。她带领村里、邻村姐妹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2014年9月罗应琴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xiongfs27.jpg

牟定三月会

三、州级彝族服饰(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起进芬,女,彝族,1936年生,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委会族召嘎列村民小组。12岁开始与母亲力生细嫫学织麻纺线,16岁开始自己能独立完成纺纱织布,做刺绣服装。她能熟练掌握织麻纺线的各种技能,剪纸、剪布,多次被评为赛装节民间纺织技能第一名。起进芬一专多能,在纺麻组布的同时,她也掌握了平绣、十字绣、扣花绣、插花绣、镂空绣、锁边绣刺绣的六种技能:,同时也会制作彝族服饰,制作世类、鞋类、包头布、长腰带,她作品《传统女装》,曾获2006年永仁县首届招银杯十佳作品奖,曾获2007年楚雄州彝绣大赛传统女装一等奖。云南省妇联彝绣大赛获传统女装三等奖。2009年6月在永仁县文体局举办的百人非遗文化传承人培训班担任剪布花、剪纸花传承师傅和纺织布技能师傅等。目前已带徒弟李如惠、李秀芳、李秀兰、李海珍等,2010年2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   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珺,女,彝族,1969年出生于大姚县桂花镇,彝名哲妮荷波。罗珺的外婆李次树谟、母亲李成英是桂花镇出名的绣花好手,罗珺自幼聪颖,好学上进。5岁时就开始跟母亲外婆学拿针绣花,外婆与母亲成了她身边最好的老师。外婆与母亲时常教她学描图、绣花,缝衣、纳鞋垫……耳濡目染只几年功夫,罗珺便学得一手像样的针线活。15岁时,罗珺充分掌握了彝族刺绣挑花、扎花、剪花、平绣、锁绣、扣花绣、扣边绣、贴布绣、十字绣等多种针线功法。她极富有想象力,把日月星光、山川河流、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到头饰、围腰、裹背、衣服、裙子上,构图用色得体且绣工精美,配色秀雅,深受群众喜爱,很快,罗珺便成了全乡远近闻名的“巧姑娘”、彝绣能手。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8年,创办大姚县第一家家庭式彝绣作坊;2009年,成立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2013年,成立大姚县咪依噜彝绣协会,被评为大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选全国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云南省妇女联合会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执委、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委员。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学芬,女,彝族,1974年8月生,武定县白路镇古黑村委会沙咪啦村人。张学芬是武定县白路镇彝族服饰手工制作传承人,张学芬自小就心灵手巧,从14岁就开始向村中有名的刺绣能手李连秀、张绍芝学习彝族服饰刺绣手工制作,18岁独立手工制作服饰,随着年岁的增长,勤奋好学的张学芬还学会了服装裁剪、缝纫、花样绘制等多种服饰制作技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彝族传统服装制作高手。张学芬做衣服很讲究材料和质地,都用纯手工,做工精细,设计新颖,张学芬十五、六岁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刺绣能手。她手工制作的服饰每年有80件左右。在不断创业的同时,张学芬还把她的技艺传授给了女儿和侄女,附近几个乡镇的爱好者也慕名来和张学芬学艺,有的被张学芬聘请到店里帮忙做衣服,其中几位学有所成,已经自己开店了。张学芬的技艺,不仅传承和保护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还带动了一方经济,她将民族服饰变成财富,让民族文化植根于肥沃的土壤并茁壮成长。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兰仙,女,彝族,生于1966年1月,中村乡人,是禄丰县中村乡阿勒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有名的彝族刺绣传承人。张兰仙从小心灵手巧、有悟性,从十一、二岁就与母亲及村中的彝族妇女学习刺绣技术,由于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她的绣制品花纹、色彩搭配合理,做工精细,她的刺绣技术在当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002年,张兰仙在中村街上开起了小店,卖彝族刺绣品、彝族刺绣服饰。还对民间剪纸、刺绣手工艺人进行大众化需求的指点与引导,毫无保留地传播自己所学到的刺绣工艺,回收手工刺绣品,逐渐解决了中村乡的阿勒、峨山、山前、鲁支等部分贫困山区彝家姐妹们的刺绣手工艺品的销路。2006年,张兰仙在禄丰县城,注册了“红米兰秀品店”,缝制彝族服饰、苗族服饰和傈僳族服饰等民族刺绣传统工艺品。近年来,她带领阿勒、鲁支、山前、峨山等50余位彝绣艺人,分门别类定制彝族服饰、苗族服饰、傈僳族服饰及各类绣片,在火把节、桃花节、赛装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展示展销,拓展山区妇女在家也能创收的发展路子。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华珍,女,彝族,1973年4月6日出生,高峰乡海联村委会起家村村民小组村民。普华珍自幼聪颖,9岁起就开始跟随彝绣能手母亲普秀琳学习彝族刺绣工艺,从简单的鞋垫、花鞋开始学起,再到蝴蝶幅、公鸡帽、腰带、裤子、花包、领褂、裹背的缝制。到14岁时候,聪慧灵巧的普华珍已经能独立完成一整套彝族男、女彝族服饰的刺绣制作工艺,还自发创新制作了老年花领褂、平头花围腰、绣花尖尖鞋等,成年以后的普华珍成了高峰地区掌握彝族服饰刺绣工艺的能手佼佼者。2003年,普华珍在高峰乡街道上开了一个民族服饰商店——华珍民族服饰店,她的产品供不应求,其所绣服饰是彝州民族服饰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2010年至2012年普华珍连续代表高峰乡参加了禄丰县举办的特色旅游商品展销会,2012年9月20日,普华珍又带着彝绣彝装代表楚雄州参加了文化部在昆明福保文化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受到国家、省级有关领导的好评她参展的彝族服饰和彝族手工艺品深受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喜爱,在高峰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是彝族服饰制作的重要传承人。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鲁翠芹,女,彝族,1966年1月生,初中文化,由姚安县前场小河村委会依打拉村出嫁到牟定县蟠猫乡阿那里村。鲁翠芹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自幼跟随外婆和母亲学习彝族服饰刺绣技艺。鲁翠芹自幼受外婆董玉及母亲周宗风彝族刺绣技艺的熏陶和影响。外婆董玉得其祖父传授,具有民间工笔画绘画功底,生平始绣,是当地有名的刺绣高手,母亲周宗凤心灵手巧,受其婆婆影响,练就一手高超精湛的彝绣手艺,把握了挑花、剪花、刺绣多种技艺。鲁翠芹生性活泼聪慧,在长辈的教导和环境的熏陶下,2004到县城步行街开办彝绣作坊,2010年迁至怡和园彝绣一条街开办彝绣专营店。以彝族挑花刺绣为业,技艺娴熟、生意兴旺。2012—2016年两次评为“牟定县十大绣女”在牟定县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丁兰英,女,汉族 ,生于1978年5月,南华县红土坡镇龙潭山村委会葫芦口小组。丁兰英自幼聪颖,受刺绣能手外婆王金昭、母亲李华珍的熏陶,耳濡目染之中,丁兰英对彝族刺绣产生了浓厚兴趣。14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彝族刺绣,20岁已基本学会外婆和母亲所掌握精湛的彝族刺绣技艺和彝族服饰制作要领。2012年,丁兰英被吸收为南华县刺绣协会会员,负责协会展馆绣品征集管理。2014年9月,在南华瑞特国际风情街开办了自己的首个刺绣加工厂“南华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在这期间,丁兰英多次参加过省、州、县彝绣技艺培训班学习,受到过新加坡籍、联合国刺绣专业教授罗建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梁学芳,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献忠、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谬力耕等大师的面授指导。2012年参加过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彝族刺绣展销;2013-2015年,参加过楚雄州彝族火把节展销会3届,2014年和2015年,指尖上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动态展获二等奖2次;彝族刺绣《水仙洛神》获优秀作品奖;2015年参加过云南省文博会北京、上海、深圳博览会展览等。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林秀,女,彝族,1951年9月出生于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委会凹六若组。