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纵贯古今 横通中外——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十四年来成果卓著

作者:​罗有俊 发布时间:2023-04-20 原出处:​《民族工作》1995(10)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于1981年8月成立至今,已经走过14年的历程。14年来,在楚雄州委、州政府和省社科院的重视关心下,逐步得到发展,研究设备和研究实力都有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彝研所设有彝文古籍研究室、彝族社会历史调研室、彝族经济研究室、办公室等4个科室,全所在编25人,其中研究人员18名,平均年龄32岁;学历为大专以上16名,中专2名,有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8名,研究实习员6名,是一支以彝族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彝族文化研究专业队伍。科研业务在刘尧汉教授的指导下,全体科研人员按照建所宗旨,努力学习和工作,一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注目,队伍不断成长。
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刘尧汉教授

彝族文化的研究,是以收集、翻译、整理彝文古籍和深入实地调查,获取活史料为特征的,亦即以彝族书面和口碑两大文献为主要原始材料,进行溯本追源,开展多学科的研究。他们立足于楚雄彝州,驰骋于滇、川.黔三省广大彝区,着眼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将彝族文化置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之中,把实地调查与彝、汉文献、考古资料相结合,探啧索隐。研究领域从彝文古籍的收集、翻译、整理,到彝族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天文、地理、医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考古、民俗,并开拓了一些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研究专题,以及影视专题。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彝族文化》年刊、文古籍的收集、翻译、整理,以及《彝文文献译丛》等上。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研究丛书》由刘尧汉教授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从1985年第一部问世,到目前已出版20部,按先慢后快的原则,计划到1997年出齐全套50部这套《丛书》绝大部分是在刘尧汉教授直接指导下通过深入广大彝族村寨,走访毕摩、彝老,进行实地社会调查,将获得的活史料与彝、汉文献、考古材料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深化和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部分专著问世,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并有三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以刘尧汉教授为主的对彝族古老历法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和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彝族十月太阳历以其历史悠久和季节性准确,各月日数整齐便于记忆而优于现行公历的特点,把中国文明史追溯到其他三个世界文明古国之首。为此,中国史学家杨向奎教授特别指出:“我们不读中国各民族史,各民族文化史,就不能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光芒四射,我们不读彝族历史,彝族文化史、《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更不能透彻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难解的问题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之综合构成的体系。”(见杨向奎《文明中国的族十月历·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十月太阳历被介绍到国外后,法国海外科学院提出要求,由彝族文化研究所提供有关文字资料和放大照片多幅,于1990年元月5日在巴黎成功地举行了“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专题报告会”。由世界历法权威人士之一、该院院士乔治博士主讲,各国驻法使馆文化参赞出席了报告会,彝族十月太阳历受到国际历法界的注意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的《我在神鬼之间——一个彝族祭师的自述》一书,流传到美国后,被誉为是世界人类学一流著作。这种把彝族文化置于中华民族文化中,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被学术界称颂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座”(参见《书林》月刊,1987年第8期)。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年刊(内刊)于1984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2年13期(1985年有一期增刊),刊出学术论文380余篇500余万字,一半以上为彝族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撰写,其余稿件来自全国各地。该刊主要是向彝族文化爱好者和研究工作者提供资料以及与全国各社科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交换学术资料。因其所刊文章大多为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提出的观点新颖且具创见性,从而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是彝族祖先世代承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根据国务院关于“救书、救人、救学科”的指示精神,该所始终把彝文古籍的搜集、翻译、整理,作为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的科研内容紧抓不放,投入较大的力量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收集有文古籍抄本、刻本650部,加上复印、拍照、摘抄等共近千部;口碑录音120多盘;经过深入彝族村寨普查,走访毕摩彝老,除查清600余部彝文古籍尚散存于民间外,查实楚雄州境尚遗存的彝文墓碑共450余块,并对其中在年代、内容、书法上具有代表性的近百块采取了拓印、拍照、抄录等措施。14年来,翻译彝文古籍和口碑文献280余部,成为汉文原始资料约1500万字。