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越西县瓦曲村的彝族银饰文化

作者:​孙志阳 发布时间:2022-01-2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越嶲,因越过嶲水设郡县而得名,远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之时,越嶲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先秦时期,属“西南夷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越嶲郡,民国2年(1913年)改为越嶲县,在1959年普雄与越嶲合并成越西县。越西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北部,介于东经102°20′-102°54′,北纬 28°18′-28°53′之间,东邻美姑县,南接喜德县、昭觉县,西界冕宁,北连甘洛县、石棉县。越西县面积有 2256.47 平方公里,全县皆为山区,山谷连绵,海拔最高处为阳糯雪山4791米,最低海拔1170米。县人民政府驻越城镇,北距省会成都320千米,南距州府驻地西昌237千米。全县总人口近35万人,是一个以彝、汉、藏、回、苗、布依等十多个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自古以来越西就是交通要道,“南方丝绸之路”和现代“成昆铁路”线都贯穿越西,使越西彝族文化与其它文化有交流的机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形式。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越西厅全志》[1]中记载,武氏《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志云:“南十五里,金马山文昌帝君降生地,有祠焉,即化书所称诞于越嶲之间矣。”[2]《文昌化书》、《清河内传》、《文昌本传》记载,张亚子原籍越西,生于晋太康八年(287)二月初三,后徙居梓渔,在七曲山修道劝善数十年,直至终生。与孔子齐名的文昌帝君张亚子出生在越西县中所芦林沟,因此越西县素有“文昌故里·水韵越西”的美誉。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发挥旅游产业在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全州旅游“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以全域旅游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越西旅游资源是特别丰富的,丝绸之路资源特色突出,规模庞大;文昌文化和红色文化遗存较多,影响力大;生态环境清新质朴,优美如画;天然气候宜游宜居,舒适宜人;而且农业资源富集,景观丰富多彩;等等。文昌故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越西县中所镇,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距越西县城7公里。越西县以“1+5+10”的旅游发展战略来推动当地的旅游发展,1+5+10即以文昌故里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以文昌文化、南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古蜀文化为支撑,以保安尔苏藏寨、丁山樱红庄园、大屯果乡秋韵、新民梦回蜀乡、南箐红色记忆、中所水韵之乡、马拖驿路花海、普雄五彩梯田、书古湿地绿洲、申果庄林海寻幽“乡村十景”。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越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功申报省级非遗 5 项、州级非遗 15项,有悠然古朴的传统歌曲,有妙趣横生的民间传说,有精妙绝伦的传统技艺,还有有古朴浓厚的民俗风情等等。越西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增加资金投入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成功举办了五届文昌文化旅游节,四届彝族“尝新米”节。越西县文化底蕴深厚,反映着越西人民的意趣才情,凝结着越西人民的生活智慧,是越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积累的重要财富,也是新时代越西人满怀自信走向未来之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泉。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秉持文化自信的理念,以更加创新更加务实的举措,让越西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积极开创非遗保护新局面;要始终坚持建设文化大县的定位不动摇,立足于确保其存续力、生命力,在各族儿女携手奋进中,为非遗传承增光添彩、贡献才智,为建设美丽繁荣文明和谐新越西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中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也是越西非遗的突出的代表项目,当地打造旅游的同时也带动了越西县瓦曲村的彝族银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在越西县一年一届的文昌文化旅游节中,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瓦曲村的彝族银饰,彝族银饰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品。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越西县及其瓦曲村的情况

