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族古歌数字化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

作者:吴勰 胡建设 发布时间:2023-07-11 原出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2期 点赞+(
摘要:彝族古歌是广泛流传于西南彝族地区的活态史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分布广泛,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彝族古歌内容涉及广泛,传唱彝族的起源、歌颂人间真情、描绘人生“旅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彝族古歌;版本分类;数字化传承;开发利用
基金资助:201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彝族古歌整理与研究”子课题“彝族古歌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建设”; 项目编号:19JZD031。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歌历经沧桑,传承久远,是彝族先民勤劳智慧的产物,更是数千年彝族灿烂文明的象征。彝族古歌伴随彝族先民迁徙发展,在每一片彝族先民栖居的大地上,至今都还在传唱着彝族历史文明,承载着彝族风俗文化,弘扬着新的时代精神。彝族古歌内容涉及广泛,传唱彝族的起源、歌颂人间真情、描绘人生“旅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古歌概况

(一)彝族古歌源流

彝族先民广泛活跃于我国西南各历史时期,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态势在云贵高原繁衍生息,赓续着灿烂的文明历史,传承下了珍贵浩瀚的文化瑰宝。本文中的彝族古歌是指用彝语传唱、内容古老、符合彝族诗歌格律的彝族诗歌,即古彝人以自己母语传唱的、反映生产生活的诗歌创作,有历史歌、仪式歌、节庆歌、生活歌、山歌等。在古代,诗和歌是一体的,诗都是用唱来表达的,到了近代才分成无曲诗词和唱词的歌曲,从这个意义上讲,古歌与古诗没有区别,因此,我们用是否歌唱来区别古歌和古诗,吟诵的是诗,传唱的是歌,非现代创作的是古歌。彝族古歌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发声于社会,记录彝族先民生产生活并反映西南各历史时期发展脉络的重要古籍文献,随彝族先民主要生产生活地区而主要流传于云、贵、川、桂等彝族聚居区。在云南有《雪娥传说》①《爱佐与爱莎》②《蒙化调》③《留客调》《左脚调》④等。在贵州有《彝族古歌》集成、《盘县彝族古歌》集成、“中国彝族古歌之乡”⑤等。在四川比较著名的有《阿嫫妮惹》⑥《阿依阿芝》⑦等。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古歌版本

