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英杰

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刘尧汉生平

作者:普驰达岭 发布时间:2012-11-13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中华彝族文化学派创建者、彝学泰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刘尧汉教授于2012年11月10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BZ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尧汉先生,1922年7月7日出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马街乡沙坦郎村。1937年毕业于南华县(原镇南县)龙川小学,1943年毕业于楚雄中学并考入云南大学生物学系,次年转入社会学系,师从系主任费孝通教授,潜心学习社会学。大学期间,他利用假期回家乡哀牢山区调查彝族社会历史。194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社会学系助教,在杨堃先生的指导下,讲授“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和“世界民族志”课程。1952年,他晋升为云南大学讲师,同年3月调到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部工作。1958年,他调到中国科学院(1978年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1970年,被下放到河南信阳专区息县“五七干校”改造;1980年,他由助理研究员破格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他接受楚雄州委州政府的聘请,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智力支边,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并兼任所长,同时创办了《彝族文化》刊物,主编了《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在史学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学派——中华彝族文化学派,其代表作《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和《中国文明源头新探》,是中华彝族文化学派的两块基石。2009年,他获得“国际和平传媒使者”称号。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BZ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5―1948年间,刘尧汉先生遵费孝通先生的嘱咐,利用寒暑假返家之机,4次对云南省南华县马街乡沙坦郎村本家族的历史作了全面的调查,写出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实例――云南哀牢山彝族沙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在明清两代至解放前的发展过程》一文,被史学家范文澜前辈称许为“山野妙龄女郎”。1953年4月10日,刘尧汉先生肩负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的重托,为调查南诏历史并查证其王室族别,前往滇西巍山(南诏王故乡)走村串寨地作了大量实地调查,发表了《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一文,此文澄清了国外流传的蒙氏家族属于傣族的谬论,受到史学泰斗翦伯赞、范文澜、郭沫若等前辈的赞赏,认为这些论文不仅在理论上,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贡献,这是刘尧汉先生早期民族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的两篇学术成果。BZ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刘尧汉先生参加了全国民族识别调查工作,对彝族的若干支系进行了识别,与有关同志合作写出了腊罗巴、迷撒巴、土佬、普拉等彝族支系的识别报告。他与云南历史研究所合作调查了小凉山彝族及永宁纳西族,写出了大量有关母系家庭的调查资料。1956年,刘先生参加中央访问团,与夏康农教授等,到凉山州进行民主改革工作,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从凉山彝族谱系看它的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隶制》、《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等有分量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刘尧汉先生还参加了《哈尼族简史简志》的编写工作以及中印边界问题资料的搜集工作。刘尧汉先生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哀牢山区彝族的垦荒生活》、《从民族学资料试探彝族与羌、夏、汉的历史渊源》、《凉山彝族太阳历考释》、《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论十二兽历法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等一系列在国内外史学界和民族学界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BZ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9年秋,刘尧汉先生对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在泸沽湖畔)的彝语支摩梭人的母系制度做了全面调查和了解。1980年到1981年间,刘尧汉先生与卢央、陈金久两位学者合作,深入彝区,对四川凉山彝区的向天坟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所获得的彝族传统的星座系统、星占法、十月太阳历等调查资料,写出《彝族天文学史》;其后,他与卢央合作,在云南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进行调查补充,出版了《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一书。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彝族文化放言》等在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BZ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3年,刘尧汉先生受楚雄州委州政府的聘请,年过六旬的刘先生离开了有着舒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北京来到楚雄智力支边,兼任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在著书立说的同时,又挑起了培育青年学子的重担,以甘为人梯、扶持后学,出成果、育人才的胸襟,以“一江三山在脚下,两洲(亚洲、美洲)存胸中”的气魄,教导和鼓励弟子们,以“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探微缩珠”、“横通中外、纵贯古今”的治学方法,以走出书斋,深入实地调查的优良学风传给新一代彝族青年学子,带领他(她)们踏遍金沙江南北广大彝族村寨,言传身教地指导他(她)们深入实地寻找“山野妙龄女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刘尧汉先生为旗手的“中华彝族文化学派”在中国学界异军突起,一支以彝族中青年学者为主的彝族文化研究专业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其中已有不少人成为高级研究人员,一批具有新方法、新材料、新观点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民族学界的注目。BZ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壮大彝族文化研究队伍,更多地培养彝族青年学人,刘尧汉先生突破地域界线,调查到哪里,就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工作做到哪里。在刘先生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四川凉山彝州仅高中学历的巴且克迪从写自己家庭、家族和氏族的历史出发,完成了民族学专著《凉山黑彝巴且氏族世家》;广西彝族王光荣完成了《通天人之际的彝巫“拉摩”(母虎)》。两本专著均已纳入由刘先生主编的《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刘先生还与其学生朱琚元共同完成了《亚美远古文化的共性――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历》一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BZ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表彰刘尧汉先生在彝族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以及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1992年9月召开的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届科技大会将刘尧汉先生作为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了隆重表彰和奖励,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文艺报》、《云南日报》、香港《大公报》,以及《民间文学论坛》、《书林》、《读书》等报刊,都对刘尧汉先生的研究成果作了多次报导和评论。1990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刘尧汉先生选入《国际名人录》第十一卷;同年10月,国家民委授予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9月9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对刘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专题报导;同年10月,刘尧汉先生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11月,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在《古老的村庄和今天的歌谣》专题片中,报道了刘尧汉先生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实地调查情况;2000年7月,中央电视四台在《走进文明源头》专题中,报导了刘尧汉先生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研究成果;2000年7月10日,由刘尧汉先生主编的《彝族文化研究丛书》(至2001年这套丛书已经公开出版了40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暨研讨会。BZ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尧汉先生把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民族学和民族史学研究事业,他为彝族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尧汉先生留给后人的学术遗产是十分丰富的,刘尧汉先生的道德风范和治学风格是十分高尚的。BZ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所属专题:

彝学泰斗刘尧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