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象征的显影:彝族撒尼人阿诗玛文化的传媒人类学研究》节选——阿诗玛的产生

作者:巴胜超 发布时间:2023-04-27 原出处:《象征的显影》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的产生

阿诗玛,原本是彝族撒尼人民间传说中一个出生于阿着底的撒尼 姑娘,在经过漫长的社会文化变迁后,现在阿诗玛作为一个名词,似乎 任何人都有权使用它来指称任何事物,仅在学术研究中,阿诗玛就涉 及民族、民俗、历史、经济、文学、诗学、音乐、舞蹈、影视、地理、文字、美 学、宗教、生态、旅游、社会等内容。比如:作为叙事长诗,阿诗玛是撒 尼人聪明、勤劳、善良、美丽、勇敢、能歌善舞的化身;作为电影,阿诗玛 指著名女演员杨丽坤所扮演的女主角;作为电视剧,阿诗玛指由青年 演员韩雪所扮演的乡村女教师;在舞台艺术中,阿诗玛指在舞台上表 演的女主角;在音乐作品中,阿诗玛指歌曲唱词所塑造的声音形象;作 为地理概念,阿诗玛指中国云南石林,因为这里被宣传为“中国阿诗玛 的故乡”;作为旅游的概念,阿诗玛指为游客导引观光的女性导游和石 林景区的阿诗玛石峰;作为经济概念,阿诗玛指一种香烟品牌。无疑, 阿诗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民族文化符号,在世界的舞台上轮番 亮相。
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这些文化现象看,阿诗玛为世界呈现了一个丰富的“阿诗玛文 化”,而实际上,这诸多的“阿诗玛文化”现象,不是阿诗玛为世界呈现 的,而是世界为阿诗玛呈现的。当我们在诸多“阿诗玛文化标签"的展 演中对阿诗玛进行重新书写时,关于阿诗玛最初的发生学问题,却被 学界所忽略,探寻“阿诗玛的产生”问题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 意义。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谁是“阿诗玛”?

阿诗玛,是各种版本的《阿诗玛》作品的女主角,作品的名称以主 人公的名字命名。她是一个出生于阿着底的撒尼女孩,是格路日明夫 妇的女儿,阿黑的妹妹①。在撒尼语中,人们说起“阿诗玛”,一般指 “金子般的姑娘用“金子”形容阿诗玛,指称的是阿诗玛美丽的外 貌、善良的心灵和勤劳的本性。从撒尼语词源学的角度看,“阿”是昵 称的前缀,长辈称呼晚辈时,一般在名字前加“阿”,男孩一般称“阿 娃”,女孩一般称“阿娘”;“诗”在撒尼语中有“蛇、金子、金贵、黄金、黄 色”等含义;“玛"一般加在名字后面表示性别为女性。可见,“阿诗玛” 的名字并不叫“阿诗玛",而应该叫“诗”,“阿'‘则是昵称,“玛”则说她是 一个女孩。将“阿诗玛”形容为“金子般的姑娘",显然取了名字“诗”的 “金子”“金贵”“黄金"之意。“阿诗玛”,除了表达她的美丽、金贵之外, 还与她的出生时辰有关,“妈妈生我,蛇年蛇月蛇日生,属蛇时候生。生我有三日,生我的爹妈,给我取名字,属蛇的牛头,属蛇的时候,给我 取名字,我的名字叫阿诗玛”②,取名为“阿诗玛”,还指“诗”有“蛇”的 意思,依据的是其出生时辰。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格路日明夫妇的女儿,“阿诗玛”应该是她的“小名"(乳名), 是撒尼人在祝米客取名仪式中给她取的名字。祝米客取名仪式,也称 “祝米客”,撒尼话为“阿该美”(音译),意思是给新生儿取名字,与汉族 的新生儿满月酒类似。按照撒尼习俗,新生小孩一般都要请祝米客, 撒尼人多数居住在农村,往往第一个新生儿的祝米客会操办得比较隆 重,而当第二个孩子降生后,有的人家不再请祝米客,而有的人家会 请,而即使请第二次祝米客,也往往不再大操大办,请去的人也多为家 庭的直系亲属。取名仪式是撒尼人一个重要的人生礼仪,通过这个仪 式,宣告了一个新生儿走进大家的视野,开始了其人生历程。按照撒 尼传统习俗,当新生儿降生后十多天,家中就要开始通知远亲近邻,特 别是要请父母双方的叔叔、伯父、舅舅、姑姑、姨妈家,并嘱咐要全家老 小都来参加。办祝米客一般选在新生儿满月之前的属牛或属马日举行,祝米客一般只办一天,但是宴请亲朋好友的食物却得早早准备,一 般会提前一周将食用的黄牛、猪肉、羊肉等菜备齐。祝米客当天早上, 来帮忙的人早早来帮忙做饭菜。亲戚们陆续来到,会将随身携带的礼 物,比如鸡蛋、红糖、棉布等,当作吃祝米客酒的礼金送给小孩父母。现在也有直接送现金、儿童时装作为礼物的。当亲人们陆续赶来后, 早饭也准备好了。早饭之后,是小孩子的取名仪式,主人家会先给祖 先的神位点上香灯,把来参加的人请到正堂,婴儿被父母或爷爷奶奶 抱着向祖先跪拜三下,随后将孩子抱给人们看,请客人给孩子取名。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之名是谁取的?在诸多关于《阿诗玛》的彝文文本中,至 少有以下四种说法: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众人取的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阿诗玛》①中,当小因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家人“搓了九十九 盆面,蒸了九十九甑子''在“莫恩赖石山”请祝米客,为出生的小囱取名 字。