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成都”系彝语

作者:诗普尼温 发布时间:2006-04-03 原出处:凉山论坛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成都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都于此,取周太王迁歧“一年成(聚)集,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取名“成都”。 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前311年,秦国灭蜀后,按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垣。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史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西汉时期,成都织锦业驰名天下,在城西南设立了锦官,专管织锦,并筑有锦官城,又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成都又得“芙蓉城”、“蓉城”的美名。  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历史上先后6次成为封建割据王朝都城,又是历朝州、郡治所。   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秦汉时期,成都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州)一益(成都)二”之称,成都是仅次于东部扬州并具有全国影响的大都市。成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用天然气制盐。西汉的“文翁石室”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校。唐代成都的造纸术、印刷术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音乐、绘画、歌舞、戏剧十分繁荣。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宋代的成都“交子”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成都是蜀锦的故乡,是中国丝绸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和生产地。茶文化源于中国,盛于成都,成都茶馆之多,至今仍称世界第一。成都又是一座以移民为主体的开放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荟萃之地。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成都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这2300年来,“成都”之地名至今有何意义还是个谜。国内外许许多多专家、学者都知道“成都”之地名不是汉语,而是古蜀族人的古蜀语。那么,“成都”之地名在古蜀语中是什么意思呢?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成都,是古蜀国的都城。古蜀人是古夷(彝)人的一支。当时,成都平原(彝语称“志都迪木”或“志都尔库”)居住的有八大部落,即苏(蜀)都、色(新)都、果(广)都、拉都、纪都、陈(成)都、曲都、史都等。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蜀)都之语,在古夷语或说古蜀语中是指一个家族、一个部落。“苏(蜀)”,指有知识的高明人,凉山彝族至今称呼长老、部落领袖为“苏(蜀)易”。彝族现今有句谚语说:“惹剥呢攀默,瞩剥呢苏(蜀)易”。意思就是说,有了儿孙才能叫长辈,有长辫子盘在头上才能称其为“苏(蜀)易”。如今,大凉山彝区很多彝族长老都蓄有长长的辫子,有的长达3.14米,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发型,是因为古蜀国的民风民俗遗存。在三星堆、金沙村出土的青铜人像能辨认出发型的64件青铜人像中,他们的发型只有两种:一种长长的辫子拖在脑门后面,考古学上称之为“辫发”;一种头发卷起来用笄(音ji,古时的发簪)系在脑后,叫做“笄发”。专家、学者们说三星堆人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的“笄发”花样颇多,有的在头顶上扎了个蝴蝶结,有的把头发盘在前额像羊角一样高高耸起,青铜大立人梳的就是“笄发”。在古代,不同民族的发型一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出现在三星堆祭祀坑中的“辫发”和“笄发”是两个风俗装扮差异很大的民族。其实,这都是古夷(彝)人 各部族的习俗而已。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在古夷(彝)人苏(蜀)族部落中,称呼最聪明的人为“苏(蜀)木惹”或“苏(蜀)木尔”,称呼愚蠢的、笨的人为“苏(蜀)次”、“苏(蜀)次惹”或“苏(蜀)阁”。此外,文明程度高的家族或部落称其为“苏(蜀)木”。称呼有理智、有道德、讲礼貌的人为“苏(蜀)椅”,称文明程度高的家族或部落后裔为“苏(蜀)木惹尔”;称法术高、有眼力、有天眼、有惠眼、有法眼和有佛眼的最高祭祀大师为“苏(蜀)尼”,在“苏尼”中有一部分法术特别高,并且掌握的有特殊功能的,彝语称其为“牛莫蜀”(意思是能够看得见过去未来的双眼),在当今彝族社会生活中受到分外尊重。