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滇中彝族纳苏民间丧仪调查民俗志报告

作者:​黄龙光 发布时间:2022-05-22 原出处:​《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 点赞+(

​摘要:滇中彝族纳苏人传统的祖灵崇拜,完整地体现在其民间丧仪上,主要有报丧、停尸、守灵、叩请执事、家祭、堂祭、出殡、下葬、扶山等几个过程,仪式仪轨复杂繁 琐.考察这些仪式,可以发现,由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加上邻近汉族文化的影响,当地彝族民间丧仪已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出现了明显的汉儒丧礼痕迹。
关键词:彝族纳苏人;丧仪;彝汉互融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滇中彝族纳苏人认为,不论何故,客死他乡不好,因死不得其所,后人不能接气,得不到福禄。即使在家亡故,咽气前也须由亲人在旁陪护,这样死者才会走得安心。很多老人自己也很看重这一点,一是他(她)本人不愿孤单死在外面陌生的地方,怕自己的魂灵找不到回归祖界之路,二是这样不仅后人接不到气,给他们带来福禄,反而后代须做很多仪式禳解,怕拖累他们。[①]所以,凡老人病重,亲朋邻里晚上就会去看望、守护,主家准备宵夜招待。一般少有留宿的,深夜各回各家。次日晚,只要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人们会接着来直到老人康复或去世。彝族纳苏人信仰中祖灵崇拜是核心内容,故其民间丧仪繁琐复杂,有着一整套体系化的仪轨。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报丧

包括村内和村外报丧。一旦老人去世,先鸣火药枪、燃放鞭炮,在死者家门头挂a55Na33Zu33[②],表示家里有“白事”。通知本村同族邻里,听到枪炮声,人们即停止农活回村去帮助料理。死者垫过的草席要拿到村头焚烧,称作“rO33tChW21tshu55”,意为“烧旧草席”。燃烧时不放鞭炮,它是村落地域范围的报丧信号。凡经过村头的人,见烧草席便知村里有人亡故。由于村落依然属传统的熟人社会,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可判断是谁家老人去世了。据当地人说,草席还有占卜的功能。如草席顺利全部烧完燃尽,预示着村里不会有人接着亡故;如草席烧不干净,则为凶兆,接下来可能还有人“要走”。家族长辈即主丧与“总理”[③]等请毕摩测算发丧日后,迅即派出报丧小组奔赴各地报丧。报丧人一般指派中青年来担任,每两人一组,有时因顺路或同一方向,一个小组可能要跑两三个地方去报丧。报丧人的行头,一般戴本地编制的旧斗笠,禁穿新衣服,手持拐棍,一路行色匆匆。他们一般在最后一家吃饭,届时要向死者亲戚清楚告知死者去世时间、祭奠以及出殡时间。旧时,死者若是女性长者,报丧人要持死者生前婚嫁时娘家陪嫁物,如耳环、手镯、银链之一到其母舅家报丧。舅舅家接唁后,视此为姑老太最后一次“回家”,即杀鸡款待报丧者。吃饭席间为死者留一空位,放置碗筷,同时焚香敬酒夹菜,以悼亡灵。现因通讯发达,观念也有改变,年青人当家的也多了。有的亲戚家路途遥远,得知老人病重可能危险时,就会主动告知届时报丧用电话就行了。“这次是通过电话通知的,我估计有近十多家至二十多家。亲自跑的有到黑腻的、朵迭村一组、煤矿、瓦哨宗一组、富良棚一组等跑了十来家,因为方向顺嘛,在该区域范围内你就必须统统告诉死讯,加上本村一家共六家吧”。[④]但那些家中依然由老人当家的,及重要的亲戚如“si33tCh33”[⑤]家,则一定要亲自面对面去通知,一是尊重死者,一是突出“si33tCh33”亲属的重要地位。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停尸

彝族过去一般不在室内停尸祭奠,临时在房子外空旷处用松、柏等搭建青棚,然后将穿好寿衣的死者尸体抬出,放置在棚内搭好的台子上祭奠。现在老人离去,基本都在家里堂屋停尸祭奠。老人亡故后,即派死者至亲(一般为兄弟或儿子等)到村中龙潭处,象征性往出水处放些硬币“买新水”,用青嫩柏枝叶煨水,由本家族主丧人为死者剃发、洗尸。当地人说,老人辛劳一生,要让他(她)干干净净地走。彝族毕摩认为,如不用香水给死者洗身,亡灵到祖界时不会被收留,成为游魂常回来作祟后代。在当地人的观念中,人老死去是正常、自然的,人死意味着离开生人的世界,但却是走向祖界“那边”生活的开始。所以,正如人出生时要洗身来到世上一样,人死赴祖界也要洗尸净身,以开始另一种生活。“新水”、青嫩柏枝叶象征着新生、生命。洗完,仍由主丧人为死者穿衣入殓,在棺内放入棉被后置入尸体,按“头顶三片瓦,脚踏五尺地”习俗,头顶处置三片瓦,足下置半块土基,表示为死者“建房”。