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历史与典故

蒙自及周边彝语地名漫议

作者:李增耀 发布时间:2013-11-07 原出处:红河日报20130720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蒙自因目则山得名,目则山即莲花山。《元史·地理志》:“县境有山名目则,汉语讹为蒙自。上有故城,白夷所筑,即今县治,下临巴蜀。”《方舆纪要》卷115“蒙自县”:目则山“在县西三十里,即汉语讹为蒙自者也。其山横列二十余峰,秀丽如画,万里外举目皆见。”目则山指哪一座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目则山”条:“目则山即今云南个旧市东麒麟山。宋大理至清称目则山。”目则山是古代的称呼,现在称莲花山,也称麒麟山,山上现在尚有麒麟山上寨、麒麟山下寨两个以麒麟山命名的村寨。至今,山上分布的村寨名称均为彝语地名,居民大部分也都是彝族。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代设县时的蒙自县治在目则山顶,即今莲花山顶。《元史·地理志》:“上有故城,白夷所筑,即今县治。”指的就是莲花山顶。《中国历史大词典》“目则城”条:“目则城,唐南诏置,属通海都督。在今云南个旧市东麒麟山上。宋大理属阿僰部。元改蒙自县。”“蒙自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目则千户置,属临安路。治所在今云南个旧市东部,松树脚锡矿所在的山上。”1276年设立蒙自县时的县治在莲花山顶上。到了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县治才迁到今县城北郊的北窑附近,后来又迁到蒙自老城。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自县”与“蒙自乡”,地名相同,却是两个不同的少数民族语地名,前者是彝语地名,后者是藏语地名。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有一个蒙自乡,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原蒙自县(现为市)的县名相同。两个“蒙自”虽然地名相同,但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少数民族语地名,其含义也不相同。原蒙自县的“蒙自”为彝语地名,因县境西南的莲花山而得名,莲花山在古代称目则山,“目则”是由彝语“母滋白莫”演变而来的。“母滋”意为“与天一样高”,“白莫”意为“大山”,合在一起意为“与天一样高的大山”。“母滋”经汉语翻译为“目则”,“目则”又演变为“蒙自”。而“蒙自乡”的“蒙自”,则是藏语地名。当地有一部藏文经书很长,总共有120卷。“蒙”是经书名,“自”是很多的意思,合起来意为“蒙很多的地方”,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经书很多的地方。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为“蒙自”却分属于不同的民族语言,含义截然不同,这是由少数民族语地名翻译成汉语地名用字的差异造成的。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个旧之名始于“老个旧冲”。“老个旧冲”是一个小村子,位于个旧市区南部。随着个旧锡矿的开发,个旧由一个小村子发展成为一座城市,成为一个县,进而成为一个市。 “个旧”由村名成为乡名、县名、市名。个旧之名最早见于明正德《云南志》卷4临安府土产:“锡,蒙自个旧村出。”古代个旧隶属蒙自县,清乾隆《蒙自县志》载:“个旧为蒙自一个乡户。”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立蒙自县时,个旧为蒙自上六里之一,称个旧里。随着锡矿的开采冶炼,人口增加,城市逐步发展。清光绪九年(1883年),个旧设招商局。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设个旧厅,专管矿务,兼收课税。民国二年(1913年),由蒙自县划出设置个旧县。1951年改设个旧市。“个旧”系彝语地名,由彝语“果觉”、“果作”演变而来。当地彝语支系姆基语 “果”为“荞”,饭为“作”或“觉”,吃饭叫“果作”或“果觉”,汉语翻译谐音演变为“个旧”,意为种荞子吃荞饭的地方。个旧四周的山头海拔较高,气候寒冷,适宜种植荞子,荞子是当地普遍种植的农作物,由种植的农作物演变成地名,这在地名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还有因矿得名的说法。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的“阿木州”便是“阿母州”,即“阿迷州”。