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魅力花腰彝

作者:列来拉杜 发布时间:2008-03-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绿油油的稻田边田埂上,一群穿着艳丽服饰,挽着裤管卷起袖子的姑娘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花花绿绿的绣布,一边说笑,一边不停的穿针引乡,并不时拿着手中的绣品相互传递与评论,于是爽朗的笑声与嬉戏声,随风飘荡在空旷的田野上空,蓝天白云下……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6月,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花腰姑娘上街做保护传统文化的义务讲解与宣传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快乐的人,以及令我难忘的场面是我在云南省石屏县花腰彝族地区采访时所见的一幕。行走在花腰彝乡,踩着松软的泥土,呼吸着从远处原野上吹来带有泥土芳香的山里空气,我一次又一次来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村寨,走进彝族古老的土掌房中,感受到的除了土屋厚重与悠久,大爹的朴素热情外,更多的是他们的民间歌舞与珍贵的服饰文化,惊叹于那些如彩虹、似花朵、像飞鸟的服饰图案。迷恋于时而上下翻滚,时而蜿蜒漫游,时而腾空夺宝,时而盘旋仰啸的舞龙姿势。远离大都市的乡村人能创造和传承如此珍贵的文化而羡慕。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彝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花腰”彝的称谓的来源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有关。长期以来,花腰彝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饰、歌舞等民族文化。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姑娘服饰和鞋上都绣有漂亮的图案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有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1996年,石屏县花腰彝聚居的哨冲镇被我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生活在这里的人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妇女们个个是刺绣能手。来到这里就仿佛走进了歌舞的海洋和一个琳琅满目的服装艺术展示厅。在采访中,我不止一次发现日常生活中花腰妇女们,或下田干活,或上山放牧总随身携带装有针线的工具,一有空闲就随时拿出来做。所以见到上述场面,劳动之余在田埂上做起针线活的姑娘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足为奇了。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姑娘们长衫肩上的花纹与银饰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花腰彝族文化随着歌舞剧《云南印象》的上演和电影《花腰新娘》的上影,越来越受到媒介的关注和世人的了解。2004年,一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歌舞《云南印象》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来自乡间田野演员们艳丽的民族服饰,朴实的歌声和热烈欢快的舞蹈,征服了观众,轰动了北京,轰动了中国的演艺界。于是,原生态文化魅力也成为最时尚的话题之一。《云南印象》中就有几个选自花腰彝的民间传统歌舞,以及几十个来自花腰彝山寨的演员。2005年,以花腰彝族女子舞龙队为拍摄原型,并在哨冲镇拖口黑彝寨子拍摄的《花腰新娘》,在全国公演并获中国电影政府最高奖“华表奖”,使观众们进一步了解到花腰彝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先后三次走近并采访了花腰彝的服饰与歌舞,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花腰文化是在北京的一个春节庙会上,那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来自石屏县的花腰彝民间歌舞队来表演,演员们艳丽的服饰、优美的舞蹈给北京寒冷的冬天带来丝丝暖意,我整整采访了一天。第二次是专程来到花腰彝族的故乡石屏县哨冲镇,在村寨里与彝族同胞同吃同住,感受了原汁原味的花腰歌舞,在酝酿与培育花腰彝族歌舞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感受了真正的花腰彝文化魅力。2006年,又一次在北京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和北京的世纪剧院上演的《舞彩云》专场上,又欣赏到精彩的花腰彝族歌舞,从心里深处又一次感受花腰彝族歌舞的魅力……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次在北京庙会上见到花腰姑娘时,就被她们的艳丽服饰所震撼,花腰姑娘耳戴大耳环,以刺绣花头巾折叠为帽,吊有花穗与珠链。