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六盘水市彝族“口传古籍”初探

作者:王留德 发布时间:2021-08-18 原出处:青年档案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点赞+(

内容提要:六盘水市境内彝族历史悠久,有着古老的民族文化。为了完整地收集抢救保存散存于民间的彝族古籍,为研究六盘水市境内彝族的历史和各民族的发展史提供依据,除了收集抢救保护现存于民间成书的古籍而外,应当加强收集属于口传的古籍。笔者认为:口传古籍是现存于民间古籍的补充和完善,分析了口传古籍的形成和面临的形势,提出口传古籍收集抢救和保护势在必行的设想。
关键词:口传古籍 收集抢救 势在必行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力度,这为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做好古籍的保护和抢救工作是档案馆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是丰富馆藏,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补充和完善我市国家重点档案彝文古籍《玄通大书》等古籍,对六盘水市彝族口传古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进行探讨。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六盘水市境内彝族悠久的历史

六盘水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全市有37 个少数民族,有98 个乡镇办,50 个民族乡。在50 个民族乡中彝族与苗、布依、回、白、仡佬等民族组成的民族乡36 个,彝族乡9 个。全市总人口近320万,少数民族人口80 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近32 万,居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一位。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乡区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4%。形成了六盘水市少数民族“民族成份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区域广、历史源流长”的特点。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盘水市境内彝族以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分布。彝族自称“诺泼”、“诺苏泼”。汉文献中汉晋时期称“夷”。唐代称“东爨乌蛮”。宋以后称“乌蛮”或“夷”。元开始,多以“罗罗”为族称。彝语中,“罗”意为虎,“罗罗”为“罗”叠称。起初,彝族自称“罗罗”,自命为虎族。盘县淤淤泥河一带彝族老人中,有将“罗罗”说成“撸罗”,意为龙虎,这与一些记载中“彝族崇拜龙虎,而把自己称为龙虎人”的说法吻合。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罗”还有“卢鹿”、“倮倮”等别译,其名称本无蔑视含意。虽于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歧视政策,“罗罗”一词长期在许多人心目中变成野蛮人蒙味人的同意词。许多封建文人,更别出心载,将“罗罗”写成“猡猡”或“裸罗”,使之成为最伤民族感忌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各地人民政府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民族识别工作,确定以鼎彝之彝,作为此民族地区支系统一的名称。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为古代宫廷盛酒器具,字形中有“米”有“丝”,含丰衣足食,富裕兴旺之意。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彝族先民,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六盘水市境内彝族,主要为布、默两支系后代。默系沿着乌蒙山东鹿拓境,渐由今会泽、宣威扩散到水城、六枝及邻近毕节地区,安顺地区;布系往南进入盘县,并向其邻近安顺地区,黔西南州地域扩散。盘县还有武系一部。盘县保基营龙氏土司旧居鲁土营,据《普安直隶厅志》载:“鲁土营土司盖隆穆长子枯之后。”彝文典籍认为武、乍留云南,历史上今天盘县长期隶属云南,上说可信。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境内彝族《酒礼歌》中,有“娄娄徇笃米汝”(意为大家都是笃慕俄子孙),“笃米子六位,六位是六祖的传说”。境内各地彝文《指路经》(按:指路意为彝族经师毕摩护送指引亡魂去祖源地与祖宗团聚永生)所指终点相同。如水城《指路经》所指路线,大致为“水城——草海——云南东川”,盘县《指路经》所指路线,大致为“盘县——云南东川”。此类留传久远的民俗事象,印证了境内彝族祖先来自滇东北的说法,除笃慕俄子孙外,氐羌族系民众,至迟在西汉已在境内分布。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进入境内后,与当地世居古濮人相互融合。早期彝族先民被濮人同化。至今,水城县仡佬族中,还有被称为“彝仡佬”者,其语言习俗,有一部分与彝族相通。东汉未后,布、默两支系以部落群体形式大量迁入境内,同化部分古濮人。彝文文献《西南彝志》中,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其余濮人,多被迫北迁巴蜀。至魏晋时,彝族先民逐步取代濮人势力,境内开始成为笃慕俄子孙统治区域。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默系十九世必额勿长子勿阿娄迁到盘县至云南曲靖一带,为阿旺仁家之祖。幼子勿阿纳,“始开贵州基业”,辗转来到今天大方一带来。此支二十四传勺雅妥又生三子,幼子妥阿哲(阿哲部,又称“慕俄格家”即后来的“水西家”)仍住大方;其季子阿者琪(阿者七),为后来水西四十八目之一,要架则溪六慕濯色阿者琪部(驻郎岱)的祖先。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勿阿纳幼孙宗扒瓦移居勐笃色施(今水城县保华乡境)管戛勒仓库,成为后来水西戛勒则溪管兵马德施扒瓦氏(扒瓦土目)之祖。在宗扒瓦前后,布系后裔,勿阿纳妻族后代兮德鲁,迁居今水城县归集黄河(北盘江)一带。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经历迁徙扩散过程。发展之初,以家支世系方式进行,先以游牧为主,后随垦荒辟土,渐成聚落(农业经济区)定居,并建立有自己的政权。长期发展中,不断融进其他民族成分,最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彝族。至今,市境内彝族有龙陇姬安陆(卢、禄)、班沙高李武、康谢王张管、余孔姚石胡、毛顾甘赵杜、柳苏兰支普、万车尹周金、海田杨黄刘、耿董毕邓等40 余姓,系六盘水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六盘水市境内彝族古老的文化

