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指尖“绘绣”新天地——记国家级“彝族服饰”传承人普玉珍

作者:​李绍德 武学成 发布时间:2023-02-14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癸卯年的年味逐渐撒去,而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猫街镇雄冠彝绣厂的绣坊内热气正隆,几十名绣娘围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彝族服饰)普玉珍身边,向她拜师学艺,她毫不吝啬手把手地传授。如今普玉珍培训的绣娘近万人,遍及省内外,绣品畅销全国,靠指尖技艺撑起半壁江山。
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叶宏友摄)

自古巾帼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1957年出生于高桥镇勒外村委会的普玉珍家,三代人都是民间艺人,她从小受到爷爷奶奶的艺术熏陶,跟爷爷学习传统文化,跟着奶奶学习彝族刺绣,六七岁时就能够帮别人绣鞋垫、围腰,补贴家用,八岁时就绣出了作品《老鼠娶新娘》,这幅刺绣作品包含了福禄寿喜的寓意,生动活泼,极富童趣。现在,普玉珍把这幅作品当作镇店之宝,挂在店里显眼的位置。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叶宏友摄)

“以前,能否绣出美丽的服饰,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我从三岁就开始跟着奶奶学习刺绣,一开始只是学习简单的针法,后来通过不断的探索,渐渐地设计我自己的图案,自己搭配色彩,现在我已经掌握了彝族刺绣的64种针法。”普玉珍说。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2年,普玉珍在猫街镇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彝绣店,店里的彝绣产品,有些是自己绣的,有些是从村里绣娘那里收集来的。“从82年到93年,做刺绣的只有我和几个姐妹,四五年后,做刺绣可以谋生了,我开始找村子里的人,一边教她们绣,一边带着她们把绣品拿出去卖。2004年,彝绣市场越来越好,却发现绣得好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我决定扩大培训规模。” 普玉珍说。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叶宏友摄)

2012年6月,普玉珍成立了雄冠彝绣协会,会员由最初的120人,发展到现在的1300余人,并在武定县城设有彝绣门店,常年加工刺绣产品,年生产大小工艺品达20000多件,生产彝族服饰5000余件(套),利用代销、直销、网络多种营销渠道,将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年产值近200万元。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玉珍说:“刚开始时我找妇女们来培训,说是包吃住、包车费,让她们来我家里学,但有的人以为我在骗人,不敢来。我只好让跟我熟悉的姐妹去找人,每个人每天开十五块钱,第一批学员有30人,按计划培训三天,但效果不理想。又重新培训了十五天,让她们找到绣花的技巧,前后培训近半年时间,才能按基本要求绣出来。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自己出钱培训50多人。为了让彝绣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财力都放在培训上了。大概算一算,我培训的绣娘不下1万人。我不能让彝族传统刺绣失传,我们要让彝绣这个指尖上的千年魂宝在几百年、几千年后更加绚丽多姿,让世人知晓。”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面对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普玉珍有自己的想法。她说“我们原来做大件的绣品比较多,现在做包包上的贴片、小饰品、小挂件更多。产品要跟得上时代潮流才能吸引人,所以平时到外面展销、学习,我会特别留意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绣品,不管多难都要闯出一条路来,让我们的彝绣走向全国。”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花云摄)

在普玉珍的大力培训和传帮带下,全县刺绣产业加快发展,绣娘、刺绣带头人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有到优、从分散到集中的蜕变,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近3年来,武定县投入290多万元资金专项扶持刺绣产业发展,大力培养刺绣传承人,着力推进刺绣产业发展。通过争取全非洲华人妇女联合总会和其他组织发展刺绣产业资金,拓宽投资渠道,投入刺绣产业“创业贷款”资金等方式帮扶有志于从事刺绣产业、带动群众发展的带头人。同时,投入培训专项资金60万元,利用县内国家级彝绣传承人的优势组织了上百场(次)培训,开展了“彝绣大师”“彝绣能手”等评比活动。组织刺绣骨干和刺绣带头人60余人(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见识,提升技艺,让每个绣娘都成为行家里手。截至目前,全县有刺绣扶贫车间5家,绣坊2个,刺绣品和刺绣服饰制作、营销企业(经营户)38户;刺绣从业人员达2600多人,有彝绣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1人、州级2人、县级4人;全县1万多名农村妇女参与到了与刺绣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中,创造了上千万元的产值,极大地促进了刺绣产业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广大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为她们增收致富开辟了新天地。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武学成摄)

特别是武定县彝绣协会的成立,有效吸纳了武定县11个乡镇105名刺绣带头人成为会员,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联系和发动广大群众的优势,搭建起刺绣产业发展的平台,带动更多人员从事刺绣相关行业,带动全县2600多名绣娘,形成“协会+会员+绣娘”的模式,搭建了与外界商家合作交流的平台。全县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12户刺绣带头人集中起来,在县城民族文化广场形成了 “绣花广场”,集中对外销售刺绣产品,接收各种订单制作,签订了招商银行“招行盲袋”的订单、签订了“盘金绣”制作订单,打通了消费市场。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未来的发展,普玉珍信心满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要不断地在针法、花样、产品设计上开拓创新,推陈出新,带领全体绣娘们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绣出一片新天地。W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武学成,武定县委宣传部)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