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再探“语言专家”——记2005年度“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沙马木乌和莫色阿沙

作者:阿克鸠射 发布时间:2007-07-0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凉山最受欢迎的彝语相声明星

在凉山彝族地区,用彝族“克哲”(曲艺)艺术形式创作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深得广大群众欢迎,沙马木乌、莫色阿沙两位演员也随之成为凉山彝区家喻户晓的明星,被广大群众尊称为“语言专家”组合。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年7月1日上午,沙马木乌和莫色阿沙从越西采风回昭觉县,途经比尔拉达的时候下车买矿泉水喝,公路边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见到他俩发出了惊讶随后喜悦的声音:我知道你们是谁,你们是演彝语相声的演员。我给你们买箱啤酒喝,你们实在说得太好了!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屡屡被老乡们认出来并邀请喝酒的情况对于这两位彝语相声演员来说已经不新鲜了,沙马木乌和莫色阿沙是彝族相声的创始人,他们很乐意享受这种被老乡们簇拥着的亲切气氛……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2000年至2007年,借助“三下乡”活动,沙马木乌和莫色阿沙每年都要在昭觉县的47个乡镇进行一次巡回演出。2004年是他俩艺术生涯的丰收年,10月昭觉举办首届彝族服饰节,他俩的节目出尽风头、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新闻记者的追捧,一位美国记者说:虽然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是从他俩会心流畅的表演和台下彝族人活泼开心的神情中看得出,他们在享受欢乐。10月18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节上,沙马木乌和莫色阿沙表演的彝汉双语相声《语言专家》传神地描述了彝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种种笑话,同时突出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因此获得了曲艺表演二等奖。此后,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频繁地播出他俩的相声、小品节目。如今,沙马木乌、莫色阿沙成为了大凉山彝语世界里最受欢迎的文艺明星,“你们两个笑死人了”成为了高山上许多不懂汉语的彝族群众对他俩最寻常的问候语。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把彝族的民间克哲搬上表演舞台

“彝语相声不是汉语相声的彝语版,它深深植根于大凉山彝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克哲之中。应该说,对汉语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的借用为彝族人性格中的幽默、开朗的成分找到了时代的表达渠道,彝语相声的诞生充分佐证了民族文化逐步融合的必然过程。”昭觉县文化馆曲艺创作人员沙马木乌对记者这样强调。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木乌、莫色阿萨俩曲折的从艺过程亦充分说明了木乌自己的观点。沙马木乌出生于昭觉县俄尔片区高山上一个彝族农民家庭,直到他读初中一年级还不会说汉语。童年的山寨里没有电视机、收音机,每逢红白喜事,火塘边大人们激烈、风趣地进行克哲说唱活动,沙马木乌就坐在一边满怀喜悦静静地听着。克哲是一种诙谐的辩论活动,常在婚丧嫁娶、重要节日的时候举行。主人家的辩手坐在火塘下方,客人家的辩手坐在火塘上方,哪一方辩赢了就会觉得十分有面子。沙马木乌至今还记得当年听到的一些精彩句子,如:“我们家穷得很,但愿石头变成砣砣肉,竹子里流出骨髓来招待你。”“听说你们家的石磨子被风吹走了,黄牛被老鹰叼走了,青蛙被水淹死了,艾草结出了花椒,野草长出了谷子。”沙马木乌听了觉得很好笑,心里面也暗暗地记下来,然后去和伙伴们说。读初中以后,沙马木乌开始学习汉语,在学校生平第一次听到了广播,听到了马三立、侯宝林等名家的相声。爱好听笑话的他不知不觉地记下马三立《逗你玩》的段子,在同学中间表演。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0年22岁的沙马木乌从省彝文学校毕业,分配到边远的古里片区当老师。学校常组织学生为附近的彝族老乡进行文艺表演,而爱好听说笑话的沙马木乌并没有让他的幽默个性闲下来,他于是组织学生编排了彝语相声《一堂课》、《调皮鬼》等节目,讽刺了那些不送孩子上学的父母、不认真教书的老师和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常常逗得彝族老乡们捧腹大笑。在古里片区教书期间,爱好口头辩论的沙马木乌还进行了一次当地人至今津津乐道的克哲表演:他找到了当地一个据说最厉害的克哲辩手进行辩论,凭着机智和口才,他硬是把这位辩手手中的一张山羊皮“辩”成了一张牛皮。2000年,为了筹备第一次“三下乡”活动,昭觉县委宣传部计划组建一支文艺演出队。长期在乡下进行彝族文化采风的阿吉拉则对沙马木乌的业余爱好有所了解,便问他:你能不能把彝族的民间克哲活动搬上舞台表演。沙马木乌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一年他顺利地以彝语相声处女作《一堂课》在“三下乡”文艺演出活动中走红。第二年他和比尔片区彝族教师莫色阿沙也成为了相声搭档。他和莫色阿沙一个矮胖、一个高瘦,天生一对相声演员,他们的作品也从此丰富起来。到今天,他们以彝族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主要题材,一共创作了《语言专家》、《幸福彝乡图》、《大凉山之春》、《凉山在我背上》等30个相声剧本、6个小品剧本。其中不少剧本专门针对民间的不良现象创作的。乡村干部对他们演出的评价是:一次演出胜过开十次大会。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向全国捧回大奖

