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独具文化眼光的探索|读王明贵彝学研究文集《虎尾捉风》

作者:安尚育 发布时间:2020-03-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同志,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能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写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读王明贵的彝学研究文集《虎尾捉风》,首先就为其精神所感动,这是需要毅力和精力的,当然像这种坚持业余研究的人不仅王明贵一人,但为数不多,这是肯定的。但就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与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相比较,也是不逊色的。他除了这本近20万字的论文集,还编有《彝族三段诗选》和专著《彝族三段诗研究》,另有文学创作近百篇。这些成果实在是令人赞赏的。就《虎尾捉风》这本论文集而言,虽发表于不同时间,也有长有短,有深有浅,但却无不透露出他的思考和研究,读完之后感到他这些文章,显示了一种独具文化眼光的探索,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ufengmian.jpg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精神。王明贵说:“崇尚虎图腾的彝族人民在虎虎生风地追赶着时代的步伐。”他是抓住这个时代特点来进行研究的。同时,他这本集子中的文章也反映了他的研究过程,观点与内容都在不断更新。他又说:“作为彝人的后裔,我的探索是自观性质而非他观,其优势十分明显……”这是有道理的。其他民族的学者的研究自有其客观的一面,但毕竟是它山之石,本民族的学者有民族自我认同感,对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借助它山之石,也许开掘得更好。王明贵正是发现这一点,分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当然,他的研究内容都是彝族的传统文化,别以为价值观有限。这正是我们今天应该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正如李瑞环同志指出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科研成果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在英中贸易协会欢迎午晏上的讲话》)因此,了解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对我们都是重要的。这个研究方向的选择,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眼光。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还是就具体文章来谈吧。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三论》是王明贵写得较早的一篇论文,发表在《贵州彝学》的创刊号上。当时我正负责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也是我较早接触到的他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在今天来看,观点也许不够新,但在当时对《阿诗玛》的修辞艺术、结构艺术的研究是细致的、深入的,体现了他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的基本功力。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整理工作的得失的见解,他的批评是颇有胆识的,他的意见也是正确的。后来《阿诗玛》的整理工作也是与他的看法一致的。而写于1999年的《彝族古代文学总观》则标志了他对彝族文学研究的新高度,从研究方法到文学观念都得到更新,他对彝族古代文学的特点概括为:以经籍为载体,以诗歌为主体,以五言为形式,以三段诗为精华,以毕摩为主创,以人神为观照,以寻根为旨归。可以说是十分独到而精辟的。当然,这篇文章中也有个别观点值得商榷,如他认为“明、清以来的一些彝族文学家也用汉语文写作诗文,但这些诗文汉化程度颇高,应纳入汉文学的规范,本质上不是彝族文学。”这里涉及民族文学的已经形成共识的概念,涉及对彝族 文入文学的态度,结论未免草率了一点。当然,瑕不掩瑜。而他的《彝族三段诗概说》是他研究的开始,后来发展为他的专著《彝族三段研究》,这里就不予评述了。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他的《<诗经.国风>与彝族民歌不存在源流关系》一文对《云南彝民歌与<诗经.国风>叠章写法比较》的批评,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此文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一个观点的批评,而是对比较研究中一种牵强附会的风气的砰击,的确是颇有胆识的。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之所以认为他的探索独具一种文化眼光可以从他对彝族图腾的研究来说明。一般来说都认为彝族是虎图腾崇拜,或者说龙虎图腾崇拜,其实彝族支系繁多,存在着多图腾的现象。他的《论彝族与竹的关系》就是对黔西北彝族的竹图腾崇拜的研究,他以民间传说、风俗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对黔西北彝族的竹图腾崇拜进行研究,是颇有见地的。还有就是他在《彝族知识崇拜论》一中别具胆识地提出的知识崇拜论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在彝族的历史文化中存在的,并非哗众取宠的信口开河。还有就是对彝族教育经《玛牧特依》的研究,对古彝文书法的研究,对彝族刻石习俗的研究,对彝族文化中“三”的研究等都是颇有文化眼光的探索,是有价值的。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关于《贵州省纳雍县境内的彝文碑刻》的两篇文章和《纳雍彝地名考》运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从事彝学研究是值得提倡的。这是国外许多学者惯用的方法。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应当利用这个优势,可以填补彝学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另外,这本书中还附有三篇文章。其中《九十年代彝学研究部分文章篇目索引》是我认为最值得赞扬的。一个并非专业研究人员做了专业人员应做而未做的工作,实在了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治学精神。他的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功夫,我不仅敬佩,而且要向他学习。我们的彝学研究是要进一步发展,就应当提倡这种精神。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这本书中的文章也有不足之处:有的文章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有的问题学可以深入探讨,但明贵却留下了一些遗憾。不过他还年青,相信他会把他的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做出他对自己民族的贡献,也谱写他人生的新篇章。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2年7月16日 花溪)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作者简介:安尚育,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出版有《20世纪贵州诗歌史》等著作。本文选自《中国民族报》)Gf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彝族学者王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