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彝族服饰文化论

作者:​张辉 发布时间:2022-05-04 原出处:​《红河彝学二十年》 点赞+(

​内容提要:彝族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一块“活化石”。本文从彝族服饰的分类,彝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彝族服饰文化的审美取向三个方面来探讨彝族服饰文化,旨在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促进彝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服饰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文明之一。人类祖先为生存和繁衍,本能地用树叶、兽皮或羽毛等连在一起来遮蔽自己,这是人类最早的服饰。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别具一格、内涵丰富的彝族服饰文化。彝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即是彝族和其它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现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服饰的类型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繁杂众多的支系,加之各地区自然环境各异,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铸就了彝族文化的多姿多彩。表现在服饰上,则显现为各地区、多支系的彝族服饰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支系与支系间的服饰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地域、年龄、性别、常装、盛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战服以及祭祀用服等多种专业用服。在服饰的用料、质地、款式、装饰纹样、色彩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根据各地彝族服饰的特点,并参照被称为“社会化石”的语言(彝语)分布状况,我们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型、红河型、乌蒙山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6大类型,下面逐一叙述: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凉山型服饰

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沿金沙江地区。穿着人口约180万,操彝语北部方言。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习惯于头顶蓄一绺长发,缠头巾,头巾前端束一20~30厘米的尖锥体,偏立于额前,俗称英雄结。左耳戴密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之别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妇女着裙,戴头帕,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金、银、玉、贝、珊瑚等耳饰。重劲部修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喜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涡形图案是其传统纹样。衣料以着装人的身份、爱好、年龄不同而有差别。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红河型服饰

红河型服饰流行于云南南部,即东至开远、蒙自,南至金平、江城,西至普洱、双柏,北至昆明的广大彝族地区。着本型服饰的人口约90余万,其中大部分操彝语南部方言。男子服饰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妇女服饰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遍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服装喜嵌银泡,以饰银多为美为贵。服饰色调常用鲜艳的暖色,给人于强烈的色彩效果。工艺偏重于绣,兼用镶补、挑花和镶嵌。施艺时各地又依其不同的艺术传统而各有侧重。图案以自然纹形为多,几何纹次之;其组织形式,以边饰纹样运用最为普遍。此型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石屏、峨山一带尼苏支系中被他称为花腰人的妇女服饰。此种服饰以艳丽华美的图案花纹及琳琅满目的精美银饰著称于世。衣衫均为紧袖,坎肩系扣,扣子多用白银制作而成,上刻有精美的龙形图案,着衣衫者有将衣襟撩起束以腰间的习惯。衣襟喜用对比强烈的两种以上色布拼接而成,全身以红、黑两色为基调,多在衣袖、后摆、坎肩的衽边,背部和裤脚等一切显眼部位挑绣上精美图案花纹及变形了的花、鸟、树、虫、鱼、蝶、龙、凤、虎、狮等图腾物,并配订上精致的银器饰物。整装给人一种艳丽华美,端庄典雅的感觉。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乌蒙山型服饰

乌蒙山型服饰流行于贵州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云南昭通的镇雄、彝良、威信,以及四川叙永、古蔺和广西隆林等地。穿着人口约90余万,操彝语东部方言。男女服饰通常为青兰色大襟右衽长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系白布腰带或黑色腰围,着绣花高钉“鹞子鞋”。男子服装无花纹,出门常披羊毛披毡。妇女服装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裤脚饰有彩色花纹图案,头缠帕巾作“人”字形状,并戴勒子、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婚后则以耳坠取代耳环,系白色或绣花围腰,身后垂花飘带。衣料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生,现在多用布料。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滇东南型服饰

滇东南型服饰流行于云南省的东至广南、富宁,南至马关、麻粟坡,西至弥勒、开远、北至师宗、昆明的这一广大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那坡县等地。着本型服饰的人口约25万,操彝语东南部方言。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为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妇女头饰各地差别较大,有布箍、鸡冠帽、包头巾及古老的贯头衣。本型服装衣料有传统的火草布、麻布、土布等,多以白、蓝、黑色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滇西型服饰