口中放一块银,俗称“含口银”,并在棺材下面点一盏七星灯[⑥]以续命。棺材放置在堂屋正中间,其下以两条死者生前用过的长凳横撑着。棺材大头朝外,小头朝后山墙,即死者在棺内脚朝外头朝内平躺,据说这是为了让死者如生前一样起来吃喝饮食,正面享受香牲祭奠。停尸完毕,就要搭扎布置灵台,意为死者搭建过渡房子。关于灵台的设置,我们可从花鼓歌中简单地勾画:“一进堂屋四角方,堂屋中间有棺材,金山银山摆中间,金童玉女守孝台”。堂屋棺材正面,离天井近一张桌子远,除了左右两侧要留着空间做道让人通行外,整个与天井接近的这一面都要用竹篾条、青松柏枝叶、金银等五彩各色纸张扎搭灵台,正中只露出有“寿”字的棺材正面。正上方粘贴“过海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都由当地民间画师裱画,拿起笔来就能画就,八仙各个手持法宝,腾云驾雾,栩栩如生。灵台绘制过海八仙,意寓由八仙来接死者成仙升天。还有“摇钱树”[⑦]、“金童玉女”[⑧]、“金山银山”、“白鹤”等。经济条件好的也有彩扎白马的,如真马般大,有的还会扎些牛羊等,意为让死者在祖界象阳间一样生活。据说过去还有素纸管琴,要整整扎上一个月才能扎好,其上绘有十二生肖。还有一盏走马灯(纸灯),会团团转。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记载恒氏“创业兴家”的过程为:“靠松树创天,靠柏树创地,有鸿来兴土,有雁来兴地。”人死停尸要用竹片和柏枝叶搭灵台,象征着出殡亡灵上路之前的“房屋”。整个灵台由绿色装点,青嫩松柏郁郁葱葱,富有生命力。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较大的彝村,民间传统搭建灵台的习俗略有改变,开始出现专门的职业化趋势。当地街子上就有两家汉人开的店,专门制售灵台、“摇钱树”、“金童玉女”、“金山银山”、“白鹤”等纸扎白事用品。因职业化制作,其制作技术和服务水平都堪称一流。“八仙过海”等画像甚至有电脑制作的痕迹。一套包括八仙、“福禄钱[⑨]”、金童玉女、金山银山的灵台一共360元,店家还负责上门安装。“过去嘛,要到山上去砍松柏枝叶,满世界到处找竹篾。现在这一套共花了360块,这个八仙画得很好看,挺划算的。他们来上门安装的,一下子就弄好了。到时候撤掉也快,很方便。”[⑩]棺材前面摆一张四方桌,上面摆着死者10-12寸大小的遗像。前面再供一升米、猪头、蒸糕、茶酒、果品及香烛等。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守灵

“守灵”,实为汉语表述。彝语为“xo55bA21”,意为“帮忙守夜”,人们往往简单地说“到丧家去玩”。“xo55bA21”习俗,在彝族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它是彝族民间群体凝聚力和社会关系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彝族民间最富人情味和最具人道的传统习俗之一。凡家里老人病重,亲朋邻里等就会来家里帮忙守夜,而主家则提供宵夜。真正意义上的守灵,从死者亡故当晚开始一直到第三天出殡后的满一个月左右,从白天到夜晚均有村中亲友、邻里来丧家陪伴、安慰孝子等,兄弟姐妹或关系紧密的朋友邻里,则直接在主家过夜守灵。主家做好宵夜要先给亡灵盛好献上,并焚香敬酒茶,之后人们才开始动筷,表示尊重和孝敬。夜晚人们可在丧家尽情聊天、打牌玩耍,尽量说一些宽慰人心的话,聊一些使人高兴的事情,届时那些俏皮、幽默的人就成了开心果,因为他们具有高超的言语能力和技巧,所以也是最受欢迎的。在嬉笑玩耍中,帮助丧家度过独自面对亲人死亡的哀伤,最直接的功能就是驱赶对尸体的恐惧,以及失去亲人所带来的心灵伤痛。一般情况下,每天帮忙守灵的亲友邻里,人数可达二、三十人以上,人数的多寡直接体现着家族的兴旺,反映孝子的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好坏等。所以,守灵的真正意义,表面上看好像是对死者亡灵的一个陪护,对丧家失去亲人的一个安慰,以及驱赶对尸体的莫名恐惧,以助主家度过关键的过渡仪式关节。实际在社会学意义上,还有着测试主家亲属关系亲疏,朋友及邻里等社会关系好坏的功能。如人来得少或甚至没人来陪护守灵,往往使主家没有脸面,意味着其社会关系生活构建的不利和失败。所以,前来陪护守灵人越多,主家脸上就越有光彩,其心里也就越高兴,因这直接说明其亲属关系很强势,人缘关系很好。主家也就会倾其所有把宵夜做得丰盛些,酒要备得足些,以此表示对前来陪护守灵的亲友邻里的感谢,同时显示其生活的富足,对人的慷慨和大方。当然,在将来亲友邻里有难之时,也要同样进行回报。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叩请执事

