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及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毕摩二字,在彝族人群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毕摩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们都是模糊的,更多的人把毕摩视为巫师。其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彝族从来没有离开过毕摩,都把毕摩及其文化当作精神支柱。毕摩这一职业为历史社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生产要毕摩,生活要毕摩,战争要毕摩,和平要毕摩,喜事要毕摩,丧事要毕摩,兴盛要毕摩,守护也要毕摩,特别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是离不开毕摩,没有毕摩传承彝族文化和文字,彝族文字就会绝迹,彝族文化就会灭亡。
彝族毕摩(来自搜狐网-云族云品)
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民运用成熟的语言创造了自为体系的彝族文字,形成了完整、规范的彝族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彝族漫长的历史,创造了彝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许多古籍中看出,彝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独特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科学的先进性,贴近生活的实用性。在历史上彝族文化为中华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发挥过重要作用:十月太阳历的天文历法,准确地划分了年节和时令,将一年确定为365天(月大366天),一年划分为10个月,一个月36天,剩下的5天或6天过年;十代尼母分宗的婚姻制度对提高人口素质做出过贡献,历史上,彝族人十代以内近亲不能通婚,十代以上血亲通过毕摩举行仪式尼母后就另立宗族,方许通婚;彝人实行的火化殡葬制度为当今殡葬改革打下了基础,彝族人死亡后一律实行火葬骨灰装入坛、罐里埋入土中。
彝族文字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字义,但它并不是借用和模仿汉字的产物。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万年的历史,可以与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巴文并称“世界六大古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值得注意的是,《滇川黔桂彝文字集》中彝文字达87046个,比《中华字海》所收到的85568个字还要多1000多个字。
多个资料或文件对彝族历史和彝族文化的评价都是:“彝族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字的创造和使用。”那么,彝文这一古老而又先进的文字是谁发明创造的呢?对这一问题的,解释版本很多,但多数专家认为彝族文字的发明和创造者是毕摩。笔者倾向这一观点。从《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等史料中看出,几千年以前,毕摩利用彝族成熟的语言,制竹棍当笔创造文字,记录彝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形成了卷帙浩繁的毕摩文化。《彝族源流》一书中这样写道:“有毕(布)摩就有文,有毕(布)摩就有字,有毕(布)摩就有书,有毕(布)摩就有史。”这说明了,有了毕摩就有了彝族文字,有了毕摩就形成了彝族的书籍,有了毕摩就有了彝族人的社会历史记载。还有史书写到,在母权制时期,哎哺学识渊博,是彝族圣贤毕摩,“哎哺先为毕”。