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红河彝族传统节日风情介绍

作者:​龙倮贵 发布时间:2017-08-25 原出处:​彝学研究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一、除夕迎新节

除夕迎新节,也称新年,是红河南岸自称尼苏颇的彝族传统习俗性节日活动。与汉族春节基本相同,即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正月十六日过节。节前,家家户户屋里屋外打扫卫生,拆被洗衣,清洗水井,修路补桥,舂糯米糍粑,门前栽幼松,大小门头、灶前厩旁、屋柱缸边皆插一松枝,以示除夕迎新之到来,祝愿生活比往年幸福美满,并贴上新“桃符”。腊月三十日晚家家户户杀一只大红公鸡祭献神祖,神龛、供桌上灯火通明,香烟缭绕,既庄重又热烈。这一天晚饭一般多在天黑甚至半夜三更才开饭。有的不睡觉,意为守岁迎新年,蒸饭做菜都要满满的,且要到吃不完的程度,意为年尾转年头,年年有余,当年的可以吃到次年。天刚破晓,全家人早已起床,穿上节日的盛装,迎接财神、福禄神进家来。先做汤圆祭献各位神祖,再做一个生汤圆贴于孩儿的脑门心上,表示孩儿又长了一岁。有的村寨或宗族、姓氏,这天不生火冒烟,吃的喝的大年三十日晚上全部准备好,如吃猪脚猪头冻肉、凉菜、腌菜,喝圣水。据说,若在这天吃了冷的食物,认为终年定会无疾无病,且经饿抗寒避暑。除此,因支系不同、居住区域有异,此节日仪式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或大年三十日晚送火星,或大年初一日祭祖庙,或初二至三日宴请娱乐,或撵雀鸟、祭神树、祭祖树,或举办火星会,或过小年,或男女青年跑花山,或跳虎舞等文娱活动。总之,整个年节热烈、欢乐、祥和的气氛。(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1  红河县彝族传统年节庭院栽幼松  图1-2  红河彝族传统乐作舞

二、跳掌节

跳掌节,是蒙自、个旧、金平、屏边、河口等县市自称濮拉颇的彝族传统习俗性节日活动。逢农历历正月初一、二、三日或正月十六日举行。届时,族民村人穿着节日的盛装,杀猪宰鸡、酿酒蒸糯,洒香点蜡,举行隆重的祭龙神仪式活动后,选三对“掌娘”背着几件家具、农具引跳,即第一对背蓑衣,第二对背碓杵,第三对背背箩。“掌娘”背着物件在葫芦笙的伴奏下,在场内跳三转,请“掌娘”仪式就此结束,然后将背物卸下,大伙一起跳起来。男的吹葫芦笙,女的手持响把,肩靠肩,臂靠臂,站成一横排起跳,节拍由慢到快。其他县市自称濮拉颇的彝族,白天举行隆重的“祭龙神”仪式过后,入夜,择一屋为舞场,选一男一女或三男三女,点灯入屋,背着犁、锄、弯刀,或披着蓑衣、戴着篾帽,由男子吹葫芦笙,女手持响把,在屋内跳一圈或三圈,谓之“祭舞场”, 也就是开掌房。其后,大家才正式开始“跳掌”。“跳掌”时男女老少均可参加。但由于地区不同,各地的跳掌舞在动作上略有差异,但跳掌节中跳掌不仅是祈求神灵保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庄重肃穆的祭祀性活动。同时也洋溢着庆丰年、同欢乐的娱乐气氛,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时机。(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2-1  蒙自市彝族跳掌舞  图2-2  屏边县彝族跳掌舞

三、狂火节

狂火节,也称祭火节。是弥勒县西一、西三镇自称阿细颇的彝族原始宗教祭祀性和习俗性融一体的节祭活动。逢农历二月初三日,节期一天。其有祭火神树、钻木取火、送新火神、跳火、欢跳阿细跳月等内容。是日,族人男子不分老少,取用红、黄、白、黑、褐等五色土,上下均纹上大下小各式各异的五色圈,以示火星和火苗。所有绘身的男子腰部多用棕片以及地板藤、麻布等物遮掩下身,头戴各种庄稼果叶和松球,也有装扮成某种动物的,有的插羽毛的飞禽,有的安上犄角的猛兽,虎、豹、熊等更是模仿的对象,还有用树皮、树叶裹身,模仿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类生活情景。绘画完毕,再各自择取装戴各式各样兽面人身和鬼怪妖魔的假面具,并大多均插树枝编成插满茅草、彩羽毛的顶冠,下身仅用少许棕皮、树叶遮羞,小男孩则是一丝不挂的全裸,并精绘“小鸡鸡”(生殖器)。由“驱鬼符”大神和毕摩念经摇铃开道:“火神”神气十足、节律稳沉地在四个曲膝走内交叉颤步的绘面人肩上起伏着,而此时许多五色绘身的戴假面具鬼怪们手持各式彩绘木刀、木剑、木叉、木棒等挥舞喊叫,簇拥在“火神”前后左右,沿路乱蹦乱跳,不断高声吆喝:“跳火神啦!”对围观的亲朋好友们做各种怪诞诙谐“鬼脸”和变形夸张动作,以逗起村人族民同欢同乐。接着钻木取火,取得新火种后放于火盆内,由两人杠抬,用刺通树条开路,穿街过巷,绕村而行,并跳火舞,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要前来取新火种。村人取回的新火种置于家中火塘,不能熄灭。否则认为会遭厄运。所有祭仪结束,族人村民欢跳阿细跳月,通宵达旦,热闹非凡。(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3-1  弥勒市彝族跳火神之一   图3-2 弥勒市彝族跳火神之一

四、男女青年歌舞节

男女青年歌舞节,也称男女青年歌宴会。主要流行于红河、元阳、绿春三县自称尼苏颇的彝族地区。每年栽秧完毕至五月端阳节前期间,以村为单位,择吉日组织活动。节期一般两天。择定活动日期后,甲村相好的几个小伙子趁赶集邀约邀请乙村未婚女青年。约定活动的具体时间、规模、地点。一到约定时间,甲村小伙子到半路迎接乙村姑娘到本村,并汇集在甲村伙子村的公房内或场子上。歌宴饭菜未做好前,男女青年先赛舞,跳乐作舞、三步弦、圆圈舞。饮食分主副宴席。主宴席饮食有盐碟、用筷子竖起煮熟的一只大红公鸡、猪头猪尾巴、猪生血、方五寸的一块三牲肉等食品,其余的有豆芽、茨菇、魔芋豆腐、柴花(树胡子)等。这几个菜都有丰富的民俗内涵,盐碟碗誉为饮食之母,有无盐碟碗不吃饭之说;大红公鸡象征男子雄壮健美;猪头猪尾巴表示一头猪;三牲肉表示牛、羊、猪三牲,以示该村杀牛羊猪三牲宴请她们;猪生血表示女子已都来了月经初潮,并已成人,可以社交活动了,也说明此猪不是病死和老死的,属于正常宰杀的猪肉;豆芽象征新生命的诞生;茨菇表示刚勃起的男子阴茎,具有较强的生育能力;魔芋豆腐象征女子肥厚的阴唇,具有较强的性感和生育能力;柴花(树胡子)象征旺盛的男女阴毛。如前述,宴席分主宴席和副宴席。主宴席由四张或六张八仙桌摆成长桌设宴,男女杂错入坐。开宴前特邀彝族毕摩入上座,演唱《献酒请歌舞神调》、《敬烟调》等,同时演奏器乐。曲目主要有“依瑟”调、“阿哩甲”调、“作瑟”调、“巴拉瑟”调等。翌日东方发白,甲村伙子又特邀彝族毕魔演唱《献酒送歌舞神调》,以示有头必有尾,以此告一段落,散席。据说,若不把歌宴前请来的歌舞神送回去,歌舞神会将某人纠缠终年,某人将会如疯人一样即色疯病,疯疯颠颠,终年唱闹不休。歌宴过一个星期后,乙村姑娘回请甲村伙子。具体时间和地点男女双方商定。届时,乙村姑娘备一只公鸡、糯米饭、糖果、烟酒若干等回请甲村此次组织的那几个伙子。到此,整个活动结束。总之,在歌舞宴席中,全男女青年唱累就跳,跳累就唱,唱跳结合,通宵达旦,一般一天两夜或两天一夜。(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4-1  红河县彝族婚宴对歌宴

