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面临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时长日黑 发布时间:2010-06-19 原出处:凉山州彝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内容提要]:保护、利用彝族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冲撞使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因此,采取措施,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题词]:凉山彝族文化  保护  对策 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中国社会大发展的当今时代,由于汉民族为主要民族成分的东部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而集中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凉山彝族则处于相对的落后状态,促使凉山彝族群众采取外出务工等形式,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打工改变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这就意味着凉山彝族文化更大程度地被外民族化,使凉山彝族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发生严重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稍微不慎,会加快凉山彝族原生态文化的流失,甚至消亡的步伐。本文试图从四川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的现状,探讨新时期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和对策措施。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面临的现状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凉山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根基,是这个民族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的重要标志,是彝族的精神源泉。凉山彝族特征越突出,凉山民族文化才能越鲜明,其文化才是世界的;而凉山彝族文化的淡化、消失,则意味着凉山彝族形象的模糊和这个民族的消亡。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在保护开发彝族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自然的、人为的、社会的因素: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自然消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以凉山彝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使用情况为例。目前,彝人不以母语为荣,反以母语为耻的大有人在。有些现象还十分令人寒心。一次,我去街上一名彝族阿妈处买几斤洋芋,用彝语问这位阿妈洋芋的的价格。便出现了这样的对话: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妈,你的洋芋多少钱一斤?”我用彝语问。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的这些洋药一斤3角钱。”彝腔味极浓的团结话令我很是反感。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妈,我听不懂汉语,你用彝语说好吗?”我又用一句标准的彝语反问她。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穿着一双眼镜,还不会听汉话?”把“戴”说成“穿”,还反咬我一口。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妈,不是‘穿’应该说‘戴’。”我用彝语解释后,阿妈脸一红,不再答理我。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不是笑话。这是一个彝民族的普通民众对彝民族母语叛逆的具体表现,是一个被汉语和其他外来文化冲撞后形成的对母语生存与发展中让我们需要思考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彝民族母语走向消亡的危险的迹象。母语的消亡,是一个民族消亡的前奏曲。所以,目前,许多彝族学者正在深深地感悟和反思着彝族的母语及其文化。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学者冯利在2005年4月27日的《彝族人网》上发表随笔《是彝人,就该说彝话》中概述了迁居城市的彝族使用母语的现状,即不管为人父母者的汉语表达有多么的糟糕,也夹着彝腔用生硬的汉语与自己的子女交流。因此,使自己在城市中长大的第二代彝族绝大多数不说或根本不会说彝语。而这一代不说彝话,以汉语为自己母语的彝族又恰好是彝民族中的幸运儿,享受着大大优良于农村同胞的教育和成长的条件,进而自称是彝族中的精英群体。想想看,一个存活了几千年历史悠久的民族传承发展到今天,它的精英群体却不说,甚至不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这是民族的悲哀。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语言是识别民族的首要因素,因此,连自己民族的母语都抛弃了,何以能够把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彝族是一个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历史遗产与历史传统中最深厚的部分更多地凝聚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及礼俗规矩之中。如果你不懂彝语,你就不能真正触摸到这个民族积淀了数千年的灵与魂。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母语,也就是彝族语言和文字是彝族走进文明的起点和归属,是彝族之所以是彝族的前提和宗旨。彝族母语积淀着厚重的彝族历史和文化,承载着彝民族群体的聪明和智慧,彰显着彝民族群体光辉的生命,净化着彝民族群体多彩的灵魂。因此,我们在关注彝民族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彝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创新的问题。同时,在研究彝民族社会历史时,把彝民族母语及其文化研究作为保护、利用彝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发点,为构建彝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协调、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人为流失。目前,凉山彝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发展凉山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凉山彝族大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民间文物,仍然在流失。不法文物贩子和走私掮客与境外商人相勾结,利用我国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空白,用大规模的集装箱运输方式,堂而皇之地经过海关或者以偷渡的形式流向境外。当然,这与凉山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用于彝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的经费十分有限有关。因而,出现普通民众或者拥有文物的彝族因经济贫困等各种原因擅自低价出售凉山彝族的宝贵文物,同时纵容彝族文化流失的现象在凉山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和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彝族文化保护意识、创新意识,缺乏彝族文化资本意识,人为流失彝族文化的具体体现。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在开发彝族毕摩文化中,人为践踏彝族文化的现象仍然在旅游开发中存在。大家知道,彝族毕摩文化在彝民族社会生活中是很神奇并且具有神秘性的,毕摩的有关仪式是有严格的禁忌要求的。但笔者2005年9月参加“人与自然---诗意美姑”国际笔会参观毕摩文化园的情形是:各族(包括彝民族)游客好奇心强,不顾凉山彝族毕摩习惯的禁忌,任意与念经的毕摩谈笑风生,有的游客甚至任意跨越火堂、祭祀用的牲畜戏耍,有的游客随意踩踏祭祀时插用的神枝,使神圣的毕摩神枝文化被人为的践踏,这事实上是一种急于“变现”,人为背离彝族毕摩文化习俗,把神圣的毕摩文化庸俗化的表现,也是没有辨证地处理好彝族传统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超前保护、利用关系的体现。因此在开发利用中,应该立足神奇的毕摩文化资源,在保护中适度开发,在开发中适度保密秘,维护它的神密性。越神密的文化才越有价值,其生命力才长久,其文化才会发出永久的光芒。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缺乏人才。