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文艺特写

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享誉世界被译成七国文字,手稿时隔60余年在汉保存完好

作者:陆缘 王荣海 邹斌 郝利红 发布时间:2022-10-13 原出处:极目新闻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阿诗玛像荞叶,长得嫩汪汪,只知道高兴,不知道悲伤。”在云南省石林地区流传着能歌善舞、美丽聪颖、不畏强权的阿诗玛传说。
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是流传于撒尼族人民口头上的一首长篇叙事诗。1952年,女作家黄铁等文艺工作者到撒尼族聚居区——路南县圭山区发掘整理《阿诗玛》。1954年,《阿诗玛》经发表后立刻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等七国文字出版,《阿诗玛》也因此传遍祖国大地和世界各国。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4年11月21日,叙事长诗《阿诗玛》第一作者黄铁,带着这一美丽的传说离世,安眠在武汉市龙泉山脚下孝恩园,享年95岁。2021年清明节临近,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其子黄子江家中看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手稿依然保存完好。黄子江为记者讲述了黄铁生前的经历及留下的家风故事。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阿诗玛》作者青年黄铁

“这都是母亲留下来的宝贵手稿资料。”3月19日,在位于汉口的黄子江家中,他将20册厚厚一摞,上世纪50年代,黄铁在发掘整理《阿诗玛》时留下的手稿摆放在客厅。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极目新闻记者翻阅《阿诗玛—云南撒尼族叙事诗(初稿)》,封面底部落款“云南人民文工团圭山组收集讨论,黄铁、杨知勇、刘绮执笔改写,1953年10月8日。”泛黄册子上,一笔一画中,好似穿越了时光,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黄铁为首的文艺工作者,在大山中,与当地撒尼族人聊天采风的画面。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阿诗玛手稿

1953年5月,云南省在全省文艺工作会议后, 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的黄铁建议,云南省人民文艺工作团组成一个小组,到撒尼族聚居区——路南县圭山区进行《阿诗玛》的发掘工作,黄铁和文工团副团长杨知勇、女作家刘绮一起担起整理《阿诗玛》的重任。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与撒尼人同劳动、同生活、同学习,从撒尼语言开始。逐渐对撒尼人民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风俗习惯有了初步的了解。”作家刘绮后来回忆道。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在云南圭山地区家喻户晓,传诵已久,每当村子里有喜事儿,老人们总会举杯高唱阿诗玛,年轻人遇到挫折,也会吟唱阿诗玛,从中得到鼓舞。撒尼人总说,“姑娘都是阿诗玛,小伙子都是阿黑。”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阿诗玛》的整理中,黄铁和同事们面对着20份杂乱无章的口述材料,其中只有3份较完整“有的传说相互之间在故事情节上矛盾,有的只有故事没有诗句,有的只是故事片段,有的还是散文体形式。”而且,阿诗玛的传说和故事在流传中一直在变化,并没有固定成型的故事框架。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老年黄铁

经过半年的整理,黄铁带领小组将阿诗玛的故事整理完成:农家姑娘阿诗玛因为善良美丽被头人热布巴拉看上,热布巴拉要让阿诗玛嫁给儿子阿支。阿诗玛坚决不从,热布巴拉派人将阿诗玛抢走。哥哥阿黑闻讯赶回救援。阿支提出要和阿黑比赛一决胜负,又企图放虎伤人。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阿支只得将阿诗玛释放。但是,热布巴拉买通崖神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死。阿黑伤心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只有石崖回应着亲人的呼唤。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理好的长诗《阿诗玛》于1954年1月30日在《云南日报》发表,引起轰动,被各大报刊转载,被译成英、法、俄、德、日等多国文字出版。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后,母亲黄铁与阿诗玛紧紧连在一起,她还写了大量诗歌、评论、散文、论文等。发现和培养了杨丽坤、王苏娅等许多优秀文艺人才,为云南文化的发展、文艺的繁荣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其子黄子江对记者说道。2t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原载:极目新闻;本文为原文部分节选。
作者:极目新闻记者:陆缘 王荣海;摄影记者 邹斌;通讯员 郝利红。

所属专题:

彝乡乐土幸福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