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毕节地区彝族歌舞文化的成就与开发

作者:​罗世勋 发布时间:2024-02-27 原出处:《贵州彝学》2004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DSC_4910.jpgFw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境内居住着50多万彝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绚丽多彩的彝族歌舞文化。其歌曲的种类有爱情歌曲、婚嫁歌曲、丧葬歌曲、叙事歌曲、布摩歌曲、儿童歌曲、劳动歌曲、新民歌等;舞蹈主要有铃铛舞、燕麦舞、撒麻舞、婚礼舞、酒礼舞、敬酒舞、祝福舞、撮泰吉、阿西里西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彝族歌舞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走出毕节、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迈向世界。20世纪60年代,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区腊寨乡大发村彝族姑娘杨定贞以《芦虹彝家》作登台独唱节目,出席贵州省的文艺汇演,其演唱的歌曲被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录播;70年代,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板底村彝族姑娘文富珍以《芦虹高原之歌》、《威宁草海白如银》为登台演唱歌曲,参加贵州省文艺汇演受到好评。1951年,赫章县彝族王天成等赴北京演出《铃铛舞》。1959年,威宁自治县彝族陈荣英、刘秀英等赴京表演以彝族歌曲《阿西里西》为舞曲的彝族舞蹈。在北京期间,她俩还幸福地见到毛泽东主席,并留影,照片迄今尚在。1964年11月,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彝族杨德会、陆永忠、罗林姐等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他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舞蹈的音乐曲子《阿西里西》。1993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毕节地区首次组团单独出访加拿大的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团,在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梦湖园表演毕节地区的传统民族歌舞。在表演的舞蹈中有《敬酒歌》、《阿美凯(婚礼舞)》、《撮泰吉》、《铃铛舞》、《超戛杂(祝福歌)》等彝族舞蹈,梦湖园里还唱起彝族山歌。这些歌舞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除以上的舞蹈外,表现彝族人民播种收割的舞蹈《莎史书(燕麦舞)》、《撒麻舞》、彝族儿童舞蹈《跳龙门》、以《芦虹高原之歌》为舞曲的彝族舞蹈先后在省的各类表演中获奖。
Fw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毕节地区彝族歌舞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毕节地区彝族歌舞种类繁多,待开发的潜力仍然很大,我们只有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毕节地区的彝族歌舞文化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怎样才能进一步开发彝族歌舞文化呢?Fw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充分认识彝族歌舞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彝族歌舞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以彝族的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本民族意志和精神的体现。彝族歌舞文化在古代就表现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据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致使殷人前徒倒戈,终于摧毁了商王朝的统治。这里的巴蜀之师。实际上就是彝军。《黔西州志》(卷五)云:“孟赾者……与武王伐纣者也。”就是佐证。《华阳国志》又载,汉朝的开国君主刘邦打天下时,利用巴蜀郡夷人中的一支赛民部队为汉前锋,陷阵喜舞,大大鼓舞了军队的斗志。刘邦赞扬道:“此武王伐纣之师也。”于是命令乐入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彝族歌舞文化更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特别是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之后,对增强彝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对提高彝族的知名度,塑造彝族的新形象,为开放、发展彝族地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Fw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加强对彝族歌舞文化的抢救。毕节地区彝族歌舞种类多,“除了因内容和演唱场合以及乐种和若干歌种外,还因地域的不同,在横的方面呈现出音乐色彩,风格明显相异的状况。换言之,同一歌种,同一首歌词,在几个不同的地域里,也就有几种不同的色彩和风格,于是使这本已浩繁多姿的彝族民间音乐更加五彩斑澜,绚丽迷人。”(见《贵州少数民族音乐》385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同时,有些彝族歌舞已接近消失,如反映彝族先民生产生活的活化石——《撮泰吉》,曾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板底村、新官寨村,炉山镇腊寨村等地流传演出,现仅存于板乡裸戛村民组,传承者也在逐步减少。正如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所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彝族歌舞一旦消失,又不能重现,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彝族歌舞文化的抢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要及时抢救这些丰富多彩的、频于消失的彝族歌舞文化,一是要认真搞好全地区及各县的彝族歌舞文化抢救规划。除搞清已搜集、整理、编写好的彝族歌舞外,还要摸清彝族歌舞流存于民间的情况,特别是掌握在那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那里的彝族歌舞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和价值大小程度逐个排队,按抢救的先后顺序进行规划。规划可以按搜集方面的、整理方面的、编创方面的、出版方面的来进行,可以是短期规划,“十五”、“十一五”中期规划,也可以是更长远的规划。只有这样,全地区彝族歌舞文化的抢救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二是及时抢救频于失传的彝族歌舞。首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有一定实力的彝族歌舞文化搜集队伍下到有关的彝族乡村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彝族歌舞。有关搜集整理人员应亲自同掌握彝族歌舞的民间艺人座谈,通过他们把流传的彝族歌舞文化遗产录制下来。将录制的磁带保存好,聘请歌舞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进行整理、编写、打印成册后进行登记,根据不同情况由有关单位和部门保存,实行专人管理,能出版发行的尽早出版发行。其次,在用好现有彝族歌舞文化专业人才的同时,组织和物色懂彝族歌舞文化,现已退休在家的老同志参加整理编写工作。把难度大,价值高的彝族歌舞及时整理编写出来。为保证彝族歌舞编创的质量,保证彝族歌舞原有的特色,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积极为编创工作者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给予合理报酬。