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杨军:贵州彝族民间舞“恳合呗”的特点

作者:​杨军 发布时间:2021-01-15 原出处:《前沿》2011年第16期 点赞+(

​摘要:《恳合呗》是在彝族丧葬祭祀中所跳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根据田野调查,本文从舞蹈本身的产生、内容、功 能及表现形式角度,综合分析了其特点。《恳合呗》的产生和发展与彝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 个性紧密相连。
关键词:贵州:彝族《恳合呗》;特点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按照彝族人民的习俗,在老人去世时,要做斋 祭。彝族斋祭分为小斋和大斋。小斋有报丧,请布 摩司祭祀礼仪合普吐(总管)主持斋祭事项、吊 唁、哭丧、跳《恳合呗》舞、出丧、埋葬等程序。 大斋更为隆重,为时三天:第一天,做小斋时的所 有仪式过程;第二天,跳《恳合呗》舞;第三天, 出丧。《恳合呗》是彝族人民在斋祭中的一种传统民 间舞蹈。 “恳合”即告别之意“呗”即跳的意思,汉语俗称“跳脚”。该舞主要流传于贵州 赫章县青山、兴发、妈姑、可乐、恒底、财神、古 达、六曲河、六盘水市的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村等 彝族地区。从舞蹈的产生、内容、功能及表现形式 来看,《恳合呗》具有如下特点。3P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P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与古代军队紧密联系

汉文文史志《贵州通志•土民志》中对古代彝 族丧葬祭祀情景的描述:“或称罗罗,或称乌蛮、 或称罗鬼,人死“则为‘翁车’(灵堂),亦曰 ‘瓮车’……丧行前,吹长筒喇叭为号,至焚所, 又有跳脚之俗。将焚之前,姻党群至,咸执火来, 至则弃火,而聚余炬于一处,相与携手吹芦笙,歌 唱达旦,谓之‘跳脚’也……”彝文文献《西南彝志•论歌舞的起源》记载:“斋唱的四面八方 ……巧舞者手执铃铛=”《恳合呗》为丧葬祭祀性舞 蹈,舞蹈的形成时期距今已年代久远。关于《恳合 呗》的起源与产生,有多种说法,大多与古代军队 有联系。其中一说来自于乌蒙山区:公元前8世纪 是彝族先祖分封六侯的时代,各侯国各部落之间不 断发生冲突和战争。彝族先民经历着频繁的战争, 伤亡惨重。为了使灵魂能回归到祖地,人们把阵亡 的士兵遗体运回家乡。彝族先民在护送阵亡将士途 中,以马铃为道具通过舞蹈来抒发悲痛之情,与自 己的同伴告别。来自威宁地区的说法是:老人在世 时骑马、翻山、过河,与外族战斗,舞蹈中的骑 马、战斗等技巧表演就是为了追忆死者生前事迹, 以此悼念。还有一说:彝族祖先在战乱中伤亡过 大,领头人为安定人心,用马铃铛在手中有节奏地 摇响,使后面的队伍相信伤亡人数不大,还有再战 的能力。从舞蹈的服装、道具及动作特征来看, 《恳合呗》也有古代军队遗留的痕迹=《恳合呗》 为四人所跳,意为四方大将;舞者左手拿彩(白) 带,右手拿铃铛,腰部系一红底白边分叉式围腰, 彝语称“亩仔撒喉”(意为骑马而战时所用的盔 甲)。2该舞动作古朴简单,铿锵有力;节奏明快, 场面热烈;步伐交错,进退有序;舞者腰肢前后左右扭动,或前伏后仰,或相互背驮,有步步逼人之 感。舞时,族人们或打灯火照明,或鸣枪放炮、呐 喊助威,整个场面犹如骏马奔腾,气势相当豪迈、 恢弘《恳合呗》蕴藏着叙事话语,按龙正清先生 (当地彝族学者)的解释,其属于舞蹈于叙事相结 合的‘‘战状舞”。像这样从军队传到民间,并对民 间的丧礼风俗产生深厚影响的舞蹈,在中国民族民 间舞中并不多见。3P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具有浓厚的原始风格