(一)越西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越西县积极实施“一带一廊”、“一路三园区”、“一核综合规划与同步化四个现代化”开发战略,打造了消除贫困、胜利再次胜利、县经济持续变革、生态环境全面强化的良好局面。产业发展应打下坚实的基础,调整城乡贫困缓解,改进系统强化措施,确保县经济顺利运行。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全县的GDP(现价)37.75亿元,GDP(同等价格)是 36.14 亿元,同等价格上涨了 3.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0%,达到1.6亿元,全州增长率排名第八。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7亿元,增长34.3%,总量位居第12位,全州增速位居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1%,为20.53亿元,全州排名第8,全体排名第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19元,增长7.73%,按州增长率排在第1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46%,达到9622元,全州增长率排在第5位。地区总GDP达到37.7亿元,比上年增长3.6%,达到 1.13 亿元,总经济产量在全州的 17个县市中排名第 9。按同等价格计算,GDP 为36147 万元,增长率为 3.6%。 县人均 GDP 为11547元,比去年减少333元,减少2.8%。目前GDP的第一产业增值为12,607.3百万元,增值按等价计算,目前价格增长率为3.9%,在全州的17个县市中排名第8;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7 亿 8,986 万元,比去年减少 8%,全州排名第15位,同等价格为6亿9,691万元,全州17个县和城市排名第15位;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亿2,438万元,比上年增加9.3%。总金额在全州排在第9位,增加值163597万元的以同等价格计算在全州的 17 个县和城市排在第 9 位。第一、二、三产业的现价,占 GNP 的 33.39:20.92:45.69%。[1]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瓦曲村发展市场,积极开发现代物流,在各个层面促进消费增长。彝族银饰品的开发稳定,依托彝族银饰手工制作技艺为文化资源,以满足当地彝族的需求为目的,为发展和加强现代物流产业制定各种有效措施。使人们富裕、给人们带来利益的本地政策得到了深入推进,给广大人们群众带来了利益。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瓦曲村的彝族银饰发展情况

乐青地(ꆹꏼꅔ),彝族地名。传说很早以前,因乐乐家住在这块方形平展的地方得名。[2]乐青地乡位于越西县东南部,距县城42公里,与凉山少数民族大镇普雄镇相邻,成昆铁路在渣普村设站“上普雄火车站”,乡道与G245相接,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彝族聚居乡。全乡辖寒林、地各、青地、瓦曲、尔普、渣普、罗波科7个村 19 个村民小组,2007 年全乡面积为 2967公顷,平均海拔 2200 米,平均气温 13 摄氏度。有4001.92亩的耕地和5130亩的森林地带。全乡共7个村19个村民小组,分别是寒林、地各、青地、瓦曲、尔普、渣普、罗波科,总共1465户,总人口6201人,其中6135人是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9%。乐青地乡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家的农业水平比其他民族地区高。谷物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大米和荞麦,经济作物包括苹果、花椒、核桃、野菜和大蒜,畜牧业主要有猪、牛、羊、马和家禽等。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瓦曲村总户数共 387 户 1370 人,党员 20人,残疾30人;有劳动力667人,常年在外务工200人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 56 户 225 人;累计脱贫 56 户 225人。2017年底,全村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 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1]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瓦曲村的发展历程:2016年7月,成立越西县第一家银首饰加工公司“越西古银庄首饰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9月,参加第四届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2017年3月,瓦曲银饰产品入驻成华区龙湖成都北城天街购物中心;2017年5月,瓦曲银饰进驻麓山小镇市集参展;2017年11月,瓦曲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凉山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8年10月16日,成立第二家银首饰加工公司“越西县银海首饰有限责任公司”;在 2018 年 11 月 12日,越西彝族银饰进驻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非遗传习体验基地;在2019年3月12日被州非遗中心授予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的牌子;2019年3月,瓦曲村“彝族银饰”传统工艺工坊被授予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在2019年6月3日,2019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在越西县银饰之乡——瓦曲村开展社会历史调研及田野调查。