阿诗玛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诗中道:“妈妈说:'我给消给她取 给名字呢?'客人说:'不消了,大家给她取一个名字就得了。'于是这个 小囱就取名为阿诗玛。”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父亲取的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毕福昌彝文收藏本)②中,格路日明家的姑娘生下三天 后,“揉了九十九盆面,揉了一百二十盆面;摆了九十九碗菜,摆了一百 二十碗菜;杀了九十九头猪,杀了一百二十头猪;蒸了九十九坛酒,蒸 了一百二十坛酒;请了九十九个客人,请了一百二十个客人气当亲戚 朋友吃过早饭后,格路日明说出一句话:“我家的姑娘,取名阿诗玛。'‘ 如果将阿诗玛取名的祝米客中准备的面、菜、猪的数量当成实数,那阿 诗玛家还是很富裕的,但这些“九十九、一百二十”均不是实数,而是指 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来款待宾客,说明撒尼人对取名的重视。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爹爹和妈妈取的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李正新彝文收藏本)③中,格路日明家和热布巴拉家分别祭祀了三次龙神,之后“蜜蜂飞来”、“山林成家”,两家分别同时生下 一个姑娘和儿子。格路日明家为姑娘取名的这一天,酒瓶和酒碗像牛 群一样多,很多人来参加女儿的祝米客。“香火点起来,爹爹、妈妈来 给女儿取名字,女儿叫什么?女儿取名阿诗玛。”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不知谁取的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金国库毕摩彝文收藏本)有两个版本,一是1964年搜 集于尾则(今天石林维则乡)的《阿诗玛》①版本,一为1980年的《阿诗 玛》②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叙述阿诗玛的取名仪式时,都没有直接讲 述是谁为阿诗玛取的名,只强调在取名的这天,“揉了九十九盆面,蒸 了九十九甑饭,做了九十九坛酒,泡了九十九盅茶"(1964年版),“绿色 的供香,烧了九十九”,“给囱取了名,名叫阿诗玛。”(198。年版)。《阿 诗玛》(彝文原诗译本)的原始资料也有两份③,这两份原诗译本,对于 阿诗玛之名为何人取的没有叙述。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撒尼人的祝米客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来给孩子取名,来的都是 孩子较亲的亲人,其中舅舅是必须参加的,而来取名的人还必须给孩 子带礼物。孩子的名字一般由舅舅、爷爷或其他德高望重的老人来 取,这个名字并不是孩子户口本上的大名,而是撒尼小名。名字一般 会按孩子出生时的属相来取,如龙日所生,又是大儿子,就会取名为大 龙。也有按照姓氏、年龄和自然物来取的。取名后,新生儿就完成了 进入世界的一个仪式,通过此仪式,亲戚朋友和邻居们都知道这家已 经添了丁口,等于社会承认了孩子的存在。其次,孩子的取名仪式与 孩子父母的身份变化有关,当孩子有了名字后,人们称呼孩子的父母 时,一般不再直呼其名,而是叫某某他爸,某某他妈,这对大人来说也 是一种成长,为人父母的身份更体现了一种责任感。第三,孩子的祝 米客还意味着通过这个仪式,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能白头到老,长命百 岁。最后,祝米客将远方的亲戚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也是一种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的活动。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据现存的风俗,可以推测阿诗玛之名是由父母或某个长辈(舅 舅①)所取的。在撒尼人的生活中,虽然新生的孩子在祝米客之后才 有正式的名字,但在取名之前,取名者一般会把将要取的名字告诉孩 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中意,那取名者会在祝米客取名仪式上将这个名 字宣布给大家;如果意见不统一,父母会让来的亲朋好友,特别是德高 望重的长者,如舅舅、外公等,每人给孩子取一个名字,然后由父母挑 选一个中意的名字作为孩子的小名。而无论是谁给阿诗玛取的名字, 出生后的阿诗玛一天天长大,其人生故事也逐渐展开。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何时、为什么产生了《阿诗玛》?