1.传承载体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歌得以传承,在于口耳相授。在流传、记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传抄本。因此,从彝族古歌的传承载体来看,主要有口碑和古籍两种版本,口传版本的彝族古歌如流传于贵州盘州彝族地区的《搓蛆舞》由歌师领唱,众人和之。流传于贵州威宁、赫章、水城等彝区的《曲谷》《走谷》也是口头传承的典型代表。而古籍版本大都是在口传版本的基础上辑录而来,如现今整理出版、各地收集的古歌;后期也有一些彝族古歌直接通过古籍传承,是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直接用彝文创作的版本,如举奢哲在《论诗歌和故事的写作》中所言“诗歌在人间,世人都喜欢,男女都爱唱”,可见诗歌是用来传唱的;又说“智者能写出,写出好故事,写出动人语,流传在人世”[1]13-32,可见在彝族文字成熟期,已经有了完善的彝族古歌创作体系。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传唱体例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歌起初完全通过口耳传授的方式传承,为了方便记忆、流传,在句式表达方面,几乎都是采用五言诗的方式传唱,间以三言、七言、杂言,内容长短结合,节奏明快,编译传唱和传播。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言诗体如《开天与辟地》中的“远古天未开,地未辟之时,什么先出现?什么先产生?”[2]3以及《阿买恳》中的《初初侯》和《十二道礼》《陆外》中的《理祖上亲缘》等,与绝大多数彝族古歌一样,都属于五言诗体。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言诗体在彝族古歌中主要起到补充、起承转合等作用,如《歌唱威望之一》中有“引的歌,引到此”[3]429等句,起到结尾、设问、引出下文等作用。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言诗体和杂言等不多见,主要用来表达歌中某些地名、人名或其他特殊内容。在篇章表达方面,一般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三段式”构成,长篇叙事、短篇表情。彝族古歌《启玩口》就有对诗歌“一首诗三段,没有人不知”[4]19的论述,如“没有牛耕田,就用锄头挖。没有缸盛水,树叶舀水喝。生子继家业,养女理家务”⑧就是一个简单的“三段式”,而更多的长篇叙事歌则是通过多个三段式叠章而成,如《天地歌》[3]108-111《额索哭母灵》[3]814-833⑨等名篇。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表现手法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百年来彝族古歌通过口传心授传承至今,形式灵活,题材多样,调式繁多,普遍运用了赋、比、兴的修辞手法,结合彝族语言的特殊韵律,通过声音、调子、歌词将彝族文化传唱至今。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流传于贵州盘州彝族地区的《正月怕鸟来》中“坐在树梢叫,叫的心烦躁,不知为啥叫。坐在树腰鸣,不知为啥鸣。坐在树脚鸣,不知为啥鸣,……鸣歇耕地旁,以为催农事。鸣歇放牧场,以为催牧事。不是催农事,不是催牧事,催妹心忧伤。催妹何所为?不往娘舅家,不往表亲家,而是去婆家。……谁为妹酿酒?阿妈来酿酒。谁为妹装酒?阿嫂来装酒。谁为妹扛酒?阿哥来扛酒。是谁送妹去?兄长送妹去。斗笠肩上挎,雨伞肩上扛,眼泪如雨下。送妹见夫家,如见活阎王。送妹夫家赶,如上黄泉路。送妹进夫家,如进阎王殿。……妹返火塘边,婆婆火边坐。涶飞声又嚷,以为毛雨飞,以为木粉飘。其实不是雨,也不是木粉,原来是婆婆。火边妹公公,坐凳歪又斜,声似如雷响,并非是响雷,而是妹公公。……不该遇也遇,门槛遇夫君,觅棍欲施暴,不打不罢休。左手揪发辫,右手用棍抽。夜夜如畜生,暴行如炸雷。左打朝左躲,右打朝右躲。不该打也打,全身皆打遍”[4]3-15,综合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将旧时婚姻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流传于四川凉山彝区的《阿嫫妮惹》,“人说高山乐趣多,高山未必真快乐,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乐;人说深谷最美丽,深谷未必真美丽,在静静的深谷里,只有漆树最美丽;人说草原乐趣多,草原未必真快乐,在那朗朗草原上,只有云雀最快活;人说世间痛苦多,世间未必少快乐,蜂巢般的人世上,只有妇女不快活”[5],普遍运用类似修辞手法,层次递进,通过类比羊儿、漆树、云雀的快乐,演绎出了人间女儿的“苦楚”。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古歌种类

