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民族节日、传统的发明与民族认同之关系研究

作者:李永祥 发布时间:2021-04-25 原出处:彝韵天地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族群、族群性与民族认同

族群性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具有多种概念,如族群、民族、种族、族群性、国家、民族主义等。族群(ethnic group)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民族关系与认同中的一个基本术语,它是指共享着相同血统和相同文化特征,如语言、饮食、服饰和习俗的人类群体,这些相同的血统和文化特征又与其他族群相区别。(Harrell1996)同一族群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文化完全相同的社会里,共享着一种不变的、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Keyes 1996)西方学者在讨论族群(ethnicgroup)和民族(nation)的时候,就认为他们是相同社会里共享血缘的人类群体,人们共享着世代相传下来的共同文化,特别是相同的语言。在Barth(1969)那里,族群性与文化的关系讨论得特别细致。他认为,区别于族群的文化意义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明显的符号和标志,即以外表的区别特征来展示族群性,如服饰、语言、房屋建筑、生活方式等;其二是根本的价值定位,即判断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这些道德准则可以自我判断,也可以判断他人。但其所显示出的文化意义决定了人的族群归属和认同。从 Barth 的论述可看出,区别于族群的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是可视的和表面的,而第二部分则是深层的,是判断与被判断的价值标准。当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互相交流时,很容易从第一个特征看出他们之间的区别。然而,当区别涉及深层的价值体系时,则要通过第二部分才能表现出来。与 Barth 不同,Spicer(1971)在研究族群时,认为族群性是一个认同系统,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语言交流,其次是共享的道德价值, 第三是实现族内政策的目标和政治组织。三个组成部分均需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否则认同系统将不成立。 Spicer 很显然考虑到了政治的因素,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同 Leach(1954)所认为的那样,族群性是在权力对抗中形成的。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的民族定义上接受了斯大林的“四个共同”理论,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认为把上述的任何一个特征单独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都是不够的。如果这些特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民族定义的理解是不同的。郝瑞认为,中国地方上的族群常常是民族的支系,他们或许具有特殊的地方制度,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就是说,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因此,族群、其邻居和国家三者对某一群体的族属无论达成统一认识或是出现争议,这一群体通常指的都是一个民族在某一地方的支系。现实中的族群,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的集合体,其界定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依据其内部共同的世系和共享的文化,更多的是依据其外部与其他族群的关系和与国家的关系。换言之,族群是指民族的支系,而民族则是一个国家语境中的政治和经济共同体。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国家通常情况下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在世界上是较少的,这种情况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更是如此。国家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特别重要,不同的国家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关系,以便达到共同的发展、繁荣和平等。如果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构成的话,那么,国家还要特别地想到主体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便达到社会的和谐。中国、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就是如此。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族群性(Ethnicity)在英文中是指共享文化传统的社会群体。在人类学中, 它指的是属于相同的社会、共享着相同的文化,特别相同的语言的人们。(Keyes1996)。换言之,族群性就是人类群体之间的本质区别。Eriksen(1993)认为,族群性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一个社会群体与别的群体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时, 认为自己的群体在文化上与别的群体有着明显区别的社会特征。当不同的文化特点在日常交往中显示出族群区别时,社会交往关系中就渗入了民族的意义。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当今的研究状况来看,族群性共享着相同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语言的观点, 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族群认同或者民族认同表现出的是人类群体之间的区别,即族内人与族外人,“我们”与“他们”的区别。族群认同也可以考虑为个体怎样成为特殊群体中的一员。族群认同可以是一种民族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可以在冲突中表现出来,还可以在友谊和文化特征中表现出来。人们认同自己的民族,是因为他们排外性(与别的民族)和内部一致性(在相同的族群之内) 的特点决定的。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民族节日与传统的发明

民族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有特定含义。在人类学界,传统指的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连续性,是一个民族的内部成员共享的和集体拥有的,其模式至少是三代人传承下来的。因此,民族传统节日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它与今天创造和发明的节日有着较大的区别。然后, 民族节日中也有很多的现代人根据市场和文化需求而创造和发明的,这些节日在理论上被称之为“传统的发明”。 人类学家认为,传统可以为现实的需要而被发明和建构,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发明传统。一些传统是固有的,一些传统是被发明出来的,一些传统是消失了之后又被再次建构出来的,但这些都可以被称之为传统,或者被正式地确立为传统,一段时间之后变成了真正的传统。传统的发明不仅普遍,而且参与人员很多,包括政府官员、学者、商人、自由职业者和本族成员。传统的发明过程有的很漫长,如数十年;有的则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如一两个月。尽管人们发明和建构传统的目的不同,但都是为当代现实服务。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政府发明的节日,在多年之后也将成为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尽管节日本身并不是传承下来的,但是,民族文化的很多内容却已经融入其中,各民族人民在节日中也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因此,民族节日其实对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下文中笔者所列举的几个节日都属于发明的节日,但这些节日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并且受到各民族的欢迎。在很多场合中,这些节日在地方经济和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一个民族的传统变成一个地区的传统,或许就是借民族文化发明民族节日的原因。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民族节日的发明与群体互动