image.png

图4-2  红河县彝族传统歌宴       图4-3  红河县彝族男女青年对唱“阿哩”情歌

五、端阳节

端阳节,也称端午节。红河自称尼苏颇和濮拉颇的彝族均兴过端阳节。逢农历五月初四至六日。节期一般三天。但过节的含义与汉族不同。汉族是为了纪念屈原,而红河彝族是为了感谢为民除恶龙的天神妮吉圣而包粽子过节。据说,五月初五日是妮吉圣将龙王斩首示众的祭日。这一天,家家采回紫叶藤,放于锅中烧煮,使水变成紫红色,如同血液一般。再把糯米浸泡在紫红色紫叶水里,用紫色米包成粽包,把紫叶水泼在门外寨外,恶龙王变的彩虹看见了就象自己的血,不敢进村入家偷喝井水和缸水。族人家家户户在门头插上菖蒲,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宝剑,彩虹看见好象又见到了砍自己的头的宝剑,于是就不敢进村入家害人。他们见到彩虹,总是要吐唾沫表示憎恨;有彩虹的季节,村人族民的水缸都加盖,且缸盖上压一片菖蒲,以防彩虹来偷喝家里的水;见到彩虹不挑水,更不喝水。据说,喝了彩虹喝过的水,人畜就会得一种肚胀病不治而死。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日期间,还有杀牛祭祖和杀鸡招魂之习,节日前夕,即五月初三日,几家或者几十家不等,合伙杀黄牛分牛肉,拿回家分生、熟两次祭献祖先。有的连户杀猪,还杀鸡鸭分生熟两次祭献祖先。招魂时,有的用一只大红公鸡在大门口摆上一桌饭菜,一手端着一碗清水,一手拿着一条点燃的叫魂布条招魂;有的提着一大红公鸡到野外招魂或到水井旁招魂。把一件衣裳铺于地上,一边招唤一边观看衣裳内是否有小动物昆虫,尤其是蚂蚱跳进来,以此示所招的灵魂已经招回来了。随即杀鸡煮熟祭献祖宗神后全家共餐。(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5-1 菖蒲与艾蒿  图5-2  门框插菖蒲

六、火把节

火把节,是红河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由来传说多种多样,大都与火把、摔跤、招魂等活动有关。清雍正《建水州志·风俗志》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束松为燎朵,草花高丈余燃之,杀牲祭祖,老少围坐火,食肉饮酒。自官署以及乡村田野皆燃,谓之火把节,又谓星回节。”节前,即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把屋内外打扫干净,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同时,几家或者几十家不等,合伙杀黄牛分牛肉,拿回家分生、熟二次祭献祖先。有的连户杀猪或杀山羊,还杀鸡鸭分生熟二次祭献祖先。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中午,各家各户杀一只鸡并煮熟,加备一碗米、一枚鸡蛋及酒,家庭男主人到自家田地边祭田公地母。二十四日中午,弥勒、泸西、开远等县市自称阿哲颇的彝族,头年六月二十四日到次年六月二十三日所生的男孩,由其父亲背负并酒肉、糯米及香火,或包大红公鸡到本村六祖庙磕头报丁,并祭献六祖神,表示祈求保佑此其子;夜幕降临,家庭主妇叫拢自家孩儿,剪下手腕上(端午节时戴)的五色线,点着火把烧掉。接着点燃火把,举火把先向家中老者及灶君神、牛厩羊圈分别拜三拜。同时在屋内四周墙角、畜圈禽舍逐一烧熏,另一人拿着一个簸箕边敲打边叫喊“烧死蚊虫苍蝇”。熏完家屋,扫点灰尘于簸箕内,倒在村外岔道。又年轻人们,到田地边游转,不断向火把撒松香,示意烧死害庄稼的蛆虫,并呼喊“烧死害庄稼的蛆虫”,以示照田丰年,并以炬之明暗占岁丰歉。二十五日下午,家家户户杀一对鸡鸭(白鸡和白鸭禁用),延请毕摩为家人招魂。(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6-1  扎火把 图6-2  取悦火神舞

image.png

图6-4  绿春彝族火把节 图6-4 绿春彝族火把节跳丰收鼓舞

七、濮拉跳鼓节

跳鼓节,是石屏县异龙、牛街两镇交界处自称濮拉颇的彝族习俗性节日活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活动。传说,石屏县异龙湖畔的彝族濮拉颇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异龙湖里有一匹龙马,一夜出湖赏月见到人间歌舞升平,这边正唱“海菜腔”,那边正跳“烟盒舞”,非常妒忌。从那,这“龙马”趁人深夜静,时而变成英俊的伙子引诱当地彝族姑娘,让其莫名其妙的疯疯颠颠;时而变成美貌姑娘来劝伙子饮酒,让其天黑喝到亮,不知天亮;时而变成凶猛的双头兽趁夜咬食彝族濮拉颇人家的猪鸡牛羊。时间久了,弄得彝族人家不得安宁。后来有一个勇敢的濮拉颇伙子发现龙马惧怕狗血,于是邀约一群小伴各带一个牛皮响鼓,潜在“跳鼓坡”上边打边跳,引诱龙马变成美女出来。龙马来了,用狗血出其不意地泼去破了龙马仙法。然后打鼓振威。龙马仙法被破,龙马不敢下湖,徘徊于异龙湖边,忽然鸡叫天亮,龙马变成了今天的“龙马山”。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以后相沿成习,就成了他们代代相传的“跳鼓节”。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天,旧时坡上只许男性前往,女性禁去,现已改观。所有成年男子特别是年轻男子赤身裸体,背着一个小牛皮鼓,舞者只舞不歌,时而尖叫,大家放开豪饮,喝个半醉,待情绪激昂之时开始舞蹈,仅凭舞蹈表达自己的感情。舞蹈者晃胯扭腰,动作粗犷豪放,幅度大,只需合上鼓点,可随意跳跃,高潮时可睡地翻滚而舞,狂劲十足。只要鼓声不停,舞者可以随意加入或退出,直至全体舞者跳得精疲力尽时为止。当地彝族濮拉颇不仅仅跳鼓踩山,每到节期,小伙子身背四弦、手持巴乌,姑娘们打的花雨伞,背着烟盒、竹笛。人们把自己的黄牛、水牛吆到山顶,通过双方协商,互相调换或买卖,每年都有上百头黄牛、水牛参加交易。如今其各族男女老少皆可前往,买卖东西,交易牛马,跳“烟盒舞”,好不热闹,并已成一个新的民族节日、贸易、歌舞为一体的场所。(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7-1  石屏县濮拉颇跳鼓节  图7-2  石屏县濮拉颇跳鼓节上的妇女

八、祭鬼神节

祭鬼神节,俗称“七月半”,是红河自称尼苏颇的彝族传统习俗性节日。多在农历七月十四至十五日举行。据传,阴间里一旦到每年五荒六月,如同人间,缺食少粮,青黄不接。阴间阎王每到这个时候,都要打开阴间大门,放鬼神回到人间讨食。阴鬼们变成各种各样的虫类禽类,在田间地头咬食啄食庄稼、果子。因此认为,五荒六月,人畜瘟疫疾病频频发生,就是因为神鬼在作祟之结果。由于彝族都信奉神鬼,也就约定俗成且顺应而生了。七月十三日,联户杀牛祭祖神,还要清扫庭院,摆设供品。有病人的家庭,还要杀一雄鸡,以示对鬼神的厚意款待,祈求鬼神给家人消灾除病,让患者早日康复。祭鬼神由家庭主妇主事。祭毕,各拈一点饭菜及酒、烟于碗,送到村外路口泼洒四方,以示送给四方的鬼神带回阴府去,给不能来人间讨食的老弱病残鬼神们吃,然后全家人才入席,患病者也要扶到席上坐下,合欢美餐,共享消灾除病免难之酒食。十五日下午送祖,此日全家都要守家悼祖,不上山下田劳作,杀鸡宰鸭,准备佳肴。饭前奠酒祭献祷告祖神,点燃香火,各拈一点饭菜及酒于一把筛子内,送到村外路口,焚燃纸钱,以示已把祖神送走。节日期间,还有青少年男子走高跷竞技娱乐活动。解放后,尤为近几年来,彝族民众的迷信观念逐渐淡薄,人们不再乞求鬼神保佑了,但这个习俗仍作为一个节庆活动被沿袭下来。(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8-1  红河县彝族接祖神       图8-2  红河县彝族祭山神

