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Litera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彝诗馆(诗歌) > 诗歌评论

我在这里,世界在哪里——在黔西四中的演讲

作者:阿诺阿布 发布时间:2015-06-07 原出处:彝诗馆 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在四中与各位共享今天下午的时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知道,自联合国教科文件组织1995年批准成立到今天,已经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我们需要警醒的是,这二十年来,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全民阅读量仍旧非常小。是的,表面上看,我们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学校,我们的脱盲率分分钟都在提高。但是人类的整个智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西班牙这个国家很有意思。它人口不到5000万,五千万是什么意思,比重庆人口多上千多万。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它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对人为文明的构建,起着非常大的朋友。世界读书日,最初就是他们发起的。他们找了一个让世上信服的理由,今天也是大作家塞万提斯、沙士比亚去世的忌日。要知道,塞万提斯就是他们西班牙人。相信很多同学都读过他的《唐吉诃德》。北京大学校园里有塞万提斯的雕像,以后你们考进北大,那几年,愿不愿都要和他朝夕相伴。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演讲主题:我在这里,世界在哪里。
 
  一、碎片化知识的危害性
 
   美国一家农场起火,法国一辆小飞机坠落,马来西亚一个渔民捕到一条大鱼,杰克逊睡过的枕头拍卖了三十万美元,每天,这类无穷无尽的信息冲进我们的生活。世界仿佛真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而我们也几乎淹没在这些海量信息中,人人都变得无所不知,人人都变得无所不晓,但是,这些充塞我们大脑,这些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庞杂知识,有用吗?进一步说,它对推动我们人类文明,有用吗?我的态度是,这些碎片知识,对于人类的进步,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大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人类文明的大厦他们那个时代已经搭建完成,后人要做的就是给大厦贴贴墙纸,修修补补。他之所以这么狂妄,是有他的道理。纵观人类文明,生产生活中重大的根本的发明和发现,文化精神的塑造和奠定,确实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出现或者说完成。十九世纪以后,特别是在精神文明方面,我们的建树,确实不尽人意。我有一个西班牙朋友,前年我到二中演讲的时候,他和我一起来黔西,他很好奇我们这个城市,每天一个人跑到街上乱逛。回去的时候,他告诉我说这个城市没有公众建筑,没有画廊,没有图书馆,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公园,在车站,他没有看见一个人在读书。起初我想告诉他,这是中国西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之类的,最后我什么也没有说。我们知道,十七世纪西班牙的死无敌舰队不说,世界三大男高音除了意大利的帕瓦洛蒂,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都是西班牙人。众所周知的巴伯罗.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也是西班牙人。他们深深影响了人类二十世纪的艺术,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是西班牙人的世纪。我的西班牙朋友认为,自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远远小于他们西班牙。这个问题,我没有去求证,希望同学们以后去证明或者证伪。在这里,我简短说两件事。一,中国人的阅读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平均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图书据说是0.7册。二,前年我在以色列,参观了本固里安的个人图书馆。当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把他的个人图书馆作为对外参观的重点项目,这个民族,这个城市,你能不佩服她吗?
 
   我经常在外奔波,到一个新的城市,一个新的地方,我通常有买一本书作纪念的喜好。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图书市场主要由如下三部分构成:其一是教人如何成功,说白了就是教人如何赚钱,这算励志类。其二是教人如何处世如何为人,如何养生,土豆要如何吃,腰要何时弯,这算心灵鸡汤类。其三是穿越,鬼神及名人糗事之类的畅销书,这算一类。因为我们社会普遍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是这个人赚了多少钱,当了多大的官。这非常可怕。一个人要有知识,我觉得那不是困难的事,别说大不列颠百科之类的百科全书,只要读完《十万个为什么》,你也天上晓得一半,地下全晓得。我们许多家长,每月都在读《知音》,《家庭》,《故事会》,他们的阅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阅读,是在消遣,是在打发光阴。人类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靠的不是这类阅读,和这类阅读无关,和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无关。甚至可以说,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文明,没有多少实在的意义。
 
  二、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曾经有人统计,全世界每天出版的书,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假设他活一百岁,他从生下来的第一天直到最后一天,除了阅读,他什么也不做,他也读不完全世界一天出版的书。这问题就来了,那就是说,我们的阅读,必须有所选择。我们选择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间里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它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一个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读的什么书。同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他能走多远,也是取决于他的族群,他的民众在读什么书。
 
