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漾濞彝家妇女与刺绣

作者:罗仕美 发布时间:2010-06-03 原出处:大理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漾濞彝族自治县是以彝族为主,白族、汉族、回族、傣族等多种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彝族妇女具有勤劳、朴实的品质,她们生活在大山里,向往着美好生活,祖祖辈辈都用七彩丝线刺绣,来表达美好心愿和祝福。刺绣在彝家世代相传,刺绣文化素有吉祥、纳福、避邪、消灾等内容。D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秋冬农闲季节,漾濞彝家户户打硬布。“硬布”是彝族传统刺绣必备材料,其制作步骤是先找出闲置的旧衣破被,清洗干净,再剪裁规则,三四层粘贴在一起并晾干。硬布打好后,妇女们在干农活之余,便三五成群剪花样(如今已有专剪花样卖的师傅)、剪纸样、布样包好新布,贴上花样,凭个人的眼光与技艺开始刺绣。妇女们在一起,评评花样、针脚、配色,相互拉拉家常,就这样一针一线的绣着象征美好愿望和祝福的图案。D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女子个个是刺绣能手。绣品主要有婴儿帽、裹背、鞋子、鞋垫、衣服、凉帽(女子头饰)、笔插(类似文具盒)、手机套等生活用品。彝族刺绣多以自然界花鸟虫鱼为题材,花草中间夹杂着鱼虫鸟兽,也有传说中的龙凤夹花等。如今,女子们将所绣的花分为老式花和新式花。老式花细碎、繁密,多以兰花、各色农作物花、梅花和龙为主;新式花花朵硕大、刺绣简洁。凡是自然美好之物,均可能在妇女刺绣中出现。绣品实用、实惠、美化生活,且“凡图必有意,有意必有祥”。D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妇女刺绣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至今,瓦厂还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故事。有一个叫桑启龙的奇人,他懂人间也通阴府,有无穷的智慧。他有一匹马,每夜让小工抱夜草喂马,但马越喂越瘦,他就质问小工,小工告诉他每夜都给马喂了很多草料,但鸡叫前总有一匹白马来抢吃,人走近那白马又变得无影无踪。桑启龙听了感觉有些蹊跷,吩咐小工白马再来就叫他。次夜,白马果然来了,桑启龙就远远地照着马头扔去妇女的绣花围裙,罩住了马,逮住了它。后来他用妇女的绣花围裙做了马鞍,任何时候都不摘下马鞍(绣花围裙不离马身),马为此归顺了他。原来那马是龙马,赶街上路不用走而是飞。但有一天,桑启龙骑马去蒙化(古县名,约包括今漾濞、巍山、南涧三县)赶街,回至丫丫塘休息,他忘记了马鞍上有制服龙马的绣花围裙,摘下了马鞍,马跳进塘里,一声大吼,身子一抖,变成龙钻到水底。为此,他不但失去了龙马,还死于非命。D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妇女刺绣有纳福、辟邪、消灾之功。如今,彝家婴儿出生、女儿婚嫁、老人寿辰等都离不开刺绣,还保存着赠送绣品的习俗。婴儿出生,做外婆的都要送去准备好的绣花裹背(背带)和绣花帽。裹背整体呈椭圆形,上部绣有图案,其中最突出的是花草中镶有图案的两个眼睛,中部嵌有五个绣着图案的三角形,下部两角有半圆花草,非常“热闹”,五彩纷呈。据说,两个眼睛代表月亮与太阳、有儿有女、团圆、圆满之意,也表现了外婆的喜悦心情,中部有几座小山状,有化险为夷之意,辟邪之功;下面的半圆又与上面的“花草”对应,表示有头有尾,和和美美。婴儿帽形状有老虎帽、木盆帽、瓢帽等等,帽上多绣有龙、鱼、蛇、花草等。再配上银铃,戴在小孩子头上童趣十足,虎虎生威。相传,婴儿帽是婴儿的护身符,戴上它婴儿无病无痛,健康长大。女子出嫁时,闺中密友、长辈、亲戚就会送绣花鞋、绣花鞋垫。婆婆也为儿媳绣制一套衣服(即凉帽、衣服、围裙)。新婚次日,新媳妇就穿上绣花服,为客人端茶、送糖,以示新媳妇已完全接受男方家的心意、祝福,完全融入成为男方家的一员,以主人的身份款待亲友。新媳妇必为公婆绣制花鞋,表达自己千辛万苦、在所不辞的孝心。老人生日,更有小辈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绣花鞋,祝福老人延年益寿、寿比南山。D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有一位到过彝家村寨的美国朋友,她看到彝家刺绣后,竖起大拇指夸:“我真佩服你们,你们真了不起,我喜欢它们(刺绣)!”一位香港的朋友告诉我“我非常喜欢手工刺绣,我的绣花鞋舍不得穿着在地上走,总把它放在箱子里,有空时拿出来穿着在床上跳跳。”D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彝族民间刺绣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具有实用、实惠、装饰的功能,而且还有很高的审美的价值。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交流的加剧,有零星的刺绣作品作为商品流传到外地,但更多的刺绣品用于美化彝家生活,展现地方民俗和民间工艺。Do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