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学者

黔西北记忆:丁文江与贵州彝文古籍的渊源

作者:高致贤 发布时间:2024-01-04 原出处:搜狐号-云上毕节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主任、译审,西南片区知名的彝学专家、贵州省古籍保护专家、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王继超先生在《全国唯一一个以整理翻译彝文文献为专业的机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2年,中央访问团访问大定县时,彝家献上了一面彝文锦旗,怎奈这天书般的文字耐人寻味,却又令人陌生,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著名民族学家、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高度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当时大定县的罗文笔老先生就合作翻译出版了《爨文丛刻》(“爨”读音为“cuàn”),成为国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唯一正式公开出版的一部彝文古籍。”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4ea2d2b2699409bac3a809ff7501258.gif

▲《爨文丛刻》(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直至今日,当你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宫,仍然可以看到民族古籍大厅里存列着《爨文丛刻》和《西南彝志》等重要彝文古籍。来自贵州省大方县的这两套大型丛书,均与丁文江(1887.4—1936.1)先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丁文江,这位20世纪初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为何会与西南边陲的大方县有这么一段彝汉合作的渊源呢?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zhou01.jpg

▲丁文江先生(图片来源网络)

20世纪初期,丁文江(注一)率队到大西南考察时,发现西南彝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1929年冬,他来到贵州省大方县(当时叫大定县),便着手研究彝族的民族民间文化。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丁文江先从内地教会传教士斯密特小姐那里得到一本彝文《玄通大书》,且知教会里有位彝族师傅能读此书,但他不通汉字,不能将此书译成汉文。之后,丁文江打访到大方县东关乡有一位彝族老先生罗文笔(布摩世家,其子罗国义先生系毕节彝文古籍翻译和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西南彝志》、《六祖纪略》等彝文著作的主要翻译者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1984年过世),此时罗文笔虽已年届古稀,但信奉基督教,为翻译《圣经》50岁后他再行彝汉翻译研究,丁文江便派人邀请罗文笔磋商彝文翻译为汉文的相关事宜。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zhou02.jpg
▲《西南彝志》(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罗文笔欣然应邀前往,带着彝文《帝王世纪》前往会见丁文江,并逐字逐句向丁文江解释,使丁得知该书是写水西安家历史的,便请罗做翻译,并约请罗将其家中珍藏的七部彝文古籍和丁文江在外面收到的三部彝文经典译成汉文,还具体约定了译文方式和润笔费之类的相关事宜。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zhou03.jpg

▲彝族史籍(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按照丁文江要求的第一行抄彝文,第二行用字母注音,第三行汉文直译,第四行汉文意译的方式,罗于当年冬着手,次年三月便译出《神权经》,丁看后很满意。罗又相继译出《千岁衢碑记》、《宇宙源流》、《帝王世纪》、《献酒经》、《解冤经》(上下卷)、《天路指明》等彝文经典。历时三度春秋,译成10余万字。丁文江从外面收集到的《夷人做道场用经》、《武定罗婺夷占吉凶书》和《玄通大书》等,经罗译定书名,但罗认为未经师傅同意,不能翻译全书,故保持原貌,只按原文抄出。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丁文江将上述已译和未译的彝文经典收集之后,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于1936年1月出版,定名为《爨文丛刻》。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zhou04.jpg

▲《爨文丛刻》(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为保持彝文原貌,便采用罗文笔先生的墨迹石印。因《玄通大书》原本的尺寸很大,不能十分缩小,故以其版本为准,使丛书版面高37.5公分,宽26公分,厚2.8公分。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书大于其它版本,且以“甲编”出版,看似还有“乙编”、“丙编”等计划。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就在该丛书出版之际,丁文江先生便撒手人寰了!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抗日战争爆发,该丛书随史语所辗转于长沙、桂林、昆明而至香港,流落民间。1956年纪念丁文江逝世20周年之际,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的董作宾先生有幸在香港的旧书市上得到此书,使之得以再版流传。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爨文丛刻》(图片来源《毕节之最》)

贵州彝文文献和部分古籍得以用书面的形式流传下来,丁文江先生功不可没,董作宾先生做了件大好事,而罗文笔先生则为留下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作出了重大贡献。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一:【360百科】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izhou05.jpg

▲图片来源网络

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11年丁文江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回国后在滇、黔等省调查地质矿产,之后在上海南洋中学讲授生理学、英语、化学等课程;1913年担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之后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并任所长,1914年辞去所长职务;1916年组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所长。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21年辞去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后,兼任名誉所长,担任北票煤矿总经理;1922年主持召开了中国地质学会第一次筹备会议;1923年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会长;1929年春兼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1931年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1936年1月5日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逝世。H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
王继超
(1957.03-2022.4.12),彝族,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翻译研究中心退休译审(三级),原主任,贵州民族大学全职研究员,兼职教授、硕导;

1704293571690913.jpg

高致贤,1937生,贵州大方县人,作家、记者,曾任教师,宣传、青年、文化、文物专干,党政秘书,县文联副主席、县政协常委;贵州省作协、记协、写作学会、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员;贵州省杂文学会理事、毕节市作协常务理事。有800多万字的作品在国内外刊播;出版有《乡音悠悠》《心口常开》《苦乐人生》等8部专著。作品入选国家、省、市文学史以及大、中、小学教材;个人小传入编《世界名人录》及国际网络作家名录等辞典。
作者:高致贤;编辑:朱薇;编审:秦恒;监制:叶光良。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