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玛牧特依》的道德观

作者:陈玉翠 发布时间:2004-12-1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道德就是以善恶作评价,依靠社会舆论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它通过对人们作思想上的原则指导、心理感召、情感熏陶,依靠舆论和习俗的维护,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从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特依》以下简称《玛牧》是世代相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长篇训世箴言录,被誉为彝族的“教育经”。书中通过对一个男子的一生的简要叙述,指出人应该具有的“德”和应该为的“行”,并采用格言谚语的形式,言简意骇地道出人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人们应该怎样为人处世、接人待物。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新世纪,人的素质建设要跟上,政治思想素质更要放到首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在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会损害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学校教育,也要靠社会、家庭的配合,还要靠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全体总动员,才能切实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每个公民的道德品质。重拾《玛牧》,探究其道德观,意在促进人的道德规范。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概括起来,《玛牧》一书的道德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文明礼貌  尊老爱幼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训诫子孙:“世上的人们,要给子孙立规矩,莫给子孙破规矩。”“对待姻亲有礼节,姻亲来开亲;对待朋友有礼节,朋友来亲近。”“行为规范的人,所到之处都体面;言语美的人,所到之处朋友多。”“会处世的人,敌人也会和为友;不会处世者,亲家也会变仇人。”“莽汉到亲家,亲家变冤家;贤人到冤家,冤家变朋友;贤女到路旁,良言一路传;蛮女到路旁,吐痰在路边。”“君子说好话,自知讲礼貌;小人说坏话,自己不知丑。”《玛牧》阐明了彝族的处世之道在于“礼”,提倡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由此可以窥视彝族人的爱憎观及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鉴别。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对礼节的重视,促成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玛牧》教导子孙:“不听父言冤走十道沟,不听母言冤走五条涧。”“孝顺的子孙,要为父母行好。”“父母养儿苦,要照应父母,说话要和气,敬献软食物。”“所有的子孙,莫顶父母嘴,若顶父母嘴,行为在前面,后悔来不及。”“父下敬荣誉,母下献福气。”“与老人同行,老人应骑马,自己应走路;与老人同座,老人应坐上,自己应坐下。”古往今来,彝族人民牢牢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去赡养父母,提携晚辈,并形成纯朴善良的民风。任何殴打老人和欺侮小孩的行为都被视为不道德的,要受到舆论和习俗的指责。即使在历史上的冤家械斗中,也是采取先礼后兵,先派人劝说,若无效再进行械斗;后经德诂苏依劝解,通过通婚开亲等各种途径言归于好,让冤家变成亲家。其中“礼”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讲“礼”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之一,关系到人的素质,事的成败,国的安宁。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与人为善 忠诚老实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善,代表心地纯洁,对人没有恶意,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玛牧》教导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若无善报,没人作好事;恶若无恶报,恶事将成灾。”“不要做坏事,否则自伤身。”“黑心人子孙不发达,坏心人后代不聪明。”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指出“善”是一种高尚的美,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以诚相待、以善相处,而不应该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对“善”和行善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十分强调撒谎欺世的危害性。“妇女撒谎遭议论,姑娘撒谎丧生命,小伙撒谎不体面。”“君失信君丢脸,臣失信臣失魂,小伙子失信就惹祸。”《玛牧》主张人生于世,当心地善良,忠诚老实,乐意助人,以善行事,莫做坏事。吹牛撒谎,即使得逞一时,但害人也害己。一旦被人识破庐山真面目,更为世人所不齿,最终也落得个身败名裂,无颜见人。这在今天也是芸芸众生当引以为戒的准则。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相互尊重  团结友爱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提倡团结友爱,强调“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它告诫人们:“朋友多为好,百友不算多,独敌不算少。”“树上一天敌,招致十天敌;树上十天敌,招致一生敌。”“钱财只有一天,友谊是一生。”“人们紧盯着钱财,钱财像流水般消失;人们重视友谊,朋友之情永存。”“莫轻视邻居,莫重视肉食。”“有人便有财,财富出于人手;宁亏一日之财,不伤一生之交。”“团结一心,耕牧一致,放牧成功,耕种也成功。”“富人不求人,羊被抢便求;穷人不求人,死儿时便求。”“一双竹筷易断,十双竹筷难断。”