在2019年瓦曲村被评选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和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当地政府整合村内银饰加工资源,大力发展银饰产业,在2020年4月1日,成立越西县瓦曲彝族民间传统银饰专业合作社,在上级支持下筹建了非遗扶贫工坊展厅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成立了银饰加工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 200 多人,其中党员 15 人,贫困户55 人。当地流行着一句话:“只要有彝族的地方,就能看见瓦曲村加工出来的银饰。”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瓦曲村彝族银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在 1871 年出版的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ue Culture)中提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2]文化是获得、共享和象征性的,人类的文化习得与使用与人的象征密切相关。在获得文化的基础上,人们创造、记忆、发展各种观念,共同的信念、价值观、记忆、期待成为共同的文化群体,文化习惯、文化认知和文化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群体。因此,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彝族,从古至今就生活在这片富裕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具有勤劳和智慧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彝族的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独具特色,主要有漆器、银饰、刺绣、纺织等,尤其是彝族银饰,琳琅满目、独具风韵。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银饰在毕摩文化中的应用

毕摩法器有神扇(ꏿꈌ)、神签筒(ꃶꄲ)、神铃(ꀘꏲ)、毛毡制斗笠(ꆪꃰ)、野猪牙(ꃮꑌꎐ)等,有的神签筒中部用银片包饰,有的全用银包饰,甚至用金包饰,意为用金银会更有力的显示神力。彝族还是一个灵物崇拜的民族,以原始宗教的思想认为有一些物品具有神力,因此加以崇拜。每个家族的灵物都不一样,有的是鹰爪,有的是酒杯,有的是铠甲,有的是刀,还有金银首饰,有的甚至是一些旧衣服,等等。大家认为这些富有神力的灵物,可以给家族带来财富,能战胜敌人,还可以祛除疾病,保佑子孙后代吉祥如意。神扇(ꏿꈌ)、神签筒(ꃶꄲ)、神铃(ꀘꏲ)、毛毡制斗笠(ꆪꃰ)等是毕摩及其家族的灵物,是毕摩致胜的法宝。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尼木措毕仪式上彝族毕摩会念诵很多经书,其中有一部经叫《祭供金银器皿经》(ꏂꊫꈜꋜꄜ),内容是:“先祖向来擅炼金与银,世代打造饰物不间断,珍稀皿器储于帝王府。冶炼铸造是否间断过?世代相传未曾断。珍稀器皿人皆拥有否?并非贫富皆拥有。众人虽夸皆拥有,左方牧者未收藏,右方耕者未收藏,中间富者方拥有,此乃向来之规律。古时曾用金枝插神座,曾用银丝垫神位。曾用金锁锁祖灵,金锁锁灵则牢固。曾用金银铸造祖妣像,曾用金银阻锁祖灵返回道。佳肴供灵前,金器祭亡灵。灵筒储金银,亡灵归祖牢。已故的先妣,已故的先考:未诵祭供器皿经之前,你等无心赴宴会。灵前所供金银器,彼岸世居阿哲家,阿哲善造银器皿;此岸世居乌撒家,乌撒善造金器皿;中间世居勒格家,勒格善造铜器皿。金银器皿供灵前,纯金纯银锁你灵。金银耳饰锁你灵,金银头饰锁你灵。项饰如繁星者供灵前,领牌似崖壁者供灵前。金银打造的器皿,虽然供灵前,其魂不会随你去,金银之魂莫跟去。挽留欲离魂,招回离去魄。祭供金银器皿经,不诵则不明。自古祖传孙,父传子至今。耳闻先师言如斯,今由我来告知你。诵经鲜美酒,诵经献供奉。祭词已终结,至此告一段。”[1](ꄤꃆꄤꑘꊂꎞꈤꆹꏂ,ꈤꆹꎞꈤꄮꂸꉬ,ꀑꃅꑎꆀꊌ。ꎞꐥꄝꉪꀕ?ꎞꐥꄝꂸꉪ。ꎞꇁꁨꐞꀕ?ꎞꇁꁨꂸꐞ。ꄜꈬꅇꉈꅇ,ꃽꊂꅠꄸꉘ,ꑴꊂꅠꄸꑘ,ꈪꊂꀠꄹꌒ,ꊰꑋꏦꃨꇯ。ꏂꍂꉬꃰꋉ,ꏂꁮꉬꃰꄉ。ꏂꊂꎤꄉꀐ,ꏂꊂꎤꂸꊰ。ꃹꑌꀕꂸꉬ,ꃰꐈꁌꎝꎤ。ꎝꊂꉘꃤꋠ,ꏂꉬꏂꊂꄷ。ꄜꆹꎞꀋꉬ,ꉬꈬꎞꊂꈈ。ꁵ ꉬꀊꂵꊈ,ꒆꉬꀉꁌꊈ:ꏂꊫꈜꋜꂸꄜꌦꂾꆹ,ꍫꋠꆹꂸꊈ。ꏂꊫꈨꋜꑌ,ꅲꁆꀋꎞꋦ,ꀋꎞꆹꐎꋩ;ꍤꁆꃭꌒꋦ,ꃭꌒꆹꏂꃭ;ꈪꄔꇍꈩꋦ,ꇍꈩꆹꏸꃭ。ꐎꌐꏂꌐꆍꈨꄜ,ꐎꃴꏂꃴꆍꎤꃯ。ꅻꊫꅻꃰꆍꎤꃯ,ꀍꃨꅻꑕꆍꎤꃯ。ꆹꎡꃅꏸꋦꌠꆍꈨꄜ,ꆽꇠꃪꅪꎆꌠꆍꈨꄜ。ꏂꊫꈨꄜꑌ,ꄜꆹꆍꄜꑴ,ꐊꆹꆍꂸꐊ,ꐎꃅꏂꄣꒌꄡꁠ。ꄡꁠꊂꑲꈎ,ꆠꁠꊂꑲꉈꇁꇈ。ꏂꊫꈨꄜꑌ,ꂸꄜꆏꂸꐛ。ꀿꄜꌺꇰꇈ。ꀊꉆꀘꄜꉪꇌꃯ,ꀃꆺꉢꄜꆍꇰꂾ。ꄜꊂꍫꎧꁵ,ꄜꊂꍫꊈꈤ。ꈤꆹꊰꉬꎆ,ꋍꊨꊰꃅꌐ。)