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展文化力量 凉山非遗从“被保护”走向现代新生

作者:袁蕾 发布时间:2020-09-13 原出处:凉山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色彩艳丽的摩梭服饰。本报记者 买锐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色彩艳丽的摩梭服饰。本报记者 买锐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的彝族漆器,精美的彝绣产品和手工艺品,融合蜀绣、湘绣的西昌黄联民间刺绣,色彩艳丽的摩梭服饰……文化底蕴厚重的大凉山,在迈步新时代的同时,也保留着古老的习俗。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手艺人,传承着祖辈们的技艺,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巧手绣出美好生活。本报记者 李顺云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巧手绣出美好生活。本报记者 李顺云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凉山文旅产业的发展,非遗传承人手中制作的一件件手工艺品,从“被保护”演变为一件件精美的旅游商品,走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成为展示凉山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当地群众拓宽了一条致富路。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国际非遗平台展凉山非遗文化魅力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10月,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恰逢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为期6天的非遗盛会,凉山开展了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展、非遗节主会场演出及非遗进社区演出、“巧手夺天工”“传统手工艺现代新生”展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凉山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以及非遗在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让非遗从“被保护”走向现代新生,展现出文化的力量。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遗工坊。孙建生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遗工坊。孙建生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非遗扶贫凉山实践”展区,凉山展馆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展区顶部用黄色伞作为装饰,彝族服饰、彝族手工银饰、彝族器等展品在这里一一展现。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弹起悠扬的月琴、彝族克智表演,在四川藏羌彝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区,彝族服饰、银饰、书法展示,每一个都展现着凉山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藏羌彝文化走廊是四川最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区域,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等各类独具特色和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以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区、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区、藏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精品文化旅游目的地。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千百年来缘于生活的总结,使凉山非遗资源丰富。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处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区,有着“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彝族口弦之乡”和“彝族朵乐荷之乡”等美誉。热闹的火把节,街上随处可见身着盛装的彝家姑娘,精致的银饰熠熠生辉。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漆器非遗传承人。孙建生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漆器非遗传承人。孙建生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古以来,彝族人就对银饰情有独钟,把银饰视为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韧的精神品质来追求。所以,在彝族地区对银饰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在布拖县城有一条有名的银器街,两旁布满银饰店铺,锤子击打铜錾子发出的“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银饰工匠们就在这里日复一日地用自己的双手把时光打制进一件件银器中。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精美的银饰来自于工匠们的精雕细琢,仅加工银饰的工具就需要200多种。彝族银饰的制作技艺做工讲究,每件银器的成形,都要经过铸炼、吹烧、锻打等20余道工序。2019年,布拖县设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掌握这些传统工艺和技能。如今,代代传承的“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9年,会理绿陶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理绿陶非遗文化体验基地是以普及会理绿陶艺术文化的公益性体验基地。目前,绿陶基地展出的绿陶艺术历史作品有680件套,绿陶艺术精品460件套,主要对外宾、学者和游客开展绿陶艺术知识普及。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技艺的传承。本报记者 李顺云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技艺的传承。本报记者 李顺云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悉,截至目前,我州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省级非遗名录111项、州级名录279项。并拥有12名国家级、116名省级、369名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遗+扶贫20多款彝绣产品唯品会上线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何将非遗文化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从而让非遗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2月,由国家文旅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成立,让非遗扶贫有了另一种表达。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以彝族服饰、彝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重点,工作站引进先进设计、加强技艺培训、提升工艺质量,2019年已有20款彝绣非遗时尚产品相继开发和上线,带动彝绣绣娘就业增收。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20多款彝绣及银饰的非遗时尚产品已在唯品会上线,带动300名彝绣绣娘就业增收2000元至4000元不等。”