民族节日中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交流互动和民族认同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因此,民族节日不一定完全为了经济收入,很多的民族成员都是带着怡悦的心情来参加民族节日活动的,经营者中的大多数甚至不是本民族的成员,但那些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蹈者,如彝族火把节、烟盒舞文化节等节日中的舞蹈者则大部分是彝族人。因此,舞蹈对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加强和民族认同感的展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例举滇南彝族烟盒舞文化节、傣族花街节和拉祜族文化节来说明。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杨武烟盒舞文化节 

扬武镇于 2005 年 11 月 26—27 日成功举办了首届扬武民间烟盒文化节和首次中国彝族民间烟盒舞学术讨论会,这一活动是在庆祝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 25 周年暨首届聂耳母亲节之际举办的。烟盒舞文化节自从第一届以来,到 2016 年已经举办了 12 届。为什么要举办烟盒舞文化节呢?这还要从烟盒舞的传统文化意义上说起。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烟盒舞是云南南部彝族尼苏人最为喜爱的民间舞蹈,它分为两大派系,即以新平、元江、峨山等县为代表的“新平型烟盒舞”和以石屏、建水、个旧、开远、通海等县为代表的“石屏型烟盒舞”。前者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彝族传统舞蹈的特点,如每个调子都有彝语名称,都有传统的伴奏音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小等。后者在保留了烟盒舞核心(三步弦)的同时,融入了很多的外来文化元素,在舞蹈演变过程中发展较快。石屏烟盒舞由于山区和坝区的环境特点分为山派和海派,从舞蹈特点上又分为正弦和杂弦。不同地区的烟盒舞都有 72 调的传说,72 调是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产物,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烟盒舞的基本步法是三步弦。石屏县的烟盒舞传承人还有“老手不老手,三步来走走”的说法,表明三步弦在烟盒舞中的重要意义。新平县扬武镇的烟盒舞彝语名称为“扎拉朵比”,意思是“跳团团转的舞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开远、绿春以及玉溪通海等市县的彝族直接用汉语称“烟盒舞”。烟盒舞在其他彝族聚居区被称之为“跳乐”“跳弦”“跳乐作”“打歌”“踏歌”“跳鼓”(即“则比”)等,烟盒舞的名称与该舞蹈的道具有关。跳烟盒舞时男子弹奏乐器,女子双手持两个烟盒,用中指弹两个烟盒底部使之发出“嗒嗒”的节奏声, 随弦师的节奏跳舞。烟盒舞广泛流传于滇南地区,但不同地区的烟盒舞有不同的特点。如新平、元江等县的烟盒舞围圈而跳,伴奏乐器有四弦、三弦和牛角二胡;石屏、建水一带的烟盒舞,有的两个人跳,有的多人跳,有的围圈,伴奏乐器只有四弦。建水、石屏的烟盒舞不仅分山派和海派,两地跳法也有区别, 石屏只跳不唱,建水又跳又唱。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烟盒舞文化,加强民族自信心,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扬武镇政府于 2005 年举办首届烟盒舞节,这是一个创造和发明的节日。但是,如同人类学家所认为的一样,在 12 年之后,烟盒舞文化节已成为扬武彝族人民的节日。烟盒舞文化节包括开幕式、民间烟盒舞比赛、地方民间工艺展示、土特名特产品展销、食品一条街等。他们还成功申请了“扬武烟盒舞之乡 + 图案”的商标,成立了烟盒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排练了 5 个主打的烟盒舞节目,包括《红色针线包》、塞哩噜舞《金雀银雀飞起来》、创世鼓舞《笃慕罗思则》、胜利鼓舞《鲁奎鲁克》、太平鼓舞《阿倮则尼》等。这些活动促进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烟盒舞文化节也带动了乐器业的发展。乐器制作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只有很少的人会做,在扬武,做乐器的人家有 3—4 家。他们制作三弦、牛角二胡和月琴,购买者除了本地人之外,还有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扬武镇的民间艺人还发行了很多与烟盒舞有关的VCD、DVD 影碟,新平、峨山、元江、石屏、建水等都有很多商人前来批发,绝大部分的 VCD、DVD 都是通过民间的影像制作坊发行的。民间 VCD、DVD 受到当地彝族人民的欢迎,由于有家人或者熟人跳舞的影像,人们都喜欢看。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多民族都到扬武参加民族节日,其中,彝族还有不同的支系参与,如尼苏、三苏、车苏、纳苏等。除了彝族之外,还有哈尼族、拉祜族、傣族、回族等, 当然,最多的还是汉族,他们在扬武集镇上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各民族的互动和交流极大地发展了当地的文化和商业,为当地社会和谐建设做出了贡献。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新平傣族花街节