关于《阿诗玛》的产生年代,学者们主要根据《阿诗玛》中所透露的 原始信息进行推断,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六种。第一种,根据《阿诗玛》 中的人名学、地名学所透露的原始信息,以及其中所表现出的早期人 类社会历史的某些古老观念,认为早在撒尼人祖先与其他彝族支系共 同居住时期,即“六祖分支”的父系制阶段就已经产生了《阿诗玛》②。第二种,根据《阿诗玛》中所揭示的撒尼妇女的生活和对命运的抗争, 认为只有在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才有产生《阿诗玛》的时代背 景③,认为《阿诗玛》是撒尼人进入封建时代后的作品,而且《阿诗玛》 是撒尼人独自迁徙之后产生的。第三种,根据“阿着底”在不同历史时 段的社会语境和《阿诗玛》中“阿黑射箭”、“兹莫当媒人”等细节,认为 《阿诗玛》所产生的时代,可以追溯到“南诏”时期,并延续到“改土归 流”的近现代④。第四种,根据人类婚姻发展的历史阶段与《阿诗玛》 中对偶婚习俗的类同性,以及“舅舅为大”的习俗,认为《阿诗玛》长诗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六种关于《阿诗玛》形成年代的观点,除第四、五、六种观点推 断出了《阿诗玛》产生的确切年代外,其他观点均以概述的年代期间来 表述,这是由于关于《阿诗玛》产生年代文献不足、证据缺乏的客观情 况使然。依据以上论述,在可印证的历史发展中标注出其大致年代, 能更清楚地看出《阿诗玛》产生年代的不同观点,也更易进一步推论其 形成年代。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产生年代表

image.png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学者的考证中,《阿诗玛》的产生年代最早始于公元前8世纪, 最晚为1726年清政府改土归流结束,其时间跨度近2500年,而要在 这些推论中确定《阿诗玛》形成的具体时间,没有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 的强力证明,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阿诗玛》并 不是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上产生的,甚至可以说,即使在今天,《阿诗 玛》作为一个活体的文化文本,仍在不断地变化,其形成还没有完成。 作为一个还在传播的文化文本,在完整意义上,其文化原型及其在特 定时代对它的解读,都是《阿诗玛》的一部分。当人们在谈论某种事物 已经“产生,,时,往往将它看成一个已经固化的主体,而作为一种活生 生的文化文本,《阿诗玛》的产生注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与其谈 论《阿诗玛》的产生问题,不如说是借谈论《阿诗玛》的产生问题,在追 寻《阿诗玛》发展的历史轨迹。在学者们的讨论中,其产生时代推断的 主要文本是作为叙事长诗的《阿诗玛》,而从《阿诗玛》发展的历时文体 看,作为口传文本的《阿诗玛》故事、传说,才是《阿诗玛》最初的叙事载 体;从阿诗玛叙事文本的变迁看,经历了一个“口传文本——彝文文 本——汉语文本——印刷文本一一影视(舞剧)文本”的发展过程,在每一种新的文本产生后,旧的文本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新的文本一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述说着阿诗玛的故事。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阿诗玛》中诸多的细节为起点,在历史的岁月中细心考证,的 确能将《阿诗玛》的叙述与历史的诸多时刻相匹配,找到人名、地名、习 俗、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但是如果就此断定《阿诗玛》产生于与之相 似的某个历史时段,显然没有考虑历史的偶然性。民间文学《阿诗玛》 似一条流淌的河流,在历史的发展中必定汇聚了诸多支流文化的因 素,这些因素与主流的故事相结合,在丰富其思想内容的同时,也使其 来龙去脉更难辨认。再加上文学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要从源头上辨 清阿诗玛的来由实属不易。一方面,已经有明确年代期间的源头叙述 并不完全可靠;一方面,试图进一步寻找更客观的源头又无充分的考 古证据。在此两难境地,学者似乎陷入了一个陷阱,将阿诗玛的产生 看成了对某个时间点的确认,而不是对阿诗玛真正起源的追寻,这种 “对事物的追本溯源的极大的误导性”①,使阿诗玛的产生年表在2500 年的巨大时间段内徘徊。