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武定环州大村彝族纳苏支系服饰

作者:王维 盛高义 发布时间:2022-09-13 原出处:《武定民族服饰》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一、环州大村历史渊源

image.png

环州大村

据考证,远在南宋初年(公元1130年左右),在“环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为躲避战乱而逃进深山密林谋生的彝族先民。继后发展、壮大成为环州历史上的“沙”、“麻”二部族。先民们“织麻布为衣、剥树皮盖房、以狩猎为生。”历元朝(共97年)至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6年)的175年间,又有了从川陕、西昌、白鹿郡、禄武、东川等地迁入的先民,而形成环州历史上“土著十二姓,人户三十多”的规模格局。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武定凤氏作乱,是时,彝族“六祖分支”后,远居江北川属建昌道溪龙河畔(今四川会理雅安一带)的彝族(纳苏)安姓“宣慰司”之后安纳奉诏入滇征讨武定凤氏有功,受封世袭土舍而“守大小环州”之日至清明漫漫的267年,直到土司制度彻底消亡(公元1950年)的384年间,环州大村已发展成了以黑彝(纳苏)为主体的“官称三百六十户”的近九百年历史的彝族(纳苏)大村寨。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土司墓出土的女装

由于历史上的环州交通十分闭塞,又处于古代“罗婺部”与“黄竹部”之交界之地,受外界的干扰、影响极小。故彝族的民风、民俗、语言等文化保留得相当完好。特别是在服饰文化方面,在保存本地本支系的传统外,充分融合了江北诺苏支系服饰的某些特点,所以,环州彝族不论是语言、民风民俗文化、居住文化、信仰、饮食等文化,都独树一格。特别是服饰文化尤为值得一提。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土司墓出土的新娘盖头

二、环州大村服饰

image.png

环州大村黑彝支系女装

彝族中的纳苏支系、过去在众多彝族支系中,地位较高,所以在服饰的选料、制作款式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和鲜明的等级观,即使在同一支系的彝族中,也如此。由于受“虎氏族尚黑”传统共性的影响,成人衣着多以青、蓝二色为基调。又因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故而讲求实用,注重厚实。环州彝族服饰异彩纷呈、款式多样、美观大方、整齐而艳丽,厚实而得体,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分为“成人服饰、青少年服饰、幼儿服饰”几种。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环州大村黑彝支系女装

贵族妇女服装 上着以青、蓝色为主调,襟沿、袖口绣有花边图案,圆领大襟双层袖、右衽过臂长衣。内层袖长短和现在无异,外层宽口袖不过肘。但也有着对襟过臂长衣,外罩对襟或右衽马褂者。下身都穿百褶裙,脚穿尖鼻“苏尖鞋”、“虎头鞋”或“云头鞋”,不系围腰不扎腰带,头戴彝称“娥树”顶园筒帽。顶上订满银、玉饰品,也有盘辫插花者。耳坠金银、玉质耳环、套银戒指,左腕套银、玉镯。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环州大村黑彝支系女装

中层妇女服装 上着黑、蓝基色圆领右衽小袖口过臀长衣,袖口、膀、肩、部用相对称的布条镶裹,并用白布条为“牙”。“牙镶”、“云头呆”两种。衣下摆不秀不镶,以示“干脆、利落、大方”之品质,下穿深色大筒裤。前胸、腹部外罩一“凸”形围腰。腰围上半部用“银链子”与项(颈)相连,腰间再缠绕一丈八尺粉蓝色黑色布条,头戴一顶经精心折叠、对称均匀的二寸宽布带;绕成微上翘,插满银饰品,形似草帽的包头,向上围有订满银、玉质饰品的“银蓑衣”,耳坠环、指套戒,左腕戴镯,足登绣花“苏尖鞋”和“云头鞋”。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平民妇女服装 款式与中层妇女服饰无太大的区别,只是质地上略有差异。另外,平民百姓妇女因需要经常下地劳作故更注重宽松、简洁、实用方便而已。至于耳、指、腕上的饰物,只有在早晚空闲和节庆之日才有机会佩戴,此外、包头没有那么讲究,一般用黑色布自然缠绕,无银等饰品。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环州大村黑彝支系女装

少女装:上层女装,上身多为颜色艳丽的如粉红、粉蓝的右衽圆领大襟小袖口镶边齐臀短衣,下着艳色百褶裙,头戴绣花“公鸡帽”, 足登尖头绣花鞋,耳坠环,指戴戒,左腕戴镯。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孩服装 头戴“公鸡帽”,上着右衽镶裹衣,下穿白色或蓝色的“盘”有“万字云”、“牵手起舞”、“瓜蔓”图形的长筒宽口长裤;足登尖鼻绣花鞋,胸罩围腰,颈围“银须”等饰品,耳坠环,指戴戒,左腕戴镯。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环州大村黑彝支系公鸡帽

女孩的头饰绣花公鸡帽,款式多样,大致可分为2—5岁、6—10岁,11岁—青年期阶段。各个年龄段所戴的帽子款式都不同。特别是成年后所带的“公鸡帽”,有其严格的规定:未婚的女孩戴以红色为主的帽,成婚后则要戴以蓝色为主调的帽子(主要指帽子前半部分的“彩云”图案颜色)。有了子女后则不再戴公鸡帽,这一古规,一直沿袭至今。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女孩的公鸡帽,的来历民间还有动人的传说,这里就不言表。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纳苏支系女孩的“鹦鹉帽”,不论式样和图案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奥的内涵。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个饰品图案分别由“彩云、凤凰(也称公鸡)”、楼阁、瓜果花卉、石榴、金鱼、喜鹊、江河、日、月、星辰、变形鸡冠、万字及三根红、绿蓝色飘带等组成,并做工精细、构图和排列新颖、严谨、内容丰富、寓意深奥。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彩云—象征吉祥,喜鹊—表示喜庆;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凤凰—代表高贵、华丽;石榴—代表古代彝人“多子多福”的道德、伦理和生育观;万字、金鱼—表示富有、连年有余;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楼阁—代示安居乐业;大大小小的近三百个银泡,则代表天上的日、月、星、辰以及古彝族的历法—“十月历”.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环州大村黑彝支系公鸡帽

这顶小小的环州彝族(纳苏)女孩绣花帽,正静静地向我们后人倾诉着彝人祖先曾“远离故土家园,一路艰辛跋涉,终于找到了一处‘宇宙间日月同辉,天际边繁星闪烁,彩云南现,百鸟朝凤’的理想去处”,彝人先祖终于可以“头顶蓝天白云,脚踏江河山川,子嗣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的生动再现(阁楼内还有一人形,正代表此意)。彝族人祈求上苍赐予福禄,实现“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年年丰收、连年有余”的夙愿。至于那三根不同颜色的飘带的真正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以说,环州彝族的绣花公鸡帽,不单是一件很有观赏、实用价值的美术、手工艺品,也是对古代彝族人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诠释。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环州大村黑彝支系老人

男性服饰 环州大村纳苏支系过去的男性服饰,一般是:上着青、蓝色对襟或右祍小袖短衣,内穿白色“汉登”(衬衣),外罩马褂,头裹青色包头,下穿露踝大脚裤,足登绣花凉鞋或布鞋,富人男子外披一领披毡,头裹尖角包头。一般平民男子外穿一件鹿皮或羊皮短褂,下腹系一个皮制“围肚”袋,用来装烟草、烟锅、火镰等烟具。Ek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原载:《武定民族服饰》(政协武定县委员会编辑);图文来源:翠盖华章。
作者:王维(环州乡文化站);摄影:盛高义。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