彝族古歌内容广博、涉猎丰富,类型也比较繁杂,分类不易。在各地收集整理、翻译研究的过程中,专家学者对彝族古歌的分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版本的分类方式。如《彝族古歌》依据彝族古歌的内容,将全书上下两集303个篇目按照“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曲谷、走谷、阿买恳、陆外、恳洪、舍咪、细沓把”的分类进行编辑出版。而较早整理出版的《盘县彝族古歌》将流传于贵州盘县彝族地区的43首古代彝族民歌收集整理,分为“古民歌”、“婚仪歌”、“丧祭歌”等三大类型[4]1-2。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根据彝族古歌的传唱场合、用途不同,可以将彝族古歌分为民歌类、礼仪类、祭祀类、教育类、叙事类等五个种类。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民歌类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歌类主要内容是传唱彝族风俗习惯、歌咏社会现象等,在彝族古歌中占有较大篇幅,主要有情歌(曲谷)、山歌等歌种。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乍曲古》中“蜜蜂飞啊飞,飞往悬崖上。绕着悬岩转,绕着悬岩飞,它不敢降落。这是为什么?蜜蜂开了口:悬岩的表面,有办法了解。悬岩的深浅,它无法了解。鸭儿游啊游,游到水塘边。围着水塘游,围着水塘转。为啥不敢进?鸭儿回答说:水塘的表面,有办法了解。水塘的深浅,它无法了解。阿哥走啊走,来到歌场边。绕着歌场游,绕着歌场转,不敢进歌场。为的是哪般?阿哥回答说:歌场的大小,有办法了解。阿妹的本领,他无法了解。”[2]324男主人公通过蜜蜂、鸭儿不敢降落在悬岩、不敢进入水塘,娓娓道出其“不敢进歌场”是因为“阿妹的本领,他无法了解”,以此试探姑娘的心意。《伤心曲谷》中“树怨岩上长,它说它忧伤;水怨钻石版,更比它忧伤。喜鹊怨翅花,它说它忧伤;鹌鹑怨秃尾,更比它忧伤。郎怨没成家,他说他忧伤!妹怨年龄大,更比他忧伤!”[6]144-145用树、水、喜鹊、鹌鹑等均有各自的忧伤,引出青年男女在歌场上表达幽怨,互诉衷肠。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如:《开得艳的花》一歌中所唱,“开得艳的花,要数杜鹃花,开花不结果,真叫人心酸!涨得好的水,要数小溪水,水涨不过岸,真叫人心酸!痴情的阿妹,数歌场阿妹,得不到自由,真叫人心酸!”[6]139-140细数了开花而没有结果的杜鹃花、小溪涨水不过岸的心酸和无奈,表达阿妹对自由爱恋的向往和求而不得的无奈。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礼仪类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礼仪类主要有出嫁歌、迎亲歌、酒令歌等歌种,以姑娘出嫁时的哭嫁歌最为著名。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初初候》[3]3中详细描述了迎亲队伍马匹、人数、礼物等内容;《出嫁女不哭》“出嫁女不哭,阿爸却在哭……出嫁女不哭,阿妈却在哭……出嫁女不哭,女伴却在哭。她把女伴劝:众位呀别哭,见别人的伴,思念自家伴,嫁出去过后,待过了今年,若农活不紧,一年来三趟,银镯金戒指,买来送大家;要是农活紧,三年来一趟,美味让别人,真情与相知,诉说离别情”[3]347-354等,系统地再现了彝族婚嫁礼俗中的“哭嫁”礼仪。《曲古》中也有表达礼仪规范和社会伦理的歌曲,如《古直侯》(敬酒)《才尼》(入座)《古邳赖》(换歌宗)等。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祭祀类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祀是彝族的主要宗教生活之一,而祭祀类文献也传承得较为完整。彝族毕摩在主持各类祭祀仪式时,要根据仪式的类型分别采用古老的吟诵调吟诵经文,这种深邃、古老的调子,正是彝族古歌的重要表现形式。又因主客观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毕摩吟诵调不尽相同。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贵州盘州彝区流传的祭祀类吟诵调子有17种之多[7],在吟诵《献酒经》时使用献祭类吟诵调,在吟诵《招魂经》时使用敬神类吟诵调,而在吟诵《驱邪经》时又使用禳解类吟诵调。祭祀类的内容在《曲古》中也多有体现。如同为礼仪歌的《古直侯》描述祭祀时应当向天地神灵献酒,祈求神灵保佑诸事顺利、吉祥安康;《古邳赖》(换歌宗),讲述彝族的祭祖叙谱活动。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教育类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歌传承文明、传唱后代、教化育人。在收集整理的彝族古歌中,流传有诸多教人常识和道德的古歌。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海腮耄启》一书收录了《说教诲》中“天泽地润四方青,府学深造出贤能。学识渊博多善事,一举成名天下知。苍天繁星亮晶晶,大地芳草吕莹莹。学府攻书造诣深,博览全书把名扬”[8]3的劝学思想、《看书学习》中“有心读书人,藏书比较多。互不传,互不教。学馆教育,史书经文,互不统一,内容各异,如此封闭呀。我博给布耄,体会得深。古时的布僰,圣师举腮哲,创作写书时,祭祀经典多。现在而今呢,祭祀不发展,史书占多了。讲历史的多,是这种状况。……闻讯之贤人,老人青少年,喜好史书者,不可存坏心,知识要授人”[8]14-17教人正确传授历史知识。《行为道德》中“人生的道德,要尊老爱幼,崇善莫惹祸,伴贤莫跟愚,注意言和行,讲伦理道德,要文明礼貌……心良行为正,凡事要三思,做一生好人,说来就这样”[8]257-258以及《孝德论》中“上古的时候,道弭尼天下,彝族的六祖,传二十四孝,播四十八经,孝经造文明,传为道德经……世上人间里,贤人去世了,传记留千秋。祭文三段辞,文人来撰写,载入史籍存,要留诸后世,代代相传颂”[8]263-272等传承文明、教化世人的内容,告诫后人学习知识、讲究德行方可成就贤能。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叙事类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歌长短不拘,表情达意的古歌一般篇幅较短,大篇幅的古歌则多为叙事史诗,因此又有“短篇表情、长篇叙事”之说。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天地的起源》《阿诗玛》《阿嫫妮惹》等均为叙事类长篇史诗。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如《祖摩阿纪家》(一、二)[2]313-318中叙述了祖摩阿纪家奇珍无数、物产丰盈、牛羊如云,有长刀砍柴、打仗,有长绳可捆扎、有羊毛可擀毡,有草地放牧,有牛马成群。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如《大君长房后》[2]374-377叙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陡朵》[2]329-330则描绘君长、臣子发号施令、治理国家,叙述了彝族社会政权、民生等历史往事。还有诸如《铜鼓的由来》、《芦笙的由来》、《文字的产生》、《论知识》、《歌场的起源》[2]288-310等名篇,传唱了铜鼓、芦笙、文字、知识以及彝族歌场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古歌数字化传承传播现状