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地地伍来说道:“我做尼木措毕仪式,把银锭(一个以上)捆在粑粑上,亲戚、朋友们从‘银桥’上走过,每个人走过要给‘卡巴’(把钱仍在银桥上),在十家人中只有两家会做得起银桥。这个银桥在尼木措毕仪式上不是必须要做的,有经济实力就做,没有经济实力也可以不做。彝族每家措毕都必须要用银子的,每家都要一点,如果实在是太贫穷了没有银子,就要用硬币来代替银子,要用树枝来做‘喔布’(ꊈꁮ相当于汉族的棺材,也叫ꈾꁮ),马都装在‘喔布”(ꊈꁮ,也叫ꈾꁮ)上,必须要一点银子放在‘喔布’里,措毕仪式的第三天把马都送到山上去。措毕仪式做完后,给毕摩现金,现金上必须放一些硬币,用硬币代替银子。在我小的时候,八、九岁跟父亲去措毕时,别人给的是银锭或碎银,在我十五、六岁后就现金多了。为什么必须要给银子,是因为2000多年前黑毕石祖和体毕乍木发明的,从那个时候这样子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原来给的金子或银子,多少不等。”[2]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老人将要去世的时候,家人会把银子放进老人的嘴里。这样,老人的灵魂就不用担心在阴间里没有食物、衣服和钱,不会被邪灵或鬼魂欺骗。灵魂会变得更好,保佑子孙后代繁荣兴旺、吉祥如意。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银饰文化在彝族婚姻中的体现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个特定民族在衣、食、住、行、婚姻、节庆、生产劳动、丧葬、礼仪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1]斯大林说:“每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它直接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2]在凉山彝族婚俗,依然保留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在订婚仪式和结婚仪式上男方都会给女方家聘金。在女儿出嫁前,母亲不仅要为自己的女儿缝制一套端庄华丽的彝族服饰,还要给女儿准备一套精美大气的彝族银饰,头上戴银头饰,双耳佩银耳饰,脖子上戴银领牌,胸前佩戴银胸牌,手上戴银戒指和银手镯,象征新娘富贵华丽。在接亲前,彝族新娘的耳洞上要穿着丝线,在背新娘之前,男方的伴郎们要想办法接近新娘把耳洞上的丝线用大拇指和小拇指掐断,然后换上银耳坠。把新娘耳洞上的丝线掐断后就代表新娘已经属于男方家的人了,才能把新娘背走。伴娘们会阻碍伴郎们接触新娘,伴郎们会想方设法的去掐丝线,而且还要把握好轻重,既要把丝线掐断,又不能把耳朵弄伤。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间的《做嫁妆》[3]歌曲里有:“你们做什么?做来给谁戴?阿牛戴着头帕和聘礼,亲友看见人人夸。我们在做领花,领花做给阿姐戴,新郎看见笑嘻嘻。我们在做嫁妆做头帕,做给阿牛戴,新郎看见笑嘻嘻。你们在做什么?银领花做起给谁戴?阿姐戴着很漂亮,亲友看见人人夸。”这歌词展示出了彝族新娘的嫁妆里有银饰。在过去彝族经济条件较差,不是每家都能买一套银饰的,每家都想自己的女儿体面美丽的出嫁。如果买不起银饰,要拿酒和猪头去别人家借银饰来穿戴,举行完婚礼后再把银饰还给人家。有的会去银匠那里奢一套银饰,等有钱了再付给银匠。如今彝族经济条件变好了,每家都会给自己出嫁的女儿制定一套精美的银饰,让女儿雍容华贵的出嫁。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银饰在彝族传统风俗文化中的表现

彝族姐妹和好朋友之间还会把银饰当作珍贵的礼物相互赠送,相互交换戴对方的银饰,体现出了姐妹深厚的感情。彝族民间的《表姐妹换首饰》[4]歌曲里有:“表妹几几我俩来交换,最美好的东西来交换,帕头饰四十件交换戴。你戴头帕山顶站啊真俊俏,戴头饰山脚立啊真受看。表妹几几我俩来交换,把最美的东西来交换,领饰领牌四十八件交换戴。戴领牌山项站真受看,戴领饰山脚立真受看。表妹几几我俩来交换哟,把最美好的东西来交换,耳珠耳环四十八个交换戴。你戴耳珠山项站真俊俏,我戴耳环山脚立真受看。表妹几几我俩来交换,把最美的东西来交换,手镯银戒四十八个交换戴。你戴手镯站真俊俏,我戴银戒山脚立真受看。”从歌曲内容可以看出彝族女子喜爱用银饰来装扮自己,而且姐妹之间相互把最美的银饰交换戴。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句谚语:男人最重要的是“确色”护身魂,女人最关键的是“格非”(ꇱꃏ)生育魂。凉山彝族认为“格非”(ꇱꃏ)生育魂最喜欢依附在女人的首饰上,所以女人不能将自己的首饰送人,如果轻易将首饰送给别人,生育魂很容易离开,妇女将会不育或孩子夭折。“格非”(ꇱꃏ)在彝语中指彝族妇女的生育魂,主宰女性的生育,有其附身,才能生育;如果失去,妇女就不能生育。如有不能生育者,或生育后孩子年幼而天折者,必请毕摩占卜“格非”(ꇱꃏ)离体的原因或程度,并举行不同的仪式,如招魂、赎魂、喊魂、拴魂、分魂、送魂等仪式活动,必须视具体情形与程度轻重举行相关的仪式。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田野过程中,笔者从一位居住在四川省越西县大瑞乡林沟村的毕摩的尔合[1]处了解到,他家在2007年从美姑搬到越西以后给五家人做过求子仪式,原因都是把首饰送给别人了,所以需要做仪式请回“格非”(ꇱꃏ)才能生育。做了仪式后是有效果的,其中有一家离婚了,还有一家不知道,其他的几家请回后就生孩子了。听毕摩的尔合讲彝族生育能力很强,生不起孩子的妇女很少,所以做求子仪式比其他的仪式要少一些。做求子仪式需要用的东西有猪、羊、带银饰的衣服、“库木”(ꈓꃃ)等物品,晚上用猪驱鬼,白天用羊,主要是咒阻碍“格非”(ꇱꃏ)的鬼,把“格非”(ꇱꃏ)顺利的请回来,妇女便能生育。毕摩在招回“格非”(ꇱꃏ)仪式时,要放几件女子穿戴过的衣服和首饰在“库木”(ꈓꃃ)中,主要以银饰为主,目的在于“格非”(ꇱꃏ)要依附于女子金银首饰中,与女子同存。