九、日月节

日月节,汉族称中秋节,也称八月十五,是红河自称尼苏颇的彝族传统习俗性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汉族以全家团圆为乐,而当地彝族不在团圆不团圆,只是为了祭献日月神,所以当地彝族又称其为祭日月神节。届时,家家户产要煮豆角、杀一只大红公鸡,祭献月神娘娘。祭前,要把八仙桌摆到土掌房上或天井中央,桌旁摆上双人凳,桌上摆葵花籽、绿豆角、花生果、糯米糌粑、荞糕、核桃、板栗、锥栗果、鸡嗉果等。摆设就绪,家庭主妇点燃三炷香火,叉开成三脚站立在桌中间,滴酒奠地祈祷。祈毕,将事先设好的四杯酒先后依次抬起,各滴几滴奠地,以示对天地的敬意。据说,这四杯酒,第一杯是敬天公老爷的,第二杯是敬地母老娘的,第三杯是敬月神娘娘的,第四杯是敬月亮里的月桂树。据说,人要是能吃到那棵月桂树上的一片翠色欲滴的绿叶,就会长生不老。如今,祭献日月神因受汉族中秋节的影响,祭献日月习俗也逐渐用糖果月饼之类食品,但彝族舂糯米糌粑、蒸荞糕及杀大红公鸡祭拜日月神的习俗仍盛行。(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9-1  彝族祭献月神的荞饼  图9-2  彝族祭献的公鸡

image.png

图9-3  中秋节棱果  图9-4  中秋石榴

十、尝新米饭节

尝新米饭节,也称吃新米饭节。逢农历七月底八月初,稻谷七八成熟的时候,择戌狗日过节。以村为单位过节。节期一般一天。节前,村人族民全动员,修理田间路道,以便人走马行,准备秋收。是日,每家每户都要到自家田里,一路上唱《谷魂歌》,摘取一把谷穗回家,回到家,把谷穗放进粮仓,表示谷魂已回到粮仓,今年丰收在望。翌日,抹下一部分谷粒炒干,舂出新米,与陈米一起煮。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煮蛋招谷魂、祭谷魂和仓神,吃饭前,先把祭品分一份喂狗。传说远古时候,洪水泛滥,世间万物灭绝,是狗爬上天神策格兹那里讨回来五谷籽种。因此,为了感谢狗,吃新米饭要先喂狗。席间人们边吃边和交流生产经验、说丰收、论生产农事,主客双方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0-1  采回来的新谷穗  图10-2  红河县新米饭节

十一、过大年节

过大年节,是红河彝族习俗性节日。逢冬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或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过节。届时,杀鸡接祖神和年神,杀猪祖神和家神,舂糯米糌粑祭送祖神和年神。含义有三:一是庆贺丰收,二是祭祀祖先,三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康泰。节前,将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上山砍一棵三台或三台三杈枝健全无虫害、完整无损的幼松和砍一树叶茂盛的青椎栗树枝回家,认定方位,并栽于天井中,以此象征吉祥如意和四季长青和终年发财兴旺,加以供奉。又插有三杈的松枝在自家大门外右方墙上,以示无家可归的历代血亲野鬼此处安顿。栽插完毕,放一串鞭炮,以示喜迎过年神及其他神祖进家,谓之“一请祖神”。 二十四日之早晨,雄鸡啼鸣,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男家长先杀一只大雄鸡祭献神祖、家神及其他诸神灵,接着点燃神龛上的香炉和油灯,香火和油灯昼夜不得熄灭,即灯火昼夜通明。家中老者在前祈祷,请历代祖宗同子孙过节,谓之“二请祖神”。二十六日之早,出嫁姑娘回娘家省亲,甚至出嫁的姑娘已去世,其子女也要代其母省亲。省亲时要背着糯米饭、猪肉、酒等年节礼品,并作祭品祭献娘家的历代祖先。二十六日晚饭后,男主人备肉、菜、酒、粑粑、糯米饭等作祭品,点燃三炷香火,祭送祖神和年神时,将祭品送至村外岔路口,以示已祭送祖神和年神,并把他们送走。除此,每吃饭前,取一点桌上的各种食物盛进一只破碗里,再加生血、火炭、烟丝等于碗中,送到村外岔路口倒掉,以示让无家可归的野鬼吃,劝野鬼不要进村入家。还有男女青年打千秋欢庆年节之习。(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1-1  彝族过大年堂屋撒松毛  图11-2  彝族传统松毛席

image.png

图11-3  弥勒市彝族土地庙  图11-4  开远市老勒村人祖庙

十二、咪嘎哈

“咪嘎哈”,是红河自称尼苏颇的彝族的原始宗教性节祭活动。逢农历正月第一轮属丑牛日进行,一般在村头树林里举行。主要祭献的是神树林中央的一棵大树下一个光滑洁白的椭圆石,此石象征杀妖灭精、除鬼杀怪的先祖英雄阿倮,求先祖英雄阿倮保佑和庇护族人老幼吉祥安康,无灾无难。是日,族人男性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赶着一头乌黑健全的大肥阳猪,抱着一只大红公鸡,背着香喷喷的糯米饭和自酿米酒,去祭拜祭献先祖英雄阿倮。同时,头年所生男孩的家庭,要杀一只大红公鸡,备一桌丰盛的酒菜,男家长背着其子,且抬着那桌饭菜和鸡到护寨神树下祭献先祖英雄阿倮,以示向先祖英雄阿倮或护寨神报丁报喜,祈求先祖英雄阿倮保佑其茁壮成长。鸡肉及饭菜请男性长老们品尝,头年族人生了几个男孩,就有这样几只鸡和几桌饭菜。参加祭祀的男子到了“咪嘎神树林”,先动手清扫场地,清洗祭坛,特别要清洗象征先祖英雄阿倮的椭圆石。随后用清水清洗祭牲,祭牲分活、生、熟三次祭献,但杀牲时不能用金属刀具杀牲,也不能用沸水烫祭牲,只能用竹刀杀牲和用火烧牲去毛。祭毕,主祭人用鸡股骨占卦选定两人男子作虎豹,“虎豹”者手持一块烧熟的猪牲“三线肉”,并持一碗糯米饭,从外到内,又从内到外,分别绕三圈。当绕走出“咪嘎神树”林,所有参加祭祀者用火棍、草团不停地向“虎豹”者掷去,又不停地吆喝着“窝何,窝呵”。“虎豹”者尽管黑灯瞎火,也得没命地往树林外逃跑,直跑到背离“咪嘎神树”林区止。接着按户均分祭品即牲肉。祭品不论多少,按户均分,任何人不得特殊。如果确实是“粥少僧多”而实在难分,也得剁细甚至煮成稀饭或肉汤,用勺按户均分,以示护寨神对每家每户的保佑和庇护。随接主持人代表护寨神站在祭坛中央的正高点上,把原先炸好的糯米花泡1把1把地地撒向所有磕头祈求的人群中,并说“福禄降下来了,请你们接好!”这时,所有磕头祈求福禄的人,立即拉开自己的衣襟,边说:“福禄接到了!福禄接到了!”边不断地磕头感恩致谢“咪嘎神”先祖英雄阿龙,边收起糯米花泡回家。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次日中午,由主祭者率领全村各户的男主人或两男性代表参加立新寨门和祭寨门仪式活动。当参祭人到寨门口,主祭者将鸡狗等牺牲打杀,深埋寡蛋或臭蛋,割下狗头、狗爪、鸡翅膀等,全系于原先备好的用尖刀草和地板藤搓成的绳索上,再系上用笋叶剪成的各种齿锯的十个、若干鬼目咒符、杨柳枝做成的两把弓箭等,并中间插挂一只用篾片编制的“鹰”。接着分头指派人更换村寨各道门栏,然后将系有狗头、鸡头、鸡翅等物的绳索横挂于门栏上空,意为阻拦妖魔鬼怪、瘟疫疾病和怪禽猛兽等进入村寨。鸡狗肉就地煮食并祭寨门神。夜晚,全村人男女老幼均可根据年龄特点相约,凑钱买猪头、猪脚,或凑食物打平伙。节祭期间,孩童们择宽敞的场地,还活动老虎抱蛋、老鹰叼小鸡、狐狸抢蛋、跳虎赛、公鸡斗架等游戏。(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2-1  “咪嘎哈”树(护寨神树)  图12-2  “咪嘎哈”节中的彩蛋