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2017年初国家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彝族古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上有些人士对彝族古歌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自身文化认同感不强。民众对彝族古歌的概念也比较陌生,关心不足,参与度低。正是因为传承、传播体系不健全,以致彝族古歌的传承与开发利用存在诸多困难。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传承不力,传播方式滞后

调查发现,彝族古歌现阶段传承、传播仍然相对滞后,大部分古歌没有获得有效的传播,动态传播方式较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一方面是由于重视程度不高、认识不到位,以致彝族古歌的传承力量薄弱,传播力度不够强。如丧葬仪式《搓蛆舞》上伴唱的古歌,除在很少地方有传承外,大部分彝族地区已经取消甚至失传、绝迹。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彝族古歌的传播主要依赖口口相传,创新度不够、传播方式单一,以致彝族古歌的传承、传播吸引力不足,削弱了彝族古歌的传播力与影响力。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自媒体传播爆发的时代,彝族古歌的传承传播并没有精准把握新媒体传播渠道。就目前彝族古歌的分布、传承、传播来看,其传承主要依赖口口相传,又以文字形式传播为主要传承、传播方式,具体表现为婚丧、酒礼等特殊场合的演唱以及收集、整理、翻译研究和出版。而身怀彝族古歌“绝技”的人——如歌师、摩史等,绝大部分年龄较大,远远不能驾驭网络时代的智能机、新媒体。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型数字化传承、传播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充分运用网络、移动媒体传播彝族古歌,才能扩大传播影响效果,从而刺激传播需求,增强传承力度。在新兴媒体时代,彝族古歌这种过分依赖于传承人的传播方式限制着传播效果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传播方式显然很难让彝族古歌有效传承发展,必须传承力量、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等方面寻求突破。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保障不力,传承经费不足

彝族古歌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协作努力,需要民众自觉提高传承彝族古歌、保护彝族古歌、开发利用彝族古歌的观念和意识。而所有协作的基础来自于政府部门持续有力的保障和支持。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费保障始终是弘扬传统文化“老大难”问题,在彝族古歌的数字化传承与开发利用中,同样存在保障跟不上,传承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地区传承人经费不能及时到位,而大部分地区没有彝族古歌传承保护经费。彝族古歌的收集、整理、保护与传承只能依靠民族古籍整理部门具体实施,如在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时,将彝族古歌收入其口传文献部分,翻译研究、出版等经费则依靠专家学者申报科研项目。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歌传承传播工作从普查到挖掘,从培训到整理,从保护到开发利用,都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作为支撑,特别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数字化传承、传播难题,更需要大量物力保障和资金支持。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后继乏力,专业人才匮乏

彝族古歌受众群体越来越小,传播空间逐渐萎缩。彝族古歌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影响力,而年轻一代大多对其不了解、不熟悉,更谈不上热爱、保护和传承。受外界主流文化和彝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部分地区青年一代或者异地求学、或者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儿童留守广大农村,造成了彝族古歌传承后继乏力、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现象。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歌数字化传承、传播,除了依赖传统的口耳相传,更需要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这就需要更加熟悉新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受彝族古歌传承后继乏力影响,彝族古歌的传承人年纪普遍偏大,他们倾向于依赖以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进行传承传播,数字化的传承传播仅局限与少量的网络新媒体视频直播或者展播。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限于自身技术、知识素养等因素,大部分彝族古歌传承者对数字化传播手段不甚了解,因而忽略了对新媒体的运用,彝族古歌数字化传承、传播技术也出现相应的断层。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创新不力,产业程度不高