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地伍来毕摩说:“身体不好的妇女来我们这里算命,算到要戴什么首饰就必须要戴,而且不能送给别人的。有做过求子仪式,做求子仪式的人家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有时候一年里做过十多家,做了有效果的,都生孩子了。有一些家里生了孩子但是养不活,有一家生了七个孩子都死了,做了求子仪式后生了三个孩子,都养活了。这些孩子就拜我做干爹,然后我给他们取名字,从我十六岁开始到现在做过这样的仪式很多,所以我的干儿子、干女儿很多,我也没有具体数过有多少个。他们必须给我拜年拜三年,我每年过年的时候都要抽一天的空出来在家里等他们,来拜年要拿猪头、鸡蛋、糌粑酒,三年后我要去他家里做吉祥如意仪式,用猪、羊、鸡都可以。有的妇女把穿过的衣服或银饰送给别人后就没有生孩子,吃药无效,去医院检查又没有病,就只有来找我们给她做仪式了。必须把送给别人的衣服、银饰找回来,用羊、猪做仪式,把生育魂‘格非’(ꇱꃏ)招回来,这样的情况我做过有很多家了,都很有效果的。”[1]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生育方面的毕摩经书也有很多,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经文,比如有《格非姆针特依》(ꇱꃏꂣꎄꄯꒉ)这本经书是在送祖灵的时候念诵的,家中儿少女多在送灵时念诵此经,今后子孙会增多。《惹黑则苏特依》(ꌺꉆꎇꌣꄯꒉ)这本经书在儿子常夭折,只有女儿好养,毕摩念诵此经后儿子能平安,子孙能繁衍。《根的特依》(ꈔꅓꄯꒉ)这本经书属于福禄经,妇女没有生育能力,请毕摩念诵此经可恢复生育。《沙斯特依》(ꌐꌩꄯꒉ)这本经书是男人没有生育能力请毕摩念诵此经,就会恢复生育能力。类似这样的经书还有很多,可见彝族对繁衍后代是非常重视的,妇女们也很在乎自己的生育魂,因而都相信“格非”附在自己的首饰上,不会轻易把自己戴过的首饰送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从瓦曲村彝族银饰看彝族银饰文化的价值

彝族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出了本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和意识形态,植根在民族的本身。彝族银饰作为彝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经历了上千年的创造、传承和发展,慢慢的衍生、固化下来的,因此,彝族银饰文化蕴藏的文化内涵丰富,体现的文化价值非凡。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历史传承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我国制作银器的历史悠久,在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就出现有错银工艺,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使用银器的鼎盛时期。彝族也是最早从事冶炼和银饰器皿铸造的民族之一,从四川省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彝族银器中可以看出彝族使用银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勒俄特依》、《克哲》、《凉山民间故事选》中分别有关于彝族先民使用银饰和银饰起源的记载,从《勒俄特依》文献中“上方放金碗,中间放银碗,下方放的竹木碗。所有植物喝了变愚蠢,所有动物喝了变愚蠢,只剩世上的人类。”[1]可以看出彝族在远古时候就出现了银器。还有其他文献中可以发现彝族银饰的起源是支格阿鲁为了限制妇女的智慧而发明的。越西县沙马加甲编著的《凉山民间故事选》[2]中《女人戴耳环手镯的由来》这个故事里就讲述传说古时候,男人都是心拙口夯的,而女人都是聪明伶俐的,支格阿鲁见到男人很愚笨,认为是女人太聪明造成的,于是,他变出了无数个戴耳环、手镯的美女,与单身男子成亲,这样以后的彝族妇女觉得好看,都戴上了银饰,后来男人们慢慢的聪明起来了。王昌富著的《彝族妇女文学概说》[3]中的第二章远古的彝族妇女神话与传说有讲到“妇人问哑了支格阿鲁”“支格阿鲁与妇人打赌:输了”,女人聪明睿智,使支格阿鲁处处碰硬,于是他借助神力封赠男人一冲天向上、意寓勇敢、致上的“助尔”,汉称“天菩萨”,而对女作了如下封咒: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帽子头帕围一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项链围脖围两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戒指手镯围三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腰带裙带围四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裙子边口围五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簸箕筲箕围六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锅庄围七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伸腰到楼底,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外出到屋檐。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此,女人的命运和权力都被头帕、项链、戒指、裙带……圈住了,像枷锁一样的限制了她们的自由。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银饰的来源是对彝族妇女的束缚,从前彝族妇女的地位比男人的低等,妇女们喜欢佩戴银饰也就这样传承下来了。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4]由此可以看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了彝族文化,延续了当时人民的习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审美艺术价值

