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毕摩文献数字化的保护与共享研究

作者:​吴雪瑞 发布时间:2022-10-12 原出处:​《科学与技术》2019年21期 点赞+(

摘要:通过彝文古籍保存现状调研建议采用数字化保护彝文(毕摩)文献,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古籍文献首先制作成PDF格式文档保存(保护),然后通过资源共享翻译整理毕摩文献,最后规范毕摩文献文字书写与世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关键词:毕摩文献;彝文信息处理;电子书图书制作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毕摩文献概况

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悠久的历史,主要集居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约900万左右人口。在彝族社区有一种圣神的职业叫做毕摩,毕摩是彝语音译,在滇川黔桂四省区都有不同的称谓,有毕摩、布莫、布摩、呗嚤、北默、呗耄、西波、腊摩等十多种称谓。毕意为读、诵、背,摩意为长者、母、师、智者之意,毕摩,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被称为民间有知识的人和智者,是彝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传播者、整理者、领军人物。在彝族传统节日、生育、婚丧、疾病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信仰、心理、精神方面的支撑和服务,是彝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中沟通神鬼人之间的中介。他既是彝族民间各种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代表人物。毕摩不但掌握彝文文字,通晓彝族各种礼俗、习惯、伦理、道德、军事、医学、农业、畜牧、历史、哲学、天文历法等知识,故毕摩有彝族民间的知识分子、老师的尊称,彝文文献几乎是在毕摩的指导下完成学习和抄录。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族文字的编撰者,是彝族文献的传抄者。毕摩扮演的职位有文官、祭司、教育者等角色,可以说彝文文献都是毕摩文献,因为都是在毕摩的带领下完成传抄的。毕摩古籍文献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经济及其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学科领域。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百姓书)。中国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阿牛史日对毕摩文献的分类比较权威,他认为毕摩文献的分类有三种分法: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种从毕摩仪式和文献分为“路上方”与“路下方”两部分。“路上方”文献,彝语叫“黎数”,主要指用于祭祖、超度祖灵仪式中的文献。“路下方”文献,是指一般的、比较“平常”的文献,为一般禳灾祛祸、求福献祭等小型仪式所用文献。第二种从毕摩文献从使用的场所来分,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超度送灵类、诅咒卸除禳祓类、占算预测类,每种类又可分若干小类。第三种从功能来分,主要有以下17种:1.占算类文献;2.咒术类文献;3.驱遣类文献;4.祛污祓秽类文献;5.禳解蜕除类文献;6.赔偿类文献;7.卫护类文献;8.调和类;9.祈愿类文献;10.祭祀类文献;11.归魂类文献;12、送灵类文献;13、禁锢类文献;14.招引类文献;15.医术技法类文献;16、溯源类文献;17.其它类文献:如《判别清白经》《止哭经》《婚媾经》《收尾经》《变祖幻妣经》《训世经》《创世经》等等。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北京文化宫研究室张邡2005年在中国民族报第10期上发表《关注中国彝文古籍保存现状》中数据显示:国内外各机构保存彝文古籍课15984册,散落民间的约25000册;楚雄师院杜仲良在其论文《云贵彝文古籍收藏与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对云南和贵州彝文古籍收藏机构做彝文古籍数字化调研,其中云南8所收藏机构和收藏有贵州彝文古籍的13个机构都没有对古籍做数字化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是必然的趋势,将民间的彝文古籍搜集起来,置于国家的收藏机构图书馆或博物馆里,加以妥善保管,并建立广泛的网点长期收集,运用现代科技,实施有效保护。以现代影像和数字化手段,将其制成光碟或电子书,既便于长期保存和保护,同时方便人们查阅利用,统一建“库”,信息共享,开发利用。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文信息处理现状及彝文电子图书

1980年国务院以70号文件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有819个表音文字,《彝文规范方案》在四川省凉山州推行近40年来,彝语文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彝区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学校教育、各项社区扫盲、公务活动、出版、新闻、广播、影视、翻译、印刷厂、教育、科研院所、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等社会各领域。目前,滇、川、黔、桂四省区提出进一步完善规范彝文,选用49个辅音,10个元音,5598个彝文字,几乎涵盖了六大有方言的语言,并把这5598个彝文字确定为通用规范彝文标准文字,固定字形字义,在六大方言区推广。彝文输入法的研究成果也不断的推陈出新,并在种类和功能上也不断的齐全和完善,现有彝文全拼输入法、彝文简拼输入法、彝文智能输入法、彝文笔画输入法、彝文词汇输入法等等。但是由于方言差异较大,彝文规范工作还在推进中,可是彝文古籍的保护又不容从缓,所以保护古籍文献只能另辟一路,只能从图片、图书制作、电子书籍制作等出发。电子书籍容量大、速度快、分布广的电子书籍的出版,将各种媒体的内容产品结合、集成以后以新的面貌和方式迅速广泛的传播出去。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彝文古籍文献进入市场的很少,尤其是数字化的古籍文献几乎没有进入市场。这几乎是彝文古籍电子化产品向高端迈进的瓶颈。目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研发了古彝文输入法,实现了基于Unicode国际编码标准的古彝文输入,建立了古彝文字库,项目研发的古彝文两种形码输入方式,解决了彝语方言不统一的实际问题,这将推动传统彝文文献数字化的实现。无论是普及性还是研究性的文本,必须由权威机构和专家确定版本,这既尊重原整理者和出版社的劳动,又能保证其学术水平,不会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例如西南民族大学有关彝文古籍的电子、影像资料和彝文出版物约1000多册(件),《玛幕特依》《勒俄特依》等书籍可以下载阅讀。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毕摩文献的电子图书制作