这又体现了那个时期,彝族文化及其文字的形成与广为应用,在哎哺时代,彝族部落里已有了广泛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成这个时代的象征。哎哺时代,那是很早的母系社会时期,那时就有了著名毕摩举奢哲、奢阿祝、奢阿吐、吐姆伟、奢娄斗等等。彝族文化里已经有了天文、地理、哲学、科学、经济、思想、文学等类文化知识,甚至有了毕摩的明确分工。吐姆伟在上,为天布,为天定秩序。以吐姆伟为代表的毕摩从事天文历法研究,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奢娄斗在下,为地布,定地上的秩序。以奢娄斗为代表的毕摩从事山河疆域管理,狩猎、农耕,形成了彝族传统的产业文化。以优阿武为代表的毕摩写文,啻赫哲编史,吐姆伟掌文,奢娄斗掌史,毕摩创文史。毕摩不仅是彝族文字的发明创造者,而且又是彝族文字的掌握者,甚至还是彝族文字的传承者。从哎哺时代产生毕摩后,“毕摩”这一神圣的称谓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方言不同而已),毕摩们创造的文字自从支嘎阿鲁时代统一后,再也没有修改过。从各个时代的著名毕摩人物情况来看,哎哺时代有彩奢毕摩、垦索毕摩、目确毕摩、则米毕摩、武候毕摩、举奢哲毕摩、阿买尼毕摩等;尼能时代有尼能毕、尼阿依、依阿武、乌度额等共代毕摩,首推直米赫和乌度额两毕摩;实勺时代,也有十代毕摩,十代毕摩中首推的是举奢哲、勺洪额两毕摩;鄂莫时代,还是十代毕摩,这个时代首推的是鄂舍、莫武费两毕摩;米靡时代,就有二十代毕摩,首推的是恒始楚、投乍姆,进入第二代时,首推吐姆伟、奢娄斗两毕摩;笃慕时代,六祖毕摩有二十代,但由于笃慕的六个儿子各居一方,分为独立的宗族,实行分彊制,各有自己的毕摩,武有六奢厄,乍有四开德,糯有三蒙蒙,候有三尼礼,毕有三莫莫,默有四赫赫。这些就是彝族毕摩文化历史悠久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予以充分肯定毕摩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涵盖面广,涉及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彝族文化的根,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有的专家把毕摩文化界定为彝族文化的“魂”,笔者认为这种定论是非常准确的。彝族文化起源于毕摩文化,没有毕摩就没有彝族文化,没有毕摩文化就没有彝族的历史。彝族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毕摩都无比敬重,把毕摩奉承为伟大的圣师。
“毕”从彝文(语)字意上来讲,是“念”“诵”的意思;“摩”从彝文(语)字义上来讲,是“老”“长”“教”“指”“高”等意。将“毕”和“摩”二字连起来念或理解,“毕摩”一词即“教化”“传授”之意。结合现代的汉学用语,“毕摩”近似于今天的“教师”。从对彝族文字的掌握、传承的角度看,“毕摩”就是传授彝族文化知识的先师。又从字面和职业性质方面来看,彝族的“毕摩”和现行的汉语“教师”性质和作用基本上一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汉语对“教”解释为“指导”“传授”“教育”等意;对“师”解释为“老师”“导师”“榜样”“传授技艺的人的尊称”等等。“毕摩”作为“教师”的定位,符合彝族历史上对“毕摩”作为“师”的定位。当彝族历史发展到君长制,实行“祖(君)、摩(臣)、师(布)”的政权体制时,毕摩除担当着师的角色外,还在领导阶层中参与管理,主持祭祀活动,有着精神和文化建设管理的职能。彝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长河中,从来没有离开过毕摩,都把毕摩当作精神支柱。生产要毕摩,生活要毕摩,喜事要毕摩,丧事要毕摩,兴盛要毕摩,守护也要毕摩,特别是彝族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毕摩,没有毕摩传授彝族文化和文字,彝族文字就会绝迹,彝族文化就会灭亡。