原始舞蹈与人的生命情调、审美情感、神秘境 界、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等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人 的生命情感和现实生活的种种迹象融入肢体动作 中,肢体动作就成为人与人的另一种交流形式。最 初的舞蹈是为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单一,没 有艺术加工的成分,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 活的本来面目。因而‘‘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审美 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现。”H《恳合 呗》保留着大量原始舞蹈的成分,许多舞蹈动作是 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少有艺术加工的痕迹,如表 现“攀越’ “跋涉’ “踩踏”等内容的动作,再现了彝族先民的生活场景,折射出原始古朴、不加雕 琢的原生态之美,传达出浓厚的原生态气息,代代 沿袭,传演至今。《恳合呗》的动作是双人技巧为 主的“土跟斗”,这种土跟斗的表现形式与现代舞 台上的双人技巧大不相同,没有主动与被动,牵引 与被牵引的关系。H ‘‘主家舞队在灵房前的孔雀柱 下起舞,歌师唱一段‘恳恒毕’(大意是请神临场 助威),舞队即按顺时针方向围着灵房进行舞蹈, 整个祭场通宵燃着火把,歌舞达旦”152。龙正清先 生肯定了这一文献的记载,并提到《恳合呗》以圆 进行舞蹈前(约戍时),舞者跟随在歌师后,参与 死者的亲属及吊唁者的长队进行绕灵仪式。先绕灵 堂一圈,而后在斋场的空地上跟随祭祀队伍分别走 三个队形:(1) “鸟翅拐”(之字形);(2) “太极图”(螺纹形);(3)马踢形(半圆形),在走绕灵 仪式队形时,舞者只须跳‘‘恳合呗”中较简单的基 本动作,并不是完整的舞蹈形式,待绕灵仪式结束 后,舞蹈才正式开始它的表演。由此可见“恳合 呗”舞蹈队形是以圆圈为轨迹来进行表演的。“环 舞是群舞最古老的舞蹈形式,甚至人猿也跳环舞与之相应的成对、成行或成线的舞蹈形式起源于较晚的阶段”5。《恳合呗》的原生态之美还表 现在它是一种无伴奏音乐舞蹈,在舞蹈过程中,间 有唢呐的演奏与歌师的诉唱,但舞者全凭手中的铃 铛去和节奏,彼此调整速度,配合默契完成整个舞 蹈。随着时代的发展《恳合呗》所表现的内容也 发生变化,从单一的丧礼舞蹈演绎出来。由于其完 好的原生状态《恳合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P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反映彝族“生死观”

《恳合呗》舞蹈服装肩上的波浪形纹饰象征山 川河流,红色白边的骑马裙象征着征战的战士,这 体现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颂。其中的舞 蹈动作,如:“西口簸”(倒背翻)、“诂勒凹”(互 相背驮)、“阿糯发纳遮”(猴儿吊岩)、“溢沟” (蛙泳式渡河)等,既象征踩平道路的艰难,又象 征老人所经历的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简单的模仿 只是舞蹈的原始形态,然而也正因为通过形体象 征,简单的肢体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 出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生活内涵。这种种的象 征美来得自然贴切,张弛有度,恰到好处,简单中 透露出无穷韵味,反映了彝族人民的自然观和社会 意i兄《恳合呗》作为贵州彝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反映了贵州彝族的社会变迁历程,也折射 出贵州彝族的生死观念。生是人们向往的,长生不 老是人们的一种追求,中国历史上为求长生而求神 拜佛、炼丹采药的例子不胜枚举,但终不能摆脱死 亡这一自然规律。死亡是人们惧怕而又无法抗拒 的,面对死亡,如何死得其所,调适惧死心理,彝 族人按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臆造了彼岸世界,以另 一种方式获得永生,从而产生了灵魂永恒、灵魂独 立、灵魂向善、灵魂同源和灵魂主宰的生死观,这 样的生死观支配着彝族人对待生存和死亡的态 度。6彝族人认为,死是生的一种形式,且彼岸世 界的生存状况比现实世界更好更优越,面对死亡, 心理释然。人们在丧礼悲伤的气氛中,用舞蹈这一 娱乐方式体现了“生死同喜,有死才有生,化悲恸 为力量”这一特点。73P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增强民族团结

舞蹈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 步产生的,具有群体性与社会性=《恳合呗》的双人 技巧形式难度大,在贵州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舞 蹈整体上为男性4人集体舞,以双人配合完成技巧为 舞蹈主体,舞段中的表演大多需要舞者的默契配合, 充分体现舞者之间的团结协作,蕴含着彝族同胞团 结互助的精神;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社会组织结构的 认同和遵从,对自身的社会角色的认可:各得其所、 各司其职,相互依存。《恳合呗》对于当地人民来说 不仅仅是为了引导死者的灵魂往归天堂,更是为了 让生者能在人世间团结起来。彝族社会进入父系氏 族以来,以父亲为家庭权力象征的血缘家庭世代相 传,形成同一祖先的不同家支和家族,全体家庭成 员共奉同一祖先,遵守血缘家庭的家规家教和伦理 纲常。团结互助就成为彝族家支文化的内容之一。 家支和家支成员的利益高于一切,家支内部互济互 助的团结和谐的道德观念,深深地根植于每个彝族 家支成员的意识之中,并身体力行地维护着家支和 家支成员于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形成一人有难全家 帮忙、一家有事大家相助的风气。做斋期间,丧家 的亲友及本家乡邻都要前来参加祭奠,人们通过舞 蹈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想念和哀思;通过舞蹈向上 天祈祷,希望能够得到神灵和祖先的保佑;通过舞 蹈来制造热烈的气氛,使生者能够更加热爱生活。 〈(恳合呗》经过历史的沉淀,凝结了浓厚的民族团结 氛围,形成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3P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传承民族文化“孝道”