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明确提出无论什么人,在生活中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于世上,既不可能与世无争,也不可能与人无求,人与人之间总是处于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互有所求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是一切成败的关键。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强调血缘关系和爱亲之情,一是基于礼节,二来也信奉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真谛。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道:“不要树家门为敌。若树家门为敌,抗敌无伙伴。”“莫做有损家门的事,一旦这样做,十日会后悔。”彝族谚语还说:“两个小伙互不认识,叙后成亲戚。”“猴子靠森林,彝人靠亲戚。”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区,前辈们都要求子孙牢记家谱,以便随时找到亲戚。人们在交往中,正式叙话之前,首先都要搞清彼此之间的称谓关系,只要搞清了家谱,无论走到哪儿,都能找到亲戚;无论走到哪儿,不带盘缠也可以畅行无阻。历史上,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的基层组织,具有政权职能,主宰着每个人的命运。家支庞大则“根”大,屡屡得胜;家支弱小则备受人欺侮。每逢遇事,就举行家支会议,由头人召集,商议出应付各种事态的措施。现在,遇事也大多仍依此办法解决。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光明正大  勤俭富家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玛牧》主张光明正大,强调道义,“莫做伤心的坏事,莫踏伤腿的脚蹬,莫打伤臂的拳。”对偷鸡摸狗、招摇撞骗、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之流深恶痛绝。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是男莫想偷,是女莫想拐。”“莫去偷和摸,偷摸便出丑;莫去胡乱搞,乱搞便丢人;出丑丢人了,男子失荣誉,女子背恶名。”“偷者最可耻,偷者不光彩。”“贪饭莫偷食,贪肉莫偷鸡;贪色莫奸污幼女,奸污幼女无脸见人,子孙后代无人问;好汉莫穿偷来衣,好女莫吃偷来食。”“贪财不成财,贪食不成食。”在彝区,偷盗之事被视为下贱之举,很不光彩,给予“偷公赔十一,偷母赔十二”,、“偷猫金九两”的惩罚。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在强调道义、教导人们莫做不义之事的同时,极力倡导勤俭富家,谆谆教诲人们:“人类勤俭好,勤俭会致富;牧畜喂盐好,盐会长成膘;土地施肥好,肥会变成粮。”“一人要富裕,手握长锄头,田地周围转;一人要贫穷,游手又好闲,房前屋后转。”“莫睡民莫睡,民若贪睡了,地荒羊乱散;民若不贪睡,农牧都兴旺。”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勤能致富,贫穷的原因是不事稼穑、游手好闲。言之切,立之深,既向人们灌输了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思想,又有力地驳斥了“富贵由天”的谬论。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谦虚谨慎  勤奋好学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韩愈在《师说》中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芽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对此,《玛牧》的主张与韩愈一致,倡导人人都应“从师”。书中明确提出:“君新临政,求教于师和臣;臣新判案,求教于老案例;师新学祭祀,求教于经典;匠新学艺,求教于他人手迹;民新学耕牧,求教于老农手人。”“有无没学的君·芽若有没学的君,国要重新治理;有无没学的臣·芽若有没学的臣,案子要重新判;有无没学的师·芽若有没学的师,经书卡着师;有无没学的匠·芽若有没学的匠,工艺卡着匠;有无没学的民·芽若有没学的民,羊儿齐遭殃。”《玛牧》向世人揭示了人类知识智慧源于社会实践和学习的真理,提倡勤奋学习,强调实践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玛牧》还强调了正确的求学态度:“好汉不骄傲,江水无嘈声。”“见友莫夸口,见敌莫抄手。”“君子不骄傲,妇女不酗酒。”教导人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踏踏实实,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玛牧》告诫前人的学习经验,也是当今社会所大力倡导的。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是彝族先民对现实人生经验的概括总结,明示了人们与世交往的处事准则。《玛牧》提倡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大多与当今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相符合。《玛牧》不仅仅是过去彝族人生活的道德规范信条,在今天乃至将来,也一样地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因为《玛牧》的成书年代早,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影响力。所以,在新世纪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活动中,应加强《玛牧》的研究和学习,使之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让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但因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其宣扬的伦理道德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所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更好地成为精神文明的一部份。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凉山文学》2004年5期)ST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