在六盘水市境内,彝族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发达。彝族人不但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有自己的文字,并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了大量的古籍、经书,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文学等。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从版本目录学方面去分类彝文古籍,可分为原生载体古籍和口碑古籍、文献古籍、金石铭文和摩崖古籍,除此还可分出口传古籍。在彝文古籍中摩崖古籍有六枝懒龙河彝文崖刻、水城野钟香龙台彝文崖刻;口碑有以《英雄戈阿娄》、《萨兹汝阿哥》等为代表的近万首彝族叙事长诗、古歌、民歌以及风物传说故事等。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文献则是六盘水市境内彝区彝族人民最具有彝族代表性、最能体现彝族精神的文化载体。全市彝区所存有彝文古籍文献,据历史调查资料,六盘水市境内共有7600 多册。在口碑古籍中还有一些巫师的行巫术语。金石铭文古籍在六盘水市境内有南开安氏墓碑,金盆文氏墓碑,发耳鸡场金氏姬氏墓碑,钟山开发区尹氏墓碑。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的内容大致分为人类创世史、民族源流、历史事件、民族迁徙、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科技医药等类。彝族人民以其科学的功用记载了本民族和西南各民族人民发展进程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历史,以文献的形式将历史上各族人民的战斗史、发展史编流后人。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 彝文古籍经书

彝文古籍经书是彝文古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文古籍经书史称“夷经”,多为毕摩或毕摩后裔收藏。且多为经书,有祭经、通书、占卜经、牒谱等几大类。经书;写于古代毛边纸或羊皮上,彝文书写从上到下,文句排列从左到右。多为五字句,有格律。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天文、历算、医学、宗教、、占卜等。如祭经:盘县就有《作斋经》、《作祭经》、《招魂经》、《供饭经》、《除邪经》、《打醋炭经》、《酿酒经》、《五谷经》、《百鲜经》、《祭虫经》、《指路经》、《织布经》、《请神经》、《送仙经》、《解结经》等。《指路经》,境内各地毕摩均有,内容为彝族早期迁徙路线(宗支不同而有差异),曾间歇居住地有记载。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在彝礼中为亡灵指路时,从死者现住地开始,按《指路经》记载,追溯最后指到彝族祖居地方云南东川。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书多讲究格律,叙事完整。记载内容,包括彝族各支系起源,英雄人物,迁徙路线,定居过程和社会发展方面,实为彝族史诗,颇具学术价值。如:《叙事经》记述彝族共同祖先笃慕俄以上三十代的历史。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书有八卦、占卜、天文、历算等内容。《占卜》52500 余字,系占卜经典。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 境内彝族民间文学