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此,将抛弃对阿诗玛产生的某个确切时间点的推断,而将《阿诗 玛》看成一个在历史的流变过程中不断变迁的文本,《阿诗玛》的产生, 就是各种信息不断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一个相对完整的《阿诗玛》文 本产生之前,文本中所有的细节、情节、风俗、人名、地名等均是用以编 码《阿诗玛》文本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未被组织到《阿诗玛》中之前,都 是一种“边际信息”②,这些“边际信息”以某种方式组成一个“边际信 息系统”,类似于“原始事实”,这些“原始事实成为人们建构社会真实 的原材料”③,通过对边际信息的编码,撒尼人构筑了《阿诗玛》这个文 本,创作了一个被后人认为是社会事实的文本,而这个“社会事实'',实 际上融合了民间艺术家的情感寄托和艺术创造,其核心动力在于撒尼 人的思维模式。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人类文化传播而言,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 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等。构 筑《阿诗玛》的“边际信息”,可分为人物信息、动物信息、神物信息、时 间信息、地理环境信息、日常生活信息和民俗信息等类别,下面按照阿 诗玛故事演进的时间顺利将阿诗玛的故事分为11段叙述内容,即序 歌、求神、祝米客、成长、议婚、请媒、说媒、抢婚、追赶、考验、结局,探讨 从边际信息到编码信息所呈现的思维模式。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边际信息和阿诗玛的产生

image.png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阿诗玛》中所透露出的这些信息,均是《阿诗玛》的创作者在编 码《阿诗玛》时所拥有的信息,它们是构筑《阿诗玛》的原始信息。这些 信息要素普遍地出现在撒尼人的生活中,从日常习俗到人物故事,均 是撒尼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生活的点滴在撒尼人的编码下,汇 聚成了一个完整的《阿诗玛》文本。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超越 了生活的时空,这些信息原初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人,它们来自于 撒尼人族群生活的记忆,将这些记忆要素进行组织所述说的故事,就 成为一个族群性灵的表征。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在何地产生了阿诗玛?

根据《阿诗玛》原始资料,《阿诗玛》的故事主要发生在“阿着底”, 这并无疑问。但是“阿着底”在哪里,它指称的是一个多大范围的区域 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原始资料的注释中,阿着底所在地理位置有三 种解释:一说在大理,一说在曲靖一带,一说在罗平境内。而学者们则 提供了更为复杂的解说,认为不仅在云南境内的曲靖、大理、罗平、文 山等地有阿着底,四川西昌、贵州境内也有以阿着底命名的地方。至 今,关于阿着底的地理位置,代表性说法有以下7种: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阿着底'‘是个随彝族各族群不断迁徙而不断改变地域指称的地名,其最后的落脚点是在石林圭山地区。根据彝学研究的成果①, 认为“尼米阿着底”是彝族“六祖分支”后,对东迁部族中第一个定居下 来的坝子——-曲靖的称谓。后来该族群迁徙到四川西昌,又将西昌命 名为“阿着底”,之后举族又迁徙到大理。南诏后期,该族群又从大理 经昆明迁徙到石林圭山地区,于是现在石林长湖一带又出现了“阿着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阿着底”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是家支名——阿佐赤演化而 来的地名①,指的是一个区域名。“阿佐赤”家支属于白彝,简称为“赤 家",六祖之一的默部始祖慕齐齐的后裔,曾与赤家有争斗,曾雄踞一 方的阿佐赤家支住在今宣威境内,而其地界为宣威、沾益、曲靖一带和 周边一些地区,后人将这些地区以家支名命名为“阿佐底",即“阿着 底”。可见“阿着底”指的是一个区域,而非某个具体的村落,大致包括 沾益、曲靖和陆良三个相连的坝子。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阿着底在大理。