滇西型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哀牢山、无量山地区,包括大理、思茅、临沧等地。着装人口约50万,操彝语西部方言。据《皇清职贡图》记载,清初,滇西大理、蒙化(今巍山一带)的部分彝族,装束为“男子束发裹头……披毯衫,佩短刀,以木弓药矢射鸟兽为食。妇女皂布裹头,饰以砗磲,短衣长裙,跣足;亦飞射猎”。而今,妇女上装多为前短后长的圆领右大襟衣,下着长裤,套坎肩、系围腰、喜佩银饰。巍山、弥渡、大理的山区,妇女盛装多为红、绿色,缀绣花套袖,花饰较多;佩戴风格独特的毡裹褙。妇女头饰或戴布帽,或包青帕,喜缀五彩缨络、串珠等。腰间系有五颜六色的飘带。景东、南涧、南华相邻山区的妇女着色彩浓艳的服装。其他地区女装则花饰少,较为素净。男子着右大襟长衫、宽 脚裤,套鹿皮或羊皮坎肩,头包青帕,腰束布带或皮兜肚。山区农民不论男女皆喜披带尾羊皮褂。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楚雄型服饰

楚雄型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及邻近彝族地区,穿着人口约70余万人,操彝族中部方言。清康熙年间《楚雄府志》有“女不著绔,系桶裙,衣不开胸襟,以首领而罩之”的记载。而今,妇女服装基本款式为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女装上衣稍短,花饰繁多,色彩艳丽。工艺以挑花、平绣、镶补为主,植物花卉图案居多,二方连续纹样应用广泛。在上衣的前胸、盘肩、袖口及裤脚的特定部位多饰有云纹、马樱花等图案纹样。头饰繁多,有包帕、缠头巾、绣花帽3大类40余种款式,而每种头饰又各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男子服装基本款式为短衣长裤,上衣领口、衣袋及两侧开衩处绣有花纹图案。传统的着羊毛披毡、大襟短衣、绣花兜肚等。“不分男女,具披羊皮”、“衣火草布”、“着贯头、穿裙”等古老习俗,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至今。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彝族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民族,其文字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用本民族的文字书写了卷帙浩繁的典籍。同时,彝族人民也将自身的一部分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的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成为穿在人身上的史诗图案和历史文化生活的画卷。因此,研究彝族就不能不研究彝族服饰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农耕文化的再现

彝族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民族之一,彝族服饰的起源应在彝族先民脱离动物界的那天开始。其服饰从起源到今的演变,经历了从树叶、树皮、草葛衣到以动物皮、毛、羽、骨为原料的服饰,再到以麻、棉、丝为原料的服饰。从现代民族学的调查资料看,彝族社会生活中保留着原始采集狩猎、亦耕亦牧的痕迹。彝族先民在历史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有原始的生产方式,也有纯粹从事农业的封建生产方式,可以说,人类的五种社会形态在彝族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至今在彝族的服饰上仍遗存有与狩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其中,更多的是遗存有与狩猎、游牧文化的信息。只有当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时,人们才能进行麻、棉的种、纺、织,形成制服饰的原料用麻、棉布。而纺织技术是彝族先民利用野生植物纤维为衣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摸索出来的继编织技术基础上的一大创新,它只有在定居的农业民族中才能出现,在游徙不定的游牧民族中是很难孕育出纺织技术来的。尤其是将这一技术推广到毛纺织业更是难于想象。但彝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因地理环境因素使然,彝族的发展史只可能是农畜并重的历史。因此,从定居农业那里将纺织技术扩大到毛纺织业,这是不奇怪的。服饰的制作是一种手工艺,尤其是挑花、刺绣、蜡染,更具有工艺性质,特别是妇女服饰上的挑绣图案纹样,需要较高的工艺制作水平。从事农耕,过程复杂,技术多样,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工艺水平的提高,没有复杂的耕种技术,就不会产生技术性强的蜡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品。狩猎民族的服饰没有农耕民族的服饰复杂多样,是因为狩猎民族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技术简单。因此,格罗塞认为,农耕民族在文化上比狩猎民族高。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地区、各支系的彝族服饰,都是男装比女装简单,这无不与农耕经济有关。农耕社会中,男子主要从事技术复杂的重体力劳动,运动量大,活动范围广,与此相适应,服饰比较简单,才有利于生产活动。而妇女主要以家务或较轻的田间事务为主,复杂多样的手工操作培养了自己灵巧的手和眼睛,促进了蜡染、挑花刺绣、纺织等工艺技术,服饰的制作就多样、细致、精美,工艺价值高。与妇女的职业有关,妇女服饰比男子服饰复杂多样,服饰装饰比男子多。服饰的制作及其样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男女职业的区别。它不仅是区别男女的一种标志,也是区别不同劳动内容和强度的一种表现。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工艺发达,因区域不同而类型多样,款式各异,却没有等级之分,只有老少之别、区域之异,这同样与农耕经济有关。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大家共同劳动,从事农耕,种植稻谷,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平等的地位,无上下等级之分,贵贱之别。长期的原始农耕经济,使人们形成了平等共处的思想意识。故彝族服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彝族农耕经济的特点与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格罗塞指出:“在原始民族间,没有区分地位和阶级的服装,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地位阶级之别。”1即使后来进入阶级社会,由于受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彝族服饰也基本没有形成为区别等级的标志。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上的花纹图案,多以花卉等植物纹样为主,这也是与农耕经济有关。植物纹样是耕种植物的反映,格罗塞指出:“以动物装璜变迁到植物装璜,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2彝族服饰较少有反映狩猎经济的动物纹样。如鱼形纹、龙形纹、田螺纹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这些纹样的特点,其价值取向始终离不开农耕稻作文化的主题。而彝族服饰上较常见的虎、鹰、龙图案,则更多的是与彝族祖先崇拜有关,与狩猎经济并无关联。此外,彝族服饰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菱形纹、三角纹、方格纹、八角纹、齿形纹、螺旋纹、点纹等,这些纹样的出现,也涉及到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在服饰上的抽象反映。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农耕稻作文化的江南、西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品、服饰等上面,几乎都有植物纹样和抽象的几何纹样。而西南地区,则是彝族的世居地。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民俗文化的再现