上身着青色长衣夹袖衫,外罩开襟褂,腰系花腰带;下穿青布宽口过膝裤,裤口配以花边,脚穿绣花鞋。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工精美的腰饰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几块配件组成的服饰,令人眼花缭乱,魅力无穷。这是花腰彝妇女服饰给我的第一印象,她们火红的盛装彩服,历史悠久,由古代武士的箭服,盔甲服演变而来,至今还称之“铠甲服”,从服饰的外观上看,除有浓郁的古代铠甲形状的遗貌外,最突出的是一个花字,全身上下整套衣裤都绣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花穗、珠链令人眼花缭乱。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片红的姑娘传统盛装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彝族的传统服饰做工精细又讲究,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完成一套服装,往往要花三四年的时间,需要一公斤左右丝线,得一针一线绣成各种花纹图案。其中,需要掌握刺绣、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贴布,勾边等各种技法,花腰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就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刺绣,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长到十四五岁时就成为刺绣能手,能独立绣出巧夺天工的衣裳。精美绝伦的服饰由头帕、大襟裳、托肩、领挂、腰巾、腰带、肚兜、绣花鞋等十余种配件组成。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中以头饰与腰饰最为丰富,头部多以巾、帽、大股彩色的绒线或银泡为装饰,以大玛樱花为主图,四周锈有花边。头巾、衣袖、坎肩、背部和裤脚等显眼的部分都用马樱花、杜鹃花、山茶花等变形图案,在帽檐和肩峰处,还扎有银、铜、钢丝为柄的花缨,走起路来,左右晃动,如彩蝶飞舞。在长衫尾片等处还配有有红白粗线绣成的火焰图案,以示彝族是个崇尚火的民族,妇女服饰坎肩上都绣有牙齿形的圆形太阳图案,背部饰有用五色条布合成并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彩虹带,表示太阳普照四方。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彝族妇女服饰色彩款式与年龄的匹配很讲究,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色彩相配。女婴以头饰和各色背囊为主,帽上绣有精美图案并配银饰花缨,背囊外层绣满鲜艳花朵,用它来背婴儿,就像把她放在鲜花盛开的花丛中,希望孩子同花朵一样茁壮成长与漂亮。青年妇女讲究艳装,红头巾红坎肩红腰带,以红饰为主,象征如山花一样艳美的风韵。老年妇女衣料则以深色丝绸为主,并配上银饰品,表示晚年幸福安康。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彝人的服饰图案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受启于各种事物,或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云彩,或是地上的山水与动种植物形状。他们一针一线地把自己对天文地理、人类繁衍等各朴素认识绣成图案,集中展示在服饰上,给人一种天真朴素、粗犷奔放、回归自然的感觉,它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彩缤纷为色彩,满身皆饰花图案的花腰彝族服饰,从审美心理与文化生态上探其缘由,我们会发现,花腰彝族世居青山绿水、四季花艳如春,艳丽的山花时刻感染爱美的妇女,人们上山劳作,路过花丛不免折上一两支,插在头上把自己打扮得像山花那样美丽,随之产生与花媲美的审美心理。久而久之,受之启发,选用最艳丽色彩把最漂亮的花朵绣在服装上,让自己一年四季生活在鲜花丛中。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彝男女老幼个个都能歌善舞,农闲时季候,经常看见这样在一起唱歌跳舞的青年男女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逢传统节日、迎宾待客、走街赶集、男女青年约会和其他社交活动,妇女们都要穿戴上自己巧手制作的盛装,三五成群,结伴穿行在蓝天白云下的山间田野,赶往集会地。风姿绰约的她们穿上艳丽的服饰,如山野上盛开的红杜鹃,使人目不暇接,花腰彝乡也成为展示服饰的露天舞台……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美国、日本及我国的部分专家、学者多次深入石屏县的龙武、哨冲镇实地考察了解,他们都被花腰彝的精美服饰艺术所折服。美国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些花腰彝族的刺绣品与服饰。目前,石屏县在加大力度对民族文化产业的保护和开发,花腰彝族服饰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必将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8h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