此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撒尼人是从大理迁徙 来的,此说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阿诗玛》叙事长诗的搜集整理中被 汉语学者确定的o 1953年搜集的《阿诗玛》撒尼文原诗译本在“尼米阿 着底”下面的注释中说:阿着底,地名,阿诗玛家住的地方,传说在大 理。整理发表后的《阿诗玛》也沿用这种说法:“阿着底,即现在的大 理。”②根据传说,撒尼人原住在大理,后逃到昆明碧鸡关,因反抗租佃 压迫失败,才迁到路南圭山地区。王方的《〈阿诗玛〉所说的阿着底在 哪里》一文也认为阿着底在大理。公刘在《有关“阿诗玛”的新材料》、 《谈〈阿诗玛〉的整理工作》③中认为:格路日明家所在的都鲁木山即大 理的点苍山,而阿着底的意思就是南诏,阿着底在大理。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阿着底在四川西昌、在“滇、黔之际”、在罗平境内等地。这些 说法一方面是根据撒尼人的迁徙路线,认为在撒尼人曾经路过的西 昌、云南、贵州境内,都有叫阿着底的地方。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口头传 说,据说有猎人到贵州打猎,在云南和贵州的交界地看到了阿诗玛石 像,这个石像就是《阿诗玛》中所说的“刮来一阵大风,把阿诗玛挂在石 岩上”的那块石头,阿诗玛的家在石像的西边,热布巴拉家在石像的东 边,则阿着底就在滇黔交界处了。而阿着底在罗平境内的说法则来自 于1953年搜集阿诗玛的传说故事时讲述者的说法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阿着底在曲靖坝子②、曲靖附近、曲靖一带等说法。撒尼人在 称呼“阿着底”时,一般会说“尼米阿着底”、“南米阿着底”,其汉语意思 均为“撒尼地方阿着底”,之所以有“南米”、“尼米”的前缀,均与所指之 地为“阿着底”的上游或下游有关。根据撒尼人的其他叙事长诗《竹叶 长青》、《牧羊人小黄》等记述,“阿着底”指的是现在曲靖坝子的整个地 带。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彝族创世纪》、《六祖纪略》等彝文 文献的记载综合归纳,阿着底就是沾益和曲靖的坝子。而且撒尼人的 祖先曾在曲靖定居,现在撒尼语称曲靖仍为“阿着鲁”,“鲁"即“城”,阿 着鲁即阿着底,曲靖就是《阿诗玛》的发源地。其他的一些研究资料如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通讯》、《普兹楠兹》等都认为阿着底就在曲靖 境内。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阿着底并不是某个特指的地名,而是一种对“坝子”的美称,这 种美称还被撒尼人寓意为死后灵魂归属的地方。据1959年《路南圭 山区彝族撒尼支社会历史调查》③中的记载,阿着底的意思是平缓的 大坝子。而在彝族文献中,阿着底及类似的汉语译名在古籍中曾多次 出现,大多是对某个水草丰美、适宜居住的坝子的称呼。撒尼人死后 送灵,毕摩依据《指路经》,要将人的灵魂送到某地,而人们会说,那里 就是阿着底。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阿着底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村落,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维则 乡宜政村委会的“干塘子”村,阿诗玛就出生在这里。这种说法认为, 阿着底村以前叫“干塘子”村,其撒尼发音为“阿朵底”,“阿”是语气词, “朵”意思是“出","底”是“坝子据当地老人讲,干塘子原来村西有 个大水塘,塘子底会冒水,到雨季更是一片汪洋。20世纪50年代后, 为解决耕地被水淹没的问题,村中组织开槽放水,后来水就变干了,称以上7种关于阿着底地理位置的观点,看似纷繁复杂,其实都有 一致性的脉络,即阿着底的归属均在云南境内,即使是认为阿着底在 四川西昌、在滇黔之际的观点,随着撒尼人族群的不断迁徙,最终也都 落脚在了云南。而认为阿着底在大理的观点因为没有史实根据而逐 渐被否定。认为阿着底在曲靖、沾益、罗平、石林、干塘子的说法,实际 上并不存在地理范围的差异,因为以上几个地点在历史上均属于曲靖 地区的行政范围,区别仅在于到底阿着底在曲靖的哪个地方。而如 今,由于石林、干塘子均被划入昆明市石林县的行政版图,所以才有阿 着底在曲靖和阿着底在石林的不同观点。而将阿着底概化为某个或 某几个区域的说法与将阿着底确认为某个村落的说法,虽有文学、家 支迁徙、族源文化等方面的证据,但是由于正史资料的缺乏和地理名 称的变更,实际上也难以找到足够说服人心的证据。而且阿着底地理 位置的确认与行政区划、旅游经济等其他力量搅和在一起后,对阿着 底的地理寻找不再具有学术讨论的纯正性,其中的商业力量同样在左 右着对阿着底的地理定位。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谁创作了阿诗玛?