人才的流失和缺乏,是凉山彝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面临的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保护、利用、开发凉山彝族文化资源需要一支德才兼备、既能用汉语,又能用民族语言进行研究、开发、利用凉山彝民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民族文化资源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目前,凉山彝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缺乏一批具有自主创新型的复合型专家人才,多数地区从事凉山彝民族文化工作的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真正接受系统的凉山民族文化培训,对彝族文化一知半解,缺乏保护、利用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系统知识和技能,因而,歪曲、误导彝民族文化内涵实质的现象时有发生;彝族民间艺人手工艺品的技能也因此面临失传的危险,人才青黄不接,现有人才未尽其能,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彝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保护、利用凉山彝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瓶胫”。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凉山彝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对策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要贯彻落实在政府主导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方针,创造凉山彝族优秀文化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使优美的环境生态得到保护、利用,独特的寨容寨貌得到稳固,灿烂的彝族文化得到弘扬,推动凉山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业的和谐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保护利用彝族文化中的职能作用。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彝族文化的传承,是凝聚彝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因此,抢救、保护彝族文化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抢救、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彝族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明确的统一的领导机制,制定科学的保护和开发规划,需要宣传、立法、文化、民族、科研、城建、规划、财政、旅游、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尤其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地认识抢救、保护、发展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做好凉山彝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根据保护和发展需要制订、完善新的政策,进一步做好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普查、登记工作,制定保护规划,抢救珍贵文化遗产,并把它列入当地总体工作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协调合作的保护机制,努力发挥本土文化在开发利用凉山彝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切实发挥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机构的主力军作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凉山彝族文化抢救、保护的组织工作、指挥工作和管理工作,具有收藏保护职能的博物馆则要把即将消失于民间的、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凉山彝族文化瑰宝征集进馆,给予最佳的保护,以见证于后人。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凉山彝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资金投入是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基础和保障。在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比如西昌、会理、普格、美姑、雷波、德昌、冕宁、昭觉、布拖等县市,应该结合本县、市民族文化资源现存的情况和开发的实际,落实编制、人员、经费,保证凉山文化人、民间艺人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彝民族文化资源的费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从事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凉山彝族文化的保护利用必须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加大凉山彝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进程。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文化的独特性来源于凉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建设、发展旅游文化的基础。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是,目前,凉山彝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旅游产业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没有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还有较大的发掘、开发的潜力和空间,特别是彝族文化资源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旅游资源也还没有成为产业链条。因此,有计划地合理开发,保留凉山彝民族本土文化的延续性,辅之旅游名胜和旅游产品文化化,弥补我们一直相对落后的旅游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不足,使凉山旅游产业更富有彝族文化的内涵,应该是当前我们开发旅游资源的重点。这样,不仅能改变我们目前的旅游环境,充实游览内容,增强文化氛围,而且又能增加效益,更能吸引旅游者提高对凉山旅游景点和彝族文化资源价值、内涵的总体认识。在开发凉山旅游文化产品的同时,可以挖掘凉山当地彝族民俗文化资源,增加民俗民艺的旅游内容和项目,让旅游者在欣赏凉山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凉山彝族文化浓郁的文化气氛,充分享受到独特的彝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保护凉山彝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因素,让旅游者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对凉山自然风景和彝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并让他们参与到一些人文的民俗文化活动,参与到有代表性的手工艺的制作和艺术审美的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的品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彝族文化资源,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地方经济、彝族文化资源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这也应该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保护与弘扬,对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也是有特殊的意义的。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实际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能把生存于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生活中的手工艺品,诸如编结、纺织、音乐、舞蹈、民族体育等,以及生活用器、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等文化资源由生活实用型转化开发为旅游纪念品,其较大的市场和开发领域应该是很广阔的,而且有利于凉山彝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既保护了凉山自然生态环境,又利用、发展了凉山彝族文化遗产资源,使生态环境规划与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同步进行研究、开发,形成一个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经济生态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促进凉山彝族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凉山彝族手工文化不仅蕴含了民族的民俗内涵、科技内涵,又富有深沉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它是凉山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对它的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和开发,不仅是对凉山传统文化的充实与发展,同时,对弘扬凉山彝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凉山彝族经济文化和谐、可持续协性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世界经济与文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对凉山彝族以其独特的个性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具有重要的作用。