丧礼和婚礼都是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但丧礼远比婚礼牵扯的面更广,影响的范围也更大。“视死如视生”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按照民间轮回观,没有死就没有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侍死要比侍生更重要,也更繁琐。彝族民间丧礼是一项十分繁杂复杂的社会活动,绝不是单个家庭或家族就可以胜任的,它直接涉及到全村、全组男女老少每一个人。“孝子不抬头”的传统,使整个丧礼的筹办更具社会性和组织性。彝族民间丧礼的主要负责人是主丧(人)和总理。主丧人是死者家族中辈分最大的男性长者,代表死者家及其整个家族。总理现在则基本上由村、组长担任,他们都是村、组内年青力壮,深得民心的人,代表村、组的集体利益,是传统民间权威与行政权力相交叉后的复合体。老人亡故后,主丧人和总理等就要紧锣密鼓筹划丧礼。根据丧家具体经济条件及意愿,确定丧席伙食标准,对丧礼过程中各项明细分工,派各报丧小组(报丧不属执事榜上的分工项)。其中,据村组具体人头进行详细分工是最为重要最为繁琐的,它是牵涉村组各家各户具体如何参与丧礼各项活动的重要指示,也是整台丧礼能否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更是死者灵魂能否顺利归祖的真正保障。主丧人、总理将确定各项具体分工后,由“司书唱礼”制作“执事榜”。一般在一张长约10-12米宽1米拼接起来的白纸上,粘贴上竖条红纸张(死者名用白纸,红代表生,白代表死),上用毛笔从左至右书写各项分工具体人名,通篇以孝子口吻叩请各项分工所请的人。白纸四边上则镶以绿色的横条,整个执事榜就有白、红底和绿边三色,白底白事丧礼,写在白底上的人表示亡故,红底上的人为活着的人,即被丧家叩请帮忙的人。绿边表示欣欣向荣,万古长青。执事榜以“讣闻”形式开篇,写明亡故老人姓名、享寿、祭奠、出殡时间及其安葬地点,然后依次请主丧人、总理、提调、登山点地、管库、司书唱礼、迎宾待客、厨师、采买、做饭、洗菜、洗碗、借贷、抬菜杀鸡组、炮手、扛丧、开路、开金井、照应花鼓、照应吹师、照应白马、烧开水、挂素纸、接待老年协会、酒管、照应床位、接礼、传白、屠宰等二十九项不同的分工。在第二天下午牛羊归圈前,在主家门外空旷处由司书唱礼主持“粘贴执事榜”、“叩请执事”仪式。燃放鞭炮后,将执事榜粘贴在主家大门侧墙面,所有孝子孝女孝孙等面向执事榜行三叩首,司书唱礼随之念诵执事榜,诚心叩请村组所有涉及分工的人们,念诵完执事榜所有内容后,孝子孝女孝孙才能起身。事实上,此时所有涉及分工的人并不可能都在场。人们已形成一个传统,即但凡本村本组老人故去都要去帮忙。自己去看执事榜或经别人告知,即知道自己头上分的什么工,如屠宰、管库、洗碗、采买、借贷……等,然后就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因每家都会有这么一天,虽无报酬,但对分工没有人反对,更没有人不去履行派到自己头上的分工。每家人至少有1-2两个人参与,否则担心等自家老人去世那天没人前来帮忙。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家祭到堂祭

祭奠有家祭和堂祭两个仪式。家祭一般在第二天亲戚朋友前来吊唁、烧香前,以死者家族为单位进行,包含所有孝子孝孙和家族内各个成员的祭拜。比起堂祭,家祭并不是很隆重。一般也就是在每餐饭之前,由孝子等给死者献祭。孝子、孝女早晚端一盆水,用热毛巾擦拭棺材,表示叫醒亡灵起来洗脸、洗脚。堂祭,明显受汉文化影响,传统儒文化色彩明显。一般在第三天中午进行,不超过两点钟,否则亲友邻里大规模前来吊唁就不容易控制场面。堂祭文,根据死者和孝子之间具体的亲属关系,分为祭父文、祭母文或祭爷文等。开头以讣告的形式来撰写,用哭腔以对仗的格律续写,内容一般先从二十四孝起,到死者生平和对家庭、子女的养育之恩,以及“不孝”儿女等难以报答等,最后祝死者九泉安息等,主调悲伤和哀悼,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孝顺和敬意,安慰亡灵顺利赴归黄泉安息。在我调查的丧仪上,第三天下午约两点钟开始堂祭,司书唱礼站在天井边上念唱《祭爷文》,其下跪着所有孝子孝女孝孙、家族成员及早来的宾客。下面就是当天的祭爷文: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爺文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中華共和國雲南省xx縣xx鎮xx寨x組嚴考L公諱ZG,因病魔纏身,經治療無效,於西元二00八年十一月二號巳昔告終,享年耋有六,不孝兒女LXL\Z,女婿LYD、LFS、LMF,賢孫LKP\CZ,孫媳PCL、FGM,曾孫LQ\Y\F,罪孽深重,在靈柩前跪,瑾以豬、牛、羊、酒禮、糖果、香帛、饌哭奠一番。