《阿诗玛》是历代撒尼人共同创作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①。而集 体是谁,具体有哪些撒尼人群参与到《阿诗玛》的创作中?要找到《阿 诗玛》的创作者,必先从已知的传承者入手,追根溯源。现在遗存下来 的阿诗玛原始资料有四类:古彝文稿本、汉文口头记录稿、故事传说和 音乐记录稿。其中,古彝文稿本的传承者主要是毕摩,音乐记录稿的 传承者主要是民间歌手,故事传说的传承者主要是撒尼村民。毕摩、 民间歌手则是汉文口头记录稿的主要传承者。从遗存的阿诗玛原始 资料的数量看,关于阿诗玛的故事传说并不占多数,撒尼村民对阿诗 玛故事传说的叙述也多取自毕摩和民间歌手之口。现今还能较完整地演唱阿诗玛叙事长诗的“阿诗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毕华玉和王玉 芳,前者是毕摩,后者是民间歌手,可见,毕摩和民间歌手是《阿诗玛》 主要的传承者。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者也是创造者,毕摩和民间歌手是《阿诗玛》主要的创作者。撒尼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歌手,虽然不是专职的歌手,但是他们常常在 节庆、婚礼、丧礼等重要场合演唱歌曲,表演舞蹈。他们演唱的歌曲中 就包括《阿诗玛》。这些歌曲的创作源自日常生活的积累,《阿诗玛》中 关于“阿诗玛成长"过程中日常劳作的描述,就是这些歌手日常生活的 移植。而作为民间宗教祭司的毕摩,还是撒尼民间的知识分子和文艺 工作者,在节庆等重要场合,他们会为民众说唱撒尼民间文学,其中当 然包括《阿诗玛》。在《阿诗玛》中,还可以寻觅到撒尼宗教经典中相对 应的情节、句子和段落,很多宗教信仰的内容在《阿诗玛》中均有体现。在《阿诗玛》的发展中,通过一代代毕摩的演唱和传承,毕摩熟悉的宗 教典籍与《阿诗玛》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阿诗玛》文本。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阿诗玛》的形成中,还不能忽视民间艺人的力量。他们是撒尼 民间的艺术家,他们或善于制作乐器,或精于搜集素材,或勤于歌曲的 写作,在他们的创作和带领下,一大批民间歌手将撒尼民间歌曲传唱 开来。可见,毕摩、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三位一体的主要创作团队,通 过各自的努力,共同完成了《阿诗玛》的创作。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是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将一块石头命名为“阿诗玛”?