凉山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介绍说,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唯品会在电商领域的优势以及设计、推广、整合社会力量等能力,通过半年的时间,对当地绣娘和手工艺人进行产前培训、提供设计样稿及半成品以供生产。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技艺的传承。本报记者 李顺云 摄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织布架下的培训。本报资料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觉薇木嘎扎非遗扶贫工坊是文化部和国务院综合扶贫司在全国选择扶持的第一批非遗技艺工坊,也是助力精准扶贫的公益性项目。自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已初见成效。目前被唯品会等企业选定为项目合作基地。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8年,薇木嘎扎非遗扶贫工坊成立,主要围绕彝族服饰和彝族毛擀制纺织技艺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实施,通过对彝绣技艺的培训推广,提高绣娘的产品制作能力,提升彝绣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品质。工坊有技术指导老师3人,不定期对全县贫困家庭妇女进行彝绣技艺培训。截至2019年12月,开展彝绣培训6期,培训人次达2500人次。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工坊已和唯品会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已完成唯品会的产品订单2000余件,从而帮助农村贫困妇女实现就地、就近创收增收。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技艺的延续走出文化扶贫新路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县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2019年,越西县瓦曲村彝族银饰手工作坊、且拖村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授牌非遗+扶贫国家试点工坊。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智能购物平台“唯品会”的订单,使呷古村非遗与脱贫工作高效结合起来,有了电商的保障,绣娘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活动室里,20余名绣娘围坐在电脑旁,绣娘阿洛拉作莫一边熟练地用鼠标切换画面,一边用彝语为她们介绍最新的“唯品会”订单要求。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刮麻皮。本报资料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刮麻皮。本报资料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呷古村相邻的呷拖村,也有一项熠熠生辉的非遗技艺——彝族漆器。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民吉皮五合是凉山州非遗项目传承人,同时也是家族中漆器制作的第十七代传人。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岁时,吉皮五合便开始跟着长辈学习传统彝族漆器制作。现在,他已是“越西孜莫彝族漆器制作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西昌、普雄等地都开设有漆器售卖门市,每年产值近百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周边17户贫困户和多名村民就业致富。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仅是彝绣和彝族漆器,在远近闻名的银饰加工村乐青地乡瓦曲村,也上演着非遗+脱贫的故事。全村289户,几乎家家都从事彝族银饰加工。走进村里,公路上、村口、庭院里到处都可看见做银饰的村民。现在,村里有40多户加工大户走出瓦曲村、走出乐青地乡,到越西县城、西昌、盐源、冕宁、石棉等地经营银饰产品,将瓦曲村的银饰批发、零售到州内外,走出了一条非遗助脱贫的新路子。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位于普雄镇的“彩彝坊”是越西县非遗文化实现“展销一体化”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往来的人们不仅可以欣赏深邃的非遗文化展演展示,还可以购买精美的民族服饰、漆器和银饰。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9年,卓衣馆第一批手工服饰亮相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创始人喇建莉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摩梭人,从小生活在泸沽湖畔的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摩梭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摩梭服饰的挖掘,传承,保护与研发。卓衣馆不断走访学习,向当地前辈们请教。2015年,参加凉山州第三届青年创业大赛,荣获创新创意奖;2016年荣获凉山州青年创业成功典范奖;2017年代表摩梭服饰参加中国成都第六届国际非遗文化节;2017年荣获摩梭人转山转海节最佳创意奖;2018年参加凉山州魅力中国城非遗文化展;2018年参加泸沽湖非物质文化遗产摩梭服饰展。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卓衣馆已拥有了自己的专业生产团队,带领着当地36户手工艺家庭投入摩梭服饰的加工生产中,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同时也给手工艺家庭带来了经济效益。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年的六、七月间,是采摘火草、割火麻秆的季节。傈僳妇女们将采来的野生火草叶片洗净、稍焐,剥下叶背面白色纤维层,搓成线、绕成团,叫火草线。把麻秆浸泡后剥下外皮纤维纺成线、绕成团,叫火麻线。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作火草布工艺程序较为复杂,要经过割火草、焐火草、捻线、晾晒、理线、漂洗、布织桩、纺织等20多个环节,每个环节有其不同的工艺要求。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6年,“德昌县国绣傈僳火草麻布制作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以德昌南山傈僳族乡杉木沟村为基地,利用山区丰富的火草、火麻资源,使用传统纺织工具和技艺,批量生产火草麻布衣裙、头帕、挎包等物,并制作口弦、葫芦笙等民族乐器。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合作社150多名社员遍布德昌傈僳族聚居地,带动妇女同胞主动投身脱贫奔康主战场。会员们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火草麻布布匹,即将消失的技艺又得以传承,不论是90多岁的老人还是学前儿童都参与其中。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出售的火草麻布布匹,价格从三百元到两万多元不等。合作社出售火草麻布产品最远到台湾,近至攀花市米易县,销售量最多的地区为云南维西,2019年,出售火草麻布成品累计20万元,为山区傈僳人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道路。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非遗散发着新活力,并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勤劳的凉山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让传统技艺延续的同时,走出文化扶贫的新路。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擀毡技艺。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擀毡技艺。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凉山日报记者 袁蕾)X8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