这和三星堆、金沙村出土的青铜人像中古蜀人崇尚鼓着大眼睛的人相吻合;另外,现今的彝族人称其做大官的人叫“苏(蜀)革”;称古蜀国的管理者为“苏(蜀)兹”;称古蜀国的富裕者或大亨为“苏(蜀)甘”,称穷人为“苏(蜀)萨”;古蜀国时期,古蜀国君王的子弟或者直接亲属为“苏诺”,与古蜀国君王的子弟或者直接亲属较远的称为“苏曲”,现今的凉山彝族依旧在称呼本姓本族或与自己的家族相近的就说“苏诺”,其他比较远的或没有什么关连的就叫“苏曲”。还有,敬尊贵人的酒或别人来向你敬酒时,你抢先一步反敬他,叫“苏(蜀)”或“苏(蜀)胆”。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都”,是什么意思呢?“都”,在古夷语中是地界、地名或地域介词。有“家”、“家族”、“部落”之含义。以上苏(蜀)都、色(新)都、果(广)都、拉都、纪都、陈(成)都、曲都、史都等,都是古蜀国的主要部落。成都,曾经也叫广都、新都演变而成的说法。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蜀)都”,是指“有知识的高明人之家或部落”;“色(新)都”,“色”是古夷语,意思是“最高统治者”,现今凉山彝族称统治者依然为“色”或“色颇”,它比“紫默”(土司)还高一筹。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果(广)都,“果”,是指“勇猛、强悍、暴君”之家或部落之意。后面的拉都、纪都、陈(成)都、曲都、史都等,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彝族现今流传的故事,古时候,彝族先民在一个“志都迪木”(现成都)举行了一次大的祭祀活动。按照古夷(彝)人的习俗,拉都家或部落出了所用的茶;陈(成)都家或部落出大米;纪都家或部落出铜;曲都、史都家或部落出银子和金子。拉、陈、纪、曲、史分别是古夷(彝)语,就是指茶、米(稻谷)、铜、银子和金子之意。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么,古蜀语“成都”是什么含义呢?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大多一直持古蜀人迁徙到成都平原时,以“一年成(聚)集,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取名“成都”的观点。其实,“一年成(聚)集,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都是古夷(彝)人古蜀族的语言。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很古的时候,古夷(彝)人古蜀族迁徙到成都平原(彝语称“志都迪木”或“志都尔库”)居住。当时,古蜀族居住在成都平原时,成都平原还没有水稻载植。有一年古蜀人引进了稻种开始进行人工栽培。第一年开始“陈就”,意思是第一年开始有了水稻。但是,由于各种技术和气候原因,载下的水稻不能抽穗,古蜀人只好割青稻草来喂马喂牛,古蜀语叫“陈伊”,意思是割青稻草。传说三年后,所载植的水稻方能够抽穗结果,并且终于生产出了稻谷,也能够打出了大米,古蜀语称“陈都”。“陈都”,是指“出大米了或出稻谷了”。古夷语中的“三”,不仅仅单指三年,而且是指很多年,一般指三年或三年以上。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就是说,以上提及到的“一年成(聚)集,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都是古夷(彝)人古蜀族语言――“次库陈就,尼枯陈伊,所枯陈都”的古蜀语汉写。“次库陈就,尼枯陈伊,所枯陈都”,就是说“一年有稻,二年割稻,三年出稻米”。这和汉语“一年成(聚)集,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是一回事。而且,古蜀语“陈就、“陈伊”、“陈都”和汉语“成(聚)集、成邑、成都”的语音都是相同的或者说是相差不大的。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只是“一年成(聚)集,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语是针对市场或城市而言的,殊不知,这里面含得有古蜀语。那么,会有人疑问,“一年成(聚)集,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明明是汉语,怎么会是古蜀语呢?试想,“可口可乐”、“席梦思”、“麦克风”、“干部”、是汉语吗?绝对不是,这只是从表面上看是汉语,其实它是外国语(英语和日语),是舶来品。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宋代的成都“交子”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是古夷人的苏(蜀)族语。成都是蜀锦的故乡,是中国丝绸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和生产地,当时古夷苏(蜀)族人开始养蚕,并能够织锦。当时苏(蜀)丝、苏(蜀)绸、苏(蜀)锦和苏(蜀)帛是一种权贵王势的象征,只能权贵才能享用它,如今凉山彝族还有一种称土司为“紫敏”的,就是指丝绸。土司死了必需穿盖丝绸来源于此。根据研究,古夷苏(蜀)人曾经用苏(蜀)丝、苏(蜀)绸、苏(蜀)锦代货币用,彝语叫作“甲指”或“甲指布敏”,“交子”,其实就是古彝语“甲指”的彝音汉写。现今凉山彝语“甲指争木比”、“甲指争木布码娄萨通到比”,就是指用苏(蜀)锦当货币或在苏(蜀蜀)锦和丝帛上写上字加盖章当货币用的意思。K9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