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何涛:云南省永善县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何涛 发布时间:2020-09-03 原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8期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摘要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分析了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现状,介绍了其保护举措,展望了其发展未来。目的在于全方位展示永善县彝族毕摩文化中整体发展状况,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提供资料,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思路。
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昭通;永善;彝族;毕摩;文化传承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1.jpg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方式,根据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衣》,在远古时候,天上生龙儿,地上住龙子,龙子传九代,代代都是女。传到第十代姑娘名叫“蒲莫列衣”时,某天飞来一只神鹰,滴落鲜血在她身上;蒲莫列衣以为是恶兆,立即派人去请毕摩。“毕摩来到主人家,念过生育经,蒲莫列衣当日即生龙子支格阿龙。”[1](p.38-45)由此可见,彝族先民的龙鹰图腾崇拜和“毕摩文化”早在母系氏族时代就已经产生。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原始的毕摩文化仅仅是彝族人的一种原始的祷告仪式,后来因受到神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彝族人统治者的需要演变为彝族自身的宗教文化。[2]时至今日,毕摩文化已经渗透到彝族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知识文化、传统习俗等方方面面,成为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2.jpg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永善县毕摩文化的传承状况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善县位于云贵高原北部,四川盆地边缘,乌蒙山脉西北面,金沙江下游,地处云、川两省六县结合部,与彝族聚居的凉山金阳、美姑、雷波等县隔江相望。永善是一个多民族的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它是灿烂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这里曾是彝族聚居的地方,据四川凉山彝族传说,昭通是其祖先的居住地,彝语称“滋滋扑窝”。[3]昭通永善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遗迹(永善县人民政府2012年7月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团结大毛新石器文化遗址),是彝族(诺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永善县现有彝族1.9万人,分布于全县15乡镇,其中马楠、伍寨为彝族乡,彝族属于永善县区域主体民族之一。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3.jpg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毕摩文化的“作毕仪式”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毕摩的世传,永善境内在溪洛渡镇以北地区的彝族聚居区如佛滩、团结、桧溪等地,于清末就很少有毕摩活动了。而永善南部地区的彝族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比较多,大多居住于溪洛渡镇、务基、伍寨、码口等地,计有溪洛渡镇四角的李家(阿子)、新拉卢家、务基锦屏卢家(阿鲁)、马楠桃山陈家(阿西)、五寨吴家(阿子)、码口吴家(阿子)等家支,因而举行的毕摩仪式也就较多。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永善县境内的毕摩活动仍未彻底消失,但已已经大量减少。这些少量的毕摩活动主要集中在彝族聚居地区,如务基、马楠、码口、伍寨、茂林等。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随着毕摩文化的逐渐消失,永善县境内彝族的丧葬、祭祀活动便普遍依从汉族的道教仪式。但非常难得的是,在务基的捏池、白胜等地,由于当地彝族民众与四川凉山雷波县彝族联姻。这两个地方的彝族民众可以到雷波县境内请毕摩来举行丧葬仪式,因此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彝族丧葬习俗。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4.jpg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毕摩文化的经书传承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在新中国成立后,毕摩文化被视为和非法活动而禁止,因此大量毕摩经书被查抄焚毁,永善县境内的自藏经书所剩无几。例如:码口阿子家有很多毕摩亦有很多经书。但这些经书有的因为家支无人而流于他支,有的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损毁,更多的是人为销毁。人为销毁的主要集中于解放时期。据码口阿子毕摩总掌堂师回忆,临近解放时期尚有五套比较完整的毕摩经书,它们的最终结局是:①第一套由吴府周家承传,吴府周属幺房一支,负责管理家族档案和经书,所以他保管的经书最为完整,能够装满两桶木制扁桶。这些经书内容包括:武术、医学、医药、十月历及演算、风水、测日、家谱、族谱、毕摩谱、丧葬经、祭祀经、各类记事、传说、母系氏族时的母女连名谱、做三年大法事的经书等。但在解放时,这套经书被工作组和农协会强迫烧毁。②第二套由吴银周承家传承,土地改革时被农协会烧毁。③第三套是吴正德家承传的,解放时被其家藏了或者烧毁了不清楚,至今下落不明。④第四套由吴位军家传承,传到吴位军时恰逢他家里房子垮塌,他把经书和菩萨一起背去岩湾岩洞存放,后来下落不明。⑤第五套由吴正顺家传承,吴正顺参加抗日战争并经台儿庄战役血战,造成神经失常而将其经书焚毁。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自1950年代至今,由于专家借阅未归还和保存不善,毕摩经书流失严重。例如:伍寨阿子家也曾经有很多毕摩经书,后来也不断散失。①1958年,云南省一位研究毕摩文化的专家到伍寨考察,并收购了两马驮毕摩经书带走。②90年代后期,昭通地区民委一名王姓干部前去伍寨考察民族文化,亦带走不少。再如:①马楠阿西毕摩去世后,其经书大部分被四川雷波亲戚借走,只留有极少部分保存。②务基锦屏阿鲁家由于毕摩失传,其经书也流失。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永善县至今仍保留部分毕摩经书。①至2014年,伍寨大树脚吴光秀(阿子世传毕摩)家尚保存有经书百余册。②伍寨村吴朝品(阿子世传毕摩)亦承传有部分经书。③90年代经民族宗教局送往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进行过毕摩培训过的阿体保留有极少部分世传经书,其所用经书皆为自己手抄。④马楠新起毕摩吴华平保留有部分经书。⑤溪洛渡新拉卢氏经书因解放后毕摩活动被禁止,其经书被末代毕摩封存,被封存后的经书没有人敢随便启封,至今仍被封存,故不知具体册数和内容。⑥溪洛渡新春苏尼侯德宣去世后,尚有经书四册由其子保存。