2002年随子女搬迁到永仁县永定镇定居。李林秀从小生长在直苴凹六若,祖母及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彝族服装服饰的手工制作能手,到了母亲这一代,李林秀家对彝族服装服饰的设计、裁剪、剪纸花、缝制、平绣、十字绣、扣绣、滚绣、扣边绣的传承在直苴地区就小有名气。她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跟随母亲学剪纸花、服装裁剪、学刺绣,到了青年时代,她亲手制作的彝族服装服饰已成为直苴地区少有的精品。到了2000年,李林秀以各种不同形式举办彝族服装服饰传承培训班,在裁剪、刺绣、滚边、挑花压边等方面的古朴精致手艺传承给了年轻的后一代。其中小有名气的传承人就有李丽惠、李云秀、李学丽、李学花、李秀英、李秀兰、李雄芳、李荣莲等。2006年首届、2013年永仁县第五届“招银杯”刺绣大赛中,荣获“剪纸四等奖”。2015年“招银杯”彝族刺绣精品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段朋江,男,汉族, 1973年2月生,楚雄州禄丰县碧城镇上村村委会大东山村人。现为楚雄朋江刺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段朋江自幼聪颖酷爱刺绣艺术,受刺绣能手母亲陈秀英的悉心传授,他从8岁开始学会基础的刺绣技巧和方法,到10 岁左右他已经可以自己绣完一块枕头套了。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到了17岁他便正式从事刺绣行业,他四处走访拜师学艺,首先研究了彝族的刺绣,方法和技巧后又刻苦钻研了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博采众家优秀的技法和优势,把众家绣法和技长加以创意、创新的思维在作品中表现出来。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段朋江设计绣制的多件作品已被英国、俄罗斯、香港等地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他绣制的《寅虎》刺绣作品曾荣获中国楚雄2012国际茶花大会暨第八届茶花博览会苏绣组一等奖,《盛世茶花》荣获优秀奖。2014年成立了“楚雄朋江刺绣文化民展有限公司”。2013年被云南省教科委聘为首届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导师。2014年被云南省宣传部聘为云南省白族刺绣培训教师。2016年5月,段朋江在北京园博园欧洲城堡内受到中东欧16国领导的参观访问,并受到国外领导的高度赞赏及评价。2016年6月6日,段朋江在北京贵宾楼金色大厅受到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波科娃等领导的接见。2015年8月2日段朋江在云大启迪园受到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等领导的接见。2016年10月28日,段朋江作为楚雄彝族刺绣代表参加马艳丽国际时装周发布会。2016年12月30日段朋江被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正式聘为云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发中心办公室主任。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兴会,女,汉族,生于1970年2月10日,楚雄市三街镇三街村委会周上村人,是较为掌握全面掌民族传统刺绣工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王兴会出生于刺绣世家,其外婆、奶奶及母亲均为当地有名的毕摩艺人,其小受到当地“女孩必须会手工刺绣才能找到好婆家”古老传统习俗的影响和刺绣文化环境的熏陶,10岁就跟随奶奶、母亲学习手工刺绣。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她的民族刺绣技能有了质的飞跃,已成为一名全面掌握民族传统刺绣工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在当地有很高的声誉。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其刺绣作品畅销楚雄市的城市和山区,部份销往外地,每件绣品,都具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2009年个人作品参加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10年参加“云南省民族刺绣创新培训班”,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荣誉证书;2010年,参加了中国农民文化艺术节,他的刺绣作品得到了专家导师的指导和好评、2012年,王兴会荣获云南省文化厅颁发的“云南省首届农民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刺绣作品优秀奖”、在中国楚雄2012国际茶花大会期间,她的山茶花刺绣作品得到了专家及外国朋友的高度评价、2013年创作的三尖山的传说故事“三女找太阳”已经被州文化馆收藏展出、2014年,创作的《牡丹》入选楚雄州首届农民工艺术节大赛展出。现传带徒弟有谢多琴、王兴美、倪怀芬、段国美、张应琴、曹正凤、张文凤、王耀凤、李晓梅9人。为三街村民族传统刺绣之乡项目传承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起琼翠,女,彝族,中专文化,1981年9月生,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委会拉博村民小组。起琼翠自幼聪慧,勤奋好学,6岁开始跟母亲起莲英学习彝族服饰的剪裁和刺绣。11岁时就能独立操作,可绘制简单的刺绣图案和剪裁缝制各种简单的挎包、围腰、帽子等。16岁开始学习成人服装的剪裁、缝制。22岁成家后又跟婆婆罗桂秀学习彝族服饰的剪裁和彝族刺绣。24岁拜直苴地区有名的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大师李志芳为师,和她的姑娘李济雁潜心切磋技艺。24岁就已经全面掌握各种服饰的剪裁、缝制、绘图、刺绣。熟练掌握平绣、锁边绣、贴布绣、剪纸绣等多种绣法。2004年被选为中和镇彝族剌绣协会会长。2003年参加昆明晓华制衣厂十字绣培训班的学习。2005年参加州妇联组织的刺绣培训班的学习。2006年、2007年两次参加州县妇联组织的刺绣、剪裁培训班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到四川、苏州等地学习交流蜀绣、苏绣等绣法,通过不断的学习,揣摩,改进,把古老的技法和现代技法融为一体,推陈出了精美的现代彝族服饰,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收藏家的青睐。在中和直苴开办彝族服饰加工厂,为传承和弘扬彝族服饰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曙仙,女,彝族,1966年生,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委会白少河村人。李曙仙自幼好学上进,受母亲及邻居长辈影响,特别喜好绣花,凤屯腊湾彝族挑花刺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每逢节日、婚庆,小伙子粗犷地弹起龙头八方四弦,小姑娘则要穿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彝族图腾的服饰,放声高唱左脚调,青年男女跳起左脚舞,在这些传统文化环境,李曙仙挑出植根于大山深处彝族的图腾及服饰,她挑绣出的作品主要有:彝族男女老少穿戴的头饰、黑领褂、对肩衣、花围腰、绣荷包、尖头鞋、小孩头饰老虎帽等,是当地群众公认的彝族刺绣艺人。2005年9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一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彩英,彝族,1944年2月生,姚安县适中乡适中大村三组人,金彩英十一、二岁起就开始与母亲及长辈学习刺绣、剪纸, 根据当地彝族生活习惯和审美爱好,十四、五岁她剪绣的图案技艺精湛,把握了石榴、荷花、茶花、牡丹花、鸟、虫、鱼等花草动物。一张普通的白张,在她的巧手下能变成色彩斑斓的花朵和空中的鸟水中的鱼,白天的太阳、夜晚的星星,她所缝制的民族服装(老人装),大包头、围腰、裹背、绣花鞋等和剪制的刺绣图案,是邻县大姚龙街,牟定蟠猫及姚安前场地区远近闻名的刺绣能人和剪纸巧手。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起建莲,女,彝族,1951年生,永仁县宜就镇阿朵所小石板箐村民小组。她11岁开始学绣花,16岁开始学缝衣制作,28岁出师,29岁至59岁一直以刺绣为生。她三姐起进芬是名绣女,她把刺绣技艺真传给妹妹,近来她又传承于她女儿杨秀美、李秋香,侄女罗新翠,表妹罗美舒等8个徒弟。通过多年的学习,起建莲能熟练掌握并使用永仁彝绣的六种绣法,掌握剪纸、剪布、绘图花样,直苴包制作,制作各种彝族服饰并能设计制作鞋类及制作各种彝装,荣获州、县十大刺绣女能手的称号。她的作品选中参加全省妇联刺绣大赛荣获一等奖。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芬,女,彝族,1956年3月出生,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委会凹泥奔新村小组。李芬5岁跟母亲学刺绣;10岁能独立制作完整的绣花包;15岁能制作彝族服饰。1992年开始创业。2004年加入永仁县彝族刺绣协会任副理事长,2008年至今任永仁县彝族刺绣协会莲池分会副会长。