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永善“彝族服饰”

作者:杨雨 唐潇 等 发布时间:2021-08-26 原出处:​永善县文化馆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1. 历史沿革

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列依时代。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原云南大学方国喻教授的《彝族史稿》中了解到,彝族是由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一带日古羌戎或氏南迁与金沙江土著融合的遗裔,后来曲涅家和古候家支系迁徙至云南、贵州、四川等地。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善县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隶属北部方言区服饰文化。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要分布在永善县务基镇锦屏村、伍寨彝族苗族乡、马楠苗族彝族乡及周边区域,由于山高险峻,荆棘丛生,气候属高寒地带,制作服饰使其具有遮风挡雨御寒的功能,是彝族群众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特征

永善县彝族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织、绣、挑、贴等各种手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及配饰,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穿着习惯及禁忌。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彝族服饰可以看出年龄、性别、婚育等差异,还能看出节庆、婚礼、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集多种工艺与一体。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风格。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分类

男装

男子上身着绣花边的右襟开衫、对襟开衫、长衫子、身挂丝织花英雄带,外披毡衣;下身着肥大的裤子,裤带一般用天蓝色或草绿色棉布缝制而成,长约五到七尺,呈筒状,可作口袋用,颜色多为黑色和蓝色。鞋为绣花边马鞋。同时,彝族男子也讲究戴耳环,最具彝族服饰特色的是头扎“英雄结”,完整地保留了男性的阳刚之气。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装

女装上衣底色以黑色、白色、青色、蓝色、绿色为主,但常用红、黄、绿、粉等颜色搭配,对比强烈,还运用丰富多变的图案花纹,使服饰整体显得雍容典雅大方,让穿上它的彝族女子显得更加娇媚而靓丽。头饰在彝族的佩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女性的头饰,在一生中要更替好几次,不同的头饰代表不同的年龄和身份。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是物化的精神产品,是活态的文化。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传承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交流逐渐扩展,永善县彝族传统服饰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希望有更多的彝族女性能传承这一文化项目。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善县彝族传统服饰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出彝族人民朴实的性格和纯真的情怀。充分体现出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文化。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永善县已将“彝族服饰”民俗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i3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原载:永善县文化馆
作者:图/杨志坤、关勇、龚占睿、张碧、朱会;文/杨雨、唐潇
审核:何涛、编辑、唐潇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