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保护凉山人文旅游资源,增强保护彝族本土文化意识。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凉山各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凉山各民族祖先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灿烂辉煌的结晶。凉山彝族民俗风情,是反映凉山社会发展历史长河各个阶段的活的标本和缩影,是凉山彝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留下来的文化现象,因此,开发利用凉山旅游资源时,必须把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同时,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对凉山彝族文化的潜移影响。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旅游者到凉山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凉山当地人的活动,观看并参加凉山彝族歌舞表演,领略并品尝凉山地方食品,购买并收藏凉山彝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旅游者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凉山的旅游点,这样,凉山的当地原生态彝族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凉山旅游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凉山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凉山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凉山的彝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凉山彝族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凉山当地彝族文化是有较大的冲击力的;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凉山当地彝族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彝族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凉山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凉山彝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容易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凉山彝族的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的文化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凉山本民族文化的可能性就越少。这种文化的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外地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方式和现代观念带进凉山,对凉山彝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凉山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凉山当地彝族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容易导致凉山彝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凉山彝族文化的向往,使凉山当地彝族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彝族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凉山彝族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是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的;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自己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凉山当地人来说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但现在变成了一种满足旅游者愉悦的文化表面形式。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彝族传统的规范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彝族原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做到在出售文化形式的基础上,保存凉山彝族原有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的凉山彝族民间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体现出其不同的意义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创意人才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在凉山彝族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中,缺乏一大批富有创造能力、创业热情,具有双语,甚至多语的国际化素质的民族文化人才,包括创意人才,投身到彝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来。因此,必须加大创意产业的建设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人才。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主与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创意人才是当今世界各种产业开发中的真正生产力。目前,凉山彝族文化资源及其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甚至可以说仍然处于为开发而开发的简单的原始粗放阶段。许多“节庆”还远远没有抓住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核。因此,在开发中,有的甚至违背了凉山彝族文化真正的审美价值观,背离了凉山彝族文化传统的许多习俗,给外民族留下一些不伦不类的印象。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文化创新领域,凉山不能照抄别人,也不要固步自封。凉山雷波马湖金龟岛上的孟获殿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彝族庙。文革被毁后于1995年进行简单的修缮。最近几年,雷波县以全国唯一的彝族庙孟获殿和三国文化遗址为雷波中国彝族民歌节(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平台,突出雷波旅游景点浓郁的彝汉双语文化和彝汉民族和解文化品牌。但是,在开发利用中需要注意要进一步把浓郁的彝族母语及其文化氛围融人三国文化遗址和时代特色之中,克服纯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或单纯的文化开发和利用的现象。只有渊源流长的凉山彝族文化精神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突出凉山三国文化资源在形式上的可表现性和可观赏性、可互动性,才能把凉山三国文化资源开发成为现代凉山人财富的核心因素。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此同时,要建立传承和教育培训机制,调动凉山彝族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研究、制定凉山非物质文化知识技能培训规划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它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礼仪风  节庆、美术音乐以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都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轨迹。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我们今天看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因此,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文化符号的保护和发展。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藏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民间节日,民间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民族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传统,负载着深厚的民族民俗情感,构成了民族节日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传统。