多年来,她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不断的宣传发展彝族刺绣产业和提高自身的水平。1992年至1998年期间参加设计制作彝族服饰近300套参加火把节展销;2008年被评为“楚雄州十大刺绣能手”;2008年她设计的大型绣片《赛装》获全州绣品大赛一等奖,《串姑娘房》获二等奖。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在李芬的积极努力和各级支持下,已经带动全县2000多名彝族绣娘参加协会发展彝绣产业,在永仁县城及彝人古镇开办彝绣精品专卖绣品,她设计缝制的作品销往美国、德国、法国、香港、澳门、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地区。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如秀,女,彝族,1962年生,永仁县中和镇直苴大村阿六若村民小组,自小酷爱刺绣,初中毕业后边劳动边刺绣,1992年至1994年在直苴绣花厂担任厂长,1994年绣花厂停厂;1995年至1999年在家做刺绣生意民。2000年至2003年做流动刺绣生意,2004年5月在永仁县城开张了“直苴绣”商店至今。她母亲起进芬传承与她,她又传承于李丽凤李晓兰、李丽惠、李丽琼、李应丽等12个徒弟。她多次参加省、州、县级刺绣培训,牵头组织举办十余期乡村级刺绣培训。熟练掌握彝族刺绣的平绣、十字绣、扣绣、滚绣、扣边绣,彝族剪纸,彝族剪布,服装设计制作,壁挂花设计刺绣,家居饰品设计制作,彝族鞋类设计制作。由于她的刻苦钻研,不断进取,在2004年被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突出贡献称号;2006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被授予“楚雄州十大刺绣女能手”称号;2006年被当选为永仁县彝族刺绣协会会长;2008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科技进步奖称号;2010年被当选为楚雄州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多年来作品多次获省、州、县奖励。她的产品销往云南、四川、深圳、上海、深圳、北京及国外,她带动了686个刺绣女能手,全县有10户刺绣协会示范户,其中有4户示范大户。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殷恒秀,女,彝族,1965年生,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人,现在家务农。殷恒秀从小受刺绣能手母亲的熏陶,八岁就开始学剪花刺绣。十四五岁,殷恒秀就能熟练地把握刺绣画花剪纸技艺,磨练出一手彝族刺绣的精湛技艺,她不仅学会了绣花还学会了做服装,男女彝族服装、虎头帽、虎头鞋、女式围腰、女式绣花鞋、鞋垫、彝族挎包、鸡冠帽等。殷恒秀设计制作的绣品手工精细,色彩搭配协调、均匀,创新能力较强,在她的传帮带下有150余青年妇女掌握了彝族刺绣服饰制作技艺,其中50余人已经有了自收收入。殷恒秀2009年8月在楚雄州妇女创业促进就业中获“楚雄州巾帼创业就业标兵”称号。她的刺绣已形成规模,产品已销售到上海、昆明、楚雄等地。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起光兰,女,彝族(俚颇支系),1966年10月生,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委会起家村人。起光兰的彝族刺绣手工技艺,是由母亲周会兰传授的,腊湾彝族属俚颇支系,服饰基调以崇尚黑色为主,刺绣突出花草及自然情景图案,起光兰的母亲是腊湾地区出名的刺绣能手,起光兰自幼从小就跟着母亲绣制各种彝族服装图案,学画各种图案,学配色、学针法,1996年便在腊湾起家村开起了服装刺绣店,其彝绣品从造型、图案倍受当地彝族群众喜爱,除当地群众购买外,还销往南华岔河、姚安新民的相邻彝族聚集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起光兰的刺绣手工艺,具有品种多,图案新颖、布局合理、配色自然、绣工精细、造型美观大方、彝族传统图案特色浓郁的特色。2006年,起光兰由县妇联推荐评为腊湾刺绣能手,并加入了牟定县刺绣协会,并授于起光兰刺绣专营店牌子。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阳俊会,女,彝族,1968年12月生,元谋县羊街镇花同村民委员会团山村人。阳俊会8岁就跟随母亲杨则英、婶婶刘文英学习刺绣,15岁时,心灵手巧的阳俊已经学会了衣服、鞋子、围腰、披布类的绣制,刺绣技艺也逐渐成熟起来。跟母亲学习了花样绘制、花色搭配、图案布局及服装剪裁、缝制等。阳俊会设计制作的彝族服装绣工精湛,构思新妙,技术全面、纯熟;图案生动、鲜活。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阳俊会经过多年不懈的刻苦学习,较全面系统的把握了,在剪纸、绘图、裁剪、缝制、挑花、平绣、镶嵌等彝族刺绣技艺,真正达到“心中一副画、手中就生花”。阳俊会的绣品多次在州县参展,均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2008年,阳俊会的绣品被州县妇联选送到楚雄彝人古镇参加彝州刺绣作品展,获得专家好评。她制作的枕头套、帐帘、围腰、服装等多次在县文化馆、元谋县土林风景区作长期展览。2009年4月,阳俊会被任命为羊街镇彝绣协会会长。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美英,女,彝族,1970年3月生,元谋县羊街镇平安村民委员会甘得村人,彝族服饰刺绣艺人。12岁时,李美英就开始跟母亲李秀兰学习刺绣,开始学绣一些小样的物件,如:手帕、荷包、书包、鞋垫等,15岁时她的刺绣技艺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熟练的绣一些难度较大的如:衣服、鞋子、围腰、披布类的了。在红彝族刺绣品中,服饰是最难绣的,也是最能考验绣女的整体技巧的。绣女不仅要具备挑花、平绣、镶嵌等多种刺绣中的高难度技巧,还要对花样的绘制、服装的剪裁;整件绣品的图案布局,包括花样的选择设计,花色品种的协调搭配等。所以整作一套成衣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年的刺绣过经历,不仅让李美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掌握了红彝族刺绣的所有技法,刺绣技艺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现在,李美英已可独立完成所有大件物品的设计、剪裁、刺绣、缝制等一系列的工艺流程。李美英的绣品绣工精细、图案丰富新颖、花色搭配协调,曾得到业内人士和当地群众的赞同和认可。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玉萍,女,彝族(倮倮颇支系),1979年6月生,牟定县蟠猫乡龙泉小古岩村人,是彝族挑花刺绣的传承人、女能手。由于受到外婆和母亲的影响王玉萍八岁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外婆在蟠猫乡是远近闻名的彝族挑花刺绣名人,绣出的刺绣品有独特的风格深受当地彝族妇女们的称赞和喜爱。母亲也是心灵手巧之人,为了不让自己家的彝族刺绣风格失传,她也把外婆的刺绣手艺学得精湛有佳、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王玉萍是个好学之人,祖辈存续传承下又借鉴禄劝、姚安、永仁的挑花刺绣风格并加以融合创新,她全面的把握了画花剪纸技艺对花草虫兽拈手则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2008年3月被评为“牟定县十大绣女”;2008年7月被评为“彝族挑花刺绣协会会长”;2009年5月授予牟定县“十大杰出女青年”2009年7月楚雄州首届职工才艺展中获“手工艺”三等奖;2009年8月荣获云南省女职工才艺博览会“手工作品”三等奖;近年来,她设计制作的精品彝族绣片,服装被州文化馆、博物馆收藏,多件作品参加七彩云南民族赛装节获奖;参加省文化厅农民工艺术节获奖。有的作品被国外专家收藏。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丽凤,女,彝族,1978年生,永仁县永定镇苴却社区居委会三公里李家山人。李丽凤自幼喜爱绣花唱歌,受母亲及村中长辈的影响,经过多年虚心学习,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平绣、锁边绣、长针绣等技艺,各种绣法都精通。在她妈的传授下她也会绣、剪、裁衣、设计某图案,会绣各种绣法等等。通过学习她掌握了很多技能:画图设计,服装裁剪制作,工艺品制作,营销,刺绣精美。2006年获永仁县、楚雄州“十大刺绣女能手”称号,2008年作品获全省妇联刺绣大赛一等奖。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建英,女,彝族,1979年6月生,元谋县羊街镇花同村民委员会王家村人。刘建英出生彝绣之家,12岁就开始跟母亲董成英学习刺绣,学绣一些手帕、荷包、书包、鞋垫等,到15岁时她的刺绣手艺已经有所进步,在奶奶、妈妈的指点下绣一些难度较大的彝族衣服、鞋子、围腰、披布。刘建英从小就聪明好学,悟性较高,只要看见有喜欢的花样图案漂亮,她就拿起剪子依样剪成,她能把花草、雀鸟、动物等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在衣裳、裤子、帽子、鞋子、鞋垫、围腰、帐帘、书包、枕巾上,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融入生活,融于实践,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刘建英的绣品绣工比较扎实,针脚细密、整齐,图案,颜色的搭配较为协调,她绣的你代表作凤朝牡丹别具一格,图案生动、真实、立体感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耳目一新,她的很多绣品得到业内人士和当地群众的一致赞同和认可,她在羊街地区的彝族服饰被州文化馆、博物馆收藏,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地域特征。