其中经整理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5部约70万字,1982年创办《文文献译丛》,将翻译整理的彝文文献择要逐辑内部刊出,现已出版15辑,刊出译文72部共220多万字,同时先后编印了《彝族民间文学资料》共9辑约110万字。文古籍的翻译、整理出版,为彝族历史、政治、原始宗教、哲学、地理、医学、民俗、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进行彝文古籍翻译的同时,从一开始就注重葬文单字的收集工作。通过多年的积累,在编写油印《武定禄劝彝文字词资料》《双柏彝文字词资料》的基础上,于1993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编写楚雄《彝汉字典》。通过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一部集体智慧结晶的《彝汉字典》已于1995年火把节问世。在对彝文古籍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注意从文字学角度对古彝文进行研究,越来越揭示出彝族文字起源的古老,汉文与彝文是中国同源异流的两大不同体系的方块文字。由此表明,中华各民族不但有着共同久远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从远古以来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还证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并非通常所说的五千年,而是更为久远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年来,彝族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参加国际性和全国、地区性学术研讨交流会议共120余人次,提交论文80余篇60余万字;在省内外州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共160余篇95万多字,其中州省级奖的作品18篇。如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的《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法》一文,流传到墨西哥即被译成西班牙文,刊登于墨西哥大学学报1991年3月号上,又一次引起世界有关历法专家的兴趣。对于主要以楚雄州大姚县县华彝山调查获得的彝族十八月历的研究,就其科学史价值来说,一方面它比彝族十月太阳历更为古老原始,从而表明中华民族之文明史远比人们认识的悠久;另一方面由它打破了美洲玛雅人十八月历的唯一性,同时揭示了亚洲中国和美洲墨西哥两个文明古国之间有着远古文化的渊源关系。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研究所在组织科研人员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实地调查的同时,为了解全国社科研究信息,扩大视野,曾先后邀请南京大学天文系卢央教授等一批专家来所讲学。在请进来的同时,亦逐步走出去,以此宣扬彝族文化,宣传楚雄彝州。1989年,刘尧汉教授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邀请,赴美讲学一月余;1995年夏季,应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邀请,彝族文化研究所四名学者赴港讲学。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大胆探索了一些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大量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一批彝族文化研究专著、刊物、论文的问世,以其新方法、新资料、新见解,牵动了中国史学、文化史研究的若干重大内容和重要现实,被学术界誉为异军突起的“中华彝族文化学派”。著名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在视察楚雄时,特意听取了彝族文化研究成果的汇报,在给楚雄州委、州政府的题词中写道:“滇彝文化数楚雄”。滇、川、黔、桂四省区广大彝族同胞,把楚雄视为彝族文化研究的中心。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研究及其成果在受到国内学术界普遍好评的同时,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曾有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西德、英国、意大利、泰国、越南、原苏联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的学者专家共130多人慕名来访,并接受意大利、美国留学生来所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这些来访来学习的外国学者,都对彝族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国外及台、港学者的来访,使彝族文化研究所成为楚雄彝州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研究所现在正以每年上百万字的成果不断向前发展。14年的深入探讨和艰辛工作,得到州委州政府的肯定和鼓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尧汉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获得楚雄州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奖,并被选入英国剑桥大学1991《世界名人录》荣特殊章。由于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加强领导,以及刘教授的精心培养,彝族文化研究所有3人获得楚雄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奖,三名晋升为副研究员。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研究“纵贯古今,横通中外”,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再认识,而且其主要成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探索隐、兴微继绝之功。彝族文化研究以其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心态,严谨的治学精神宣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彝州的知名度这是党的民族政策正确的体现,是各级党委政府卓识远见、辛勤浇灌结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硕果。qo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原载:​《民族工作》1995(10);图片:由彝族人网综合整理,素材主要来自孔夫子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楚雄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