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要闻

金沙江畔打油人

作者:邱禄宪 发布时间:2005-08-0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走进打油世家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晨曦中的石子坝还睡眼朦胧,咆哮的金沙江与轰鸣的榨油机打破了她的酣梦。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座落于金沙江大峡谷的金阳县山江乡石子坝村是一个风光旎人的好地方。千百年来,勤劳的石子坝人在乱石滩中辛勤耕耘,安居乐业,打油匠杨兴成是地地道道的石子坝人,自从1985年与打桐油结下不解之缘至今的二十个春秋,他从未间断过自己热爱的打油事业,还把两个儿子也“拖”下了水。杨兴成家院子里那台工作了20年的榨油机记录着他酸甜苦辣的打油史。今年68岁的杨兴成身高一米七零,两鬓斑白,精瘦能干。出生在旧社会的他只在私熟读过一个月零三天的书,却当了20年的村会计。1985年,他开始在对坪国营粮站帮国家打桐油,由于聪明肯学,诚恳老实,学得了一手打油绝技。在同等条件下,他打出来的油总比别人的出油量多、油质好。五十年代初期,桐油价格行情看好,供不应求,大部份产品都销往国外。1993年,有些油商在桐油里掺了假,出口到外国被发现后,销售渠道受到严重影响,对坪国营粮站打油车间随之垮台。而此时的杨兴成已打油成瘾,便自立门户,在家中安上了榨油机。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到杨兴成家,院子里堆满了油桐、油枯饼。杨兴成和他的两个儿子正在打桐油,全身上下脏得跟才从煤洞里钻出来的工人没有两样。老二杨洪宝今年33岁,打了十六年油,老四杨洪云,今年28岁,也打了六、七年油。“打油时,天气冷了出油量不高,打湿了水也打不出油,因为不分质”,谈起打桐油,杨兴成满脑子装的都是经验。杨兴成说,油桐全身都是宝,桐树既可保持水土,又可做柴烧,制造飞机、轮船更离不开桐油,用桐油浸泡过的木板、钢板才经久耐用;油枯除了做燃料外还可以做肥料,用油枯施过肥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今年他家收购了4.5万公斤桐子,花了12万元,可打1.5万公斤桐油,可卖15万元左右,纯利润有3万元左右。杨兴成家仅有几亩土地近百株花椒,打油收入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20年来,他家仅打桐油一项收入就有10多万元,修起了楼房,购置了家电,办起了商店。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桐油是这样榨出来的,桐油的用途大,打桐油也相当麻烦,传统的打桐油有四道工序。首先要用打米机将油桐打成粉末,第二是将油桐粉末蒸熟,第三是将蒸熟的桐粉踩成圆形枯饼,最后将枯饼放在榨油机上压,桐油就被压出来了。而油桐变成桐油的过程需要5个小时,需要两三个人才忙得过来,每一道工必须做得巴巴适适,马虎不得。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只见老四从库房里扛来了几麻袋油桐,老二熟练的发动了柴油机,用撮箕将油桐撮了缓缓倒入打米机内,桐粉便从打米机内“嗽嗽”的流了出来,每次都打150公斤桐粉。杨兴成早已将灶中的火烧得旺旺的,直径1米的大木甑里冒着白烟,将桐粉舀入木甑中蒸上两个小时,桐粉就被完全蒸熟了。老杨告诉我们,蒸桐粉时必须掌握火候,不蒸熟就不分质,出油量不高。桐粉蒸熟后,必须踩成枯饼,才能装在榨油机上。踩枯时将四个圆形铁圈整齐的叠放在平台上,在底面铺上破口袋和蓑草,将桐粉舀入圈内,用脚踩紧踩实,再取掉上下的两个外圈,就可以装在榨油机上了。一甑桐粉刚好踩18个枯饼。把枯饼装在榨油机上,就可以打油了。老四掰下机柄,开始一上一下的有节奏的压油,十多分钟后,桐油就牵成线的往下淌,顺着油槽流入锅内。榨油环节即耗时又耗力,松了又压,紧了又松,边压边休息。看着压力表指针,由0度压到460度,又自由降压,降到200多度又用力压,指针指到460度时又休息,周而复始的循环压两个多小时,油就榨干了。每150公斤桐粉刚好出50公斤桐油。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油很辛苦,“打桐油很辛苦,又脏又累,但很过瘾”。老杨总是说,打桐油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事,每年到了春夏打油季节不打油就不习惯。老二介绍,打桐油一是脏,二是累,三是闷人,必须身体素质好才有力气,打油才不被闷晕。累了离不开酒,每人每晚都要喝一二两白酒才能入睡。一套衣服穿两三天就油光光的,时间穿长了周身都不舒服,顶多穿一个月就丢了,因为桐油是洗不干净的,每年打油都要3套衣服才够穿。打油期间饭量特别大,每人都有一斤的饭量,每天吃三顿,顿顿都离不开肉,不打油时每天只吃两顿,二三两饭就饱了。他们父子三人每天打三班,可出油150公斤,统筹安排时间,也需12个小时以上。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对桐油是有感情的,一看见桐油,我心里就非常踏实,我准备一直打到拗不动为止。”老杨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老二老四也打油成瘾,下定决心要打一辈子的桐油。杨洪宝平时在跑摩的,每月六、七百元的纯收入,一到打油时节就放下一切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打油工作中。杨洪宝说,打桐油的利润还没有跑摩的的利润高,但已养成习惯了。杨兴成一家人都非常支持打桐油,老伴王万珍与儿媳们揽下了家中所有的农活却没有半点怨言。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桐油供不应求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油还没有打完,老板来了好几帮”。油桐收购价由1985年的3角一斤涨到现在的1块4毛一斤,桐油价格也由以前1块一斤涨到现在的5块一斤。老杨打桐油20年来,却从没有亏过本,除了掌握市场行情,桐油质量是他成功盈利的根本。“桐油一定要以质量取胜,绝对不能掺假欺骗别人,否则就断了自己的财路”。这就是老杨的生意经。去冬今春,收购的4.5万公斤桐油,平均收购价在2.4元/公斤,根据市场价格行情,桐油可卖10元/公斤以上,利润较前些年有所增加,今年的桐油才打了一半装好的有42桶,每桶定量包装190公斤。去年的桐油是运到云南大兴去卖的,今年的桐油不出家门就能销完,云南的好几帮油商打来了订购电话,也有几个油商亲自到他家来看货议价。油枯以每百斤25元的价格卖了11000多公斤给对坪中学学生食堂。连续好几年来,对坪中学300多名学生吃饭的食堂用柴全靠他家供给。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国际国内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桐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桐油市场行情看好,供不应求。而传统的榨制桐油的方法不仅出油量高,且油质好,一直受到客商的青睐。桐油世家的打油梦也将越来越圆满。 fb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