毕摩形成后,首先崇尚科学研究,对天文、地理、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哲学、经济、历史、畜牧业、农作物、林果业、医药、文化、歌舞、艺术等等进行全面广泛研究。在这一时期,彝族的文化空前普及,全面发展,科学极为发达,思想高度统一,毕摩文化已经对上层建筑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和利用,这一时期也是彝族人民崇尙科学,知识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宗教文化还没有进入毕摩的研究范围。有关古籍中写到,哎哺有毕摩,毕摩推崇雾;采舍有毕摩,毕摩推崇霭;垦索有毕摩,毕摩推崇云;目确有毕摩,毕摩推崇石;则米毕摩推崇鸟,武候毕摩推崇地。各个时期的毕摩都各有侧重地开展研究工作,神奇般地从雾、霭、云、石、鸟、地等自然界中研究认识了天文、地理、人文世界等。毕通摩过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掌握星座知识。他们的天文观,无论是在野象物,在人象事的群星,还是它们中的九大陀尼星、二十八宿星等,无不凝聚着毕摩积极探索宇宙奥秘,以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的进取精神。毕摩对二十八宿星的组成和名称基本上与汉学所用的相同,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有关天文专家曾写到,“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彝族曾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定为365天,一年分为十个月,一个月36天,剩5天过年。写出了天有十二层,地有十三方,分东西南北四方。天地的头在东,脚在西,两交叉在南方,两身靠着北方。此外,定了天数、地数,天数为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二四六八十,合计天数为二十五,地数为三十。与此同时,又分出了秋冬春夏和年月时刻,秋冬春夏交替,确立了四季,并分出了年月八节。古籍中记载有毕摩修天补地、张天织地等内容,反映了彝族先民——毕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天斗、与地斗的顽强精神,歌颂了彝族先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在许多彝族古籍中记载着毕摩观察宇宙,辨识天文地理,思考知识,积累知识,整理知识,并写成书卷等内容,毕摩特别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的源泉。毕摩的学识高,知识多。天地形成了,但不知年月和时令,毕摩就用树记年、石记月、花朵记日、花瓣记时,根据花开、花落、果子成熟、树木枯萎等自然现象定时令;用属相表时间,六畜六兽各表六年六月六时六分六刻。一年分四季,能推算出闰年闰月、大月小月。总结出了天地间的阴阳结合产生霜露,雨变成雪,露变成霜。还总结出了有雪庄稼好,瑞雪兆丰年,各个季节的风对万物生长的作用,水形成雾,雾形成云,云形成雨的自然现象,雨露能使万物生长繁茂。天上的阳气与地上的阴气相接触则产生雷电。由于清浊气的变化,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各管一方,土管中央,万物土中生。宇宙的南北、东西四方各以乾父、坤母、离男、坎女为主;东北、西南、东南、西北之间各以震男、巽女、兑男、艮女为主;宇宙的四正四隅形成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分别变化生水、火、木、金;震变化生山,巽变化生土,兑变化生石,艮变化生禾等等,这些原始古老的哲学思想,还适应于当时的哲学理论。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毕摩写出了叙哎哺根源,毕摩武厄濯,探索九宫谜,琢磨八卦法,想的是哎哺,记的是天地。天上的知识,天文读不完,知识完善天道;地上的见识,地理读不完,见识补充地道。日转一周,月轮一次,日月有其轨道。五行生天干,分别主管宇宙的东、西、南、北、中央。十二属相在天地十二方,各有其方位,各有其属性。还有天地根本中有五生十成,十生五成的辩证关系。五行是人的根本,人的五大脏器分属五行。人体中也有八卦,人体中的八个部位和八卦相。气血循环贯通大脑,气血不循环,人就没有生命。人体的气贯通七窍和肠胃间,共有三条循环的路。人体气血有六条通路。