  作为一个中学生,初中三年,正是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感,个人性格、个人喜好日趋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年龄段,是做梦的最佳年龄,是想入非非的最佳年龄,也是开始读万卷书的年龄。刚才说了,每天出版的书那么多,尤其是信息密集,知识过剩的今天,值得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实在太多,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选择的能力。而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和信息,我们的人生经验,我们的视野,我们的能力不足以给我们提供适合的满意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说,这也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长辈存在的原因之一。我们需要他们引导,他们推荐。说到这里,也许有些同学要说,老师们家长们推荐的书自己根本不喜欢读。这很正常,你的厌倦,你的反感,你的良好的自我感觉,都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因为你的能力你的视野你的人生经验还不足以掌握和喜好这些知识。人类的文明为什么可以传承和发展,正是因为有后人的继承的创新。我们读居里夫人的传记,读《三国演义》,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们对事件,对历史的认知和判断慢慢产生和形成。而这些书,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与我们已往所不同的知识,需要我们调动我们有限的太有限的知识来解读,来思考,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很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厌倦了,放弃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本书叫《论语》。北宋有一个宰相,叫赵普,他就认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天看来,赵普虽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问家,但是他对《论语》的态度,可以说,也是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对《论语》的态度,《论语》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有一些认识。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我们读不读书十分重要,虽然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有文盲统治天下的例子,但那是极个别的例子,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还是掌握在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手里的历史。如此说来,我们读什么样的书更为重要。所以,尽管我们家长和老师们为你们推荐的许多书,并不是你们所喜欢阅读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你们的知识储量及你们的兴趣爱好还不足,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指它已经经过了十年百年的时间检阅,经过了数以万计的大师们的审视。我们不提倡迷信权威,不主张唯经典马首是瞻,但是,反过来,你们又想想,迄今为止,除了经典,还有什么超得过时间空间,千人万人的打磨呢?你们今天所热衷的那些穿越小说,十年二十年后的孩子们还读吗?很难说。但是,像刚才说的《三国演义》,居里夫人传记,历史已经证明并且必将还会证明,只要人类还在,文明还在,它将永远被阅读下去。
 
  作为一名中学生,无法走得太远。但是除了看演唱会,看肥皂剧,走亲窜戚。生活中我们还是有许多山坡,许多河流,许多做清洁的叔叔阿姨,许多飘落的树叶,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值得我们去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真正的意不在于是那两个称万的数量词。应该指的是心灵,是灵魂。许多人饱读诗书,却也一辈子碌碌无为。生活中甚至于不乏有书读多了读成书呆子的例子。从某种方面说,这都是书读错了的原因。在我看来,如果一种阅读,不管是书本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它没有引发你的思考,没有促使你做出判断,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判断,那都称不上真正的阅读。
 
  三、读书人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科学家发现,阅读的人和不阅读的人,大脑发育得不一样。可见,阅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来说,实在是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人类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而生生不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除了极个别的极个别的天才,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海量的阅读中完成他对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大海中有一只巨大的兽,这个兽很大很大。用什么词来形容这只兽呢,有人是这样描述,这只巨兽象山峰一样在大海中翻滚;有人是这样描述,这只巨兽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有人说,海中巨兽出现了,人们几乎见不到海水,像站在陆地上一样。这些描述,都是想告诉人们这只巨兽如何如何巨大,它们是不是最好的描述呢,卡尔维诺全部否定了。卡尔维诺是这样描述的:巨兽出现了,它的背脊把大海分成两半。同学们,在这里,卡尔维诺仅仅用了一个动词分字。你看,它把大海分成两半,你说,这兽大不大?那么,为什么卡尔维诺会想到用这个分字,而我们想不到呢?这是不是跟我们的想象力有关?而人的想象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想象力跟人的阅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曾经纵横驰骋于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它崇敬的不是权力,不是军队,不是帝国的攻无不克,而是想象力。他说:统治世界的,是想象力。这很有意思,想象力。它离我们们那么近,而且那么听从我们的意志,我们的努力。
 
  也许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读的不是重点中学,不是种子班,自己的成绩也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根本就不是那些优秀生的对手。我只能说你们太现实了,也太短视了。我不否认,一流学府造就一流人才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事业,他的出现和起步,都是很彽的。过去中国有一家少年科技大学,他们提供和培养了各个领域许多名噪一时的优秀人物,那个大学,我没去过,但是几年前看过《南方周末》的报道,他们采访的五个曾经科技大的学子,有一个出家,有两个在家过忧郁症的日子,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最杰出的一个,在硅谷一家美国人的公司做副总。在今天不管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风云人物,好象都跟这所大学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我们也知道《伤仲永》的故事,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早慧的人,败就败在阅读量跟不上。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回到读书这个话题。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要多读书,多读好书,多读经典。大家似乎也认可。我在北京办《青年时代》杂志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他说,阿布老师,老子写《道德经》一书的时候,他并没有几本参考书,也可以说,老子在他那个年代,基于书籍的出版发行等方方面面的条件,可以肯定老子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的道德经却是许多传统文化的万源之源,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这些年,我到过一些国家,见过一些不同的文化现象,但是,这个问题,我至而今仍然没有找到让自己信服答案。大家也不凡想想。
 
  每一首诗的创作和产生,都是不相同的。于是其阅读也是不相同的。阅读,是一个人的心灵和另一个人的心灵相碰撞。他们可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就阅读而言,这无所谓。真正的阅读,取决于你的知识结构,个人喜好,社会阅历诸多因素。除了考试时要求你填写的标准答案,每一本书,每一次阅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应该是独立的。也只有当你是在独立地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你才是真正读了一本书。当你真正地阅读了一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好的,我就说到这里,下面我非常乐意尽我所能,回答同学们提出的任何问题。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