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永善县毕摩文化的保护举措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非常重视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积极扶持毕摩文化传承,主动开展对毕摩文化的有效保护。采取了两项重要举措: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资质保证:“毕摩培训”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毕摩文化的缔造者,更是毕摩仪式的组织者、主持者和执行者,其身份固定及资质认定能为毕摩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员最重要的。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文化大革命”中,毕摩被视为“牛鬼蛇神”受到严重打击,彝族传统的“作毕”活动被视为迷信活动而禁止。即使少数人(如伍寨的吴朝品、吴光秀等)成为“毕摩文化”传人,但由于缺少活动条件,无法保留传统技艺,也很难继续往下一代传袭,只能保存毕摩经书和普通毕摩技能。在改革开放以后,毕摩培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①1993年由永善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选送务基卢阿体等到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进行毕摩培训。②2009年昭通市毕摩培训在永善县举办;昭通市共有20名毕摩进行了为期20天的培训;永善县卢阿体、吴华平、吴光跃等参加了培训。③至2014年,永善县境内的毕摩有务基锦屏的卢阿体、马楠兴隆的吴华平、伍寨大树脚的吴光跃、吴光秀等。④卢阿体、吴华平、吴光跃2009年10月获昭通市民宗局颁发的“毕摩资格证书”。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毕摩经书的有效保存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经书是毕摩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由历代毕摩们口耳相传手抄而成,也是毕摩仪式活动的必需工具。[4]毕摩经书不仅承载着毕摩文化的宗教信仰,还记载着彝族社会的文明历史进程。政府越来越重视彝族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2008年至今,永善县民族宗教局通过多方搜集、整理毕摩经书250册,现收藏于“中国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彝族文化研究室”(永善)。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永善县毕摩文化的发展未来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的发展必须是鲜活的,有现场感,能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我们要通过过多种途径来传承和发展毕摩文化,具体包括以下方面: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保存“无形”的毕摩文化技艺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社会的毕摩文化传统中,除了毕摩经书之外,其它毕摩活动技艺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历经多年之后,毕摩文化技艺可能会发生扭曲甚至消失。有关部门应积极争取彝族社会的毕摩们的配合,及时将毕摩文化的知识技能记录成纸质材料或电子材料,利用现代资料方式来保存“无形”的毕摩文化技艺。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通过彝语学习来实现毕摩文化的认同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是传统毕摩文化的载体,而毕摩文化的祖先崇拜观念则强化着彝族社会的认同。若没有彝族母语的承载功能,毕摩文化也将难以长久流传。应该通过让彝族青少年通过彝语语学习来实现毕摩文化的有效传承。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对彝族人民开展毕摩文化的普及教育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文化是彝族社会民族传统的核心内容,为了让彝族文化传统能够在现代中国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对彝族人民进行本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如通过出版相关图书、拍摄相关影片、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增强彝族民众对毕摩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使得毕摩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探讨云南省永善县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对少数民族本土宗教文化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民俗学角度扩展来看,本文试图传递三个层面的信息: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妥善解决好少数民族本土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能够为民俗学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考资料。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本土宗教文化发展,才能凸显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特征,从而为我们探求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解决少数民族本土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保存资料和整理材料层面;而应当在现代场景中考虑少数民族本土宗教文化的发展问题。或许,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是一种可行思路。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勒俄特衣[B].西南民族学院印刷厂,1978.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易谋远.论自然宗教、原始宗教和彝族毕摩的起源思想战线[J].1990(4).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游有山.昭通彝族的历史起源[J].民族工作.1995,(12).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潘兴德.毕摩文化对当代彝族人信仰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5,(17).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使用图片来自网络)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系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文化馆馆员)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彝学公众号,主编:巫达)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所属专题:

昭通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