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四川凉山彝族人情消费变迁对扶贫的影响现状研究

作者:罗边伍各 罗晖 发布时间:2023-09-25 原出处:《红河学院学报》2016年6期 点赞+(

摘要:凉山彝族的生活条件和过去相比是提高了不少,但是要完全脱贫和走向小康之路还需要改变一些盲目的消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彝族传统习俗不断演化,这些传统习俗的变化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彝族地区生活质量。特别是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的各种人情消费的变迁让人担忧,从凉山彝族地区当前的人情消费现状进行阐述,以揭示诸多的人情消费出现和变迁对目前凉山彝族同胞们自身生活和扶贫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人情消费现状变迁;扶贫影响;凉山彝族
基金资助: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凉山彝族传统习俗对扶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YXJDY1504); 西昌学院研究生资助课题:彝族婚姻习俗中礼金的规范研究(13SQS44)。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liagnshan1.jpg

(纺线的彝家妇女 陈珊珊摄)

“人情消费,即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中的感情投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不断升格。因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添丁增岁、评先选优、升学拜师、招工参军、看病求医、乔迁新居等人情礼难以胜数。人情消费已成为时下城乡居民的一大经济负担。 ”[1]而凉山彝族地区的人情消费也跟风发展成为当下最为时尚的一种礼节,甚至超出人们的想象,过去凉山彝族地区传统生活中,只有一种叫 “卡巴的礼俗”。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加入到了诸多人情消费队伍中,现在已经普及到了家家户户。这种人情消费进入到凉山彝族地区后,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感情投资,而是包含了传统彝族固有的爱面子和互相攀比观念,这两种观念促使人情消费愈演愈烈。因此,目前凉山彝族地区人情消费达到最高峰。虽然凉山州各县都在想不同的办法来限制各种人情消费的高涨与频繁,但是,依然无法有效地控制人情消费局面。特别是农村的人情消费,因为不受限制,所以更频繁。本文主要从凉山彝区当前的人情消费现状进行阐述,以揭示诸多人情消费出现和变迁对目前凉山彝族同胞们自身生活质量和扶贫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地区人情消费现状

当前,凉山彝族地区人情消费已远远超出人们所能承受的地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彝族都无法逃避各种人情礼,只要是成年人都会遇到,甚至现在连小孩都会有自己的朋友圈,只要友好的朋友都会互相请客或送礼,这也是现代交际方式的一种人情消费,别人请你,你也回请别人,形成了请客送礼的生活习俗。最为严重的是,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只要有点小事都学着发请柬收礼,亲戚朋友请你,不参加也把礼钱送到,这种消费年底最频繁,几乎月月都有,有时同一天就会有几张请柬。这种消费给每个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笔者自己家庭在一年里人情消费上的开销来估算,人情消费算是一家人经济开支的一块大头。如:2015年笔者家庭在人情消费开支:“孩子升学、生日、过年过节共送出去一万五千、搬新家四千、结婚人情二万、丧葬习俗八千、看病人四千等等。”一个人一年的工资都不够这些人情消费开支,一家人还要生活,加上小孩读书学习费用就所剩无几。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亲情、友情,礼尚往来,本在情理之中。然而,要是礼超越了情的本义,成为无休止的人情债务,就会对自身和扶贫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按照目前农村连片贫困地区来看,越贫困的地区人情消费会越高,凉山州布拖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对象,可是,那里的人情消费越高,例如,2015年9月笔者的弟媳刚考到布拖县XX中心校当老师,她亲身体会到布拖的人情消费比西昌高,她刚去时遇到学校一位同事结婚,送了三百元,谁知她送的是最少的。之后为了迎合大家至少也送五百元,自己只能省吃俭用过日子。她的一位同事是本县的,隔三差五就有人情需要送礼金,她的这位同事每个月的工资远远不够送人情,每一份礼至少都要送五百到一千元不等。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凉山彝族地区人情消费变迁现状