彝族古歌主要根植于民间,发端于民间,同时亦发展于民间,但由于社会化浪潮的冲击和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多数彝族古歌已经不具备经常性、长期性展示的生态环境。在演绎与再创作、传承传播等方面,也缺乏推陈出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时代精品。彝族古歌的传承、传播几乎停滞于收集整理、翻译出版的“保存”状态,尚未形成数字化发展趋势,创新力不足,鲜有数字化开发利用的尝试性探索,尚未形成真正的市场和产业。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古歌数字化传承与开发利用探索

(一)健全彝族古歌传承体系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在于文明赓续,在于文化传承,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传承人”。在彝族古歌的传承、传播体系中,传承人是承接历史、启示后人的关键,而彝族古歌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急需拓展渠道、健全机制、培养人才,从而健全彝族古歌的传承体系。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丰富彝族古歌传承方式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运用是最好的传播方式,只有在用的方式上下功夫,“古歌”才会历久弥新、越用越活。彝族古歌传统运用场景主要在婚嫁、丧葬或交友等特定场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彝族古歌的传播。在大数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彝族古歌的开发利用方式,创新传承理念,拓展传播渠道,从而激发彝族古歌的现代传播活力。如双语教学可将“在天地之间,有知识的受尊重”、“所有聪明人,都注重品德”、“青草易逢春,光阴易流逝”等《论知识》[2]302-303注重教化世人的古歌,寓教于“乐”,拓展彝族古歌传承、运用方式。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健全彝族古歌传承机制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健全的制度是文化传承的有力保障。彝族古歌传统的传承方式依靠口传心授,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传习方法、撰写培训教材、整合传承机构,在制度的框架内开展彝族古歌的传承与传播,规范机构运作,保障经费投入,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的制度体系。在机构方面,可以整合各地民族部门的古籍办(所)、民语办或研究所、文产办等管理、研究单位,通过民族古籍普查、民间传统音乐调查等活动激活彝族古歌的传承积极性。在经费投入方面,可以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或其他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在彝族古歌收集、整理与传承方面的投入力度。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培养彝族古歌传承人才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传承者。没有人才的接续,文化就会断层,甚而消亡。彝族古歌因其传播途径单一、传承方式相对保守而逐渐被社会潮流“磨损”,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危机。在传承层面,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着力人才梯队建设,破解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着力人才培训,提升传承人自媒体时代数字化传播能力,增强其传承传播、收集整理、研究利用的能力。着力强化文化自信,增强彝族古歌传承者的兴趣爱好和奉献意识,鼓励民间歌师、摩史或爱好者、研究者自发传播彝族古歌。如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贵州彝族古歌表演人才培养”,该项目为彝族古歌传承人培养开展新的探索,让彝族古歌文化艺术在传承中“活”起来[9]。在客观方面,需要通过征集、培训等方式,拓展就业创收渠道,合理增加传承人收入,毕竟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将彝族古歌更好地传承下去。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开展翻译研究与整理出版

