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学者

彝文翻译世家罗文笔先生

作者:​高致贤 发布时间:2009-03-05 原出处:彝学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贵州省大方县东关乡彝族农民罗文笔家,三代人从事彝文翻译工作,迄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被人们誉为彝文翻译世家。
1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文笔(1866—1946),原是当地的汉文先生,一九一六年他参加耶稣教后,与一位彝文老先生将“赞美诗”译成彝文在彝族教徒中传唱,开创了贵州汉文彝译的历史。一九二九年,北平地质研究所的丁文江来到大方,发现有彝文,便追踪找到罗文笔,请他将七篇彝文译为汉文、拉丁文、彝文对照本,集为《爨文丛刻》一书,送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书成后,丁文江许罗文笔任县知事,罗谢绝,要求政府批准办一所彝民学校,传授彝文。1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后,罗文笔的次子国义继承父志,钻研彝文。一九五五年,毕节地区成立彝文编译组,罗国义应聘当了该组编译,将珍贵的彝文书《西南彝志》译成汉文出版,和《爨文丛刻》一起收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1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民族学院兴办彝文班,于一九八一年聘请罗国义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他的教学效果很好,受到国家民委和学院领导的好评。去年,罗国义病休回乡后,又由他的侄子罗正仁应聘到中央民族学院任教。一九八四年底,大方县成立彝文编译组,罗正仁的弟弟罗正光又被聘为该组的编译。1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十年来,罗文笔家祖孙三代从事彝文翻译,译出《爨文丛刻》、《西南彝志》等,共六七百万字的书籍,并向数以千计的学生传授了彝文,为彝文的推广、应用作出了贡献。 1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注:1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本文发表于1986年3月6日《贵州日报》第三版。两天后在《人民日报》原文发表,可署名为潘帝都。潘原为贵州日报记者部主任,刚调任人民日报驻贵州记者不久,当时我与他联不上,给人民日去信亦如泥牛入海,令我十分气愤。好在《民族团结》杂志也发表了我的此文。若潘帝都或其亲友看到此注,希告潘甭再剽窃了!1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而今,罗国义、罗正仁已先后辞世,他们的后代仍在研究和从事彝文工作。1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