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济雁,女,彝族,1981年2月生,永仁县彝族刺绣协会副理事长,兼任永仁县彝族刺绣协会莲池分会会长;是“楚雄州十大刺绣女能手”,是永仁县文化产业的带头人。 李济雁5岁就开始向母亲李志芳学习刺绣,得到了母亲绘画、刺绣、剪纸、裁缝等技艺真传,十一二岁的她熟练掌握了彝族刺绣的平绣、扣绣、滚绣、挑绣、贴绣、十字绣等六种传统绣法。她16岁开始单独设计、制作彝族服饰和绣品,到目前为止,共生产出彝族服装和绣品3万多件。针对图案单一,她就把书本上的图案搬到了绣布上。通过不断探索、学习,以传统彝绣手法与现代绣法相结合,她的绣品色彩搭配大胆,千姿百态、做工细致,绣品色彩、质量得到了提高。她的绣品远销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荷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和香港、澳门、台湾、北京、上海、深圳、昆明等地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她的不断努力,曾在永仁县“民族之花”民族服饰展演中获三等奖;永仁县“招银杯”彝族刺绣大赛中被评为“十大刺绣女能手”之一; 楚雄州刺绣能手评比中获“十大刺绣女能手”,在楚雄彝绣作品展,《赛装之夜》、《2008庆三喜》、《生肖纳福》荣获一等奖。在楚雄州“万名妇女创佳绩”竞赛活动中被授予“创佳绩女标兵”的称号。她绣制的作品多件被北京、上海和省州有关部门收藏、研究,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昆明博览会展。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银兰,女,彝族,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出生于1976年2月4日,南华五街镇石板河村委会旧村小组人。 罗银兰系火草麻布纺织传承世家,世代擅长火草麻布纺织技艺,她自小就跟奶奶学习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由于受祖母的影响,自幼便爱好彝族传统习俗并热衷于彝族文化的传承发扬,只要来向她请教纺织火草麻布的邻里和亲朋好友,她都悉心传授。目前,她的徒弟有20多人:罗银香、罗银琴、罗丽伟、罗愿伟等。罗银兰在南华县彝族地区远近闻名,多次邀参加州、县、镇组织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传承展示活动。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银兰对“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有着全面系统的了解,全面掌握了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选材用料各个工艺流程,她的纺织品被省州文化部门收藏,其火草马褂被有关部门收藏。在楚雄州境内有着较高的影响和知名度,是公认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人。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会菊,女,彝族,小学文化,1954年4月9日出生,武定县环州乡环州村委会环州村人。李会菊的奶奶是环州有名的传统彝族刺绣能人,对刺绣图案、剪图、挑花刺绣样样精通。受奶奶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传统彝族刺绣,在奶奶身上学到了许多刺绣绝活。后来,又得到继母李秀芝的指点,刺绣技艺不断提高。特别对彝族服饰刺绣剪图、下料、粘图、刺绣等工序,李会菊都把握得好。近年来李会菊还把自己的手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本村的姐妹,村里的杨秀玉等就是她带出的徒弟。她绣制的彝绣品多次参加州县的火把节非遗展示受到好评。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殷碧芳,女,彝族,1968年4月生,永仁县莲池乡莲池村委会元宝山组。殷碧芳聪明伶俐,从小爱好彝族刺绣,8、9岁开始就向母亲学习扣花绣的传统绣法和剪花。到十四五岁就熟练把握剪花技巧,通过不断探索、学习,她以传统彝绣手法与现代绣法相结合,绣品色彩搭配大胆,千姿百态、做工细致,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学习和摸索,她磨练出一手彝族刺绣和剪纸的精湛技艺。她的绣品远销欧美和香港、澳门、台湾、北京、上海、深圳、昆明等地区。2010年5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二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赵燕 ,女 ,彝族,1973年生,大姚县龙街乡塔底村委会黄果树村人; 赵燕出生于彝绣世家,8岁起就跟随奶奶、母亲和山寨里的刺绣能手(如张必莲、张必兰、李永芬)等人学习一些简单的刺绣,得到她们的精心指导。经常参加各种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不断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博取众人之长,十四、五岁就缝制毛边底绣花鞋、花围腰、花飘带、银饰绣花头饰、鞋垫、传统花凉鞋,传统对襟衣服、小荷包、花裹背,各种虫鱼鸟兽图案,特别对面临濒危的传统银饰老虎帽的刺绣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被州县文化馆收藏。2013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三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琼秀,女,彝族,生于1966年7月,姚安县太平镇老街村委会文化村上组人。李琼秀自幼在母亲的教授下,7岁就学习彝族刺绣,绣的鞋垫、荷包,15岁时她熟练把握了彝族纹图案石榴、荷花、茶花、牡丹花、鸟、虫、鱼之类。在不断的技艺成长中,学会了彝族传统图案及工艺较为复杂的彝族刺绣, 20岁时,学会并较为熟练地制作彝族传统服装,她成了文化村制作彝族刺绣、彝族服装的行家里手,受到了大家的普遍信任和赞誉。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她教授了50余人学徒,影响周边群众200余人,2010年产品专营店开到了县城,聘请4名熟练绣娘,打理彝绣店,传承彝绣文化,现在她的彝绣品已形成产业,年销售达额50余万元。2013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三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周开存,女,彝族,1962年7月生,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委会小岔河村人,初中文化,2006年4月至今担任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民族刺绣协会会长。周开存出生于彝族聚居区的彝绣世家,她自幼喜爱民间刺绣,小学毕业后,在家母及村里姐妹的影响和言传身教下,于12岁开始学习刺绣、剪花、构图、配色等传统手工技艺。加上她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周开存还懂得纺线和织布的整套工艺流程,因此家里还有麻纺机、纺线机等生产工具。并且,她剪花只要一看就会,不用绘制,自创自剪,手法精细,剪出的图样惟妙惟肖,绣在衣服上活灵活现。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周开存于2006年在岔河村委会成立民族刺绣协会,有11个村名小组60多名刺绣协会会员。近几年来,她在家里开了一个咪依噜刺绣店,刺绣品销往日本、深圳、上海、昆明等地。刺绣工艺成了她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也带动了附近村民一同寻找刺绣产业的发展道路。2013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三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起芬,女,彝族,初中文化,1982年生 ,大姚县昙华乡子米地村委会向阳村村民小组人。           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起芬出生于彝族刺绣世家,自幼受世代刺绣氛围的熏陶,深深喜爱上了刺绣,从9岁开始,李起芬受外婆(李云宝嫫)和母亲(李华芬)的影响,耳濡目染,在母亲的真传下就开始学着拿针绣花,母亲就是她身边最好的老师,而身边的阿姨、姐姐就是她最好的顾问,15岁时就能自己独立完成刺绣作品,作品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博取众人之长,如头饰、围腰、裹背、衣服、裙子及饰品保留了昙华地区传统的服饰刺绣技艺特点烽纹案,她绣制的服饰被州文化馆、楚雄师院收藏。2016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四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家珍,女,彝族,农民,生于1968年11月,姚安县适中乡适中村委会乐觉自然村二组人。李家珍12岁开始与母亲肖凤芝学习彝族刺绣,剪纸画花,最初从绣小荷包、鞋垫起步。经过多年的努力较全面的把握了剪纸刺绣技艺,她的刺绣品多为彝族飘带、花鞋、围腰、儿童果背、儿童帽等20多种服饰样品,刺绣图案多为石榴、茶花、牡丹花、鸟、虫、鱼之类。