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基督教对彝族宗教文化的传播及影响——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为例

作者:​戴璐霜 杨静 杨谈英 发布时间:2021-07-18 原出处:​《魅力中国》2016(1) 点赞+(

​摘要:鸦片战争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西方基督教的传播浪潮中,彝族文化在宗教信仰、婚俗节庆、饮食习惯、思想意识形态乃至族群认同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中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异。本文简要分析了基督教与彝族原始宗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展示了彝族原始宗教的独特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及在少数民族宗教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渗透,并探讨了如何对单一环境下的不同文化进行合理的保护。
关键字:彝族;原始宗教;基督教;冲突;保护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多元文化的具体表现。自清朝以来,外来文化逐步入侵中国的民族文化。随之,基督教这种外来信仰文化也在影响着一些少数民族的本土宗教信仰。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接触时,必然会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态所感受到一种压力或者冲突。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现实的统一性和内在的差异性,因此基督教作为西方宗教文化的信仰体系也必然会与具有传统特色的彝族原始宗教在价值体系,思想道德观念及社会生活方面产生差异。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宗教文化间的碰撞与调适

1. 基督教与彝族原始宗教的信仰内容

《贵州省志·民族志》中写道:“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具有多神性可分为三类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崇尚万物有灵,即大自然里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以各种动植物都有其神灵主宰。”其中茅草,树木作为彝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被体现在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若居于城市,则会在楼房两旁栽以树木,或者在家中植以花草。而居于郊区的人民便以出门见山,树居屋旁为宜。而天神崇拜是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只要敬重天神,就可以受到他的庇护,以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因此无论是雨,电,或是星,月,彝族人民都认为其具有灵性,应该敬之。与基督教的“主”的崇拜相似的祖先崇拜是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彝族的宗教祭祀活动大多以祭拜祖先为主,因为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是不灭不散的。所以祖先去世后灵魂仍在阴间,需要进行敬奉崇拜。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逐渐传入中国。由于基督教一神性的特点与彝族原始宗教多神性相违背,使得许多改信基督教的彝族人民彻底抛弃了原始宗教的信仰。由于彝族原始宗教信自然,信神鬼,因此在生活中若碰到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便会进行祭拜。但是现在改信基督教后,耶稣便是他们唯一的神。他们不用再信自然,信神鬼,只要信奉耶稣便可以家宅平安,事事顺利。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是替众生赎罪的,只要信奉他,死后便可以入天堂。而彝族原始宗教认为,人死后灵魂有三个去处,化鬼、转生与永留阴间,其三无一可死后获得幸福。因此基督教的传入虽从客观上来说提高了彝族人民的一些文化素质,但却使彝族固有的宗教信仰支解,抛弃了原有的价值体系。而且目前威宁信仰基督教的以女性居多,并以老年为主,她们的信教意识与本族宗教意识有着质的相似之处,都认为信主耶稣能够为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带来鸿福。但同时信仰彝族本族宗教的人却越来越少,而且有些族民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习惯都有些模糊不清了。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基督教与彝族原始宗教的婚嫁丧葬

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且实行严格的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婚和姨表不婚等制度,并保留着转房、抢婚等形式。彝族婚礼的举行,只能表明双方结缔了婚姻关系,并不意味着圆房。彝族至今还保持着“不落夫家”的习俗。彝族葬法新异多样,其中岩葬不但是全族最古老的葬俗之一,而且是现今实行的土葬和火葬的源头。同时彝族还有丧事喜办的习惯。彝族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因此,那些寿终正寝老人的葬礼经常是丧事喜办。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基督教的传入,使得威宁地区的彝族家庭在宗教信仰构成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督教认为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是神所设立,借此持续家庭生活的途径。基督教的婚礼仪式比之彝族原始宗教要显得简单一点。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不再举行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不拜对方祖先,不准唱酒礼歌,出嫁歌。当死者为基督教徒的时候,为了遵循死者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的丧葬方式举行。当死者为彝族原始宗教信仰者时,便以彝族原始宗教的丧葬方式进行。婚礼也是一样的,若双方皆为基督教,则以基督教仪式举办婚礼。若皆为彝族原始宗教信仰者,则以其宗教仪式举办。若双方信仰不同时,则以父母的宗教信仰或者其中一方的信仰为主,或者同时进行。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基督教与彝族原始宗教的生活习惯