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了一个“阿木州”,他说在日出东方有个“阿木州”。“阿木州”在哪里?令史学家们费解,多方考证,有的认为是指“阿宁万户府”或“安宁州”,有的认为是指“阿僰部”,没有定论,只认定了一个大概方位,即在当时的临安府一带,临安府的治所在今建水。然而用彝语可以破译这个谜。“阿木州”便是“阿母州”,即历史上的“阿迷州”,今天的开远。至今,开远、蒙自一带的彝族仍然称开远为“阿母州”。“木”与“母”只是由彝语翻译成汉语的声调区别和用字上的差异问题。在汉文典籍中对历史上开远的记载是“阿迷州”,“阿迷州”是对彝语翻译不确切而造成的。“阿迷”之称始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撤销阿宁万户府,改设阿迷州,在此之前称阿宁。“阿(ā)”是彝语中最常用的一个音,如“阿爹”、“阿嫫”、“阿叔”、“阿哥”、“阿妹”等。然而汉语中“阿(ā)”则是一个多音字,既读ā,也可读ē。彝语“阿(ā)”用汉语直译后,慢慢地由“阿(ā)”演变成了“阿(ē)”。“阿(ā)迷”变成了“阿(ē)迷”。在汉文史籍中“阿宁”也曾称“哈迷”,在大理国时期,阿宁属于大理国八府之一的最宁府哈迷部。“阿(ā)”与“哈(hà)”音相近,故“阿”变成了“哈”。这说明是“阿(ā)迷”而不是“阿(ē)迷”。由彝语地名翻译成汉语地名,彝语汉译后,因汉语的一字多音,导至“阿(ā)迷”演变成了“阿(ē)迷”。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语言的障碍,由少数民族语地名翻译成汉语地名,出现翻译不确切,词不达意,甚至产生歧义,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倒是马可波罗在对“阿迷”的翻译上还比较确切,“母”与“木”只是声调的差异,彝语称“阿迷州”为“阿母州”,马可波罗将“阿母州”翻译成为“阿木州”。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阿(ē)迷”从汉语含义上难以理解,无法解释,为何以“阿迷”来作为地名?人们感到困惑,产生了要更改地名的议论,因而引出一段长达300多年的改名历史。阿迷历史上有过5次改名动议。第一次是明朝万历三年(1574年),境内东山一带扑喇(今彝族支系)起义,云南巡抚邹应龙亲率大军平定反叛,战事平息后,邹应龙将少数民族造反归咎于“阿迷”州名,建议阿迷州知州罗子星更改州名:“夫郡名迷,实为迷也。迷以形,灵以神也。然人之灵,非山川不钟;山川之名,非公不彰,造物固不待焉。今群丑跳梁,干纪超群是迷人也;田亩芜于宵警,行道梗于剽掠,是迷途也;高山流水,佳赏者稀,是迷津也。公身率诸大夫,扫氛侵,自是士民安堵而乐业,家邹鲁而身孔孟,山川生色,万古常新,所谓发蒙解惑未足喻也。山川效灵,自今伊始,名乌可仍旧哉?”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罗子星没有按邹应龙的建议更改州名,没有上奏朝廷。后来又于明朝永历年间、清朝康熙、雍正年间,3次动议改名,均未改名成功。直到1935年,第5次再议改名才获成功。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阿迷州改为阿迷县。民国建立后,改革封建制度,实行疆域区划制度改革,要求废除含有封建意义的地名,全国各地纷纷更改带有封建色彩的地名,时任阿迷县县长的蒋子孝抓住机会,向国民政府内政部申报更改县名,取“四面伸开,联结广远”之意,冠名“开远”。“开远”除上述之意,还隐含了“开拓荒远边”的意思。(明朝末年,大西军攻据阿迷后曾将阿迷改为“开远”,取“开拓荒远边疆”之意,但时间不长,在清军统一云南后,州郡沿袭旧制,仍称阿迷州。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邑赫莫”、“邑赫若”,“大屯海”、“长桥海”,双语并存的地名。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自坝中间有两个高原湖泊,是两个天然湖泊,因地势低凹,积蓄四周来水而成,一大一小点缀在坝子中央,宛如一对姊妹。生活在湖边的彝族称大湖为“邑赫莫”,意为“大海子”,小湖为“邑赫若”,意为“小海子”。生活在云贵高原上的民族看不到海,所以将湖称为“海”,且因方言的关系多加了一个“子”字,成为“海子”。“邑赫莫”便是大海子,“邑赫若”便是“小海子”。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代以后大量中原汉族移入,在大屯海周边屯垦,逐渐形成了汉族移民村寨,如大屯,因为在大海子畔建村便取名大屯,与大屯相对应又产生了小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大屯设立“大屯汛”,“设镇标右营分防外委千总一员,步战守备20名”。