她绣的作品针法细腻,搭配得体,色彩鲜明,美丽大方。农闲时邻村的姐妹都来请她制作彝族服装或教授刺绣技术,她是本村制作彝族刺绣、彝族服装的行家里手,她设计制作的彝绣品多次参加州县非遗活动展示受好评,近年来她多次参加省、州、县、乡举办的各类刺绣服饰培训班,并传帮带了一批绣娘骨干。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有芳,女,彝族,1983年3月生,云南省禄丰县中村乡峨山村委会以至咪村人。张有芳出生于峨山彝家村寨,受当地彝族文化熏陶,1992年起,跟随奶奶和母亲,学习彝族服饰、刺绣制作技艺。2003年开始,她在中村乡街面开了民族服饰商店——“巧秀纳”,着力开展刺绣饰品生产销售和创新推广刺绣技艺,每年向当地及外地制作销售彝族服饰饰品、鞋帽等衣物近5000件。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0年,张有芳参加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举办的云南省民族刺绣创新培训学习,2016年11月参加省妇联幸福女人绣---指尖上的记忆大赛,荣获一等奖,获得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16年10月,张有芳及其母亲穿着绣织的彝族服饰,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得到赞誉。2017年6 月获“彝族剌绣传承教育贡献奖”。 2018年8月入选楚雄州彝绣协会理事。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海华,女,彝族,1971年7月生,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镇底土村人。李海华出生于彝族堆绣世家,自幼就跟奶奶和母亲学习当地具有独特的彝绣技艺——堆绣,受奶奶和母亲的真传,李海华十二岁就基本把握了其绣制技艺,十五岁时她拜当地有名的彝绣老师方兰英为师,堆绣技艺逐步提升。其本人绣的裹背、围腰、肚兜、帽子、绣花鞋等各种花样的绣品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深受当地人喜爱, 2008年被评为楚雄州“彝绣十大女能手”以及“十佳绣娘”称号。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赵秀英,女,1963年7月出生,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镇新村人。赵秀英自幼聪颖受到长辈和堆绣能手的耳闻目染,特别喜爱堆绣,十二三岁就会画花、剪花、绣花,赵秀英的绘画图案独具一格,堆绣用线多样,用色明快,装饰花纹丰富,针法具有立体感,用多种不同的色彩凸显图案层次感。堆绣技艺高超,较全面掌握了堆绣的主要针法如:扣花绣,堆花绣(该绣法是彝族堆绣工艺里面最主要的针法),装花绣(装点花纹)。长期给周边的群众绘制裹背、围腰、肚兜、帽子、绣花鞋等各种花样的绣品,深受当地人喜爱, 2017年本人作品《彝族裹背》入选云南省农民工艺术节获优秀奖,2018年双柏县“相约虎乡、绣美双柏”中被评为“十佳绣娘”。2018年双柏县首届乡村运动会女子“绣花”项目比赛中,荣获第二名。2018年被评为县“十佳绣娘”。是双柏县优秀的堆绣民间艺术家。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世兰,女,彝族,农民,小学文化,1948年8月出生,永仁县莲池乡莲池村委会甸心村民小组。李世兰13岁开始向祖母小黑玉嫫和母亲李朝芬学习彝族服装服饰的设计、裁剪、刺绣、缝制技艺。16岁学有所成,能独立完成彝族服装服饰的设计、裁剪、刺绣、缝制,当地小有名气。她裁剪和手工缝制彝族衣服、裤子、帽子、围腰、束腰带、鞋子、鞋垫技艺精湛,较全面把握了平绣、扣花绣、扣边绣、十字绣、贴布绣、镂空绣技艺和剪纸各种彝族刺绣花样图技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李世兰先后带出李丽凤、殷秀、李芬英、李志玉、樊桂珍、樊炬等10多位刺绣能手。她设计制作的彝族服装服饰和彝族刺绣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上海、深圳等省内外城市,有的被告博物馆收藏。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翠英,女,彝族,生于1976年2月,南华县沙桥镇石板河村委会新村小组。罗翠英系火草麻布纺织传承世家,世代擅长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由于受祖母和母亲的影响,她自幼就跟奶奶(王阿言)学习火草麻布纺织技艺,12岁时就学会了纺织火草麻布的基本技艺,初中毕业后罗翠英就在家边务农边跟随奶奶和母亲学习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目前,她教导的徒弟有2人,女儿罗慧萍,儿媳罗佳翠。罗翠英在南华县彝族地区远近闻名,多次受相关部门邀请参加县、镇组织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传承培训展示活动。罗翠英对“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有着全面系统的了解,全面掌握了火草麻布纺织技艺,并能传授相关知识和培养相关人才。她从1996年独立从事火草麻布纺织以来,多次受相关部门邀请参加州、县组织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活动,目前,罗翠英所纺织出的火草麻布尊重传统,质量好,花式较多,深受周边彝族人民喜爱,是公认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人。她绣制缝制的火草马褂被省州文化部门收藏研究。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文芳,女,彝族,1971年7月生于牟定县蟠猫乡双龙村委会梅子树村。王文芳自幼聪颖,能歌善舞,特别喜爱彝族刺绣,七八岁就开始跟随奶奶、妈妈学习剪花、挑花、画、绣各种花鸟虫草,学习制作花腰带、裤子、花包、领褂、裹背等。到了20岁她对彝族服饰、刺绣制作技艺已十分娴熟,能够设计并制作各种复杂的花样及服饰,制作的绣品精美细腻,服饰色彩搭配得体大方。王文芳2000年到楚雄州民族服装厂学习4年,2005年在楚雄市龙江公园创办了彝族手工绣“红绣坊”,开始自己设计制作、销售彝族服饰及绣品。通过10多年的努力,成为了行业里面彝族手工绣品的代表,深得全州各县市彝族服饰爱好者的好评。2013年受楚雄师院邀请,教授学生彝族刺绣,学员60名;2014年经州残联邀请,教授残疾人彝族刺绣,学员40名。2013年被牟定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彝族刺绣传承人。她的刺绣作品多次参加火把节指尖艺术展获好评,2019年参加州委宣传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70米刺绣长卷绘制。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周卫红,女,彝族,1972年9月生,牟定县新桥镇小蒙恩村委会秧草冲村人。周卫红的外婆非菊仙和母亲普如意是当地有名的刺绣、服饰制作能手,从小受长辈的熏陶,7岁起,周卫红就开始跟随外婆和母亲学习彝族服饰、刺绣制作技艺,从简单的鞋垫、花鞋、挂件制作开始学起,15岁开始学习剪花、挑花、绘画各种花鸟虫草,学习制作花腰带、裤子、花包、领褂、裹背等。20岁以后,通过和长辈及同行不断学习,周卫红彝族服饰、刺绣制作技艺已十分娴熟,所剪纸、设计制作的绣品如马缨花、山茶花、扭菊花、四瓣花、石榴花等花卉图案,针法细腻,搭配得体,色彩鲜明,美丽大方;制作的衣服右衽上衣绣有各种花卉、云图或几何图案,实用而美观;平针绣法的围腰当地称“十姊妹”,绣有十朵艳丽的玫瑰花,使整块围腰色泽搭配得体,挑花绣法的飘带,上缀缨络,色彩鲜艳夺目,飘动自然,。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不懈的努力,周卫红成了制作彝族服饰、刺绣工艺的佼佼者,周卫红的各种作品在省、州、县各种新闻媒体播报,在州文化馆、牟定县文化馆非遗展厅等收藏展出,所制作的作品远销省内外。本人多次将其刺绣作品带到北京、上海、昆明参加博览会展览。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丽萍,女,彝族, 1966年8月生,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戌街乡左家村委会王家村村民,是有名的彝族刺绣传承人,擅长刺绣彝族服饰、绣片、饰品等的技艺,绣品配色优雅、设计新颖,深受广大顾客欢迎和喜爱。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丽萍10岁就跟随母亲学习挑花刺绣,母亲李国莲在村里是有名的挑花刺绣艺人。为了不让自己家的彝族刺绣风格失传,她把母亲的刺绣手艺学得精湛有佳、栩栩如生、活灵活现。2006年王丽萍在楚雄彝人古镇开起了彝绣展销部,边刺绣边展销彝族刺绣工艺品,绣品包括彝族服饰、绣花鞋、帽子、绣片、荷包等,与州接待办、外侨办等单位长期订立合同,产品远销韩国、新加坡、德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国内外。有多幅作品参加全省农民工艺术节、七彩云南赛装节获大奖,她制作的服饰被州县文化馆、博物馆收藏。2019年10月经楚雄州人民政府批准,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鲁玉翠,女,彝族,初中文化,农民, 1962年4月出生,姚安县左门乡苤拉村花椒园小组人。鲁玉翠是自幼好学,特别喜爱刺绣,七八岁就跟村中彝绣艺人小芬娣学习彝族刺绣和服装制作技艺,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和传授,十二岁时就已经熟练掌握了传统刺绣的技能。