新平县的傣族花街节分为戛洒和漠沙两个部分,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举办过花街节,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节日失传了,后来一些地方精英恢复了傣族花街节。戛洒花街节 2003 年首次恢复,镇政府从省城里请来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策划,首届花街节全部由公司进行市场运作,政府不付费,门票收入也归公司。公司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把广告做到了玉溪和昆明,很多人从昆明和玉溪到戛洒参加花街节,加上与新平相邻的双柏、镇沅等县以及新平县境内各个乡镇各民族人民都到戛洒赶花街,花街节成为民族文化的聚焦地。花街节的活动内容包括了傣族民间舞蹈、傣族民间工艺表演展示、陀螺比赛等,晚上还有彝族特色的篝火晚会。此外,傣族的传统榨糖、纺织、染织、染齿、编织等集中在一起,让游客参观,很多傣族出售他们自制的服饰等纺织品。傣族民间歌舞和小品表演中使用的语言是傣语,让游客感到很有民族特色。花街节期间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到会,显示出县委、县政府对于旅游开发的重视。花街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的一个属牛日(阳历的 3 月初)。地方政府和商人都认为民间的节日时间与中国目前的假期不一致,因为那时城市人都在上班,没有人来玩,所以将节日改在春节之后的初三至初五进行,以便迎合城市的旅游者。花街节的举办日期改变之后就一直沿传下来。节日地点都固定在戛洒镇大槟榔园生态村,那里已经成为戛洒镇旅游的重点开发村寨。槟榔园有一个舞蹈队,招收了 20 多个傣族青年,年龄在 16—24 岁,平均年龄为 17 岁左右。舞蹈队的人员中大多来自槟榔园村,其余人员从新平县的傣族村寨中招来。后来的花街节不再由公司策划,而是由当地政府自行举办。每年的花街节一直持续到现在,成为各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漠沙镇的花街节通常也是漠沙镇人民政府主办,一般都设有开幕式、闭幕式、大型原生态歌舞实景演出、傣族服饰展示、傣族民间舞蹈表演、傣族宗教和婚姻习俗展示、傣族纺织(织布机和染织)展示、傣族民间小调比赛、爬槟榔树比赛、拿黄鳝比赛、打陀螺比赛、傣族形象大使选拔赛、傣族服饰团体赛等, 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当地和邻近县、乡(镇)的各民族村民。节日中除了展示当地傣族的服装之外,还展示了新平县境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服装,如彝、哈尼、拉祜等民族的服装。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演出人员全部为当地村民,不同地区的傣族服饰展示让所有参加节日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傣雅、傣洒、傣卡、傣勒、傣仲、傣折角等支系的服饰都不相同,同一支系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时代、不同宗教文化含义的服饰也各具特点,使人感到傣族服饰文化博大精深, 象征意义极为丰富。与此同时,新平县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歌舞也同时展现出来,彝、哈尼、拉祜等民族服饰和欢快的歌舞让游客、来宾和专家学者感到真正进入了民族服饰的海洋。此外,还有傣雅沐浴、照电筒、唱情歌、吃秧箩饭、结婚、生育、祭祀等反映傣雅古老婚恋习俗和宗教活动的场景。傣族纺织展示是服饰节的重要内容。傣雅织布机有 5 种:大织布机 3 种,一种织白布,一种织花布,一种织红布;小织布机有两种,两种结构相似,都是织花布。绕线机大同小异,但有的古老些,有的做了些改变。所有活动围绕着傣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由于参加者都是当地村民,这些活动深受当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拉祜族文化节