大屯设汛后,大屯地名的影响力逐步扩大,随着大屯地名影响力的扩大,使大海子与大屯的关系逐步发生了颠倒,先是由大海子而产生大屯,后由大屯取代了大海子,大海子变成了“大屯海”。至今,汉语及官方文字都称大屯海。而当地彝族仍称“邑赫莫”,即大海子。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时由蒙自通往临安府的道路必须经过小海子,小海子阻隔了南来北往的交通,靠木船摆渡,为改变这一状况,明景泰二年(1451年),土知县陆刚在小海子上修建了一座桥,取名长桥。有了长桥之后,小海子的地名慢慢地也发生了变化,人们逐渐将小海子称为“长桥海”,然而当地彝族仍称“邑赫若”,即小海子,至今如此。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上大屯海与长桥海是相连的,不仅两海相连,有时还出现三海相连的情况,当雨水特别多的年份,大屯海与长桥海汇集不下的水往下游的草坝方向排泄,而草坝的水又进入大庄坝的三角海排泄,再通过三角海边的溶洞排泄,由于洞小水量大,且洞口位置高,一时容纳不了上游来水,汇集之水便倒流而上,将草坝淹没,形成草坝海,与大屯海、长桥海连成一片,这样便出现了大屯海、长桥海与草坝海三海连成一海的情景。等到来年旱季,洪水逐步退去,草坝逐步显露成为沼泽,减少一海,剩下两海相连。由于大屯海与长桥海相连,所以当滇越铁路通车后,个旧矿区所生产的大锡产品便由大屯海和长桥海航运,先用牛马车运送到大屯装上木船,通过木船航运至长桥海北面的马街哨上岸,再用牛马车转运至碧色寨火车站,通过滇越铁路火车北运昆明,南运越南海防港,在海防装船海运香港及海外。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两件事改变了大屯海与长桥海相连的状况。一件是修建个碧石铁路。滇越铁路的修建刺激国人自主修建个碧石铁路。个碧石铁路1915年动工,1936年通车至石屏。1918年11月8日,碧色寨至鸡街段通车。碧色寨至鸡街段通车后,大屯海与长桥海便被隔断,因为铁路由两海相连的雨过铺村前的龙脖子经过,路基隔断了水面,只留桥孔使海水相通。另一件是开蒙垦殖局建筑长桥海西坝。为了开垦草坝,1936年成立开蒙垦殖局,开蒙垦殖局为了将长桥海水引到草坝灌溉,便对长桥海进行改造,试图将长桥海改造成水库,增加蓄水量,提高水位,所以修建了长桥海西坝,西坝的坝址在龙脖子,个碧石铁路的北侧,坝埂遗迹至今尚存。西坝修建后彻底隔断了大屯海与长桥海,两海相连的状况便不复存在,更看不到三海相连的情景了。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筐鱼换来的地方:“叠宽朗”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十里铺乡大台子村委会大台子村,彝语称“叠筐朗”。村名有来历。清康熙年间,居住在石屏州(今石屏县)异龙湖畔禄来村(今陆来村)的陆氏,迁移到大台子居住,以打鱼为生。刚来的时候用从海里捕来的一筐鱼向地主交换得了这块地方,便在此安家建寨。因为是以一筐鱼换来的地方,便称为“叠宽朗”。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大台子”亦有说法,就在村前的大屯海里有一座小岛,汉语称为“台子”便以此取村名为“大台子”。至今,彝语仍称“叠宽朗”。双语地名并存。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土官驻地,“哀低岂”变为土官村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自市西郊的彝族村寨土官村,彝语地名称“哀低岂”,意为在低处很小的村子。“哀低岂”为何变为“土官村”呢?是因为后来明代这里成为土官驻地而变化的。明代,宁州(今华宁)土舍禄华诰被征调到蒙自镇守,驻扎在“哀低岂”。后来,禄氏土官被下属李辅舜取而代之。到了清代,李氏的后代李世屏助吴三桂叛乱,后向清军投降,被授蒙自土县丞,但不得世袭,止终本身。禄氏和李氏土官都驻扎在“哀低岂”,所以外界便称为“土官村”,但彝族仍称“哀低岂”。李世屏的官职不能世袭,所以当李世屏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去世后,蒙自土官便终止,然而“土官村”之名则一直沿袭了下来。虽然如此,彝语地名“哀低岂”依然在彝族中存留。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设立滇越铁路火车站,“迷拉地”改称“芷村”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越铁路芷村火车站所在地过去称“迷拉地”。彝语“迷拉地”意为洼塘地。迷拉地有新老两个迷拉地,老迷拉地村地名现在仍然沿用。老迷拉地是当地人赶街的集市所在地,称迷拉地街。修建滇越铁路后在今芷村站设立火车站,迷拉地街的集市便移到了火车站,在火车站附近赶街,人流和物流都方便,这里便成为新迷拉地,为便于区分,原来的迷拉地便称为老迷拉地。