作为石林风景区的主体景观,有一块叫做“阿诗玛”的石峰,“宛若 一位亭亭玉立的彝家少女。她身背四方篮,正翘首眺望远方,似有所 思,似有所待。这就是彝族撒尼人传说中的阿诗玛形象:美丽绝伦,勤 劳善良不畏强暴,执著追求真诚甜蜜的爱情生活。她与阿黑苦苦相 恋,却被财主热布巴拉活活害死,化身为一座石峰,成了'日灭我不灭, 云散我不散'的永恒的回声"①。这是现在石林人心目中的“阿诗玛” 石峰所蕴涵的信息,而想要探究是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将这块石头 命名为“阿诗玛”,还必须回到历史中寻找线索。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史志记载中,并没有直接记录“阿诗玛”石峰命名的信息,而只 能从石林景区的开发历史中去推断。现存最早对“石林”进行提问的, 是在楚怀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0()年),楚国大夫屈原在其所著《天问》 一文中提出的“焉有石林"之问,而此问的“石林”是否就是云南的“石 林",学界还存在争议。根据唐代柳宗元所作的《天对》,对屈原在《天 问》中提出的“焉有石林”所作的回答是:“石胡不林?往视西极。”可 见,他们言说的“石林”是在西域的某种自然景观,而不是处于西南的 “石林”。东汉时期,石林先民在李子誓石林石壁上绘有狩猎图、女阴 图及祭祀图等石崖绘画,给我们提供了撒尼人利用石头进行的民俗活 动。而有文字可考的对“石林”的直接记述,见于元代《混一方舆胜览》 一书中“石门”的记载,石门,即今乃古石林,明万历年间,有人建寺于 石门(今乃古石林)旁石峰上,寺与峰名,称“石峰寺乃古石林与今 天的小石林景区相距8公里,可见这也没有显示人们命名“阿诗玛”石 峰的历史证据。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直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路南知州汪良开辟石林芝云洞为览 胜景点,立芝云洞碑,题“芝云洞记并诗"于碑上,石林景区的开发才有 史可考。依此时间点向后推移,石林的景区开发才陆续展开,“阿诗 玛"石峰的命名也肯定在1614年之后。清顺治十七年(1660),路南举 人徐炜麒游石林作《石林歌》,其中并没有“阿诗玛”石峰的记述。康熙 五十一年(1712),路南知州金延献修辑的《路南州志》中,述有“石林” 概况,其中记载,石林“岩高数十仞,攀岩始可入。其中怪石森立,如千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队万骑。危檐邃窟,若九陌三条,色俱青”①。而零星的关于景点传说 的记述,也只有“李子警”一处②。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连“石林”的命名也是到中华民国之后才开始的。中华民国11 年(1922)2月4日,张炽(石林县堡子村人,中共早期党员,后就义于南 京雨花台)与友人游石林,在“极狭通人”景点的石壁上题写“石林即 景”等诗。之后,“石林”才作为一个正式的名称进入人们的视野。民 国20年(1931)春,龙云视察呈罗(呈贡至罗平)公路时,顺道游李子警 石林,见石生成林,高耸碧空,千姿百态,乃呼“石林”,后命人题刻于石 壁上。同年5月,在李子警石林约高30米的石峰顶上,首次建盖“望 峰亭”。民国21年(1932),马希融首次研究石林喀斯特的地貌学。民 国28年(1939),路南县政府制定颁布“保护石林风景名胜办法”,首次 用行政法规进行石林景观的保护。民国31年(1942)路南县成立“石 林公园建设委员会”。同年,路南县石林公园建设委员会拟定出《石林 公园初步建设规划》。可见,作为石林中一个景点的“阿诗玛”石峰,其 命名是伴随着石林旅游景点的开发不断被提上议事日程的。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搜集、整理、出版,电影 《阿诗玛》的拍摄,“阿诗玛"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逐渐 出现在中国人的话语中,而国家领导人的参观游览,使“石林"“阿诗 玛”的名声传播开来,“阿诗玛”石峰也逐渐在石林诸多景点中凸现出 来。1955年4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参加万 隆会议回国途中到石林参观视察。5月,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到路南视 察工作,并到石林、长湖游览。同年,路南县人民委员会组织人员制定 《路南石林、芝云洞、天生桥、长湖风景区初步规划k 1958年5月,路 南县人民政府组织科技人员编制《石林美化设计书》和《芝云洞美化设 计书h 1960年,云南省林业厅综合设计部抽调干部8人,组成“石林 规划设计小组”赴石林考察,规划制定《石林公园初步设计说明书》。 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助推下,石林景区的每一块石峰,开始被命名, 作为一个景点,“阿诗玛”石峰的命名也是如此,它是在旅游开发和《阿诗玛》叙事长诗、电影等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逐渐完成的。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石林景区的开发所注重的,是石林的“雄、奇、 险”,而相对比较“幽静、秀丽”的小石林景区,没有《阿诗玛》长诗、电影 影响力的依托,是不大可能被凸现出来的。而《阿诗玛》传播的历史, 远远比“阿诗玛”石峰命名的时间长,从《阿诗玛》的产生,很难看到一 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的这块石峰,与《阿诗玛》的产生间有何内在的联 系。因为从时间上看,“阿诗玛”石峰是对《阿诗玛》中人物阿诗玛的一 种附会,之所以这块石头被称为“阿诗玛”,并不是撒尼人的命名使然, 而是一个地方在发展中的策略选择,为一个影响力较大的文化符号找 寻一个可见的物质实体,让慕名而来的拜访者直观地体验这种文化。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论这块叫做阿诗玛的石头是地质运动的自然造物,还是撒尼姑 娘阿诗玛的化身,现在她都已经成为阿诗玛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了。在 号称“天下第一奇观”,有“世界喀斯特的精华”、“喀斯特地貌博物馆"、 “上帝的盆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首批世 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等美誉的石林风 景名胜区,这尊头顶麻织包帕、肩垮鲜花背篓的阿诗玛石峰,已经被描 述成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象征,被称为“石林之魂”,每年迎来超过百万 游客的观光。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围绕在“阿诗玛”周围的,是“多姿多彩的阿诗玛文化”。