彝族古歌发端于历史长河,既有文化的广度,更有历史的厚度。其内容包罗万象,赞颂自由平等,演绎人生百态,传唱天地起源,是珍贵的人类发展研究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翻译整理方面,出版成果丰硕。如王继超、陈光明主编的《彝族古歌》,按彝族传统文学分类编为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曲谷、走谷、初初候·阿买恳、陆外、恳洪、舍咪、细沓把等九个部分,是迄今分类最规范、内容涵盖最广、规模最大的彝族古歌专辑。此外,还有区域性的彝族古歌集成,全面反映了某个地区彝族传统文化。如《盘县彝族古歌》收录分布在现盘州市(原盘县)域内彝族古歌中的“古民歌、婚仪歌(酒令歌)、丧祭歌”[10],为区域彝族古歌数字化开发、分类研究提供了蓝本。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歌翻译研究、整理出版成果主要为单行的叙事长诗,诸如《阿嫫妮惹》《阿诗玛》《爱佐与爱莎》等。在内容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彝族古歌的哲学、文学、艺术探讨,如《彝族古歌的朴素哲学思想初探》(田光辉,1991)⑩、《解读彝族古歌妈妈的女儿》(易向红,2015)⑪等。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资料及调查研究均表明,彝族古歌以口传文献、纸质文献等形式,广泛存在于彝族社会中,每年都收录大量口传文献资料。据笔者调查了解,仅毕节市辖各县区收录各类口传说唱类文献资料,平均每年能够新增100条以上。大量散存在毕摩、歌师、摩史、收藏爱好者手中的文献类叙事古歌,均未能得到收集整理和翻译研究,且每年以可怕的速度散佚。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此可见,彝族古歌的翻译研究、整理出版的前景还很广阔。在翻译整理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彝族古歌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彝族社会发展史,能够为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充分有力的支撑。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建立彝族古歌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是彝族古歌数字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也是大数据时代对彝族古歌进行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立一套彝族古歌数据库检索系统是当前传承、传播彝族古歌,推动彝族古歌数字化进程的首要任务。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海量的彝族传统歌曲为建立彝族古歌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撑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得益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浩如烟海的彝族文献中大量的彝族古歌得以传承。通过几代人的不断翻译、整理,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彝族古歌整理研究成果。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彝族古歌》《阿嫫妮惹》《勒俄特依》《盘县彝族古歌》等,为彝族古歌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原始素材,对这些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采集录入数据库,既为彝族古歌数据库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又必然地推动着彝族古歌集成数字化进程。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古歌收集整理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地收集整理为彝族古歌数据库建设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当前收集整理的彝族古歌,主要是彝族社会中普遍存在、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在西南广大彝族地区中还存在着大量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歌曲,尚未进行收集、整理。如仅在2018年大方县民族古籍整理所就采用录音的方式收集整理了300余条彝族民间传统歌曲。这些作品的收集整理,为不断丰富、壮大、更新彝族古歌数据库注入了新的活力。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查询与检索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询与检索应用为彝族古歌数字化开发利用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途径,查询和检索是数据库的基础功能,为研究者提供搜索、分析、比较研究等服务。有大数据支撑的彝族古歌数据库,能为彝学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彝族文化史料,极大的方便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查询、检索资料,为彝族古歌的数字化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探索方向。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彝族古歌》全书100余万字,广泛涉及彝族的起源、祭祀、祈福、爱情、婚嫁、丧葬、生活环境等内容,查阅、阅读、传播、交流都比较困难。而彝族古歌数据库的建设,不但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能够突破彝族古歌原有的的静态传播途径,提供丰富的声、像等信息,让彝族古歌动态研究、交流更加方便快捷。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建立彝族古歌专题网站

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网络宣传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其宣传速度和广度目前无可替代,受众投放精准度也毋庸置疑。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彝族古歌,建立专门网站以利用网络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性来推广、宣传彝族古歌势在必行。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有且只有彝族人网、中国彝族网两个专门传播彝族文化的网站可供访问,可以查询到部分彝族古歌传承、研究情况,但运用数字化技术传承、传播、交流彝族古歌的专题网站尚未开发上线。虽然在其他媒体网站上存在一些粉丝、流量较大的主播,但传播的主要是热点或者精品内容,不具备系统的查阅、教学、传承、传播和交流的功能。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可由专门机构或有彝族文化网站建设经验的专门人才牵头负责注册备案彝族古歌专用域名、配置专用机房、根据彝族古歌的特性,引入彝族古歌数据库作为支撑,专门设计以供查阅、教学、交流的图文并茂、影音互证的专题网站,从而聚拢分散在各自媒体平台热衷彝族古歌的“粉丝”,形成强大的宣传队伍,规范有序地推广、传播彝族古歌,从而让古歌传承更具活力。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创新彝族古歌开发利用“业态”