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处处透露着彝族原始宗教的特点。在服饰方面,由于彝族原始宗教崇拜灵物,图腾等,他们将自己的信仰绣在了自己的额服饰上以表示自己的忠诚。然而随着基督教的传入,由于基督教在服饰上要求正派简洁,因此一些转而信奉基督教的彝族人民渐渐地不再穿戴彝族的传统服饰而穿正装了。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饮食方面,威宁当地的彝族基督教徒不准吃食死的动物,血,更不准吃祭祀用的动物。尽管基督教没有明令禁止禁酒,但是也没有提倡教徒饮酒,反而在经文中记述了很多喝酒误事的经典故事,因此很多人开始戒酒或者减少喝酒的量。然而彝族却极喜饮酒,酒是彝族人民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不可缺少的饮料。同时,由于彝族宗教信徒认为酒是通神的媒介,酒也是宗教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物品。而在当地采访时了解到,如果家庭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信奉基督教,那么小两口和家中的父母往往会各做各的菜,用料不同,用具也是分开的。并且他们当地在遇上宴席时,主人家也会考虑到信仰不同而为不同信仰的人准备不同的菜单,不会给信仰基督教的人准备碗筷,因为他们自己会从家里带去。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宗教文化的保护措施

1. 保护没落的彝族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是承载其文化的载体和灵魂,不保护语言,更难提保护文化。彝语如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但是却在当代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尴尬。一是由于打工热造成。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外出打工,使其与彝语的接触减少,逐渐被普通话代替;二是因为很多彝族人不再愿意说彝语。由于汉语在中国的普及,他们会认为彝语是落后的语言。三是因为基督教的传入。基督教传入威宁后,很多人开始放弃自己的原始宗教转而信仰基督教,然而由于语言不通加之翻译为彝文的经文太少,不足以那些一心一意想要追随耶稣的人对圣经的渴望,因此他们开始接触彝文以外的语言,这也导致了彝语的衰落。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是与彝族原始宗教有关的经文都是用彝文记载的,尽管很多对彝族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们将很多经文译成了汉语。然而,事实上语言之间的文字并不能完全对等,即使是资深的语言学家也不能用汉语把彝文完美地诠释出来。因此国家鼓励彝族孩子从小学习彝文,编撰彝文课本是有必要的。并且各高校还应该开办彝语兴趣班,让喜欢彝语的学生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建立健全彝族宗教文化保护制度

在威宁彝族苗族回族地区,有一些宗教场所已经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致使信教群众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如果当地政府或者一些机构能够为信教群众提供场所并出台相应的针对信教群众的保护条例,让信仰毕摩教的信教人员或者祭祀人员能够有一个自由安全的场所做祭祀活动,我们坚信这种举措能够为彝族的宗教保护带来良好的效果。还有,保护代表彝族文化的文字符号,并相应地建立促使彝族文化得以继承的制度,使之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因此在彝族的原始文化面临着巨大危机的情况下,提高彝族人民的意识,让他们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选择性地选择自己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扩大彝族文化的影响力,这显得尤为重要。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以旅游经济带动文化传承

威宁彝族传统文化的衰退,旅游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品牌支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传统文化仅仅作为历史的遗迹而实施了比较严格的保护,但如不开发利用,会使传统文明失去前进的步伐。以保护为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当找到两者利益的平衡点。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走上文化与经济逐步融合的模式。比如主办“火把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让这种新模式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的进步和传承。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建立彝族区域经济圈,调整彝族风情旅游特定的格调、模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彝族传统文化逐渐商品化、市场化,以现实经济利益驱动其保护与传承,从而增强彝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结论

彝族宗教文化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变迁下多元文化的产物。由于近年来受对外开放的影响,威宁地区不再是一个单纯以彝族为聚居的少数民族群体,而是由苗族、回族、汉族等其他民族混居的群体。从这点出发,我们意识到即使没有基督教的文化入侵,受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彝族宗教文化的信仰也会多元化。除此之外,基督教的教义与彝族原始宗教有着相似之处,因此,基督教对彝族宗教文化的影响就决定其不可能逃出作为思想控制、文化灌输的一种模式存在的现实。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宗教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它记录着彝族整个民族生活的点滴变化。在基督教的传播下,这种变化了的彝族形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来文化对本族文化进行了怎样的文化渗透,还能使我们意识到本族文化的缺失情况,进一步寻求保护机制保护我们本民族的主体文化。同时,彝族宗教文化也是社会符号的传达,它在传达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在传达着基督教影响下的文化变迁。ze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东旻. 川滇黔彝族同基督教的冲突与调适[J].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3, 21:25-30.
[2]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M] 贵州民族出版社
[3] 黄瑾. 复合文化:基督教背景下的彝族文化变迁[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67-71.
[4] 刘慧. 威宁县板底村彝族基督教信仰文化研究[D]. 贵州民族大学, 2014.
[5] 王建新. 宗教民族志的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现代人类学研究诠释[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第2期:6-14.

作者简介:戴璐霜(1994—)、杨谈英(1992—)、杨静(1990—),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毕节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