流传千百年的民族风俗,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流淌,是民族文化心态的积累。彝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彝族的一些文化习俗风貌。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尚黑的文化习俗。彝族传统服饰,男女服装都以黑色为基调,再配与其它颜色,这不仅是从功利目的出发,因黑色布料具有吸热强、耐脏的特点而受人们欢喜的缘故,其实它反映出的是彝族人民尚黑的文化习俗心态。彝族自称“诺苏”、“聂苏”、“纳苏”、“糯苏”,实际只是方言语言之别,而诺、聂、纳、糯,在不同的方言区都是黑色之意。彝族还常把其世代所居住的山水名冠于黑色之意,都是基于这种尚黑的文化心态。而彝族的尚黑习俗起源于女性生殖崇拜。3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敬火的文化习俗。彝族服饰在色彩运用上,除黑色外,红色也是服饰的一种主要基调。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在云南石屏、峨山地区被他称为花腰的聂苏支系的妇女服装,其袖头、肩峰和下摆等处用镶补工艺镶嵌着特别显目、烧得很旺的火焰纹样,这是彝族敬火的文化习俗心态在服饰上的反映。彝族被喻为是火的民族,其一生生不离火,死不离火。由于所居住的环境多属高寒山区,严寒的气候使人们对火的依赖性很强,基于一种功利目的,崇敬火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再者,火对人类的贡献甚大,火的发明,使人们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推进了文明的进程。这就促使人们对火顶礼膜拜,使之成了一种神物。时至今日,彝族人民仍把家中火塘之火视为是生命的象征。火塘之火不息,生命延续不断,故彝族家中的火塘之火常年不息。这也是彝族敬火文化在日常行为中的一种表现。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服饰中的多神崇拜意蕴

彝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在彝族人民心目中,大凡天地间的事物如龙虎鹰凤、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都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于是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蔽护和保佑。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个农耕民族,特别崇拜与农耕有关的自然物,如山、水、天、地、日、雷、谷种、树等。反映在彝族服饰上,就有了许许多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图案纹样。谷粒纹与谷种崇拜有关,水波纹、漩涡纹与水崇拜有关,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彝族儿童常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或鹞子鞋,这与彝族的虎、鹰崇拜有关。虎、鹰、龙都是彝族众多图腾物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图腾,它们与彝族的祖先崇拜密不可分。彝族自命是虎、鹰、龙的子孙,有关这方面的神话传说在彝族社会相当普遍,汉史书及彝文典籍中也多有记载。把虎、龙、鹰绣于孩童的服饰上,还有一层文化内涵,即它是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祈祷,具有护身符的意义。从彝族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彝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文化意蕴。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上的众多动植物图案纹样当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那时虽然已进入了农耕社会,但人们的生产力还是极为低下的。在低下的物质生活中,仅为了实用是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完成如此繁杂精细的工艺,也不仅仅是因有了美的观念而去装饰、美化。这应如朱狄指出:“这类‘装饰’的起源仅仅追溯到动物某些器官的象征意义是不够的,而必须追溯到早在史前时代就建立起的巫术信仰。”4由此可见,彝族用这些纹样来装饰服饰,具有图腾崇拜含义和内容是不难理解的。彝族先民把带有原始宗教含义的图案纹样挑绣到服饰上,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和实用,“实际上图腾崇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原型事物本来面貌的丧失而变成神灵,在图腾形象由具体走向抽象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也许并不是博厄斯所设想的那种解剖学意义上的方便原则,而是一种把图腾事物神化的抽象原则。只是当图腾事物变成为无法辨认时,它才不仅从精神上而且从外形象上具有强大的神秘力量。”5所以,彝族服饰上的纹样图案,从一方面是基于彝族的这种文化心态。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族徽”作用