这些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发展彝族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可以发展旅游业,各种彝族民间传说故事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各种彝族服饰中的民族元素可以进入纺织业,因此,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藏着的文化符号引入产业化运作,在为彝族文化产品增加附加的符号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保护、发展这些文化符号,从而达到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增终目标。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仍然在广大凉山彝族农村活态传承,见证着凉山彝族农耕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因此,在保护利用凉山彝族文化和培养凉山彝族文化保护人才中,要研究制定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和短期培训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工程项目”的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养出一批热爱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建立彝族文化传承机制。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传承某一种技术或者技艺的有突出能力的代表者,这种技术或技艺包藏着世代相承的彝族传统文化。他们一旦去世,这种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必然消失。因此,在研究制定凉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标准规范与命名办法基础上,定期不定期开展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荣誉活动,并借鉴国外的做法,让传承人跟大学教授一样享受固定待遇,同时也要承担必须的责任,带好徒弟,配合民族学专家将自己掌握的非物质文化变成文本,肩负起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责任;对有代表性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传承单位)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外,应该给予物质奖励,并建立相应的培养、使用机制。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建立完善把凉山彝族文化人才培训、培养工作纳入普通教育机制。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现行的统一编制的文化艺术教材没有系统介绍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目前,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培训机制脆弱,许多彝族文化知识还没有进入学校课堂。凉山过去的民族教育只是注重少数民族及其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凉山本土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凉山彝族文化远离学校,得不到较好的传承和教育。虽然在“普九”中基本扫除了汉语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文盲,却增加了凉山彝族语言和民间文化中的文化盲人,使彝族文化面临着缺失原创性,传承后继无人的危险。这不能不说是凉山彝族教育的一大悲哀。所以,采取把凉山彝族文化人才培训工作纳入普通教育机制中,应该是培养凉山彝族文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把凉山彝族传统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课堂内容。开设的课程可以是凉山彝族文化历史概论、凉山彝族民居、凉山彝族民俗礼仪、凉山民族服饰、歌舞、工艺美术等,改变目前单一的课程教育结构模式,丰富提高学生和干部凉山彝族文化知识。二要组织力量编写凉山彝族文化乡土教材,突出凉山彝族语言及其文化遗产,因材施教,帮助其增强保护、利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展彝族文化个性,为多层次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储备人才。三是在中学以上的学校,在配备一定的彝族文化教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立“彝族文化教研室”或者“彝族艺术教研组”。以彝族文化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凭借地域文化优势,开办“彝族文化兴趣班”,比如“民间歌舞队”、“工艺班”、“美术基础班”等。这种彝族文化人才的培养方式,既开拓了彝族地区的办学途径和彝族文化人才的培养渠道,达到丰富和提高民族干部群众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可以为彝族文化旅游企业创造从这些文化特长生中招聘员工的空间,增强旅游景区民族文化的氛围,提什彝族文化含量,实现彝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双赢。这是促进凉山文化保护、利用、发展和构建凉山和谐文化的重要形式和途径。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加强乡镇、村组干部民族文化培训工作,使乡镇、村组干部成为开发利用凉山彝族文化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头人。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一批既懂汉语、英语、彝族母语的高端人才,而彝族文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除引进人才外,主要还是依靠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文化人才。凉山本土彝族文化人才目前多集中在乡镇。乡镇干部和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应该是保护利用发展凉山民族文化的主力军和重要的力量。而县直相关部门、乡镇领导干部是地方民族文化的开发者,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实施者。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基层领导干部在目前我州开发的普格、布拖火把节,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节,美姑毕摩文化艺术节,雷波中国彝族民歌节,喜德县彝族母语节、雷波三国文化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资源中,已经成为促进县域旅游产业、服饰产业、观光农业以及民族工艺、手工艺等旅游产品发展的组织者,实施者。目前我州各县、市采取彝族文化资源兴旅游,建设旅游强县的战略取得了效益,保护开发民族文化推动了我州彝族火把节、服饰、毕摩文化、民歌、母语、三国文化等彝族文化的发展,这些彝族文化还分别带动了彝族银饰品打造、彝族服饰研究、计、销售,彝族漆器、彝族餐饮、娱乐、休闲业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布拖的彝族银饰品、喜德彝族漆器等还带动州府西昌成为彝族旅游产品的最大集散地。具有民族文化保护利用意识的乡、镇领导干部,已成为带动旅游景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农家乐等餐饮、娱乐、休闲业发展的领路人。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明确彝族文化旅游产品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保护利用彝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环节。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在我州彝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中常常出现因为著作权发生纠纷的事件。诸如旅游经营者在委托他人创作彝族文化作品时常因无合同约定或者约定项目归属不明;旅游经营者自己设计的彝族文化作品被他人或企业复制、摹仿、假冒使用;旅游经营者未经彝族文化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他人的作品而发生侵权等。另外,还有彝族旅游产品的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外观设计权等都经常被侵权使用。比如,包含地方传统制作工艺的特有产品标志名称,如布拖乌洋芋、雷波橘、金阳白魔芋等经常被假冒,民族节庆活动的旗帜、会标、吉祥物图案设计以及彝族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设计等经常被侵权,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旅游商业活动的客观规律的认知和对该认知的约束进行相应表述、实施。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系四川省彝文学校高级讲师、凉山州彝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编辑整理部部长)zs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凉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