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对社会转型中的彝族年节文化的思考

作者:​罗曲 秦艳 发布时间:2022-04-26 原出处:《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凉山彝族年 曲木子撒摄)

彝族年节文化和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一样,是一种适应的体系,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心理等三种关系。在这三种关系的适应历程中,彝族年从表现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到娱乐成份的增加,使彝族年节文化成为了一个复杂的“文化复合体”,并表现出相应的功能。当时针指向21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彝区和其他地区一样,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使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文化变迁,而且文化信息处理电子化,出现了新型传播媒体;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使必要劳动时间大为减少,闲暇时间大为增加,人们的生活观念大为改变,使社会具有休闲经济社会的性质。此外,彝区在发展当地的休闲旅游经济方面,已经认识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并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经有所作为。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作为文化复合体的彝族年节文化,表现出新的适应功能。与之相应,地方政府在开发着彝族年节文化的新功能,使之在当今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年节文化的这种新作用,通过媒体传播为广大受众所知晓;而部分受众知晓了彝族年节文化的这种新功能,便前往彝区体验享受之,这又从客观上助推了彝族年节文化休闲旅游功能的进一步显现。从四川彝区看,2009年以来的彝族年节,不再像过去那样“传统”,因而从2009年以来网络上关于彝族年的报道,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原生态的彝族民间年文化习俗,而是更多地出现了与彝族年文化相关的“繁衍品”,例如关于“彝族年文化”旅游业的报道便是明显的例子。正是基于彝族民间对本民族文化的诉求以及外部希望了解彝族年文化的愿望,彝区以彝族年为基础进行的彝族年旅游业遂迅速兴起,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使受众在鼠标的点击中受到影响。彝族年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语境下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和了解,也逐渐产生了变异。在官方网站传播中,已经强烈地感觉到彝族年在彝族地区已经慢慢开始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吸引外地游客、拉动本地经济创收,文化、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当然,将本民族节日文化以市场化的做法并不是彝族率先开创的,全国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已将本民族节日文化市场经济化了,像傣族的泼水节等即是例子。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节日更是丰富多彩,“汉族节日500多个,少数民族的节日1200多个”[1]。对于各个民族而言,本民族的节日都是具有纪念价值和娱乐功能的。因此,在节日之际,人们都希望从事一些庆贺活动,这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这种传承和发展中,人们近年开始尝试将经济元素加入节庆活动当中。如此一来,既庆祝了本民族的节日,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全国节庆市场化的先河开始于1985年初,北京东城区文化局恢复中断多年的地坛庙会,搭起当时全京城最大的一个群众文化舞台。庙会期间吸引了国内外游客70多万人,盈利38万元,利用节庆文化创造了可观的财富”[2]。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网络传播的信息看,近年市场经济下的网络传播,为当地彝族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受欢迎的渠道。政府充分地利用了这种宣传渠道。在当地政府的操持下,现在彝族举办的彝族年庆祝活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将彝历年打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文化品牌的趋势。例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西昌,在2009年彝历年的时候举行了“冬春阳光之旅”、“品我凉山,爱我家乡”等一系列的旅游活动,通过网络传播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来各地游客。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促进凉山地区彝族年旅游节日文化的发展,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贯彻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一边加强外部促销一边扩大内部宣传,实现将彝族年打造成凉山民族风情第二节[3]的目标,相关部门2009年11月20日在西昌月城广场正式启动了“品我凉山,爱我家乡”的凉山人游凉山活动,拉开了2009年彝历年相关庆典活动,从而也拉开西昌“冬春阳光之旅”的序幕。从有关报道可知,其内容有祈福、庆丰收、杀年猪、砣砣肉宴……在11月20日-26日彝历新年期间,西昌市精心准备了众多极富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以吸引游客前来作阳光之旅。除20日在西昌市火把广场举行彝族新年祈福仪式外,还有安哈民俗文化艺术节、普格县螺髻山彝寨的“大凉山上品彝风,螺髻山下过彝年”活动、凉山州歌舞团经典节目荟萃《精彩岁月》、西昌风情美食节狂欢晚会等。彝历新年期间,还举办了全国跆拳道精英赛、环邛海马拉松赛、徒步登泸山大赛、少数民族乡镇篮球赛、彝历年彝族式射箭比赛等。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2010年,彝族年节在2009年的基础上,其休闲旅游功能又有所增强。据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2010年11月23日采自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的资料:截至2010年11月22日下午4点30分的不完全统计,西昌市、盐源县、冕宁县、普格县、雷波县四县一市共接待游客7.4312万人次,其中过夜游游客1.8736万人次,一日游游客5.55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92.6万元,接待自驾车1970余辆,酒店入住率36.44%。由车牌照显示,游客多数来至成渝等地。