可以采取聘用,课题招标、承包等办法。制定这些措施时,要尽可能具体些,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Fw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加快彝族歌舞文化人才的培养,使彝族歌舞文化后继有人。彝族歌舞的搜集、整理、编创、设计、导演、乐曲的演奏、歌曲的演唱、舞蹈的表演,都涉及到学识和技术问题,它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彝族歌舞文化工作者除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创作出、表演出符合彝族特色的、原汁原味的、高品味的彝族歌舞。而现在这类人才处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培养、造就一批彝族歌舞文化人才已是燃眉之急。要培养这样一支艺术人才,一是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民族、文化等工作部门互相配合,协调好上下左右和各个方面的关系,取得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和区内外有关大专院校的支持,在培养彝族歌舞文化人才的过程中解决好所遇到的难题。二是在正在组建的毕节学院增设彝族歌舞文化方面的有关专业,主要招收来自彝族乡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彝族歌舞素质,乐意从事彝族歌舞文化工作的学生。三是委托有关高等院校代培。本着缺什么知识就补什么知识的原则,分期分批到有关高等院校深造,时间半年至1年不等。四是由文化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及彝学会牵头,以地区、县为单位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各种层次的彝族歌舞文化短训班,时间半个月至1个月不等。有针对性地聘请县内外、区内外从事彝族歌舞文化、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或业余人才为短训班学员授课、演示。传授彝族歌舞文化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习回去的学员又可以到乡、村举办彝族歌舞文化培训班。五是加强横向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彝族歌舞演出交流,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既可以邀请临近的省内外彝族地区的歌舞团来毕节表演交流,也可以组织到我省的彝族较多的六盘水市、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彝族地区的民族歌舞团(队)参观学习。只有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彝族歌舞文化人才,逐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有较高素质和事业心的彝族歌舞文化队伍,全区的彝族歌舞文化才有新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更上一个新的台阶。Fw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建立健全稳定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灵活多样的民族歌舞或彝族歌舞团(队)。民族歌舞或彝族歌舞团(队)是传承、延续、普及、发展民族歌舞文化的重要组织。地区和各县应建立健全民族歌舞团(队),在民族乡、民族村、彝族乡、彝族村建立业余民族歌舞或彝族歌舞团(队)。从而把彝族歌舞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把专业和业余结合起来,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把优秀的、价值较高的彝族歌舞文化在原区域内原状保护和保留下来,彝族乡村的群众在共享现代歌舞文化成果的同时,保留自己的优秀传统彝族歌舞文化,并通过彝族传统歌舞文化在自身前进的过程中,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像《铃铛舞》、《阿美凯》、《婚礼舞》等彝族舞蹈一样的精品,不断推出新品牌、新形象,使更多的彝族歌舞走出大山、走向神州大地、迈向世界,也让生活在城镇的人们享受到具有彝族特色,别具一格的彝族歌舞。Fw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把彝族歌舞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政公署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根据毕节地区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山川秀丽等特点,经过科学的考察论证,把毕节定为旅游大区。旅游大区的定位为毕节彝族歌舞文化的传承开发,把毕节彝族歌舞文化与毕节旅游事业有机地结合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在毕节地区,有彝族歌舞文化资源的地方,就有旅游资源。如人文景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毕节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大方县城关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族向天坟,赫章县可乐夜郎文化园遗址;自然景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自治县草海,跨越大方、黔西两县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国家级名胜风景洞中之王的织金洞(打鸡洞),贵州十大名胜风景区之一的、跨越大方、纳雍两县的总溪河九洞天风景区。这些名胜景区有的在民族自治县;有的在彝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联合的民族乡、民族村;有的在彝族乡、彝族村。都有不少彝族居住,都有彝族歌舞文化资源。彝族歌舞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都共同存在于一个空间,两者之间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比翼齐飞、共同发展。彝族歌舞文化吸引外界,增加对外开放的力度,以歌舞搭桥,以歌舞引人引资,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旅游景点为彝族歌舞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展现的舞台,使彝族歌舞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市场的调节转化为经济优势。Fw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彝族歌舞文化资源开发的环境。2000年5月文化部关于《加强西部文化建设15条意见》中指出:“西部地区在安排文化建设项目时,要适当向民族地区倾斜,对西部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应给予必要的扶持,促进西部各民族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彝族歌舞的搜集、整理、编创、设计、出版,所需的各类设计,部分人员的补助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彝族歌舞文化资源就难以开发。因此,一是各级政府要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政策,把民族歌舞文化资源开发的投入单独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助民族歌舞文化建设。三是建立彝族歌舞文化资源开发基金会。建立健全基金组织,通过各种渠道集资,支持发展彝族歌舞文化。四是与区内外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原则,共同开发彝族歌舞文化资源。Fw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原载:贵州省彝学研究会《贵州彝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07-01出版。文字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