image.png

图12-3  石屏彝族祭献“咪嘎哈”护寨神  图12-4  石屏彝族“咪嘎哈”祭坛

十三、密枝节

“密枝节”,是弥勒、泸西、开远等县市自称撒尼颇和阿乌颇的彝族原始宗教祭祀性节祭活动。多在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节祭前,密枝翁和全体负责人到密枝林清扫干净,请毕摩念经,驱赶不吉利的东西,在一棵高大苍劲的神树下布置神堂。神秘坛顶部插枝、放置缠彩绸鹅卵石和小石虎,象征林神、地神、祖神。神坛前供上狩猎用的工具和用木盅、木碗装着的肉食水酒等。祭密枝神时祭品是荞麦疙瘩和豆类及羊肉。祭密枝当天,全体负责人员集中到密枝翁家中,当晨曦微露之时,“相司”或且司(领队)扛着一棵竹竿在前面开路,毕摩摇着铃,其他人带好各自的用具,嘴脸喊“哈咯、哈咯、哈咯啦咯”,进入密枝林,然后按各自的分工,忙着挑水、烧火、杀牲、煮饭做菜。晚饭前,全体人员跪在密枝神前举行祭神仪式,由毕摩祭司祈祷,而后趁着黑夜喊着“哈咯、哈咯、哈咯啦咯”,离开密枝林。在密枝节节祭活动中,还有集体性互相咒骂、攻击“密枝翁玛”、 狩猎采集、祭献小密枝等, 家祭供“龙背袋”等祭仪和歌舞娱乐等活动。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节祭活动中,他们还有祭供“龙背袋”之习。他们民间有一句俗话:“屋里不供龙背袋,不算真正的彝族人。”在他们的心目中,龙背袋是五谷六畜的保护神。背袋用洁白的麻线精心编织而成,形似挎包,长年悬挂在堂屋正中墙壁左侧,袋内五谷粮食及节日特意留下的鸡头、鸡脚骨头。用节祭活动中的饭菜祭献即可,全家磕头祈求人畜康泰,五谷丰登。(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3-1  祭密枝吹奏过山号  图13-2  祭拜密枝林

image.png

图13-2  祭密枝林  图12-4  密枝林聚餐

十四、祭龙节

祭龙节,是弥勒、泸西、开远等县市自称阿哲颇的彝族原始宗教性节祭活动。逢农历二月初一至四日。节期一般四天。各户出一人成年男子,特别是男户主,在村中场子上杀三对公母鸡,取六对鸡股骨占卦选六位“赛默”即龙头,后确定厨师、帮手等。以一头黑公猪和一对大红公鸡作主要祭牲。分祭献雌龙和雄龙之分,祭雌龙的祭仪由找水、钻木取火、扎龙门、青猪撞龙门、洗龙、造龙生殖、送米团、撒大米、会餐、与龙交媾、抢栗枝和芦苇等活动内容。头天祭献雌龙神完毕,翌日早饭后,毕摩和龙头到龙树林祭献雄龙活动。祭献雄龙前用树根搭建所谓的龙房(一个小屋),房内摆上头天杀好的猪前左脚及肉、米 、酒等祭品,毕摩祭司念诵《请神经》请神下凡。诵毕,龙头向龙树磕头祈祷,然后把祭品抬到祖庙内祭献天上地上的神灵和历代祖先,毕摩念诵《祭神祖经》。祭毕,毕摩祭司、龙头及男长者食祭品。接着祭献雄龙神后,还有念经祈禳、驱邪送宝、祭猎神、跳狩猎舞、驱邪送火神、送祖还源、犁耕吃甜白酒等活动内容。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三日傍晚,全村人集中在村子的场子上,举行送火神大典。由毕摩手持法铜铃和抱一只大红公鸡,带领跳狩猎舞的青壮年,边跳驱鬼舞边跳火舞进行送火神。火神用竹编五色纸裱糊,一男一女,高约60㎝。火神上方用尖刀草扎成人形,罩在火神上,又两个身画成虎模样的青状年人扛着跟在毕摩后。驱邪队伍全身裸露,画虎或龙形状,头戴三脚,脚上套着犁铧,手持用白椿树削成刀、剑等武器,装扮成古代战神支格阿龙的形象,挨家挨户入堂进行驱火神仪式。驱火神队在哪家驱完,该户就要拈出一个红火炭丢在火神的竹篮内,然后用一碗冷水汲灭炭。如此反复,一直到夜幕降临,火神队才完成驱邪送火神仪式。串户驱邪送火神仪式后,由两个扛上拴有刀、剑的尖刀草杉树,驱邪送火神队伍在后跟着,送到背离村寨的北方岔路口,横挂在路上空。驱邪送火神队伍放下火神,在一片“杀、杀”的声音中,用刀、斧砍碎火神,毕摩祭司则当场杀鸡献祭火神。此仪式的结束,意味着把害人之火送到村外,以示避火邪作怪。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此同时,驱邪送宝仪式毕,青年男子和男孩们脱去衣裤,全身裸露,腰跨葫芦,用棕皮遮盖下身,披上叶子蓑衣,用广告色在身上画上各种各样的图腾图案,并全身上下画图案,装扮成龙、虎模样,或者装扮成野人,带着自制的木刀、木叉、弓箭、棍棒等武器,耀武扬威,在一阵“哦伙哦伙”的叫声中,冲入龙树山的原始森林中,进行狩猎活动。然后全男青年围龙树林起舞,舞蹈动作仿虎、豹等野兽捕食其他动物的动作。有的村寨,出猎所得猎物不分大小均由二人用木杆抬进大龙头家里共享。次日又在毕摩祭司的带领下,挨家挨户驱鬼,猎神舞蹈队头戴铁三脚,全身裸露,装扮成他们先民战神阿龙先祖的形象,进行精彩的表演。(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4-1  杀猪牲  图14-2  参祭人狩猎队