电子图书又称e-book,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其实质的含义是指利用构成电子书籍形态构成要素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进行设计制作的全过程。电子图书以其阅读方便,“体积”小,易保管、易携带、易于传播等特点。电子书是一种电子读物,它将原始的html、txt、doc、图像文件等打包制作而成的一个独立的可执行文件。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电子出版物网络化已成为现实,来越多的读者更喜欢在电脑、手机、电子词典、MP4、PSP、iPod、PDA等阅读书籍。电子书的格式有EXE格式、TXT格式、CHM格式、HLP格式、PDF格式、LIT格式、WDL格式、CEB格式、PDG格式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是CHM、EXE和PDF这三种格式。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献电子出版物的成书一般包括以下程序:挑选书目→数据规划→人工录入或扫描转换→查缺补漏→打印校对→标引→软件设计→数据联调→软件测试→美术设计→包装。毕摩文献电子书籍按照设计理念、设计思维、设计规律设计好并且把相关的材料准备好以后,按照设计流程制作软件。毕摩文献制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图片式制作与图文混排制作。本文以PDF格式电子书的制作为例说明彝族毕摩文献电子化实现的简单性、便捷性、实用性、共享性、保护性、传承性。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格式是Adobe公司在其PostScript语言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主要应用于电子出版的文件规范系统。PDF文件可以将文字、字型、格式、颜色及与设备和分辨率独立的图形图像等封装在一个文件中,该格式的文件还可以包含超文本链接、声音和动态影像等电子信息,支持特长文件,集成度和安全可靠性都比较高。PDF的优点在于PDF文件可以不依赖操作系统的语言和字体以及显示设备,就能“逼真地”将文件原貌展现给每一个阅读者,如同看一本真实的书刊,这点刚好能弥补古彝文字未全面纳入字库的弊端。这种格式的电子读物图文并茂、查阅方便、美观、便于浏览、安全性很高。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作一本PDF格式的毕摩文献电子书籍第一步:准备好源文件,把要制作成为电子书的文件全部以JPG的形式建立在一个文件夹里;第二步:排版,对JPG进行排版,页眉页脚,脚注也可以在word里图文混排;第三步,打印输出原始PDF文件,文字处理全部完成以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输出PDF文档了,之后我们会到Acrobat中去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选择菜单“文件” “打印”选项,在弹出对话框中“名称”一栏中选择Acrobat PDF打印,生成PDF文档;第四步,初始PDF文档的修改加工,包括书签、超级链接、注释、文档初始化属性、电子书加密等属性;第五步,保存所作的修改。一本简单但是完整的PDF电子书就轻松制作而成。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毕摩文献电子图书的共享

目前关于彝族文化的相关网站有彝族人网、彝族人网、彝语在线、楚雄彝文化网、彝新网、楚雄彝族毕摩网、中国彝歌网、乌蒙彝学网、乌蒙彝人网、中国彝绣网、中国彝学研究中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等十多个,但是从目前彝学网站的建设来看,网站的建设还不够完善规范,下载专区没有丰富的彝文电子图书供阅读者下载。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毕摩文献(彝文文献)的共享可以是大众的公开性的网站开放,也可以是“小众”的局域开放。当今英语慢慢的成为全世界交流的一种语言,彝语——汉语——英语三步转换实现才能真正的做到资源的共享、资源共建。目前动彝文彝语的人越来越少,要进一步研究彝文古籍文献——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自身要培养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翻译、研究、传播,只有翻译整理成三语的书籍才打到真正的共享、共建。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针对文献研究成果共享的版权问题。在充分考虑作者权益的基础上,可以将毕摩文献(彝文文献)研究成果放在相關网站,供读者或研究者共享。这类共享成果,还可从作者使用传统文献共享资料的深浅度进行前期约定,目前超星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一些作法可以借鉴,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进入共享。如果研究者有相应报酬,这项工作的进展会更快些。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喜好节约时间节约空间,保护传统彝文文献最直接、最简单、最迅速、最廉价的方法就是把文献制作成电子图书,实现毕摩文献数字化势在必行,大家要与时俱进必须把彝族文化信息化,实现彝族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毕摩文献的保护从简单的数字化信息化开始,保护的目的是充分的利用毕摩文献资料,而不是控制资源,毕摩文献数字化是对毕摩文献最好的保护方法,也是普及彝族文化,毕摩文化的最佳途径。nO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邡:关注中国彝文古籍保存现状[J].中国民族,2005.10
[2]李仲良等:云贵彝文古籍收藏与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度科研项目“彝族毕摩资格及职业等级认证标准研究”,课题编号:YZWH1814,此文为项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