一个民族的富有特色的传统服饰,对于别的民族,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本民族,它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的遗传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这种凝聚力(也就是它的“族徽”作用),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本能”。不能设想,如果没有这种凝聚力,一个民族,特别是一个弱小的民族,怎么能走过那漫长的、艰苦的历史过程并得以顽强地生存下来而成为现代民族。6作为彝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彝族服饰,是彝族的一大族徽,它对于别的民族,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本民族,是互相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彝族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的高山峻林中,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面对自然的严峻挑战,彝族正是利用诸如“族徽”这样的各种文化纽带,来促进民族的凝聚力,联结族民,团结一致,共同抗衡自然界的威胁,为生存发展而顽强斗争,才发展成为了今天西南地区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一个民族。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服饰文化的审美取向

彝族服饰既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与彝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彝族的一些审美观与文化艺术状况。作为一种传载彝族文化的载体,我们能从中看出以下几方面的审美取向。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以勤劳、智慧、富有为美的审美取向

彝族服饰的制作,从纺纱织布,再到精心刺绣、挑花、蜡染,每道工序都是费工费时的技艺,需要投入相当大的劳动量。特别是制作一套妇女的盛装,往往需要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服饰上的图案,无论从针法到构图,从用线到色彩的搭配都十分考究,彝族姑娘的心灵手巧在服饰上能一目了然。因此,服饰既是彝族妇女们的劳动成果,也是她们的智慧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讲,比服饰就是比勤劳、比智慧。而彝族妇女的一套盛装,需用棉布3~4丈,1公斤左右的丝线,加上各种银饰,价值在3000元以上,但彝族服饰是没有阶级性的,即使是家境较贫寒的人家也往往要省吃俭用,给女儿准备好价值昂高的银饰嫁妆,银饰以多为荣为美,以表富有。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以追求幸福生活为美的审美取向

一些地方的彝族妇女服饰,在裤脚上喜绣人形纹,它是以挑花手法挑成的二方连续人体变形纹,纹样为手牵手正在跳舞的女性群体形象,形象夸张、简洁、明快,极富生活情趣。这是取材于彝族打歌的场面,是彝族人民热爱生活、憧憬幸福生活的心理写照,她们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对生命的礼赞,再现彝族人民健美的体魄、健康的心态,蕴含着人们对民族兴旺、繁荣的强烈愿望,对美好明天的热烈追求。这是彝族服饰文化的一大审美取向。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以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统一为美的审美取向

彝族服饰,色调和谐,华丽而不俗,式样美观大方,端庄典雅。特别是刺绣、挑花、蜡染的综合运用,加强了服饰的装饰效果,丰富了服饰的色彩、线条、结构。多种抽象纹样的巧妙结合,使服饰形式美更加突出。图案装饰的效果,又使之具有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感受。特别是人着装后,服饰和人体的完美融合,勾勒出了人体的优美曲线,构成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互衬托的画面,纹色并茂,形象生动,给人于强烈的美感。服饰上的纹样图案,多刺绣在富有动态感的部位,如袖口、裤脚、肩头、前胸、后背等部位,这些部位也是服饰最容易破损的部位,所以图案纹样刺绣在其处有加牢加固的作用。这些图案纹样上下统一,左右对称、均衡,比例协调,丰富多变,饱满完整,繁而不乱,艳而不俗,造型典雅。特别是当人走动时,更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看上去,人便是一个体、饰结合的完美艺术形象,风韵十足。彝族服饰既追求质朴自然的美,又追求艺术韵味的美,既考虑到内容的表现,又注重形式的丰富,既讲究对称和谐,又把握多样统一,既注重实用价值,又善于表现美学价值,充分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文化审美取向。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彝族服饰文化极具研究价值,是彝族人民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是我们研究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一块“活化石”、一本“文字史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应大力研究、运用、发展、创新和繁荣彝族服饰文化,使我们古老民族的文化迸发出新时代的光辉异彩。px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原载:​《红河彝学二十年》;文字来源:彝学网。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