image.png

图14-2 钻木取火种  图14-4 祭送火神

十五、招村寨魂节

招村寨魂节,是红河流域自称尼苏颇的彝族原始宗教性节祭活动。招村寨魂节祭活动牺牲及祭品祭物:一头乌黑健全的雄性肥猪,一只大红公鸡,一盘果脯或一扇荞糕,一甑糯米饭,族人村民共捐钱购买缝制的绸衣一件、十炷香火(东西南北中各方插两炷),一碗饭,饭头压有一块陈肥肉。活动时间逢农历二月第一轮寅虎日。以村单位组织节祭活动。节前,由数位德高望重的长老择卦,占卜选定一人为其活动的主持人。要求主持人品行良好并有威望,能说会道,妻室健在并清净的毕摩。节日早饭后,全村老幼尤为男性老幼,穿着节日的盛装,井然有序的排列在村中广场上,有祭品队、祭牲队、马驴队、唢呐队、长号队、锣鼓队、鸣鞭炮队、迎魂队,浩浩荡荡。主持人毕摩身着绸衣长袄,头戴毕摩法帽,右手持请神钨铜法铃,左手端一碗清水和九炷香火,走在整个队伍的前头,率队前往自村领土区域内最高山头招唤村寨魂。主持人后面是两个着绸衣长袄抬着一盘果脯的男童,其后依次是祭品队、祭牲队、马驴队、唢呐队、长号队、锣鼓队、鸣鞭炮队、迎魂队。到了招村寨魂地点,所有人面对远方,主持人毕摩一边铺开绸衣,一边浑洪悠扬地叫唱“呜——呜——呜——”三声。据说,第一声告诉天和地,第二声告诉山和水,第三声告诉邻村近寨,此村人正在招村寨魂,不要挽留所招之魂。随即主持人毕摩手舞足蹈地念诵《招村寨魂经》。诵毕,以绸衣内是否跳进小动物及昆虫来断村寨魂招回了没有。若没有,认为村寨魂未招回,接着招唤第二遍、第三遍……直至绸衣内跳进小动物及昆虫止。尔后,毕摩选定健壮的两匹马,系上鞍子待村寨魂骑,于是象征性地擗两枝树枝挂在马鞍子上,以示村寨魂骑马。返村时,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拖拉着锄头在前引路,以示为村寨魂挖路修路,主持人毕摩一路不停念诵此《招村寨魂经》,其他人跟其返村。一路上彩旗飘飘,锣鼓阵阵,唢呐声声,长号喧天,土炮隆隆,鞭炮齐鸣。来到村口寨门,迎接村寨魂的孺妇齐发出三声“勾勒嘎——勾勒嘎——勾勒嘎——”(回来了)回应。据说,第一声告诉天和地,第三声告诉山川湖泊,第三声告诉所有的村人族民,他们招的村寨魂已经回来了。接着入寨门至村中,毕摩把一枝树枝放在村寨魂栖息的护寨神树上,另一树技插在水井边上,以示村寨魂把水井魂已带回来了。随接年轻男子支锅生火,杀猪宰鸡,宰杀前分别取一撮猪、鸡毛贴于护寨神树和水井魂,以示祭牲已祭献。与此同时,祭献天地神、水井龙神、土地神。牺牲肉煮熟后又祭献一次村寨魂、天地神和水井龙神,每一次祭献,全村人族民都要向天地神、村寨魂、水井魂、土地神磕头祈求。祭毕,全村美餐,洒足饭饱,长老唱起古老的创世史诗和优美传说,男女青年欢歌跳舞,热闹无比,盛况空前。(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5-1  红河县招村寨魂节上欢跳乐作舞 图15-2  元阳县彝族毕摩在野外招魂

十六、祭猎神树节

祭猎神树节,是弥勒、泸西等县自称阿乌颇的彝族的原始宗教性节祭活动。逢农历二月初二日。节期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节祭活动。祭献猎神树前,全村成年男子推选一人主持人,要求主持人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四肢健全,而且夫妻健在,子女双全。全村成年男子和少男参加节祭活动,女子、虽因成年但身体残缺及男童的一律不准参祭献活动。届时,族人成年男子凑钱买一头乌黑健全的青猪,以备祭献猎神树之用。节祭活动当天午饭后,全村男子穿着节日的盛装,携带祭牲猪及简单的供品,前往猎神树林。主持人便吩咐大家,各自把准备好的青岗栗树枝扎在“神树”上及插在神树四周,以示保护植被森林,保护神树,不让“神石”受损。杀牲并按人数把同等数量的鲜肉挂在树枝上,以便祭过后,各人带回家里,给那些不能来参加祭礼的老儒和女子分享祭神山带回来的“福气”。随接参祭人取猎神树叶给毕摩祭司预卜自家当年五谷之丰歉。然后主持人便从“神树”根脚的土洞里取出一枚叫“山祖石”(神石,传说这就是猎神“鲁特”的化身)的圆石头,先用洁水洗净后,随接用绿叶包裹起来,并把它恭恭敬敬地放在神树底下,并人们把所带来的供品依次供奉在“猎神”跟前,主持人默诵祈辞:“神石保佑,全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参祭人磕头膜拜。祭献毕,就地相邀着准备宴饮,宴饮前,要由两个小伙子端着酒碗,沿祭场走一圈,口里学着布谷鸟和骏马的叫唤,边叫边问在场的大伙:“格听见啦?布谷鸟叫啦,骏马嘶鸣啦,丰收在望啦。”在场的大伙也要异口同声地回答:“听见啦,听见啦,种得庄稼啦,丰收在望啦。”说罢,两个扮演布谷鸟和骏马的伙子,带头举杯喝酒,众人随之也喝了起来。酒饱饭足,在猎神树林里进行“撵雀”活动。日落偏西,整个祭礼完毕,各自取各自的祭牲肉,还带一枝插在“神树”四周的青岗栗树叶回家,插在牲畜厩上,以示保佑牲畜不害瘟疫,健康肥壮成长。(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6-1  弥勒市彝族祭神树  图16-2  弥勒市彝族祭猎神

十七、祭祖妣节

祭祖妣节,是滇南红河流域自称尼苏颇的彝族地区原始宗教祭祀性和习俗性融为一体的传统节日。据传,很早以前,有个年轻寡妇护持着一个独儿子生活,希望儿子长大后有所作为。但这个儿子长大后不成器,好吃懒做,太阳晒到屁股也不起床,洗脚洗脸要使老妈抬水递毛巾,挑肥拣瘦,拈轻怕重,还有脾气古怪,一天到晚唠唠叨叨,他妈说一句,他动不动就甩碗筷。老妈老了,可儿子还要交给她洗衣做饭的一大堆家务事。遇到儿子下田劳作、上山干活,老妈还得送饭。送早了骂她妈没有谱气;送晚了,骂他妈不心疼儿子;送冷了,既骂又打一顿他妈。一天,这个儿子去犁田,田头树上有个乌鸦窝,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飞到远方觅食来喂老乌鸦。他见景生情,悔悟到自己过去那样待老母亲,太不应该了。待老母亲来送饭,他跑去迎接,可老母亲以为是饭送迟了要挨打,转身就跑到一条河边,看看前途没路就跳河自尽了。儿子打捞老母亲,打捞了三天三夜,没打捞到老母亲,捞到了一砣椿木。他跑回家刻成老母亲的像,放在供桌上,天天烧香磕头以赎不孝之罪。同家族的人,因不能天天到老房子去烧香磕头,就一年集中一次在老房子里“祭祖妣”,年长日久,约定俗成。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逢农历十月初二至八日间,择一吉日以宗族或家族为单位过节。届时,以宗族为单位,在宗族祠堂里全宗族人杀鸡宰鸭或杀乌黑健全的大肥猪、蒸糯米饭、舂糯米糌粑、做汤圆祭献宗族历代祖妣。当年所生男孩的夫妻还要杀一只大红公鸡、蒸一甑糯米饭向历代祖妣祭献,以示向历代祖妣报喜报丁,祈求历代祖妣保佑其茁壮成长,并赐福禄予其男孩。参祭人员如数到齐,负责煮饭者先蒸一甑香喷喷的糯米饭,背到宗族或家族祠堂、或宗族或家族最古老的先居房的堂屋里,先由主事人摆还祭品如猪头、糯米饭、香火及头年祭祖妣节至当年祭祖妣节期间所生男孩的夫妻拿来大红公鸡和糯米饭。摆毕,主事人招集所有家主和成年人份大小,分男左女右,按大小顺序排坐在青松毛地上。祭祖妣时,全家族或宗族男女老少聚集于家族或宗族祠堂内。同时,邀请毕摩祭司端坐自家神龛前,接着洗手见净,打开《家谱》木匣,拿出彝文《家谱书》毕恭毕敬地递给毕摩。毕摩接过《家谱书》,抬起酒碗滴酒奠地,起身向东西南北四方各拜三拜后,边打开《家谱书》边高声念诵《家谱书》。念毕,在毕摩的指点下,嘱族人按辈分大小,依次使左手各抓一把事先准备好的糯米饭,并捏成饭团慢慢嚼。据说,吃了这糯米饭团,就不会忘记祖宗遗训,以后遇事会头脑冷静,少做甚至不做后悔事。有特殊情况外出者,要捏个糯米饭团待其回来时食用,如有生病不能到场祭餐者,要分饭分菜送去。而后全宗族老幼欢聚美餐,席间,男性长老边吃边吟唱宗族的迁徙史、族源族史,理顺宗谱或抄写家谱,理清辈分,制定或修改宗规族律,教育后代遵守宗规族律,祭拜祖妣,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抚养子女。据说,谁不专心听念,胡思乱想,忘记磕头,听错词句,谁就会伤风感冒,家业不通达。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习俗性节日有的地方或村寨已并入过大年活动中,如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县自称尼苏颇的彝族村寨,同冬月或腊月二十四日过大年时一同进行祭祖妣活动;或有的地方或村寨已基本消失,如个旧、建水、石屏、蒙自等县市山区自称尼苏颇的彝族村寨,完全不知何为祭祖妣节。(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7-1  石屏县彝族在拜祭祖灵 图17-2  野外祭拜祖先
image.png
图17-3  彝族祭祖大典 图17-4  彝族叩拜各先灵