凉山彝族地区过去虽然很贫穷,但是也从未见过乡亲们会为结婚、搬新房子、学生升学等这样的礼金发愁。在彝族传统生活习俗中也没有这么多的名目消费,只有过年背年肉给长辈时,长辈才会给小孩 “卡巴” (彝语)。这种卡巴一般以牲畜代替,比如:小到一只鸡,大到一只羊,此外就是结婚时男方家要给女方送亲的舅舅、叔叔、哥哥、媒人等给象征性的 “卡巴”,而且这些“卡巴”都是人们所能承受的。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凉山彝族地区同样出现传统文化冲击严重、信仰危机,人们追名逐利、盲目攀比与浮躁消费心理作祟等促使消费金额也越来越大,不仅增加了各种名目的消费,而且把一些传统习俗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所以导致了自身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凉山彝族地区农村请客主要以 “结婚、生孩子、孩子升学(只要是一个孩子毕业了就必须请客,无论是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不管是否考上大学)、孩子就业、修房子、参军、老人去世、生病、家支成员丧事集资”;城镇的彝族同胞们所遇到的人情消费除了和农村的名目一样多之外,“还有孩子满月、生日、搬新房子、同学聚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家支聚居、朋友聚会等等”。 因此,可想而知彝族同胞的生活压力有多大。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操办一场婚礼为例,越西县果尔吃都家有三个儿子,2015年11月大儿子结婚,发了一百张请柬,收了十七万礼钱,按照平均数算也需要每家人至少要送一千七百元 ,那么三个儿子需请300家,按老大收得十七万算,果儿吃都家在三个儿子结婚时总共收五十一万,对于一个没有什么经济来源,靠那几亩地勉强过日子的普通农村家庭而言,每次收到的礼金看似很多,但是这些礼金都等待父母和儿子们去还的。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还清这么多礼金,农村所送的礼金往往较多,一般兄弟姐妹之间或较好关系的亲友都要送五千到一万元之间,还礼时一般都会比本金多一些。比如:今天你收了李某的一千元礼金,那么明天或日后至少要还一千二百元,这些直接影响着目前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凉山彝族地区城镇人情消费情况也令人堪忧。他们的消费比同样生活在城镇的汉族同胞会更多一些,因为他们除了正常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方面的投资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庞大的队伍需要他们加入,他们的家人和亲戚基本上都是农村的,这些农村亲戚的婚丧嫁娶都需要他们帮助和支持。因此,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彝族年轻人个个都一提起人情消费就愁眉苦脸的。他们每个月两千多的工资远远不够开支人情消费,月月都到处借钱过日子。如果这种人情风气正确合理,那么年轻的彝族同胞们也不会过得如此艰辛。因为这种人情消费的地方日益增多,大家都会想方设法来回请,为的是收回送出去的礼金。因此,人情消费在凉山彝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原因也是环环相扣。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因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追求等多种原因,许多传统习俗也跟随变迁了,这些传统习俗都与金钱挂钩,一切已向钱看,例如:婚丧嫁娶习俗中,过去从没有听说和见过彝族结婚时要收礼金,亲朋好友最多打几斤酒来祝福就足够了。现在不仅明目张胆地收礼,而且在丧葬习俗中还流行各种新花样,就是来奔丧的人们要么送牛、要么送钱,送钱的都习惯用一根树枝或一根长长的线,用一百元的人民币一张一张地粘连在树枝或线上,几千到几万不等,用树枝的一个人拿着,用线的就两个人拉着,其中女儿家(窝撒)更明显,人多车多各种花样多多,以此来示某某家的面子观。爱面子在农村更突出,在丧葬习俗中许多礼节也随之变化,比如:老人去世时多了一项现代广场舞比赛、少了一些哭丧。原本哭丧是彝族丧葬习俗中最让人感动的一个环节,自己的亲属和所有前来奔丧的人们都会用不同的格言哭丧来悼念死者,而如今,这种好的习俗慢慢少了,而且没有多少人会哭丧了,有些子女也只有默默泪流,完全不会用优美的彝族格言(尔比尔吉)来哭丧了。优秀文化无法继续传承,影响自身的一些随之而来,这一切让人忧虑。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凉山彝族地区的人情消费对扶贫的影响对策建议