彝族银饰是历史上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饰物,彝族一直都有佩戴银饰为美、为贵的观念,佩戴银饰的人群非常广泛,男女老幼都喜爱。彝族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银饰,在节庆和重大仪式活动上都会穿戴,这不仅使服饰更加美丽,而且显得雍容华贵。彝族银饰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示出彝族文化的魅力,而且还彰显出了彝族人民审美思想、艺术成果、技艺制作,琳琅满目的银饰作为一件件艺术品,见其独特与价值。彝族《克智》[1]里有:“若说姑娘不美呀,姑娘戴上耳环就会美。在此之后啊,衣服不美绣上花了就会美;手腕不美戴上手镯就会美;手指不美戴上戒指就会美。”[2]从各方面都可以看出,凉山彝族银饰形成了具有彝族独特审美的民族性和象征性的风格,展示出了熠熠生辉、精美绝伦的彝族银饰,具有艺术之美、形式之美以及精美绝伦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佩在彝族服饰上突显出银饰的尊贵与华丽。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生活实用价值

在远古的时候,彝族男子要进山砍柴或者打猎,将首饰戴在身上作为防身工具如镶银皮护肘,如防守野兽的攻击、保护身体容易受伤的部位、需要使用的武器等,还会佩戴银包(ꐎꇥꄶ)(如彝族麝香包),有的银包安有獐子牙,银包内装有麝香,背着为了预防伤寒、痢疾、淋巴结等病。如果在山里被蛇咬,沾一点口水点一下麝香,在被蛇咬到的伤口处画一个“○”,中间画“×”,毒性就不会扩散,然后用针扎,再用竹筒将毒吸出来。[3]银还可以用于试毒,使用银针或者银筷子之类的银器接触食物,看看银针的表面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剧毒的砒霜,食物所含的硫化物与银器接触,就会起化学反映,银器的表面会出现一层黑色的“硫银”。过去彝族人民还认为佩戴银饰可以祈福、辟邪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他们形成了佩戴银饰的习惯。在过去彝族社会中,有地位富有的彝族家里有许多银器,如银酒壶、银酒杯、银碗、银筷子、银刀、银烟斗,甚至还有银蓑衣、银马鞍、银马镫等银器,这些银器都使用于生活中的,在现在在生活中很少有人使用这些银器,只有在博物馆里和少部分家族有一些作为收藏。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经济利用价值

马克思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银自古以来就属于财宝,银在彝族地区很久以前使用的很广泛,彝族人们把银不仅作为货币用于交易,而且还制作成银器和银饰,把银锭、银器、银饰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家族拥有的银越多,就说明这个家族越富裕,无疑银成为了彝族财富的象征。如今,彝族银饰还成为了彝族地区的重要商品,彝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都想拥有自己喜欢的银饰,随着购买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地生产了大量的银饰。将利用彝族银饰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彝族银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用的良性循环。在越西县乐青地乡的瓦曲村,彝族银饰的加工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支柱,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推动了脱贫攻坚的工作。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瓦曲村彝族银饰的传承情况

彝族称银匠为“曲则洛戈”(ꐎꋩꇔꇷ),从业者一般皆为男性,有的拜师学艺,有的世代传承。在越西县瓦曲村打破了价值传承的传统习惯,即传男又传女,不仅传给本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集团。)的人,又传给了家支之外的人。乐青地乡瓦曲村具有传统手工银饰加工的规模基础,全村289户中有 200 多户从事银饰加工,占全村总户数的70%,并辐射带动尔普村、地各村、青地村等村。