十八、德培哈

“德培哈”,是滇南石屏县西北部山区哨冲镇水瓜冲、坡头甸、莫测甸、水瓜冲上寨、竜侯等五个自称尼苏颇的彝族自然村原始宗教性节祭活动,也是自古沿袭的原始宗教性节祭活动,是滇南自称尼苏颇的彝族原始宗教“咪嘎哈”节祭活动的形式之一,更是“咪嘎哈”节祭活动的最高形式。逢午马年正月第一轮午马日(大年初一除外)举行节祭活动。祭期三天。十二年一次。节祭活动形式和内容与一年一度的“咪嘎哈”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大,五个彝族自然村联合节祭活动。祭场设置在水瓜冲田坝里。节祭活动时立松十二行,每行十二棵,共立一百一十四棵,象征十二年一百一十四个月,呈四方形栽于几块田中。青松间用尖刀草连结成迂回曲折的通道,入口处设置净身用的香面水桶。祭坛前用十二张八仙桌叠起,搭起约12m高的主祭坛,下设十一个小祭坛。祭坛前还竖立一棵栖有鸟巢的松树,一个天然通洞的大石头。头天晚上安排人去灯笼山背面的泉眼挑洗阿龙神祖石(亦称“龙蛋”)用的圣水,挑水途中不能遇妇女,否则要重新去水。开祭的当天早上,各村将自己的阿龙神祖石吹吹打打地从龙宫内取出并抬送到祭场,一路耍狮舞龙,鸣放鞭炮,观众达数万人。送阿龙神祖石队伍集中后,相继入场,过彩门前,主祭毕摩祭祀司采用松木卜占卜当选。妇女不得入祭场。队伍入场后,行祭的十二个毕摩祭司身着法衣法帽各就各位,阿龙神祖石送到祭场,一个个要从石洞中通过,以示阿龙神祖新生。洗净后摆在祭台上。祭献开始,主祭毕摩祭司爬到主祭坛念《祭阿龙神经》,下面十一个小祭坛的毕摩祭司也同时念诵相应的祭献经。下面不妨诠释十二个祭坛,以飨读者。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祭坛。彝语称“昌鼎”,意即高耸入云。由十二张八仙桌重叠搭建而成,象征十二年。四周各插栽一棵装饰满绿藤花枝的高松扶定,并用尖刀草搓成的草绳将所有的桌子脚栓牢,最高层按“东绿、西白、南红、北黑”栓插彩旗,每个方位九面。据说,彝族传统观念认为,“九”为最大。其祭品祭物摆设:一斗谷,谷上一升米,米上一砣盐;十二只鸡(以示一年一只);四碗糯米饭,饭头各竖两枚熟鸡蛋;还有纸钱、香烛、酒碗若干。主祭人毕摩祭司要扶桌爬往最高层上,头戴法帽,着法衣长袄,一边摇铜法铃,一边一字一音且一板一拍念诵《咪嘎哈诺依》,也称《祭社神经》。其祭经大意:主要念诵彝族先祖英雄阿龙见义勇为,自告奋勇,不怕邪恶,不怕妖魔鬼怪,独闯妖穴魔洞,战胜邪魔,为创建太平盛世而舍身战亡的经过,目的是求族人无灾无难,无病无痛。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次祭坛。彝语称“奔拉”,意即祭献神龛。祭坛为一方桌上,以松枝插桌边装饰,祭品祭物:桌上一斗谷,谷上一升米,米上压3.6元钱;纸钱、香烛等,桌下置原先备好的并“德培哈”中原始通洞石和鹅卵石那两件“希物”与一个甑子。祭前清洗鹅卵石,然后从甑子通过石孔后摆祭坛。祭时主持人毕摩祭司边摇法铃边用3/5拍念诵《祭神龛神经》,以此示祭经书、法器,传承礼仪,以祈求族民团结和睦,邻里相安。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祭坛。彝语称“衷依衷合呕”,意即招五谷稼禾魂。祭坛为一方桌,以松毛排摆,松枝栓立装饰。祭品祭物摆设:桌上摆设与次祭坛相同,另加摆三碗糯米饭,饭上插竖熟鸡蛋;三碗糖果并插纸花,三碗水酒。主持人毕摩手摇法铃,铿锵有力地念诵《招五谷稼禾魂经》或《招稼畜魂经》,以此招谷魂和牲魂,以求族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祭坛。彝语称“活库”,意即招福禄神。祭坛为一方桌,以松毛、松枝为饰物。祭品祭物摆设:桌上与次祭坛相同,另加摆一簸箕好谷,谷上插四排白栗树小枝和盛有饭、糖、花生、葵花子一类的糖果碗。主持人毕摩边摇晃刀形柄铁圈(圈上配有七或九箍能随圆圈滑动的饰物,摇是嗦嗦作响),边一字一音一拍地念诵《活库经》,即《招福禄神经》和《招族人魂经》,以此示招福寿魂和指点保健良药妙丹,以求族人老者福大寿长,幼者健康幸福。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祭坛。彝语称“触赛孟德”,意即祭送自然神灵,如日神、雷电、神、冰雹神、风雨神、彩虹神等。祭坛为一方桌,以松枝、粉旗、黄旗、纸花为饰物。其祭品祭物桌上摆设一斗谷、一升米,木刀、天梯(以松枝扎成),桌下栓一对鸡鸭。主持人毕摩手摇铁圈法器,念诵《祭日月神经》、《祭雷神经》、《祭风雨神经》、《祭彩虹神经》,以此祭日月神、驱祭雷神、冰雪神、风云神等,以求族人风调雨顺,风和日丽,除病除灾,长年安在。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祭坛。彝语称“恒席咪席德”,意即祭屋神宅神、驱屋邪宅邪。祭坛于五祭坛相同,桌上摆设祭品祭物与次祭坛同,桌下摆用泥捏成泥牛、泥虎等十二生肖、八朵纸花、鸡鸭等,主持人毕摩手摇铁圈法器,念诵《祭屋神经》、《祭宅神经》,以此祭新房新屋神、祭宅神,以求族人安居乐业,清洁平安。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祭坛。彝语称“迈度迈神崩”,意即祭送火神。祭坛设置与次祭坛相同,祭品祭物摆设分上下两部分:桌上一斗谷,谷上一升米,还有香烛和果品;桌下摆用泥捏成泥龙围半圈,圈内十二个泥人,泥人边三朵纸花。主持人毕摩手要法铃,念诵《祭火神经》,以此祭送火神特别是恶火神,以求族人生活火火红红,温温暖暖。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祭坛。彝语称“贤魔妮神则”,意即驱魔撵鬼怪。祭坛设置与次祭坛相同。祭桌上摆设与次祭坛同。主持人毕摩手持虎头龙身凤尾法杖,铿锵有力,咬牙启齿地念诵《除魔驱鬼经》,以此除恶魔,祈吉利,以求族人趋吉避凶避难,逢凶化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祭坛。彝语称“福窦牟”,意即祈福禄神。祭坛为一方桌上以松毛、松枝、十二把木刀(意示一年十二个月)为饰物。祭品祭物摆设:桌上一斗谷,谷上插香烛,且谷上一升米,米上压3.6元。主持人毕摩手持铁圈法器,边摇边念诵《祈福禄神经》,以此驱祭凶煞,迎瑞祥,以求族人除去凶灾邪祟,迎来吉祥幸福。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祭坛。彝语称“锦旺旦”,意即祈和睦平安。祭坛为一方桌,以松毛、松枝、木刀、杂木枝为饰物。祭品祭物摆设:桌上一斗谷,谷上插香烛,谷上一升米;桌下摆泥人、纸花、鸡等。主持人毕摩手持铁圈法器,边摇边念诵《祭和睦相安经》,以此去相克相恨相怒,求和睦友善,以求族人家人和睦,邻里相亲,亲友相安。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一祭坛。彝语称“挺拜行”,意即祈育神驱白虎。祭坛为一方桌,以松毛、松枝及两个竹圈和两个泥虎为饰。祭品祭物摆设:桌上一斗谷,谷上插香烛,谷上一升米,米上压3.6元,三碗饭,三碗糖果,三碗水酒,一只鸡。主持人毕摩手持铁圈法器,边摇边念诵《祭育神经》,以求族人女子不孕着会孕,不育者会育,人丁兴旺。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二祭坛。彝语称“哺鲁哺呐崩。祭坛为一方桌,桌后装饰成“众木成林”,红花黄花插饰。祭品祭物摆设:桌上一斗谷,谷上插香烛,谷上一升米,米上置纸花,还有水酒碗;桌下拴一只山羊,还摆放木犁和木耙。主持人毕摩手持法铃,边摇边念诵《驱害虫神经》,以此除六害、除病灾,以求族人万事如意,无痛无病无灾。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十二个祭坛,各设一人或者二人辅祭者。其任务是:一是祭祀前负责设祭坛;二是祭祀时按其彝文祭经内容执事,如念诵到先祭献桌上茶、饭碗、肉碗,再祭献桌上酒,后祭献桌上饭等等,辅祭者依次抬茶碗、酒碗、饭碗、肉碗示祭;三是祭后负责焚烧纸钱,宰杀祭牲。按其古规古礼,所用于祭献的祭牲要宰杀祭献,所摆的祭物如谷米、钱币归主持人毕摩享用。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此,他们在“德培哈”节祭活动中,前后连续三天,夜跳“龙爪舞”,昼耍龙舞龙,他们统称为“龙俄”。按古规古俗,“德培哈”夜间族人村民都要跳“祭龙舞”。祭龙舞约定成俗,沿习千古。其表达形式是:全族人村民围成圆圈,拍巴掌为奏,有歌手唱一句,众人助唱一句,演唱《祭龙调》。据说,当年先祖英雄阿龙率领彝族同仇敌忾抵御敌侵犯胜利后,就是跳此舞庆功。还据说,跳此舞的时间越长,人越多,就越吉利,生活越幸福,人畜越安康。他们跳耍龙舞龙时只讲究热烈,要求奔放,一是不限人数,全村老小,加亲带故,上至七十老翁八十老奶,下至七岁娃娃八岁牧童,只要有兴趣,皆可参加,并成传统风尚。二是不讲其穿戴,又不讲究穿戴,或披蓑衣似求雨,或戴笠帽似柏风,或扛锄头似锄地,或握镰刀似收割,只要有心,随人高兴。据说,龙是万物的神灵,如此这般崇龙敬龙舞龙耍龙,当年一定会“春天人安康,夏天水长流,秋天收成好,冬天不寒冷”。总之,其气氛庄重肃穆,大多彝族崇龙敬龙,以龙为图腾。喜庆节日也可请人跳,以此增添喜庆气氛。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祭活动的第四天,他们要举行送龙活动。送前要组织舞龙,跳杂耍舞的人员挨家逐户跳一跳,拜一拜,俗称“龙拜别”。因“德培哈”属联村合祭,参加祭祀族人村民众多,而且主持人毕摩祭司每到一家“龙拜别”,都要念诵洋洋数800余行的彝文文献《祈福禄神经》。所以“龙拜别”须以自然村为单位各自进行。具体的“龙拜别”时,主持人毕摩祭司手持“左西丽嫫”鸟窝的幼松,并扶立于庭院中央,手摇法铃,围绕幼松边手舞足边演唱《祈福禄神经》。这样“龙拜别”约时十天半月才能结束。拜到谁家,要敬烟敬茶送糖果,盛情款待。拜时无论贫富,皆要燃放鞭炮,少则一串,多则不限。拜完临走,要送糯米糌粑,表示美满。富有者送大鱼大肉,贫者赠青菜糖果。接礼者要回敬几句祝福语,如“四处逢源,财路通天”,“万事顺心,上通下达”,“今日赐糌粑,明年生贵子”。如此这般,依次拜别。等向全族人村民拜完,所有族人男子扛着木刀,肩着高跷,耍龙舞龙,敲着大牛皮鼓,放着鞭炮,把龙送回“龙宫”。至此,他们的整个“德培哈”仪式结束。(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8-1 天然通洞石头 图18-2  龙宫