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爺爺啊,夢中哭竹筍東升,王祥臥冰魚自現,董永賣身為葬父,丁郎刻木尋孝儀。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爺爺啊,藍色一夢催著您,來到時間受煎熬,一場春夢依戀您,與我奶奶配成偶。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爺爺啊,幾經波折命真苦,家庭重任您承擔,養育兒女不聞苦,兒孫當作玉明珠。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爺爺啊,兒孫生病您不安,爬山涉水去尋醫,無鹽無米您去找,不讓兒孫受饑寒。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爺爺啊,勤勞樸實度時光,供養兒女上學堂,為撫兒孫付心血,露宿風餐度寒窗。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爺爺啊,流盡滄桑無數載,苦得病魔纏您身,茶不思來飯不想,死神催您赴黃泉。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爺爺啊,如今生活勝天堂,紅牆碧瓦您不住,佳餚美味您不嘗,萬千世界您不賞。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爺爺啊,從此您已永別去,兒孫哭雨何時休,風號鶴淚人何處,慘聽秋風悲落葉。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爺爺您的恩情兒孫無報答,待等來世緣成我的爺爺,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嗚呼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哉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尚饗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叩首,孝子入帷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二00八.十一.四年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次担任司书唱礼的是街子上的汉族WJY,酷爱唱花灯,所以在念诵《祭爷文》时,“爷爷啊……”韵文部分则全部用花灯调来唱诵,使所有在场的人听起来哀婉痛彻,跪拜的人们无不悲伤掉泪,痛哭声和唏嘘声夹杂着,整个堂祭空气令人窒息……等汉儒堂祭仪式完成后,司书唱礼请出彝族毕摩上来念经、做仪式。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死者出嫁的女儿回来奔丧,要唱哭丧调表达死者一生辛劳的回忆以及自己的缅怀之情。彝族传统哭丧具有独特的音调及哭腔,女儿一边手扶棺材一边抹眼泪哭丧,如死者是母亲,开头均以“a55mo21le21a55mo21……”,汉意为“妈妈呀妈妈……”父亲则变为“a55de33le21a55de21……”,汉意为“阿爹呀阿爹……”哀痛悲切的哭声响彻在整个灵堂各个空间,在场闻者无不动容。其他在旁的女性长者,要伸手去扶哭丧人,并同时对其进行安慰。按传统,一般女孩子从小就要学唱哭调,包括哭嫁调和哭丧调。哭嫁调在自己及姊妹出嫁时必唱,表达对娘家的留恋和和对夫家未知生活的惶恐,有时也是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哭调则在自己父母等亲戚离世时唱,表达对其养育之恩的难忘,痛诉自己的不孝,以此缅怀亲人。不论喜丧,哭调是彝族传统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口承艺术,同时又是彝族传统仪礼的重要内容。现在,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择偶婚恋自由了,传统喜调及其哭嫁已基本失传了。哭调及哭丧习俗则相对还有所保留。如果女儿在其父母丧礼上不会哭丧,往往被认为不孝顺,不懂礼,所以即使不会哭调,也要哭上一回,即使哭不成调。彝族哭丧调[1]一般有《进门调》、《洗脚调》、《半夜调》、《献饭调》等。女儿前来奔丧,一进家门就要哭《进门调》: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有那时,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女回来时,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您在门前看。