包括:“一 景",即石林风景区的阿诗玛景区;“一诗",即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 《阿诗玛》;“一影”,即刘琼导演、杨丽坤主演的电影《阿诗玛》;“一歌”, 即范禹作词、麦丁以彝族撒尼民歌和金国富创作歌曲为素材编曲的彝 族风格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一舞”,即石林彝族大三弦 舞;“一节”,即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一绣”,即石林彝族刺绣;“一剧",即电视连续剧《阿诗玛新传》;“一团”,即阿诗玛艺术团;“一系 列舞台剧”,即京剧、滇剧、撒尼舞剧、歌舞剧、花灯剧、组歌剧、儿童剧 《阿诗玛》,以及其他以“阿诗玛”冠名的文化事项。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理清了“阿诗玛"产生的大致情况后,不禁要问,从石头到阿诗玛 石峰之间,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哪些人参与了《阿 诗玛》的传播?他们以何种方式传承和创造着《阿诗玛》?他们的传播 和创造又塑造了怎样一种“阿诗玛文化”?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延伸阅读

内容简介:

《阿诗玛》,一则看似简单的民间故事,一个出生于阿着底的撒尼姑娘,为何引起文人、画家、电影家、民俗学家、广告人甚至政治家的兴趣?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象征的显影(彝族撒尼人阿诗玛文化的传媒人类学研究)》充满了有趣的历史考释,通过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和解读,为读者呈现出“阿诗玛”这个符号经由传媒的再造,显影为象征的所有秘密。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象征的显影(彝族撒尼人阿诗玛文化的传媒人类学研究)》的作者是巴胜超。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书目录:

导言寻找阿诗玛/1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问题的提出/1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传媒人类学”视域/3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阿诗玛文化”研究综述/17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本书的结构安排/20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章 阿诗玛的产生/24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谁是“阿诗玛”?/25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何时、为什么产生了《阿诗玛》?/28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在何地产生了阿诗玛?/33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谁创作了阿诗玛?/36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是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将一块石头命名为“阿诗玛”?/37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章 口传文化中的阿诗玛/42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阿诗玛》的口传要素分析/44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口传文化中《阿诗玛》的传播特点/68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口传文化中的《阿诗玛》与原生口语文化/71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章 书写文化中的阿诗玛/78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阿诗玛》的书写要素分析/80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书写文化中《阿诗玛》的传播特点/102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书写文化中的阿诗玛文化/104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章 印刷文化中的阿诗玛/112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印刷文本《阿诗玛》的传播要素分析/113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印刷文化中《阿诗玛》的传播特点/145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印刷文化中的阿诗玛文化/148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章 舞台艺术中的阿诗玛/156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舞台艺术中《阿诗玛》的传播要素分析/158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舞台艺术中《阿诗玛》的传播特点/179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舞台艺术中的阿诗玛文化/182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章 电子文化中的阿诗玛/187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电子文化中《阿诗玛》的传播要素分析/189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电子文化中《阿诗玛》的传播特点/229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电子文化中的阿诗玛文化/232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论象征的显影:从符号到象征/238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255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记/263hk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本文系《象征的显影:彝族撒尼人阿诗玛文化的传媒人类学研究》第一章:阿诗玛的产生,文字来源:微信公众号-彝族历史文化。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