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一:瓦曲村民银饰从业情况(本表由笔者根据调研资料整理得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姓名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性别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龄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庭从业人员人数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师从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8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比指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尔丁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6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比依伍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5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牛牛子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古坡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4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色车布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石坡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3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五各嫫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1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色车布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日五支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5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学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工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7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约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3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古坡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伍里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0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五牛子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6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约坡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6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亲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热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1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木拆哈木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1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乃五乃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0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吉克子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8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卡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尔木牛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7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色车布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吉日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9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木怕阿甲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米达萨嫫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7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尔阿比嫫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3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甲加果果嫫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3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加嫫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6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达洛子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0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色车布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来卡布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3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克底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5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伍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4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说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来结合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8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哥哥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表一(瓦曲村民银饰从业情况)可以看出,走访的 29 家村民中,年龄小的有 20 多岁的,年龄大的有70多岁的,从事银饰制作的人员不分男女老少,其中还有残疾人、贫困户,大部分是夫妻两都在从事银饰制作,属于家庭式的。将近有一半的村民师从是阿说阿且,阿说阿且无私的把自己技艺传授给了村里人,让村民们有了手艺增加了经济改善了生活,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大师傅”。瓦曲村的有一部分银匠不一定是阿说阿且的徒弟,有的是自己家族传承的,如曲木阿且就是家族传承,现在传到他的儿子已经有十八代了。瓦曲村有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级传承人一位是曲木克底、一位是曲木阿且。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克底传承谱系:夫吉——布拉——洛木——约哈——尔古拖且——尔古克底——曲木巫勒。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家的银饰制作技艺是从美姑传过来的,木洛曲木家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我的父亲就是瓦曲村人,当时普雄片区只有我的父亲和叔叔在做银饰。我的父亲叫曲木拖且,大家都叫他尔果拖且,尔果(ꇔꇷ)在彝语里是工匠的意思。是我父亲传给阿说阿且。那个时候大概是88年,阿说阿且是从昭觉县搬过来的,阿说阿且常常在我父亲那里玩,我父亲给他制作工具,他就跟着学做银饰,阿说阿且传给了一个铁匠尔果木机,尔果木机又传给了威色车布,后面改革开放了,大家都在学做银饰,所以瓦曲村做银饰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现在发展到了200多人。”[1]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木阿且传承谱系:木洛——阿惹——阿都——阿来——久沃——乌布——拉古——依出——阿尔——木石——尔里——波比——惹支——拉达——古哈——比指——曲木阿且(传承人)——曲木小罗、曲木小平(徒弟)“我从7岁至12岁在越西县乐青地乡读小学,12岁至14岁在越西县乐青地乡读到初二,14岁至20岁在家务农,20岁至25岁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彝族银饰制作技艺,25岁已经完全掌握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开始独自一直从事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们家有4个人在从事银饰制作,我和我老婆、还有两个儿子。只有我女儿没有做银饰,她今年考上大学了,要去读书。我的两个儿子曲木小罗和曲木小平都在做银饰,我的小儿子小平在成都开了两个店,一个开在省博物馆附近,一个开在宽窄巷子里,开的店面很大,生意都挺好的。”[2]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就是指具有被少数民族集体、群体或个体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文化。”[3]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是彝族人民智慧的象征,是彝族人民汗水的结晶品,瓦曲村的人民对前辈已有技艺成习俗的加工和创新,在每天制作生产的过程中使得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了彝族银饰制作技艺。Wo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文章原载:《越西彝学》2021年刊(总第20期),特别授权彝族人网发布。图片来源:越西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