image.png

图18-3  主祭塔 图18-4  抬龙回宫

十九、祭水龙节

祭水龙节,是石屏、建水、红河、元阳、个旧等县市自称尼苏颇的彝族大部分村寨原始宗性教节祭活动。《元江志稿》“节序通俗”里记载:“正、二、三等月,为祭龙期,先后不一,夷人均祭龙宴宾,非醉不欢。”多在农历二月第一轮丑牛日或第一轮辰龙日,以村为单位过节。节期一天。传说远古时候,彝家山寨里降生了一个男婴,名叫独若。独若到一岁便长成英俊健壮的小伙子。有一天,人间君王做了一个梦:天君神策格兹告诉他,独若是来代替他的君位的。君王很快找到了独若,把自己的衣冠和一面蜈蚣黄旗旗手交给独若,并嘱咐道:“您把蜈蚣黄旗查到哪里,哪里的地盘就属于您的辖地,庶民由您服管。”但彝族后生独若不以为然,将蜈蚣黄旗随手插在一个沼泽地。天君神策格兹十分恼怒,认为他没有出息,准备把他和蜈蚣黄旗收回天宫。二月属丑牛的一日,独若把君王衣冠挂于泉水边的一棵树上,靠着树睡着了,等醒来时,眼见君王衣冠被一朵白云托着飘向晴空,眼见衣冠被天君神策格兹收回去,他抱着泉水边大树痛苦,并死在树下。后来,泉水边的那棵大树时而变成龙,呼风唤雨,吐泉水;时而成树,让人乘凉。从此,人们认为独若变成龙了,为了纪念独若,每年二月第一轮丑牛日在村中水井旁或龙潭边,举行祭小龙活动。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祭时,族人村民男子备一头乌黑健全的青猪,二对公母鸡、一壶米酒、一甑糯米饭、一甑米饭、七十二炷香火、2㎝长的七十二对芦苇、七十二个大青椎树叶碗在村外泉水边、或水源头、或龙潭边,或小溪边的树丛里节祭活动。祭仪分接龙、排龙、祭龙、送龙、开寨门等程序以及歌舞娱乐活动。所有祭食祭肉均分两半,一半留在龙树林当即食用,或者每户推出留下一男子(60岁以上除外)聚会,选择村里一户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人家代办伙食共餐,以示与龙神共餐,席间,共同商议当年公益事业,修订村规民约,处理全年重大事情。一半按户均分,各自带回家,以示荣华富贵带回了家,并加杀一只大红公鸡,连同“龙肉”又带到自家田地中祭祀田公地母神,又回家一并献祭献历代祖宗及家屋神后全家人共享。(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9-1  彝族民间艺人制作水龙 图19-2  彝族以龙视为偶像求雨