孝道不仅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 为先”的领导地位,也被看做“德之本也,教之所 由生也”。它是指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以爱敬奉养 双亲为主要内容,关涉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道德 行为规范孝作为一种观念,有其自身变化的过程, 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孝的主要内涵由最初的祭祀祖 先转化为孝敬父母,其内涵会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 而自我调整。68马克思指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孝道有其浓郁的农业文明根基,它是血缘宗法 社会的直接产物,是祖先崇拜观念的突出反映。9 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有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孝”在彝族人民的心中具有重要地 位,作为彝族文化的构成之一,它也是彝族民众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已被彝族人民 融于生活当中。彝族人民通过斋祭这一方式,在潜 移默化中将“孝道”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亲戚的哭 泣声、歌师的唱词和舞者手中的铃铛声表达了人们 对逝者的沉痛悼念之情。舞者以铃铛和上天沟通, 指引过世的老人,希望老人在过世后能顺利进入天 堂。通过祭祀活动,跳《恳合呗》,唱祭祀礼仪歌, 以尽子孙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这样的习俗 代代传承,依托于彝族的历史文化底蕴中。3P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集教化、娱乐功能为一体

彝族认为老人去世,是人的一生必然归宿,所 以民间当作‘‘白喜”来办,故《恳合呗》具有很 强的娱乐性。在丧葬仪式中,围观者对舞者或褒或 贬,戏语寻欢,时刻引起哄堂大笑。一种文化之所 以得以产生、传承与发展,是因为它具有在这种文 化系统内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功能,同时,这样的价 值和功能,也只有在这种特定的文化系统内才能得 到理想价值的发挥和实现《恳合呗》中的各种模 仿劳作、狩猎的动作直接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产活 动,而这些活动既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同时也是创造彝族传统文化的动力。《恳合呗》 体现了彝族的生死观念及种精神文化,反映了彝族 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它给人的并不是哀伤, 而是一种战胜人生坎坷征途和各种险阻的力量。通 过娱乐的形式进行教化,在教化的同时,也起到娱 乐的作用,二者相互兼顾,相互统一。在斋祭上, 通过《恳合呗》,人们能够认识人生的自然规律。 从生到死、生生死死、有生有死这是一种正常的自 然现象,动物界如此,人类自身也如此。其次,教 育人们要正确对待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困 惑。利用丧葬场合和《恳合呗》进行社会教化,从 一言一行的细微之处着手,突出了道德伦理教育与 生活教育的密切联系,强调了道德伦理教育的严肃 态度和庄严气氛,同时寓教于乐的方式易为人们认 可与接受,不会产生逆反排斥心理,可以起到事半 功倍的教育效果。《恳合呗》的产生与彝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生 活习惯、民族个性紧密相连。随着时代的发展, 《恳合呗》经历了‘‘娱神”到‘‘娱人”的演变,其 社会功能发生转变,原始的《恳合呗》仅限男性演 跳,现在由于观念更新,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场 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演跳,更多地 表现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和精 神。《恳合呗》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产物,是彝族人 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既具有独特的 舞蹈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伦理、哲学等多方面 的认识价值,值得传承和发展。3P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资料卷 彝族舞蹈,1991.
[2] 龙正清.彝族历史文化研宄文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 社,2006:280.
[3]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462.
[4] 黄泽桂.舞蹈与族群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59.
[5] 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2:132.
[6]  穆春林.从贵州彝族丧葬文化透视彝族生死观J].毕节学院 学报,2009 (10).
[7]  纪兰蔚.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与丧葬舞蹈J].中央民族 大学学报,1997 (03).
[8]  刘运芳.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述评J].孝感学院学报,2002 (04).
[9]  张坤,张文新.孝道的心理学研宄现状J].心理学探新,2005 (01).

原载:《前沿》2011年第16期。
作者:杨军(1974—),男,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演员,研宄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赵一。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贵州省彝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