11月23日旅游情况为:第一,由西昌市委市政府主办,邛海泸山管理局、市总工会、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局承办的“2010中国·西昌第三届环湖半马拉松大赛”在邛海泸山景区隆重举行。参加的运动员有成都、攀枝花、凉山各县市等不同地区的体育爱好者100多名。第二,在这阳光明媚的出游日,大多数游客选择到邛海泸山景区。人们走进小渔村各美食节的餐饮点,家家人声鼎沸,一只只载满游客的游船从月色风情小镇带着兴致盎然的游客来品尝鲜美的特色烧烤,品尝渔家风味餐饮。客人们高兴地评价着如画美景,边挥着汗、吃着麻辣烧烤,那种满足、兴奋全写在脸上。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族聚居区的政府已经认识到,颇具民族特色的彝历年是促进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又一资源,而有效运用这一资源的宣传平台便是于“无形”当中现“有型”的网络传播。于是大家越来越重视网络这一信息快速传播的手段,将彝族年特色文化植入网络报道之中,使广大的受众可以接触到其信息源。在网络传播的时代,受众群体享有极大的自主权;因而,政府宣传是否到位,便成为一份特色文化考卷,考验着当地政府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及包装的能力。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它从经济的边缘逐步走向经济的中心。所以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这一发展上的关键链条。它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使其资本化运营,根据市场需求,投入民族文化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来供应社会,以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很多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以彝族年为基础进行包装的这种特色旅游品牌,由此而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传媒大战。大家各自出招,宣传当地年节文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地进行观光,在促进当地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相关彝区政府官网上的报道来看,各彝区的彝族年旅游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彝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把彝族的人文风情、自然景观合为一体,形成具有片区特色的完整旅游链,以吸引天下的游客。这种民族旅游项目是一种将民族民俗旅游化、民族节庆市场化、民族艺术商业化、民族文化品牌化等等结合起来,综合发展经济创收、文化繁荣的民族品牌文化项目。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一片为民族年节文化旅游开发叫好声的同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便是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很多相关网络报道也流露出彝族年同样面临保护的问题。现代化社会环境中的彝族年,开始面临选择:首先是彝区开放后,面临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冲击。在有些地方,彝族年只是一种象征文化符号。例如凉山甘洛县,白彝地方的村民对于自己民族的彝族年只是象征性地简单过一下,而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春节却过得非常隆重。散居彝族居住的地方,像贵州某些村落则已经不过彝族年了。针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应当适度引导群众,重新强化本民族的文化心理,让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流传。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民俗活动,政府不宜过度参与。若是政府过度干预民俗,反客为主的话,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很容易导致伪民俗事项的产生,会排斥节日主体而扼杀民间社会积极性,使历史悠久的彝族年最终成为无民间根基的官方旅游节。当然,彝族年文化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又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的指引,所以这就要求政府要将自己的职能行使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彝族年这一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宽容、和睦、友好、尊重的文化环境,使之可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健康、良性地传承。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包含着最核心的彝族传统文化信仰根基的大树下,无数新生的幼苗试图以此为基础或使自己发展,或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其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异,从而产生葆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新文化。所以,一种年节文化始终承载的是一种民族气质与精神。就彝族传统文化而言,它在流传的过程中,虽然要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因生活内容的丰富而使彝族年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其彝族年节这个特质是不会变化的。我们也不应该丢掉这样的特质。所以,对于彝族年节文化来说,如果离开民族民间的空间和地理,由城市操办,其“年味”也便失去了乡土味,也难说得上民族特色。对此人们应当进行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如何让彝族年这一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环境下保持自然发展的状态,是一个应当重视的问题。所以,当地政府部门在“开发”热浪中,必须重视对彝族年的自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的保持;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成为世界的,必须是民族性的”。Ip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注释:
[1][2][4] 李沛新.文化资本运营理论与务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61.62,59-61.
[3] 凉山民族风情第一节为人所共知的火把节。

作者:罗曲,系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成都)教授;秦艳,系西南民族大学彝族文献中心讲师。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欢乐彝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