火车站设在迷拉地,按理应称“迷拉地车站”但没有这么做,而是以距车站约七八公里的“芷村”来命名。芷村是当时这一带的一个重要集镇,相当于现在乡镇级的行政机构驻地,可能考虑到这一因素,且“芷村”比较文雅,所以便以此作火车站之名。“芷村”成为火车站站名后,“新迷拉地”也就慢慢被“芷村”所取代,加之解放后1957年芷村区公所由芷村迁到芷村火车站,这里成为了区公所驻地,“芷村”之名更为定格,原来的芷村便加上一个“老”字,称“老芷村”。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找牛找出来的地名:“说罗裴”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说:找;裴:找到。意为找到。相传过去彝族人家的耕牛经常走失,然后往往在这里被找到,所以称为找到牛的地方。后来慢慢的人们在这里定居建寨,“找到牛的地方”自然就成为了寨名,彝语称“说罗裴”。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万历初年在“说罗裴”设铺,因距蒙自城十里便取名十里铺。“铺”是古代的邮传驿站。顾炎武《日知录》云:“今日十里设一铺,设卒以递公文。”元代用蒙语称驿站为“站赤”,《经世大典·站赤篇》说:“站赤者,国朝驿站之名也。凡站,陆则以牛、以马或以驴,或以行车,水则行舟。行则有驿道,止则有馆舍,顿则有帐幕,饥则有食。”明代,云南地广人稀,古驿道上每60里设一铺,用当地民户或军士作铺主铺卒,领以百户,居住耕作,子孙相传。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罗裴”设铺后,从此有了“十里铺”的汉语地名,随着时光流逝,这个因为找牛找出来的地名“说罗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多数人只知道“十里铺”,然而彝族则忘不了,仍然称“说罗裴”,至今如此。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修建个碧石铁路后曾在十里铺设立“十里铺站”,后来因与浙赣线的十里铺相重,所以改为“龙头寨站”。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矣扑扑”,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地名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自人熟知的“雨过铺”彝语为“矣扑扑”。“雨过铺”仅从汉语字义上理解,可以解释为“雨过路的地方”,加之这里是蒙自坝的干旱中心,是全坝降雨量最少的地方,所以人们很容易与地名联系起来,认为就是因为很少下雨,雨水只在这里过过路而已,所以称“雨过铺”。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矣扑扑”为何成为了“雨过铺”呢?这是翻译中出的问题,由彝语翻译成汉语,由于多种原因,有时候很难找到很妥帖的字来表述,而且地名的翻译一般都是音译,很少意译,音译通常采用近音字来代替,而汉字近音很多,同时有的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这样就容易出错,容易产生歧义,“矣扑扑”翻译成“雨过铺”便是一例,就连作者撰写此文时也还找不到确切而妥帖的文字来表达。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矣扑扑”,矣:水;扑扑:涌出。意为地上泉水大量涌出。古代,如前所述,大屯海与长桥海是相连的,连接处就在“矣扑扑”村前一带。雨水特别多的年份,四周山洪暴发,两海容纳不下,便泄入草坝,经草坝泄入三角海,靠天然溶洞(落水洞)排泄,但水量大而洞小,一时排泄不了,洪水又倒流而上,将草坝淹没,草坝成为了海子。这样,大屯海、长桥海与草坝海连成一体,三海成为一海,位于三海交汇处的“矣扑扑”村前一片汪洋,这就是产生“矣扑扑”地名的背景,意译就是“村前地上涌出大量的洪水,集中在这里。” 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矣扑扑”一带是古代由蒙自城通往临安府(今建水)的交通要道,称临安大道,故于明朝万历年间设铺,《续蒙自县志》记载为“矣波铺”。1915年4月20日,个碧石铁路开工建设,铁路经过“矣扑扑”村旁,并在此设立火车站,1920年,设立车站时,认为“矣扑扑”之名不雅,经过一番雅化之后,取名“雨过铺站”,此为“雨过铺”名之始。解放后1962年设立雨过铺公社,公社机关驻雨过铺村,“雨过铺”之名进一步定格。当然彝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称呼仍然保持着“矣扑扑”之名。Ew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