年月的产生,霜雪的产生,论风,论雨,论云,论雷电,论雾霭,论五行根源,论金、木、水、火、土方位,论四象变八卦,宇宙四方的变化,论日月出没,天干的由来,论十二属相,论天地头尾左右,论人体与天体,论人的气血,论山脉。哎哺宇宙根,寿的根源,天地为万象根源,天地的产生,万物的根源,种子的根源,种植的根源,医药的根源,农事的根源。土地的形成,山的形成,文字的产生以及大量的氏系谱系等等。这一切都是毕摩亲手一笔一字地记录抄写下来的,他们写下了万卷古籍为后人和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到尼能时代,毕摩先说话,《额米》三十章,传给了毕摩三样本领。第一样本领,毕摩识天象,毕摩识天文,毕摩识地理,毕摩能辨史。第二样本领,能使林不枯,能使山落洞,使坪地生禾。这体现了毕摩的知识广,能保持青山绿水,树木长青,能移山造地征服大自然,能使大地生长出禾苗,种出庄稼来。第三样本领,若有人生病,毕摩来了病即除,毕摩到了病就愈。体现了毕摩的能力大,不仅懂天文地理,还能为百姓治病,甚至治病的水平高,人到病除。毕摩文化应用到战争上,应用到劳动生产上。战争用毕摩,农牧用毕摩,天地尊重毕摩,毕摩有威势。毕摩伟于世,知识花朵繁,毕摩话流传,见识涨腾腾,似高天滚滚,似春天鸟语,禾鹃叫声雅,春光明媚,松柏花繁,天地坦满,毕摩开口说,天蓬日顶,覆盖美景,地面月底,遍布锦绣,神马龙马,跃过大岩,云起星出,成苍天壳,天牛地马,奔驰出天门,毕摩有权,毕摩有威。
古时的人间,知识大无边。有知识的人,他来安天门。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道。天门他来开,地门他来管,有知识的人,宇宙他来管。古时学知识,像吹散浓雾。知识一口气传下后,又互相交流。在大小坪坝,在大小山上,在坡上坡下,在大沟小渠,都传遍知识,文化大交流着。知识代代传,用知识祭祖,用知识祭天,用知识祭祀,用知识诊病,用知识收妖魔。有了知识后,君用来掌权,臣用来司令,工用来造物,子用来孝父,女用来敬母,探索大小路,条条通大道。人有知识后,用来管宇宙,用来造树林,用它来种地。知识传开后,世上的人们,代代都聪明。知识是金门,知识是银门,知识是铜门,知识是铁门,四种都有了,世间永流传。先贤举奢哲,他来传知识。他是什么人?至尊大毕(布)摩。他用口来说,阿买妮记录,他说出什么,阿买妮写什么,写了就成书,书传遍人间。毕摩整理编写本部落、本民族的历史,毕摩们一代接一代地亲手一笔一字地不间断地编写了浩瀚的各类史书,各类读物,各类毕数(书)成千上万。据不完全统计,有成百上千类的书籍,如哲学类、政治类、军事类、教育类、神话类、传说类、故事类、寓言类、诗歌类、民歌类、谜语类、美术类、文艺类、历史类、谱牒类、地理类、伦理类、民俗类、祭祀类、算学类、账目类、对联类、契约类、翻译类、天文类、历法类、生理类、卫生类、工艺类、乐器类、建筑类、动物类、医药类等等。
这个时代,天地六毕摩,用亮闪闪的金,辉熠熠的丝绸,成群的牛马,娶来六贤妻,六毕摩创制。毕摩们不仅创造了规范先进适用的文字,还制定了一整套规范的礼仪和制度,形成了完整的毕摩文化。
社会进入君长制之后,建立了君(祖)、臣(摩)、师(毕)三位一体的政权制度,实行政教合一,宗教文化开始进入毕摩的行业范围(这是米靡至举偶中后期,六祖形成之前)。这时期,毕摩主要从事上层建筑的文化、民族习俗的传承、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等,其间,宗教祭祀也进入了毕摩行业范畴。有书记载:在宫廷中,毕摩陪君臣,在祭祀场中,陪伴毕摩神,在丧场内外,毕摩陪孝子。在文化传承进程中,毕摩有明确的分工,叟吾尼、里启能两位,主要从事著书立说;尼吉沽、能几戈两位,主要是调解诉讼,处理纠纷;楚雅图、堵阿厄两位以牲作为礼物,各有侧重。历史发展到布僰时代,又分成十大类型毕摩并成毕摩祖。人们神话般地形容毕摩威力强,战争中任凭有无盔甲,任凭有无矛戟,任兵强弱,任马壮瘦,仅凭毕摩贤文,凭毕摩的尊口,就能赢,就能胜,就能成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毕摩气势显威赫。在那个时代,家道昌盛靠毕摩,家规由毕摩定,家庭的兴旺靠毕摩,家运由毕摩护,家谱都由毕摩立。这个时代君臣不学技艺,毕摩要学技艺并负责传承。彝族古代君(祖)、臣(摩)、毕(师)三位一体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一种政治制度,俗称“祖”号令,“摩”行权,毕摩祭祀。既分工,各司其职,又合作,缺一不可。