image.png

图19-3  祭龙杀牲 图19-4   主持人祭龙神

二十、祭虎山节 

滇南红河县乐育乡乐育上寨、麦子田、大新寨、龙车、阿布一带彝族村寨,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虎日联村同宰花公黄牛举行节祭献虎山神活动。祭献虎山节有一个悲壮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彝族首领(罗色)为保卫疆土与入侵者交战,败退至今大新寨彝村后,率一家七人从一山洞进入到黑虎山的山腹中,并留言族人:“吾在世时不能保护父老乡亲的安康,进入山腹后,望族人每年二月第一轮寅虎日杀一条花公黄牛作祭,便可保护龙车(龙车为原唐时官桂思陀土司管辖区域的范围,今云南红河县乐育乡及架车、浪堤两乡的部分)一带,族人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和人丁安康。”据传,其彝族首领(罗色)进入黑虎山山腹后,变成了一只大黑虎。从此,这一带彝人到时就杀花黄牛祭献“罗色”(首领)及其家人。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届时,这五个彝族自然村,凑钱买花公黄牛。若确实买不到花公黄牛,取石灰等来染成花牛即可。主持人为旧时司陀土司家族后裔祭司来担任,为世袭制。各村寨参祭男子到达祭献地点后,主持人先用茶水酒、香火、糯米饭、三牲肉祭献黑虎山神,插立一面黑旗子。祭献时,唢呐声声,过山号阵阵,鞭炮震耳欲聋,所有参祭人跪地磕头祈祷。礼毕,出礼金负责杀牛者举起大刀,一刀砍向祭牲牛颈椎。此时同样唢呐声声,过山号阵阵,鞭炮震耳欲聋,在场的人或叫喊着,或吆喝着,或欢跃着,或欢蹦乱跳,或磕头祈求,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直至祭牲牛断气。接着取一点祭牲牛的五脏、九根肋骨和头脚尾、3㎏左右的净肉等祭献黑虎山神。祭牲肉分配:乐育上寨、麦子田村为二分之一,大新寨村为四分之以,龙车村、阿布村为四分之一;牛头牛脚旧时全归杀牛者,以作酬谢,今归寻牛者和买牛者;牛心归主持人。各村带牛祭肉回村后,选一地方煮食,每户出一人男子就餐。民改前,土司、土目、里长参加节祭活动也禁骑马坐轿上山。节祭活动隆重、庄严、肃穆。此外,节祭活动中还有把牛血捧来喝,并把牛皮都抢来烧吃,以显示比虎气比虎威。祭献黑虎山神后三天内,知者一般不往黑虎山,生怕被虎山神作祟。未举行节祭献前,这一带彝人禁栽秧。(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20-1  红河县彝族祭虎山神 图20-2  红河县彝族祭虎山神

二十一、祭东观音山 

元阳县新街、牛角寨等乡镇自称尼苏颇的彝族村寨,逢农历二月第一轮寅虎日,不约而同地来到节祭活动地点,联合杀公黄牛,统一祭献东观音山神活动。祭献时,公选的毕摩祭司在树枝搭成的祭坛前念诵《祭山神经》、《求雨经》、《禳灾经》。其大意是山神禳灾免难,及时下雨,风调雨顺,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康泰。所有族人村民向山神磕头祈求,尔后杀牲祭献山神。牲肉就地煮吃,以示与山神共餐享乐(有的村寨把祭牲的头脚、内脏就地煮熟共餐。其他的祭牲肉按户均分,带回家祭祖神后家人再共享)。吃毕,男性长老唱起村人族民的迁徙史、创世史诗;男女青年避开长老的视线,相互对歌赛舞,倾吐衷肠,觅寻知音。有的悄然离开歌舞场,私下定情,赠送信物。孩童们三三两两捉迷藏、做游戏,日落西山,人们才高高兴兴地返回家中,在返家的路上不停地高喊“雨来了,水来了!”。(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21-1  元阳彝族祭山神吹奏过山号 图21-1 元阳县彝族祭东观音山神

二十三、过冬节

过冬节,也称冬至,红河、石屏、建水、个旧、开远、蒙自及弥勒、泸西、开远等县市自称尼苏颇和阿细颇的彝族逢农历冬至日。节期一天。节前,家家户户浸泡糯米,用碓舂成米面。舂汤圆面时,所有人一定要耳不邪听,目不斜视。若碓杵移出窝碓,认为来年不吉利;若舂棒砸着人,认为来年必是多灾多难。据说,过冬不舂糯米面,不吃汤圆,冬后可能会地震,来年开春可能会降霜。彝族吃汤圆有规矩:第一碗要数着吃,有几岁吃几个。三岁孩童,吃3个不够,只能第2碗多放,第一碗汤圆个数不能多。80岁老者,吃不完80个,先吃整拾后吃零头,若是85岁,先食8个,第二碗再多吃几个。吃汤圆一般放蜂蜜,当然有放白糖的,或拌豆沫的,或掺红糖的。据说,老年人吃汤圆,能延年益寿,伤风感冒少;年轻人吃汤圆,会事事顺心,谈恋爱会有圆满结局;少年儿童吃汤圆,体能增重,学识长进;婆娘吃汤圆,能增气补神,日日平安。除此,弥勒、泸西、开远等县市自称阿细颇的彝族,称其节日为“皇帝过冬日”,相传是皇帝赐的节日,过此节做汤圆祭祖会宾客。(龙倮贵  供稿)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22-1  彝族传统豆砂汤圆 图21-1  彝族传统清汤圆

二十四、彝历十月新年

彝族十月新年节(相当于汉族春节),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年节,起源于古代彝族六祖时期,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各个彝区的传承情况各不相同。目前,在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黔西北等彝区还在普遍传承着,但滇中、滇南的彝族已经很少过这个节了,基本失传。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可知,在清代,滇南地区的彝族还在欢度着古老的彝族十月新年。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年,在彝文古籍中写为   (za hop mup)或   (za hop kurp mup),彝文古籍中说     ,    ,彝语拼音读音为curp hop nyi net xirp,za hop veirp nyeir xirp,说的就是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宰黄牛, 腊月二十四日过彝历新年杀黑猪。跟 (za hop)有关或类似的记录在滇中、滇南彝文古籍文献中比比皆是。事实上,  (za hop mup)这个词本义指的是彝族古老的十月新年,后来才引申为指汉族春节。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南彝族隆重欢度十月年的记录,不仅在《蒙自县志》中可以发现,在同时代的《阿迷州志》也有记载。彝族十月年,现也被称为“彝历年”,是传统彝族的一个年节,各地过节的日期不统一,但是基本集中在汉族农历的十一或十二月份里,彝历年的节日流程和习俗各地大同小异,主要内容包括杀牲、祭祖、祈福、聚餐、歌舞相庆。对彝历年的记录,彝文经书中只有祭祀年神、祭祖、祈福等宗教用语,缺少文化史方面的记录。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清代的蒙自县志中,当地彝族的部分传统节日、风尚习俗被地方汉族群众吸收接纳并参与欢度,但与火把节彝汉同庆的盛行程度相比,十月年节似乎只有彝族在过,因此,乾隆版县志的编纂者把火把节写在了风俗条中,而十月年节写在“土司夷俗”条中,县志中载:“猓猡,......令则以六月二十四日、腊月二十四日,杀牲宴乐,......”。宣统版县志夷俗条中也说“猡玀,......,腊月二十四日剁生宴乐”。在清初和清末的县志中都出现了彝族过年的日期与汉族不同,日子定在腊月二十四日的记录,文字虽短,但是意义重大,它明确记载和证明了蒙自彝族在整个清代还在欢度彝族的传统年节——十月年。但是,目前该年节已经消亡,为什么凉山彝族仍然在过十月年,而在滇中、滇南多数彝族中已失传,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受汉文化的冲击影响;二是滇中、滇南彝族的十月年日期太靠近汉族的春节,只间隔六七天,且两者的民俗形式、文化内涵大同小异,所以在发展中逐渐合流融合了。fz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注:本文一至二十三条转摘自龙倮贵著《红河彝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