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考察吉木家支彝文的探奇之旅

作者:黄建明 发布时间:2009-04-06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2009年4月 点赞+(

【开栏的话】中央民族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黄建明教授,承担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方向的重大课题,负责筹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古文字陈列馆。为了收集文物和资料,黄建明多年来经常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民族古文字及文献,足迹遍及祖国的千山万水。从本期起,本版推出“文字苦旅”栏目,由黄建明向读者讲述调查经历,并展示稀有的珍贵文献文物。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大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次进凉山,主要是考察吉木家支独有的文字及其文献。在此之前,中央民族大学校办主任曲木铁西教授多次向我介绍吉木家支使用的文字独特而神奇。2005年8月,在四川美姑召开第四届国际彝学会之前,曲木铁西对这批文献有了接触,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凉山雷波吉木毕摩家支世传彝文文献文字的语音系统及其特点》一文,至此,国际彝学界才知道了这奇特的文字和这批文献的存在。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凉山,吉木家支遍及各地,只有雷波县牛龙村才保存和掌握这一神秘的文字。由此,我把这次考察看做是“探奇之旅”。
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我国州级较早建的博物馆之一,曾是凉山自治州的骄傲。为了深入研究这批古文献,也为了表达对吉木家支把这批珍贵文献捐赠给博物馆的一种回报,现任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馆长是吉木家的传人——吉木阿龙。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木阿龙家是吉木家支彝文的世传家庭,阿龙的上传人是其父亲,现年68岁,对家支彝文很熟,至今仍在不停地温习这种文字。尽管有关部门盛情邀请他去研读这批文献,但故土难离,他一直不肯。吉木家把捐献剩下的部分文献交给了吉木阿龙保管,阿龙经常拿出来诵读和揣摩含义。而吉木家捐赠给博物馆的资料现只起到收藏作用且很少有人接触,所以并没有被深入研究。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吉木家支彝文神秘有3条理由:一是指这种文字使用过程的秘密。这种文字创造出来后乃至数代人的使用经历都很少有外界知道,直至21世纪这种文字才崭露真容。二是说这种文字强化了集团属性,弱化了社会属性。一般而言,文字是用来做社会交际工具的,而这种文字只限于家支内部的毕摩使用。三是因为每当使用这种文字(文献)时,必须举行繁杂的宗教仪式,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这一切都使这种文字披上了神秘色彩。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照吉木家的规矩,开卷吉木家支彝文必须举行除秽祭祀仪式,据说不举行宗教仪式会伤及毕摩或翻看经书的人。吉木阿龙毕摩不仅是这次祭祀仪式的主祭,也是我们这个课题组的主力。若没有他的解读,我们课题组将一事无成。经过与吉木阿龙毕摩几天的同吃、同住、同工作,我发现在他身上反映出的许多特质与老一代毕摩有所不同,可以说吉木阿龙是年轻一代毕摩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木家的毕摩除了懂得彝族共有的文字及其毕摩技艺外,还须掌握本家支使用的独特文字。他既保持了毕摩的自谦、自信、自尊,又打破了老一代毕摩自我封闭的陋习。他既想当好传统的毕摩,又想做时尚的现代人,穿着打扮不算时尚,但也不算落伍,走在人群里,你绝对想象不到他是一个毕摩世家的传人。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木阿龙只上了两年学就辍学了,以后再也没接触过汉语文,近乎文盲。但他的观念很前卫,自己买了一台手提电脑,虽然不识几个汉字,但电脑却“玩”得很熟练。他11岁开始学当毕摩,现已30多岁,仍未婚。吉木阿龙一直坚守着毕摩的节操,属于毕摩禁忌范围的某些动物肉,他一点也不沾。我们一行到冕宁县灵山寺参观敬香时,到寺庙门口,阿龙毕摩却不愿进寺庙烧香拜佛,也不愿意进去参观,认为毕摩进了寺庙、道观、教堂以后,法术就不灵了。从这些方面看,阿龙又是个很传统、保守的毕摩。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吉木家支的彝文文献还没有翻译出来,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文献的内容具有多少价值。但从载体材质方面看,它几乎囊括了古籍常用的所有材质,还是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的。吉木家支彝文活生生地刻写在各种材质上,至今还在使用着,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翻译和研究吉木家支彝文及其文献是一项大工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凉山彝学会的大力支持。经深入磋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作为合作单位,参与我们课题组的工作。其成果形式是把每一材质的“书”都翻译一部分,合在一起公开出版。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凉山人不仅懂得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且还懂得保存传统文化、创造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凉山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外来文化滲透较少,在凉山彝区腹心地带,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彝族原生态文化,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已经不多了。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是彝族人使用的一种古老的表意音节文字。主要通行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的彝族地区。历史上彝文分别被称为“夷字”、“爨文”、“韪书”、“蝌蚪文”、“倮文”等。现统称为彝文。一般认为彝文的产生不晚于西汉时期。关于彝文的性质,学者们看法不一,黄建明认为彝文是表意性的音节方块文字。流传于各地的彝文有方言性的差别,各方言的彝文常用字一般在1500个左右。彝文是一种独体字,没有会意、形声等方法合成的字。彝文的笔画顺序和书写规则一般是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对于彝文造字法,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的作者认为彝文有象形、指意、变体3种造字法。用彝文写成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内容涉及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彝文及其文献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sK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文字来源:中国民俗学网;图片:来自搜狐网微视楚雄。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