她所刺绣的图案多为石榴、荷花、茶花、牡丹花、鸟、虫、鱼之类。在不断学习成长中,学会了制作彝族传统图案及工艺较为复杂的彝族刺绣,到20岁就较为熟练地能制作出彝族传统服装,她绣的作品针法细腻,搭配得体,色彩鲜明,美丽大方。成了当地彝族刺绣的姣姣者。鲁玉翠近年来还带出一批彝绣骨干,娣妹成了致富能手。2019年10月经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宜惠,女,彝族,1979年4月出生,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海联村委会大花箐村人。现在楚雄市开办彝绣人家彝绣坊,主做禄丰格苏濮支系彝族服饰。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宜惠12岁起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彝族服饰刺绣工艺,从简单的鞋垫、花鞋开始学起,再到公鸡帽、腰带、裤子、花包、领褂、裹背等。到14岁时候,聪慧灵透的普宜惠已经能独立完成一整套彝族男、女服饰的刺绣工艺,还自发创新制作了老年花领褂、平头花围腰、绣花尖尖鞋等。20岁,普宜惠所绣的各种饰品不只能满足自己和家人穿戴,很多亲朋好友都喜欢所作的饰品,纷纷登门前来邀请帮忙制作,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刻苦不懈的努力,普宜惠成了附近一带掌握彝族服饰刺绣工艺的佼佼者。至今学习从事彝族饰品的手工业加工11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一整套彝族服饰的刺绣工艺,还自发创新制作了老年花领褂,平头花围腰、绣花尖尖鞋等带有彝族特色的民族服饰,所做彝族服饰远销省、州各地,许多群众慕名前来求购彝族饰品,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彝族刺绣手工艺品店。普宜惠曾经前后多次代表禄丰县、楚雄州、昆明和北京参加过相关艺术展览。近年,已带出当地4名传承弟子成了刺绣能手。2019年10月经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桂香,女,彝族,1981年9月出生在大姚县桂花镇马茨村委会帕什的村。从小跟母亲学做简单的鞋垫、钱包、挂件等,再到后来马缨花纹、飘带、花包、领褂、裹背等的制作。到了17岁,李桂香已经能独立完成贴布绣、老年花领褂、平头花围腰、百褶裙、鱼尾帽等制作。到了20岁以后,通过和长辈及同行不断学习,李桂香彝族服饰、刺绣制作技艺已十分娴熟,所剪成的齿纹、水波纹、蜘蛛纹、菱形纹、涡纹及多种花卉、人物等贴布绣图案,针法细腻,搭配得体,制作的衣服绣的各种花卉、云图、几何图案、百褶裙,实用而美观,如一朵朵盛开的马缨花,象征了彝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年,李桂香在桂花镇街面上开了一个彝族服饰商店 “百草岭绣坊”,常年招收学徒,专门教授并制作销售当地传统彝族服饰、绣品、饰件等,产品远销省、州内外。在她的带动下,镇里不少妇女走出大山,以彝族服饰刺绣制作销售为业,增加当地妇女的就业,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李桂香多次参加到全国各地各种彝族服饰展示展销、所制作的桂花彝族传统服饰在大姚县文化馆、楚雄州文化馆非遗展厅及昆明,深圳等游客收藏展出,并被省、州、县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报道。2019年10月经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长征,女,彝族,1975年12月出生于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现为楚雄州彝协协会副会长,“彝绣天地”负责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长征自幼聪明好学,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就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彝绣,把握了三台地区彝绣彝装的设计构图,画花刺绣技艺。2008年5月,李长征在楚雄彝人古镇创办了“长征绣坊”(现更名为“彝绣天地”),随后,在“长征绣坊”的基础上创办了大姚县树吾拉彝绣厂,广泛地吸收刺绣艺人,扩大了彝族刺绣的产业规模,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文化的传播同旅游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成为集技艺传承、文化展示、对外宣传和推广为一体的场所,推动了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和彝族文化的广泛传播。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别是近年来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昆明各种展示展销、文化交流和评优评奖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彝族刺绣的对外影响,弘扬了地域的民族文化,开辟了省外市场,绣品在北京、上海、浙江、湖北、贵州等省市成为了各种展会上引人注目的亮点,还在台湾、日本、美国登台亮相,并屡获各种展会大奖,为楚雄彝族刺绣赢得了声誉。大姚县树吾拉彝绣厂亦成为云南彝族刺绣行业参加省内外活动最为活跃的企业,每年在国内外各种活动中频频亮相,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荣誉接踵而至。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樊志勇,女,汉族,1984年生,大姚县金碧镇校场西路44号,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现任云南纳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原名: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楚雄州彝绣协会常务副会长,大姚县彝族刺绣协会会长。樊志勇自幼聪明,特别喜爱彝族刺绣文化,学生时代就拜当地知名绣女和武定刺绣大师普玉珍学习刺绣得到师傅真传,较全面的把握了彝绣纹样、构图、刺绣文化内涵。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返回大姚县城成立了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传统彝族刺绣技术的找回传承和现代生活的嫁接运用,并从2009年至今,对楚雄州8个市县的21个点,进行主题为《传承、创新、创造、创意——打造彝绣精品》的义务讲座培训,培训彝族绣女5000多人次,亲传刺绣能手43人。为了让彝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司正在筹建彝族刺绣传习所,建成彝族服饰刺绣文化传承实践基地,成为彝绣开发与保护研究为一体的基地,为彝绣走出省门、国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润芳,女,彝族,生于1965年2月,武定县高桥镇高姑拉村委会既底低村人。李润芳从小就心灵手巧,喜欢彝族刺绣,从14岁开始就跟奶奶李莲芝学习彝族服饰刺绣技艺,17岁能手工制作彝族服饰,画花、剪花、绣制动植物图案,后拜白路大平地村杨挂芳剪纸老艺人为师得到真传指教。在长期实践中,李润芳彝族服饰刺绣技艺日益精湛,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彝族传统服饰制作能手。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传承彝族服饰刺绣技艺,李润芳带学徒52人,他们都能独立手工制作彝族服饰。2003年2月,李润芳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白路镇建立了彝族服饰加工作坊, 2016年7月,李润芳在武定县城成立了武定彝族服饰刺绣技艺传承基地,以基地加绣娘的方式,组织绣娘探讨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多次参加省州县文化部门、妇联组织的服饰展演和刺绣比赛和培训交流展示展销会,她绣制的服饰多件作品被省内外游客收藏,她的彝绣基地已形成刺绣文化产业支柱。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成香,女,彝族,1981年7月出生于楚雄市三街镇背阴村委会大丫口村。罗成香10岁便开始跟着奶奶、母亲学习手工刺绣。从抓握一根细小的绣花针开始、到穿针引线,再到学习第一个刺绣图案,罗成香幼小的心灵深处就深深的爱上了“彝绣”这门技艺。当她在奶奶和母亲的真传指教下,罗成香现已成为一名各方面较为突出的彝族民间刺绣,绘画能手。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9年,三街镇妇联、镇文化中心组织成立了三街镇彝族刺绣协会,罗成香当选为协会辅导员,罗成香多次在三街镇文化站举办的脱贫攻坚刺绣技能培训班上担任辅导员,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几十年所学的刺绣技能传授给当地的妇女同胞,在她的精心培养下一批批刺绣能手脱颖而出。有的走向了发家致富路。2019年10月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永淑,女,彝族1976年7月生,中共党员,姚安县适中乡月明村委会新房子村人。 金永淑出生在素有“梅葛故里”和“荷城”之称的姚安县,其母亲金华和姐姐金永卓是当地有名的彝族刺绣女能手,小时候刚刚能够穿针引线的她,就跟着母亲和姐姐学习手工刺绣。2006年在彝人古镇创办了“彝家公社”。