境内彝族民间文学浩如烟海,形式多样,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1 神话、传说、故事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洪水淹天》叙述人类起源。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濮买埃斩蟒》流传于盘县,叙述古代蟒群害人,蟒精有变人为物的本领,人们不堪害。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楷龙和楷虎》流传于水城。说楷龙楷虎两兄弟为寻父来到海边打铁,吵得龙王睡觉不安,并用烧红火钳惩治鱼蟹,逼着龙王让其父出来见面。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鱼的苦和乐》表现封建领主制下彝佃奴的苦难生活及其愿望和追求。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余传说故事众多,有《仙马脚印》、《三山三蛇的传说》、《格秋塘的传说》、《三月三祭山的传说》、《雷和闪电为什么不一起出现》、《石头变金鸡》、《阿中和阿叶》、《阿邦黑》、《铁妹树》、《姑娘寨的传说》等。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2 歌谣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境内彝族民间歌谣数量极多,传统歌谣用彝语演唱,多为五言句,三段一首,内容丰富广泛,有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门类。劳动歌有《扯韭菜》、《撒小麦》、《撒麻》、《撒芥子》、《撒燕麦》、《放羊歌》、《量布歌》等。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仪式歌,在传统歌谣中所占比例最大,篇幅长而内容丰富。如水城县杨梅、常明一带兴隆村礼俗歌《十二月正命天子》,包括《定亲歌》、《进礼进亲歌》、《礼信歌》、《问郎歌》、《盘歌》、《冠戴歌》、《发亲歌》、《交亲歌》八个部分,近500 行。南开坞铅酒歌《快来开歌场》达200 行。玉舍海坪一带《跳脚歌》,近100 行。盘县普古《酒令歌》,为婚嫁仪式歌,男女双方对唱,可唱数夜。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仪式歌,内容包罗万象。如《酒令歌》,述及盘古开天地,洪水淹天及兄妹成亲,繁衍人类。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六盘水市境内的彝族古籍和民间文学丰富、悠久,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它对于研究六盘水市境内彝族的历史和其民族的历史是不可多得宝贵的历史财富。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口传古籍的形成与面临的形势

口传:所谓口传是指民间艺人用口的方法来教徒弟。口传古籍就是没有用文字书写在纸质或雕刻于其它物体上形成的书或者典籍,靠口传的方法来教徒弟。口传古籍的形成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彝族除了用文字书写的古籍而外,在历史上还形成了用自己的语言创下的大量的口传古籍;另一方面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将彝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大量古籍经书、典籍作为“牛鬼蛇神”遭到了大量焚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保存下来的很少,遭到焚烧的部分就靠彝族的学者用口传下来,这也就形成了口传古籍。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2006 年起,六盘水市档案馆将《彝族玄通大书》作为国家重点档案进行征收集抢救,在开展这项工作中,我们已了解到,彝族的古籍经书现已成书存在的已不完整和不全了,大部分是靠彝族毕摩口传。如彝族的祭经:《献牲经》、《供饭经》、《织布经》、《五谷经》、还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诗歌等靠口传。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现今彝族现存的毕摩(彝族的知识分子)年事已高,他们只能靠口传而无法将这些口传的古籍经书书写下来,他们靠的是在童年由父辈一代传一代,按传统的礼俗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延续下来,而将彝族的古籍经书等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现存毕摩后裔有的不但不懂彝文连彝语都不能说,现存摩毕就口传古籍也找不到传承人,这不得不引起一些毕摩对传承担忧。而有的毕摩后裔只是保存现存的古籍和经书,有的已不懂彝语彝文了。这就是彝族口传古籍面临的形势。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抢救和保护彝族口传古籍的意义

抢救和保护六盘水市境肉彝族口传古籍是完善现存古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抢救和保护彝族古籍的重大工程,对研究彝族的历史、六盘水市境内各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夜郎史仍至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怎样从历史的长河中走到今天,那就有对彝文古籍研究的必要,只有彝文古籍方能解开那些扑朔迷离的谜团。有史学家提出:要研究并解决西南民族史,就有必要首先研究彝族史。然而研究彝族,除一些汉文古籍中对彝族的表象零散记载而外,重点要靠彝文古籍中的对彝族的记载以及对西南各民族一些历史方面的记载。轻轻地叩开彝文古籍的神秘之门与久违的古人对话,用早已不熟悉的语言,虽然相隔久远,但历史不断的主线,使你更觉“了解人类的过去比安排人类的未来更重要”的论断的正确。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它记载了人类特别是彝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只要撷取彝文古籍文献中的创世志、天地根源论、宇宙人文论、指路经等你便了解彝族文献内涵的丰富、涉及范围的广泛及这个民族古老文化的闪光。所以,我们不但要对现存古籍进行收集和抢救保护,也应当注重口传古籍的收集抢救和保护,进一步完善彝族古籍。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对六盘水市境内彝族口传古籍的抢救和保护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口传古籍与用文字书写的古籍同等重要,应当放在同等的位置进行收集抢救和保护。口传古籍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形古籍的补充和完善,为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研究彝族史、六盘水市境内民族史、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史将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z3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原载:《2010年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档案局
文字来源:中国彝族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六盘水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