新平县水塘镇的第一届拉祜文化节于 2003 年 3 月 18 日在旧哈村委会举办, 这是当地村民委员会自办的节日,他们请来了县文工团的演员进行表演,地方上自编了一些苦聪人的舞蹈,民间艺人跳了三弦,水塘镇夕阳红艺术团也参加了演出。村民委员会办了 20 多桌宴席招待各路来宾。参加拉祜文化节的总人数有 4000 人左右,以商业为主,兼有文艺和体育(打陀螺)活动。到 2016 年,水塘镇已经举办了 14 届拉祜文化节。随着拉祜文化节的不断发展,节日期间的活动也从单纯的民族歌舞和服饰展示,转变为多民族的节日活动。虽然节日主题仍然是“快乐拉祜,和谐水塘”,但是,节日的内容增加了傣族文化的元素, 如傣族刺绣、纺线、秧箩饭、捉鱼等,还有当地彝族特色的山歌对唱、陀螺比赛等。活动结束之时还进行“汤锅大王”的评比活动。拉祜文化节吸引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员参与,还将各民族文化融合到节日中,不同民族在观看和体验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找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活动内容。重视民族的互动是该节日的特点。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民族节日与民族认同之关系探讨

节日中的民族认同包括了广泛的内容,一个特定地区的民族节日,无论是民间的还是官办的,都具有民族认同的意义。民族认同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有的与民族节日有关,有的与文化展现有关,有的与商业贸易有关,有的则与社会交往和娱乐方式有关。本文中所讨论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民族节日的社会交往和娱乐方式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笔者认为,民族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认同方式是社会交往和娱乐。虽然上述节日大多是政府主导的,但是,民族之间的交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彝族烟盒舞文化节、傣族花街节、拉祜文化节中的社会交往方式主要是民间的,节日只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而各民族的交往则是在各种场域中实现的。娱乐方式更是如此,节日中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体进行山歌对唱,从中体现出民族文化中的交往和娱乐方式。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民族节日的举办是政府协调各种民族关系的结果。如同一些人类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在族群共同的利益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以节日为基础的民族认同中更是如此。国家可以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利益协调,可以在资源上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也可以在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扮演重要角色。在政府组织的节日中,虽然由傣族、彝族等民族决定,但是,节日内容则可以通过政府添加。另外,在一个特定的地区之内,政府在发明并举办一个民族的节日的同时,也会考虑为其他民族发明和举办节日。新平作为一个彝族傣族自治县, 政府就考虑到了彝族和傣族的关系,并分别为彝族和傣族打造节日。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上述节日中的族群认同也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云南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社会。多元和复合社会中不同群体的交往是族群认同的基础,不同民族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往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复合社会中那些共享着相同血统和文化特质如语言、饮食、服饰和习俗的人类群体, 即“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区别意味着族群边界的建立。边界主义的理论认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差别在于界限——即边界,并且这种边界是社会性的,而非地域性的(尽管有一点),即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交往时所保持的自己的族群认同,其标准是族群内部的成员身份和外部的排他性,族群连续性的本质就是边界的保持和持续。虽然有人在交往中跨越了边界,但作为不同的群体成员,它们之间的边界却一直保留着。而文化的差异是人类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族群的边界既是社会性的又是文化性的,族群边界的保持是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结果, 虽然在交流中有人跨越了界线,但族群之间的边界仍然保持着。族群认同就是说明族群交流有时候会跨越边界,如贸易、休闲、艺术活动等,但即使如此, 边界还是存在的。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结 :笔者认为,民族节日的举办(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发明的)能够为民族认同的展现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场域,民族节日还是各种商业活动的场所,为发展民族经济做出贡献。同时,民族群体的交流和认同能够通过民族节日而得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各民族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而民族节日的举办, 民族成员的认同能够实现这一需求,这是传统民族节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在。YX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李永祥,彝族,1964年9月出生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哀牢山区彝家山寨。2005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从师著名人类学家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获人类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社科院灾害研究中心主任。在西方受到了严格的学科训练,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回国后,又把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开展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在灾害人类学的领域中具有一定的贡献。在近5年内,公开发表学术专著3部,合著1部,主编学术著作3部。在国家一级二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民族研究》发表9篇,有一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英语和日语论文5篇,发表其他论文50多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云南民族地区防灾减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批准号11XSH018),教育部重大项目“灾害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批准号W8113201),省院合作(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项目“云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批准号YASS-ZD2013-1)等;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获得者、云岭文化名家、云岭学者、政协云南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原载:云南彝学学会 彝韵天地。
审核:黄宇东;编辑:马志钱,李霞。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