主要是以设计、制作、销售彝族九县一市及各个支系的彝族服饰及手工刺绣,她设计、制作的彝族服饰,都是在传统彝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而来,不但保留了彝族传统的几何图案(回形纹、波形纹)、动物及虫的图案(虎、龙、凤、鸟、蝴蝶等)、花卉图案(茶花、马缨花、石榴、等)、图腾崇拜(火图腾、虎图腾等)。其创新的款式更能融入生活、贴近生活,在探索、提炼彝族各个支系彝族服饰和彝族文化符号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她所创新的彝族服饰不但被同行业争相模仿,更引领了一种潮流。特别是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和参加大型展会时,这种具有浓郁彝族文化符号的创新服饰,不但打破了外界对彝族服饰的浅薄认知,更使得她所创新的彝族服饰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尊敬、认可。2013年至2019年4月,金永淑带领绣娘及彝族服饰参加了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及展会共计50多次,足迹遍布国内11个省市、特区(香港、深圳、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山东、长春、昆明、银川贵州)和国外7个国家及地区(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西班牙、瑞士、摩纳哥、印度孟买、葡萄牙里斯本、澳大利亚悉尼及墨尔本)参展服饰及商品万件之多。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次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以及展销会都会带领李芬、李云秀、李丽凤、李海华、张有芳、王兴会等在刺绣方面很有造诣的绣娘参加学习交流。使他们的刺绣技艺不断提高。为推动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卢洁莹,女,汉族,1973年2月生,大学文化,云南省楚雄市人。卢洁莹自小对本土的民族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对绚丽多彩的彝族传统服饰更是情有独钟。2005年组建楚雄四喜服饰文化有限公司。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公司转型经营理念,整合公司资源。卢洁莹领导公司转型重组“楚雄索玉文化美学创意有限公司”。投身以楚雄彝族服饰、彝文化元素的民族服装的设计、创意裁剪加工制作工作,致力于优秀的彝文化的研究、传播及彝族刺绣的传承和推广,努力探索古老的彝族刺绣与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2018年推出“彝喜”高级个人定制品牌。以精湛的刺绣技艺和设计理念重塑彝族传统工艺,激发民族的彝文化的活态性和传承性。卢洁莹从事彝族服饰刺绣及设计25年以来,对彝族服饰设计制作就虚心求教王永祥、王玉英、普玉珍(现是第五批国家级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等多个师傅,经过努力钻研学习卢洁莹对彝族刺绣的针法、色彩、历史、纹样等都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对传统彝族服饰与现代的融合发展传承创新设计理念有了很大提升。卢洁莹2017年被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民族服饰特聘教师,主要传授彝绣服装的刺绣技艺传承和推广彝族服饰文化。同时,卢洁莹主导的“彝绣之梦”培训项目,从2017年开始,每年为大过口、三街、新村等地绣娘举办培训,先后培训绣娘80多人,向学员传授彝绣技艺、设计能力和产品思维等。目前,卢洁莹已培养带徒,孙福(产品经理)、杨慧羽(服装设计师)、张英(饰品设计师)、邓朝旭(创意策划)、自晓芳(刺绣手艺人)等代表性传习骨干,使其成了设计创意、刺绣能手。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7年2月,在“七彩云南.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上,卢洁莹设计制作的彝族服装获得“最佳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师”称号。2018年8月,在“七彩云南.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上,卢洁莹的作品“彝喜.柳暗花明”代表楚雄州荣获最佳创意奖,同时荣获2018年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二届“工美杯”金奖。卢洁莹自从事彝族服饰设计与制作,其较全面的设计创意制作专业水平为推动楚雄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积极的影响与贡献。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温浩东,男,彝族,1985年8月出生,彝族服饰收藏研究者,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2002年8月,就读于楚雄师院附中美术专业的温浩东在油画老师殷之明的带领下来到楚雄州元谋县凉山乡进行采风创作,与传统彝族服饰不期而遇,成为收藏生涯的一个契机。彝族服饰中精湛的工艺、流畅的纹样、和谐的配色,特别是对服饰中夸张而和谐的配色对触动较大,出于美术专业的美学素养本能的想去对彝族服饰的色彩构成、运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当即购买一套彝族服饰作为研究素材样本实物进行收藏研究。2003年,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民间美术专业录取,系统专业学习云南民族服饰、民族图案、民族剪纸、民族金属工艺、民族染织、民族刺绣、扎染蜡染、民族陶艺、云南民族文化概论、云南美术史课程,跟随王四代、刘晓蓉教授主修彝族服饰。大学四年大量的田野调查为他传统彝族服饰购买收藏、研究,彝族传统服饰提供更多的实物样本素材。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2年至今,他通过多方渠道进行传统彝族服饰收藏研究,尽最大能力为彝族传统服饰保留更多的研究实物素材。对这些稀世之珍宝,老旧彝装彝绣收藏让彝族服饰艺术得以呈现,技艺得以传承,“造物怀初心,慢工出细活”的艺术态度和刻苦的劳作精神,呈现于世,他收藏的服饰参加北京民族文化和博物馆展出,其部分精品图案已印为画册出版。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丽琼,女,汉族,1976年4月生于中国彝乡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张丽琼自幼聪颖好学,受村中长辈的民族文化氛围熏陶,特别钟爱挑花刺绣,七八岁就会缝简单图案的鞋垫、绣包等,后到楚雄读中学。后来从家乡大姚县来到楚雄市上学过程中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最爱的彝绣,只要有闲暇,都会拿出针线制作绣品,并省下自己不多的生活费购买彝绣服饰的书籍和绣品学习刺绣技巧。1998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到楚雄州博物馆从事彝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和讲解工作。2004年,张丽琼毅然从博物馆办理了停薪留职跟随王永祥师傅学艺,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摸索,2014年,张丽琼从楚雄州博物馆辞职,创建了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创办彝绣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彝族老旧服装和绣片,将传承千年的彝绣手展示生机和活力。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多年实践,张丽琼深刻认识到传统彝族服饰和彝绣要想“走出去”必须要与现代市场相结合,从品牌、设计、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宣传等多方面综合提高,保留彝绣传统精髓焕发生命力。2004年起张丽琼的足迹踏遍了西南彝区,在收藏彝族传统服饰和彝绣精品的同时,拜师学艺、结识了各个方言区的民间绣娘师傅,得到了众多前辈师傅的真传。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张丽琼还先后赴苏州、成都、长沙、贵阳等地学习考察刺绣艺术,对比研究彝族服饰和彝绣艺术,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张丽琼在不断开拓服装和彝绣市场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彝绣文创产品领域,目前已开发出了围巾、三角巾、桌旗、项链、拎包、笔记本等系列彝绣文创产品并获得外观专利,深受消费者和国内外宾客追捧。其个人作品和产品先后受邀参加了各类国家、省、州市展览展出。个人也先后获得国家级职业技术(纺织)考评员、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楚雄州女企业家协会理事、等荣誉。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清翠,女,彝族,1976年生,牟定县蟠猫乡古岩村委会大古岩村人。