彝族古歌,亦诗亦歌。经过不断传承与演绎,在历史长河中随意取一曲,都能展现彝族文化的历史魅力。合理开发利用是永葆文化活力的有效途径,彝族古歌的数字化传承传播也应当创新思路,结合实际加以创新、提炼、演绎,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和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古为今用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为今用,赋予彝族古歌新的活力,流传下来的古歌都是经过历史淬炼的精品,搬上舞台就是剧目,“拿来”就可以开发利用。如《彝族古歌》收录的《开天辟地》[2]3-191篇,描绘了万物方生、天地始成、日月放光的初始世界,“远古的时候,宇宙锁自开,沧海把天铺,沧海把地盖。第一重苍天,出现的时候,六仙灵来修,八巧手来理,拉天穹金线,揭青幕赤幕,上面织苍穹……”⑫,俨然就是一部完整的剧目,可以稍加修饰,搬上舞台就是一幕“开天辟地”的大戏。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省凉山州的《阿嫫妮惹》、云南省石林县的《阿诗玛》、贵州省黔西南州的《阿妹戚托》、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撮泰吉》都是彝族古歌创新运用的典型代表,亦歌亦舞,塑造了一批古为今用、赋予彝族古歌新活力的典型案例。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与时俱进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时俱进,创新彝族古歌传承方式,在大数据时代,所有供需行为都会被转写为“数字”。搜索引擎会智能整理关于“彝族古歌”的相关检索,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能够根据个人好恶通过精密算法锁定彝族古歌并精准投放给广大爱好者。这些新的传承、传播方式直接或间接衍生新的表现形式,“曲谷”可以在网上表情达意,彰显传统文化的婚嫁、祈福、祭祀仪式也被搬上了荧屏,一首《哭嫁歌》可以有上千种版本在线上展演、展播和交流研讨。这种传承方式既满足年轻一代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满足其文化传承的自觉。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开发利用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发利用,打造彝族古歌时代高地,彝族古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有必要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利用和推陈出新,打破彝族精品文献翻译整理之后“压箱底”的窘境,注入符合群众需求的新时代精神,打造彝族古歌时代高地,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推动彝族古歌“进校园”,将彝族古歌与民族舞蹈结合,利用特色课间操、民族文化课堂等方式,如贵州大方将《乌蒙欢歌》引入校园课间操,培育彝族古歌开发利用精神高地。推动彝族古歌“上舞台”,四川省会东县一位小学教师自学彝文,记录古歌500余首,成立歌舞文化社团,创作、演绎新时代彝族古歌,用活彝族古歌成就一支宣传队。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推动彝族古歌为乡村振兴“代言”,因《阿妹戚托》故而有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阿妹戚托小镇”⑬。因为彝族古歌传承良好,贵州威宁荣获“中国彝族古歌之乡”美誉。没有精品支撑的民族乡村,如同缺精少魂的工艺品,空有其形。在未来乡村振兴中,彝族古歌还能起到藏精贮魂、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富集属于彝族古歌的时代高地。ahd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注释:
①《雪娥传说》又名《雪娥养雀的故事》,是一部口头流传于云南,讲述雪娥与饲养的小雀引导人们“斗地主”、争取幸福生活的故事。
②《爱佐与爱莎》集中反映彝族宇宙观的创世史诗,叙述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起源。由师有福、师霄收集整理出版。
③《蒙化调》是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古歌传唱方式,反映婚丧嫁娶、造房起屋、生产劳作、表情达意等题材,由“调子客”领唱,以蒙化调演唱的方式来传承文化、知识和技能等等,具有启蒙、传承和教化之意。
④《左脚调》与《左脚舞》是配套的歌舞表现形式,也可单独演唱,主要内容有叙事歌、悲歌、情歌、颂歌、酒歌等。而《左脚舞》是彝族的传统舞蹈,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云南牟定等地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⑤ 2019年5月2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向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并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函,因该县彝族古歌曲风古朴、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流布广泛,既有彝族布摩传承,也有民间歌师诵唱,既有文献记载,也有口头传承,流传于彝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价值,故而决定命名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中国彝族古歌之乡”,并同意建立“中国彝族古歌·‘阿西里西’文化研究基地”其中,久负盛名的《阿里西里》,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十大民歌之一。
⑥《阿嫫妮惹》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内容丰富,语言细腻,情节跌宕起伏,主要流传于四川凉山、云南丽江等彝区,以诗的形式传唱彝族女性婚嫁歌。
⑦《阿依阿芝》为是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中经常演唱的一首哭嫁歌,主要流传于四川凉山彝区,属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⑧流传于盘县彝族地区的古民歌《捎话给情郎》。
⑨额索,彝族历史上笃慕时代著名歌师,相传创立了“诺讴”“恳洪”“恳咪”“细沓把”“摩久”等古歌歌种和仪式。
⑩该文是田光辉发表在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上。
⑪该文是易向红发表在2015年第4期上。
⑫《开天辟地》一篇认为彝族先民开辟了“九重天地”,每开启一重天地,对“天地间”的创造者、掌管者、居住地都有详细的描述,或为彝族先民的九个历史时期。
⑬阿妹戚托,彝语音译,意为姑娘出嫁时的歌舞,流传于贵州西南部彝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小镇是集搬迁安置和景区为一体打造的易地扶贫安置示范点,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因《阿妹戚托》而得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作者:吴勰,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胡建设,贵州省大方县兴隆苗族乡人民政府。
原载:《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2期;文稿来源:参考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