到米靡时代,窦度氏有十个儿子,做了米靡的十大君长,恩傲有十子,做了米靡十大臣,布僰的十子,做了米靡的十大毕摩。这期间,君臣师制度开始形成并不断完善,或者说,这个时期是君臣师制度最完善时期。由此,毕摩杀牛祭祀设神座,日月的画像,全都取了用,树尖设神位,神位青幽幽,树上抹上油,油畅畅流淌,天边引丝线,丝线齐整整。由于“祖摩毕”的政权组织形式的形成,作为毕摩只能是参政议政,不能直接掌握权力、施展权威。进入一个新时期,毕摩的职责在逐渐明确:一是毕摩由研究转入教化和传承,就是掌握文字,传承文化;二是毕摩研究规范礼俗,确定人们的行为准则,规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三是规范各类祭祀形式,各类祭祀程序,各类祭祀的经文;四是主持各类祭祀活动,有喜事的祭祀,也有丧事的祭祀;五是收集、整理编写本部落、本民族的历史等。这时期,毕摩撰写出了数百部祭祀类的经书(楚雄彝族自治州收集整理了106部毕摩祭祀类经书)。毕节市有毕摩祭祀类经书数百部,仅献酒经(直候数)就分为白事献酒(诺吐直候)和黑事献酒(诺那直候)两大类、以新年献酒(打偷直候)、接亲嫁女献酒(阿卖妻扣直候)等为代表的献酒经有六十部数百万字;以禹斗直候解冤献酒)、细挣直候数(亡灵献酒)等为代表的直候数(献酒经)近百部数百万字;有禹斗数72部,称为希愁呢候百万字;赠确数(斋祭经)有数十部数百万字;祭祖经约十多部百万字;赠透数(打醋坛)十多部上百万字;喜庆经(菊卓布)、色卡斗等几万字;历法历算类(柞数)有:米柞数、迷柞数、诺柞数、细柞数、搂搂柞数、阿补柞数、洼排柞数、史柞数、积录柞数等等若干柞数约三十余部数十万字;还有武俄和武器数万字的两大部请神、回神经书等等。另外还有摩史数,诺立数,凯讴数,阿媚凯数,开谷越倮数,斯署车确纪数,博倮数,投确数,匿阁数,莫恳数,觉姆数(指路经),局卓安息,努讴数等百万字的书。彝族祭祀经文很有针对性,富有深厚的哲理,有教育意义和纪念性。如直候数(献酒经)根据祭祀内容念相应的献酒经。指路经(觉姆数)相当于迁徙路线图,体现了中国俗称的“落叶归根”,特别是彝族特有的父子连名的谱系和现在常用的耨益、候独,是记载彝族历史时代的最科学最有力的依据。毕摩在为亡灵指路返回故土时,必须念耨益、候独的内容。为此,毕摩也就为民间用彝文把亡者家庭的谱系写好保存起来。
由于祖(君)的形成,祖号令,摩行权,毕摩祭祀的职责划分或分工,这一时期,毕摩文化特别是祭祀经文和相当于经文方面的内容得到全面规范和完善。
六祖之后,毕摩文化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书记载,洪水前,武米时代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农耕、冶炼、制陶、制皮革、纺织丝绸等产业,武僰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都比较发达、强胜,居于统治地位。洪水泛滥时,滔滔的洪水和众多的部族造反,淹没了武僰氏,动摇了武僰的统治。随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成六大支系形成了六祖,六祖相继强盛起来,把大西南分为若干个彊域,而且不用毕摩。社会发展到六祖中的武、乍两支系强盛起来后,吸收了武僰的先进文化,建立了君臣师政权,从而形成以武僰和武乍构成的“白蛮”彝族多支系,这些支系除南诏(罗纪)外,均形成一整套“君臣师(祖摩毕)”三位一体的政权组织形式。对外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对内各部落、各支系各自为政,不断发生掠夺土地、财产和人口的争斗,加之外来势力的参与,这种局面造成畸形发展的彝族社会历史。彝族由于内部的争斗,没有严格的统治,加上各种因素的战争,毕摩文化处于停止半停止状态,六祖期间曾一度没有毕摩。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糯、候、毕、默为主体的“乌蛮”多支系,借鉴了“白蛮”多支系的政权建设经验,也相继恢复组建了“君臣师(祖摩毕)”三位一体的政权组织形式。
有史书记载,始楚米要姆,他做了毕摩,乍姆度阿济,也做了毕摩,顺从天地愿,把父母顶敬。叩位和娄位,沽位与能位,祭祀无疏漏。赢吉沽、阻娄斗两位,兴酒茶牲礼;恒始楚、投乍姆两位,开拓出田地;硕革沽、勒娄斗两位,种五谷,制穿着;叟吾尼、里启能两位,著书立说;尼吉沽、能几锅两位,调解诉讼;楚雅图、堵阿厄两位,以牲作礼物。主持宗教祭祀活动和传承彝族文化,渐渐成为毕摩主要的工作和职责。