2002年在首届凉山州民族艺术节上,沙马木乌、某色阿沙第一次登上了州府的舞台,他们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同样征服了城市观众。因此,获得了州人民政府颁发的艺术节最高奖 ?“金索玛”奖。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3年元月,彝语相声代表凉山参加四川省首届“剑南春”杯群众曲艺大赛,一举夺得金奖。评委会评语:“凉山代表队的双语相声《语言专家》在对彝、汉语言进行翻译和比较中,传达出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心声。两位演员的表演精彩传神,将剽悍、机智、质朴的民族气质与诗一般的语言融为一体,令人叫绝。”并得到专家点评:彝语相声要走向世界就应该用彝、汉双语打造,仅用本民族的语言有局限性。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10月,由中国文联、国家民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比赛在广西南宁举行,昭觉县彝、汉双语相声《语言专家》荣获表演二等奖。沙马木乌和某色阿沙在全国的专业演员面前毫不逊色,以精湛的演技得到专家和同行的高度称赞,为凉山,为四川获得荣誉。2006年5月,沙马木乌和莫色阿沙又获得2005年度“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称号;沙马木乌还获得全州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风雨采风路

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作品,才能在观众中引起共鸣。6年来,沙马木乌、某色阿沙的足迹踏遍喜德、美姑、越西、金阳、雷波、布拖的彝家村寨,为挖掘“克哲”艺术,打造彝语相声品牌,留下了一串串艰辛的足迹,一滴滴艰辛的汗水。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龙头山上瓦古乡瓦古村走访大德古、克哲说唱大师阿尔格甲,爬坡耗时9个钟头。回来时他们脱了一层皮,他们说,深山里的彝人每一个都是一个故事,一本书,彝族文化取之不尽、学之不尽。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喜德走访民间艺人阿西木帕时的情景,同样让他俩记忆犹新。山上没有电灯,一个人打电筒照明,一个人记录到天亮。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荣誉接踵而至的同时,他们也经受着许多压力。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句谚语:“金子越重越贵,银子越重越贵”。彝人崇尚庄重。许多亲戚看到木乌和阿沙表演相声,接受不了,冷嘲热讽,说是给家族丢了脸。但无论如何,彝语相声的编创和表演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再也不能割舍。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谈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时,沙马木乌、莫色阿沙说:“将全身心挖掘、积累、继承、弘扬彝族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积极发现和培养编创、表演人才,争取再创辉煌,为家乡父老争光”。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计划出版第二张音像光碟

2005年初,他俩将中纪委下派到甘洛县的扶贫干部陈国仕的感人事迹改编成彝语相声剧本《来自北京的温暖》,参加四川省赴北京中南海慰问演出团,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答谢慰问演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又一次获得中纪委高度赞扬。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年7月4日下午,记者踏着仲夏的热浪,再次走进了昭觉县文化馆,只见沙马木乌和莫色阿沙冒着热浪正在为出版发行《语言专家?系列之二》音像光碟作最后准备。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俩充满了信心,说今年8月之前准备出版发行《语言专家?系列之二》、2008年沙马木乌还准备出版发行单口相声《语言专家?系列之三》。继续把植根于彝族克哲艺术的幽默通过现代传媒传播到云、贵、川的彝家山寨。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愿“两位语言专家”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阔,这也许也是天下所有彝人的心愿吧!d2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