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理事,现在楚雄市,青龙路福源小区开设翠彝绣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清翠生长在左脚舞主要发源地蟠猫大古岩村,自幼受刺绣女能手外祖母李玉兰和母亲李兰珍的耳濡目染,对彝族服饰的画花、剪花、粘花、挑花刺绣乃至彝族服装的设计都特别喜爱。七、八岁就拿针绣花,随着年龄增长,十四、五岁就对传统的彝绣技法进行大胆创新,对花样、构图、色彩搭配图案作了精心设计,通过近30年的刻苦钻研,对刺绣技能日益娴熟,精湛的手工技艺不断提升了彝绣及牟定地区彝族服饰制作的款式品位。曾应邀到楚雄州妇女彝绣艺术班学习,其彝绣彝装作品多次参加州文产办、州妇联、团委、文化系统举办的彝绣作品展、多次参加楚雄州妇女“十大彝绣女能手”比赛。其大型彝绣片和彝族服饰已畅销楚雄市、牟定、大姚、姚安地区,并远销昆明、广州、深圳等地,有两幅大型中型绣片被州文化馆收藏,现已带出一批彝绣弟子并已成为彝绣女能手,较全面地掌握了牟定蟠猫地区代表性的彝族刺绣及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在楚雄开设彝绣坊,推动了彝族服饰(刺绣)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为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10月经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邓云秀,女,彝族,1963年2月生,牟定县蟠猫小古岩肖家村人,2006年至今在楚雄市彝人古镇开设彝绣坊。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邓云秀生长在牟定彝族左脚舞主要发源地蟠猫乡小古岩村,其母亲刘桂英是当地有名的彝族刺绣女能手,受母亲的耳濡目染,邓云秀自幼喜爱唱彝歌、跳左脚舞,特别喜欢母亲的彝族刺绣,8—9岁时即跟母亲学剪纸、画花、挑花、绣花,15岁就能独立做绣花鞋垫、绣花鞋、缝制绣花包、花围腰和当地传统的彝族服饰,较熟练的掌握了传统彝族刺绣和彝族服装设计制作。1990年开始,邓云秀在老家小古岩肖家村开设彝绣彝琴作坊,其丈夫肖德权主要制作龙头四弦琴,邓云秀剪花、画花、画鞋帮、围腰,每逢乡村节庆和赶街天,夫妻俩就到附近大古岩及戍街、猫街、天台街及外县姚安前场销售,她多年不间断参加了牟定县城三月会和楚雄火把节展销彝绣、彝装、月琴。2006年初,邓云秀夫妻俩举家从小古岩村迁出到楚雄彝人古镇彝人部落旁租下100余平方米门店,开设《彝弦彝绣店》,主要从事牟定地区彝族服饰,彝绣品及龙头四弦琴的设计制作。她构思设计的剪纸,纹案、款式都保留了传统的马缨花、山茶花、蜜蜂、龙凤、花草、瓜果、石榴等图案,她还经常去邻村的彝绣能手邓云芳等学习交流构图,挑花刺绣记忆,使自己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较全面地掌握了牟定蟠猫地区代表性的彝族刺绣及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在彝人古镇彝人部落开设彝绣彝装坊十多年来,向南来北往的游客传授了彝族刺绣服饰文化,她的大型彝绣片《山茶盛开》被州文化馆收藏,为楚雄火把节来宾提供绣包和大批彝族马褂。为推动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阳从莲,女,彝族,小学文化,1968年7月出生于元谋县羊街镇洒洒依村委会下村。阳从莲14岁开始与母亲、婶婶学习彝族服饰刺绣,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学习,到17、18岁就全面把握了当地彝绣技艺,至今已从事彝族服饰刺绣35年,成了元谋县最有名的传统手工艺红彝族服饰设计制作艺人,她的刺绣图案精美、构图得体色、彩搭配大胆、针法细腻、技艺精湛,艺术性、观赏性皆俱。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2年至今,坚持开展彝绣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周四下午到羊街中学民族特色班,教授红彝族刺绣技艺。教授学生绣制上衣、鞋子、鞋垫、围腰、披布类的基本刺绣技艺。有许多学生掌握了红彝族刺绣的基本要领,有点还学会了鞋子、鞋垫、围腰等的绣制。阳从莲由于工作积极,在红彝族服饰制作上有突出贡献,在2018年传承人考核中被县文化和旅游局及羊街人民镇政府考核为优秀等次。经过多年的红彝族服饰创作经验,阳从莲成了元谋县乃至楚雄州有名的绣女。精湛的技法令人折服,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她毫无保留地把她所掌握的刺绣技艺交给前来学习的人。2019年被牵头建成了“红彝族服饰制作传习所”为弘扬传承彝绣文化提供了阵地。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吕玉兰,女,汉族,1962年8月出生,楚雄州禄丰县碧城镇下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下村村民小组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吕玉兰的母亲吕淑慧是当地知名的剪纸艺人,吕玉兰长期受母亲和长辈们的熏陶,渐渐的喜欢上剪纸,8岁就在母亲身边从事一些简单的剪纸和准备工作(如折纸、画画等),15岁初中毕业后跟随母亲学习“禄丰民间剪纸技艺”,从简单的祭祀礼仪用品、生活用品、绘制绣品的基础图案开始学起,还时常随母亲参与一些祭祀礼仪活动,于是留心观察、苦心专研、模仿制作,久而久之的在跟母亲学习的基础上摸索出剪纸的基本要领和技法; 2015年在碧城镇新大街与侄女开了间商店,兼职销售剪纸作品;2017年10月参加禄丰县恐龙文化旅游节碧城镇分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示;2018年8月禄丰县火把节期间参加禄丰县金山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示;2018年10月参加禄丰县碧城镇小学文化艺术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示和传授;在作品展示展销会上,技艺高超,作品栩栩如生、各种动植物活灵活现,受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喜爱。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桂芳,女,彝族,生于1942年9月,武定县白路镇平村委会大平地村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美术——彝族剪纸技艺代表性民间艺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武定白路彝族妇女服饰以图形多样、色彩艳丽、绣工精美而闻名。当地彝族以是否会挑花绣朵作为衡量女子心灵手巧和聪明能干的标准,因此非常注重技艺的传承。剪纸对服饰刺绣的底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杨桂芳八九岁时,就跟母亲学习剪纸、刺绣,到十四五岁便能独立操作。杨桂芳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从事剪纸61年熟练掌握四十余种纹样样式。多年来每当村子里有剪纸的花样,她总要跑到别人家中仔仔细细的研究寻问拜师,还要拿着剪子和纸张照着样子试剪,居然剪得像模像样。久而久之,她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各种虫鱼鸟兽都被杨桂芳作为剪纸的素材,随着年岁的增长,杨桂芳老人的剪纸技艺日益精湛,不用笔画,就可以把许多复杂的花纹样式剪出,手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更好的传承彝族剪纸技艺,杨桂芳带了16名学徒,有的从昆明、楚雄赶来求教,她都耐心细致教授,毫不保留。由于心灵手巧加上善于观察学习,杨桂芳剪出的图纹花样式样繁多、细腻精美。每到街天,她就用一张张报纸夹着花样放在杂志里奔波于村子和集镇上,她的摊位前总是被围的水泄不通。她日复一日忙碌着,巧手剪出了美丽的人生。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董秀珍,女,彝族,生于1945年1月,武定县白路镇平地村委会大平地村人。董秀珍七、八岁就跟母亲学习,剪纸、画花技艺,受母亲耳濡目染中,董秀珍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跟着母亲、村子里的老人学习彝族剪纸技艺,17岁时已经能熟练掌握剪纸技艺,随着年岁的增长,董秀珍剪纸技艺日益精湛,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彝族剪纸技艺能手。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剪纸,是彝族妇女灵性自为的艺术创作。彝族的民间剪纸品种很多,有小帽花、包头花、衣裳上用的托肩花、面襟花、手袖花、围腰花、腰带花,此外还有枕头花、手巾花、鞋头花等。由于这些剪纸作品形式多样、风格粗犷、装饰性强,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为传承彝族剪纸技艺,董秀珍带出学徒12人,他们都能够熟练的掌握二三十种花纹样式。平时,上门求教的学员,董秀珍都毫无保留的耐心传授,让更多的年轻人学到剪纸技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董秀珍常年研究彝族剪纸技艺、传承彝族剪纸技艺,全面掌握了彝族剪纸技艺,多年来带徒授艺,为保护和传承彝族剪纸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9年10月被命名为楚雄州第五批州级传承人。Ah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原载:楚雄州非遗数字资源;图文来源:牟定县文化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