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女到门前,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起进家门。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您死了,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女回家来,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想喊喊不着,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想叫叫不着,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呀妈妈!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晚上近十点,孝女端一盆热水,用热毛巾擦拭棺材,意为叫醒死者起来为其洗脚,一边哭《洗脚调》: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呀妈妈!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已黑静了,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您还没洗脚,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已打水来,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起来洗洗脚。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呀妈妈!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女小时候,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您打水给洗,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女已长大,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水洗不着。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女回来了,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起来洗脚了,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呀妈妈!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半夜十二点钟后,再哭《半夜调》: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呀妈妈,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亲戚有一席,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朋友有一伙,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您见不着。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呀妈妈!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天上山去,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女会料理,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您不要挂念,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呀妈妈!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出殡

旧时出殡,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是撒开路纸的人。他背着装满摇钱树、死者旧东西的背箩,沿路撒白纸一直到坟山金井处,开路纸实际指引着亡魂。撒开路纸的人,一般安排家里不太热闹[11]、单身的人,但人们觉得背一个背箩,装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与男子形象不符,有点“大材小用”,以至很多人以为这个差事是专门安排孤独、愚笨、怪力古神的人来做,很多人不愿当这个差,这个差也是最难安排的。大家也拿这个人开玩笑,甚至取笑他。事实上,老人们说,只要当一回撒开路纸的,就可享寿三年。走在送葬第二位的是巨型魌头,一般安在轮车上由四个人推着,现已失传。接着是抬座扛着棺材,棺材后是孝子,按班辈大小从大到小紧跟在后。如死者是女性,接着是“si33tchi33”了。如“si33tchi33”年纪较大,孝子属侄辈年纪小,要由“si33tchi33”照顾,因担心孝子悲伤过度而有异常举动。作为“si33tchi33”,盖棺后就走掉是不允许的,否则引发矛盾甚至冲突。最靠近棺材的是最亲最大的孝子,不管有几个,起棺后就须紧随其后。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孝子的哭丧棒,用带刺的青杂木砍削制成。出殡过程不能有任何差错,如不顺利,认为有邪鬼作怪,带刺的哭丧棒就有驱邪镇魔之功。队伍到达坟址,简单砌起坟后,哭丧棒置于坟旁。一个月后“扶山”,正式修坟。如哭丧棒生根发芽,认为死者满意,亡灵将保佑后辈昌盛,主大吉。送葬队伍从坟山返家进门时,留守家中的人们会在房顶上准备好盆盆清水。按传统,送葬的人们回来要被洒点水才好。主家小孩们,往往在送葬队伍回来前,端着盛满清水的盆罐等,躲藏在门头房顶上。等送葬队伍回来进家门一瞬间,往他们头顶泼下去,泼得他们一身潮湿,意为把不干净不清白的邪恶清洗掉,不让鬼魔跟着进家祸害。但孩子们狠命地用一桶桶水从头倒下,有时也会闹小小的不愉快,但人们都不会计较。水具有洁净物体的实际效用,人们认为水能驱邪除秽,口水当然也能驱邪。送葬的人们在进门前,要往后连吐三泡口水,表示将邪秽挡在门外。进门后,天井边上倒扣的石磨上放有一桶清水,人们要在那儿洗一下手,他们认为任何附在身上邪恶的东西一看到石磨的牙齿就自然吓跑了。人们认为,石磨既然可将玉米等东西轻而易举磨碎,非常很锋利。翻起来倒扣着,就露出它一排排锋利的“牙齿”。在彝族民间,人们平日不能随便处理石磨盘,即使不用了也不能随意丢弃,不能砌到石脚、墙里,更不能做柱础,因为这些地方是房子的顶柱,属建房重要部位,这样对它不尊不敬,会招致祸害。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下葬及扶山

丧事由毕摩主持,从报丧到出殡,要吟诵《笃慕鲁细则》、《阿梭黑》、《则依则夺书》、《指路经》、《招魂书》等祭祀经文,要请吹鼓手,花鼓队;在灵堂内吹奏民间哀乐,表示对死者哀悼;花鼓队则在门外打鼓跳舞,以示驱邪祛灾,让死者安心归祖上路。祭祀经文内容主要是驱鬼祛灾,歌颂死者生前功德,死后到阴间(祖界)道路艰难,须把尖刀草踩开,毕摩给死者指路,使死魂灵得以归祖。彝族认为,人有三魂,死时其一进阴间(归祖);其二守墓;其三回到阳间家里,照顾家庭,到家人烧香、烧纸时才能见面。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出殡前,死者子女要亲自给抬座敬酒跪拜,给“草鞋钱”[12],抬座人数依死者年龄而定,通常是前八后八,墓地由家人或请毕摩及风水先生勘定,也有死者生前选好的。当棺木放入墓穴后,同族晚辈挽衣襟背土,正三反三共六轮将土撒于棺上,以表示全族晚辈为去世之人建阴间住房,随后填土,垒坟、立碑。[2]纳苏丧礼中,出殡队伍来到坟地将棺材放入坟坑中后,要由死者儿女们围着棺材逆时针方向走三圈,然后用衣服后摆兜土填坑,象征全家给死者填土建房以遮风避雨、御寒保暖。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T村彝族民间丧仪,已带有明显的汉儒丧礼痕迹,如请“司书唱礼”先生,念诵祭文堂祭,等等。但同时又保留有彝族自我的丧礼传统,如一定要有白马(毕摩)来指路,主家和后家一定要请彝族花鼓舞送亡魂归祖,等等,否则彝人认为亡魂达不到祖界,不能尽孝不论,也不能得到祖先庇护。所以,它已属一种彝汉互融的混合丧礼,是当地彝汉民族文化长期互动的结果。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彝汉开亲,导致彝汉文化及其礼俗交叉并置。据我调查,在邻近街子汉族丧礼仪式中,也带有明显的彝族传统丧礼特征,如也请白马先生(毕摩)念诵彝文《指路经》,请彝族花鼓舞队送亡魂顺利“归祖”,很多人并不关心汉族的祖界和彝族的祖界是否殊途同归。今天,虽然在很多方面,虽然当地彝汉两个民族依然维持或刻意凸出各自的文化特征,但是在主流的语境下,如政治经济生活中,彝汉两个民族却已紧密结合不分彼此了,甚至上升到一个民族边界模糊的地域认同层面了,这是彝汉两族长期以来文化互化的结果,也是和谐地域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vH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