以上这些诸多消费的出现和变迁是困扰着凉山彝族地区的一种新的问题,凉山彝族地区原本贫困而需要政府扶贫救济,却因为各种人情消费而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如何才能尽快走向小康之路是凉山彝族地区十三五规划中重点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可是目前这种不合理的人情消费却把自己束缚在原地,甚至负债累累。因此,笔者认为凉山彝族地区人情消费的本身是造成了极大铺张浪费,比如,在丧葬习俗中大量的杀牲畜方面,凉山州布拖县的农村丧葬中特别突出,他们在遇到丧事时一般都要杀一百头牛,不分大小、只数牛皮。这种习俗的消费给彝族自身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铺张浪费。彝族地区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习俗,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谐,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习俗的变迁对彝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带来阻碍。所以凉山彝族地区传统习俗的变化对扶贫工作及彝民族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谓年年扶贫年年贫穷,反贫多也是这些原因。因而凉山彝族地区的各种人情消费是亟需改变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特别对农村基础教育与引导是长期的。目前虽然婚姻习俗和丧葬习俗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而且小凉山乐山市马边县和峨边县已经对传统婚姻习俗进行了规范,规范后有了较大成效。大凉山已着手对婚丧嫁娶和铺张浪费情况进行治理中,但是完全根除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何况凉山彝族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名目的消费,如果能对不同的习俗制定不同的相关制度来规范管理,那么可能会有所转变。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学习彝族传统文化习俗,引导人们正确消费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人情消费越来越高的情况,已经影响着彝族同胞的自身生活质量。所以大家都希望生活中少遇到人情消费,那么,应该想办法来改变现状,至少本民族同胞们都来关心、关注自己民族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在彝族地区多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彝族同胞们自身排斥盲目的消费情况,逐渐减轻彝族同胞们的生活负担,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人情礼金操心。其次让自己的民族同胞们不仅好好学习彝族传统文化习俗,而且在学习中学会总结和对比的方法来减少多余的人情名目,而且以村村教育为主,可以先带动一批年龄稍大一点,深受人情消费困扰、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部分来教育年轻人,因为目前消费最疯狂的还是一部分年轻人,是这部分年轻人的大方所造成的,他们的思想缺少本民族传统文化理论,喜欢跟风,让这部分同胞做更多的宣传来改变现状。最后让大家都把传统文化中的礼节和现代的消费区别开,不能把自己传统的文化习俗也加入的现代的消费当中来,从而让大家摆脱多余的人情消费,并统一站在正确的消费道路中。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凉山彝族地区应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爱面子和互相攀比的传统观念使凉山彝族人情消费越来越高,而且人们普遍认为“人情消费越高越光荣”。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铸成当前消费愈演愈烈,因此大家都需要把这种观念转变过来,只有转变观念才能有所减轻。转变观念对正确选择人情消费有很大帮助,就是让大家都互相不要攀比,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不要为了爱面子而过得辛苦。其实许多同胞就是爱面子害苦了自己,比如:在XX朋友的结婚仪式或典礼上,原本计划送五百元,可到了现场,看到别人都给一千元,自己也爱面子只好又掏出一千元,是这种面子观念让自己的消费一次比一次高,导致整个彝族地区氛围都以送的礼钱越多越有光荣。因此,必须把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转变过来。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督促凉山彝族地区人们合理消费

老一辈都坚持以勤俭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优良习俗,笔者的长辈们一直都是省吃俭用,如今也如此,他们从不会浪费一粒粮食,他们时常教育我们过去的生活辛酸历程,近些年来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后,又出现不合理的人情消费让这些刚过上一点好日子的老人们又苦恼了。因此,取消一些人情消费的名目,比如:搬新家、孩子毕业就请客等这些情况取消后同胞们要互相监督,学习合理的消费理念,让全民族都走上合理的消费中。目前城镇这方面有所减少和收敛,因为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四川省“十项规定”的原因。可是,农村依然无人管理。这需要乡镇或县级政府制定可行的办法,让各级各部门和村民联合管理实施。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规范管理凉山彝族地区各种人情消费变迁

规范管理凉山彝区各种人情消费以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大事。解决虽然难,但只要大家都来参与和关注,为了凉山彝族地区早日脱贫,为了凉山彝族地区明天更好地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的小康社会,从现在开始慢慢引导大家走上正确的消费道路,那么当前的这种现象一定会得到改变。比如:结婚送礼不能超过一千元等,这可能不好规范,但是,如果不采取一些方法来约束,那么到2020年很难实现完全脱贫的步伐,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同时也倡导彝族同胞们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 只要改变目前这种盲目的人情消费,凉山彝族同胞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同全国全省走上幸福的小康之路也不难实现。因此,为了早日脱贫致富,为了尽早提高人们自身的生活条件,希望所有的同胞们都正确选择人情消费,不要和之前一样一味地跟风消费,以勤俭节约为荣的新风貌来改变现状,要传承文明、抛弃一些陋习、转变观念、合理消费。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们都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那么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人情消费变迁现状一定能得到改变的。Z5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人情消费[EB/OL].[206-01-1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1Gy91hI-VgtFbTJvCwJSvci5mZPBp7hRvtxiPa LqUqoXvzJekg4tkRpok7833sFuOXcgTmRbdNLNjtktoHKb_.
[2]罗边伍各.凉山彝族婚俗变迁及其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15(4).
[3]罗边伍各.凉山彝区传统习俗对扶贫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16(1).

作者:罗边伍各(1979- ),女(彝族),四川喜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彝族宗教文化、婚姻习俗研究。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