改土归流后外来文化大量进入,毕摩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步入最低谷时期。毕摩文化底蕴深厚,影响力大,科学性强,对各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彝族这一先进文明的毕摩文化,自创造形成体系后,饱经沧桑,多次受到封禁焚毁。除了米靡时期得到大发展、大繁荣外,从米靡后期的武僰氏开始,毕摩文化先后分别遭受内部的抵触和外来势力的封禁、销毁。在漫长的彝族文化发展进程中,毕摩文化能够保存到现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还得感谢毕摩们,这是他们的功劳,他们是彝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大功臣。
毕摩文化是彝族的精神,是彝族的灵魂,是彝族的支柱。虽然彝族是祖宗崇拜的无神论者,但认真总结和回顾彝族发展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毕摩文化是彝族人的信念和依附的精神力量。但这种实际意义上的信念和依附已经逐步被其他的精神信仰所取代。在此,笔者慎重地强调,彝族人祖宗崇拜的信念不能忘,不能丢,信仰自己的文化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此,有必要特地强调一下信念的问题,信念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毕摩文化的信念,属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形成崇拜——祭祀——禁忌的精神风格。彝族建宗祠,在祠堂内设排位,逢年过节要请毕摩来举行必要的仪式进行祭祀活动。这就是对祖先的敬仰,没有上辈就没有下辈,敬仰祖灵是传统美德。一个人无论他是否具有某种精神倾向,都有自己最终的假定前提。因为这些前提对他来说是真实的,这种假定前提不管是被称为意识形态、人生观或者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直觉,都属于对他的所有行为产生了影响。这种内驱力推动人从善,使自己在道德践行中体悟到人生的尊严和神圣,并将各种具体的道德行为组织起来形成系统。信念给人生带来无限希望,任何信念都指向未来,指向所求的方向,表明人决心按自己已有的某种理念来生存和追求,表明人愿意自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表明人希冀按自己的愿望来改造心灵、改造自己、改造人生和改造世界。信念来自人的内在需求和对崇高美好愿望的期盼,充满着希望追求。
作为一个真正有意志的人,真正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人,真正信奉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人,现在就应该自觉地、真正地崇敬自己民族的文化。希望人们要发自内心地敬奉毕摩文化,如同对日月星辰运转的神秘力感,日夜冷暖的更替轮回,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信托,对主宰命运的自然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背后的那种不可捉摸的伟大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顿生一种难以抗拒的顶礼膜拜之感来敬奉她。从而让我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仰望”毕摩文化这一伟大的力量,对她产生一种信任依托之感,希望能借助这个无限的终极力量解决自己心灵的困惑,这就是坚持彝族文化特别是毕摩文化的内涵所在。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原载:《毕节民族研究(四)》,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年12月01日出版;文字来源:云村寨。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