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论彝语广播新闻翻译

作者:莫色毛勇 发布时间:2007-03-02 原出处:《凉山文学》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彝语广播开办于1979年10月1日,在全国属于省级独一无二的无线电广播。目前,已成为全省180多万彝族人民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全国近700万彝族人口中,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彝语广播的开办,是彝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它有效的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力地推进了我省彝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彝语广播,它传播速度快,既能及时把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直接传达到听众中去,又具有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信息的功能,因此,深受彝语听众的欢迎。彝语广播新闻翻译它不像书面语那样,可以慢慢琢磨,反复推敲。它过耳瞬逝没有品味思考的余地。这就要求彝语广播编译人员在编译稿件时,从彝语语法的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力求译文通畅、准确、口语化,为彝族群众所喜闻乐听。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初浅体会。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把汉文译成彝文,这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不但要求编译人员不仅要有较扎实的彝语文功底,而且还要掌握相应的汉语文基本知识,了解汉语和彝语在语法、构词、表达方式方面的异同和相互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翻译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译文才能通畅、准确、达意,为听众所接受,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通过 22年的汉彝语广播新闻翻译工作实践,我认为彝语广播新闻翻译工作是一项不可缺少而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翻译与写作相比较,它最大的特点不是表达自己的主张,也不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把原文所包含的内容用彝语重新把它表达出来;创作可以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而翻译却不能自作主张。翻译涉及的知识面广,天文、地理、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名胜、古籍、服饰、饮食等无所不包,因此,汉彝语广播新闻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翻译人员只有成为精通百科的杂家,才能胜任翻译工作。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在汉彝语广播新闻翻译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广播新闻的翻译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原稿) 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广播新闻翻译工作者应按照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运用规范性的译文语言,把准确理解了的稿件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向广大的彝语听众作如实地宣传报道。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要分层次、有步骤、科学地进行翻译 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者拿到汉文稿件后,首先要从头到尾认真阅读一遍或几遍,把原文稿件中所表达的内容看懂、理解透彻之后,才能动笔翻译。其次,书写文字时一定要规范,以免播音员认错播错,影响译播质量。在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意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根据各个时期党对宣传报道的要求和纪律严格审查原文内容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绝对不能把一些政治上有错误的或思想上有害的东西传播给听众。理解原文包括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语言的组织规则、语法形式所叙述的具体事物。根据上下文,分析出逻辑重点,把握它强调什么,突出什么,从而有层次、有条理地翻译出原意。翻译时一般以句子为单位,以体现其独立完整的思想,同时,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在意义上和语法上的联系。译完之后一定要从头到尾进行核对,审定译稿,在保证译文内容准确、文理通顺、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之后才能交播音员播出。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翻译用语一定要规范化、口语化 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做到译稿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标准规范、形象生动的同时,还要注意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避免庸俗化和土语化,译文一定要符合本民族的语言特点。要严格按照 1980年8月1日经国务院颁布使用的《彝文规范方案》所规定的以圣乍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来从事彝语文广播翻译工作。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广播新闻的翻译应注意避免不切实际的字字对译法   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往往在本民族内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翻译时一定要根据各民族自己的语法规律行事,决不能生搬硬套,逐字硬译,更不能只注意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因为不同的民族,他们的语法规则也有异同。比如在汉语中“我吃饭”这句话的语序是[主语 +谓语+宾语]结构,而彝语语序则为[主语+宾语+谓语]结构(我饭吃)。如果不根据各民族自己的语法规则来翻译,而采取字字对译法,那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比如汉语中“牛鬼蛇神”、“胆小如鼠”、“背黑锅”这一类的词语翻译成彝语文时就不能直译,不能一字对一字的翻译,只能选用彝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来翻译。在词语的翻译中,不能一字不动的硬译,必要时可采取意译、改译、省略、补充、转译等方法来进行翻译。  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彝语广播新闻的翻译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词汇   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广播新闻翻译需要掌握彝、汉两种语言的各种词汇,并能熟练地运用,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彝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知识及表达特点,才能即兴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内容,如汉语动词中的“叫”字,在古汉语中,因动物的不同,而用不同的狭义词来表示。如“鸡鸣、犬吠、虎啸、猿啼、人喊、马嘶、狮吼、狼嚎”等等,用“鸣、吠、啸、啼、喊、嘶、吼、嚎”等狭义词才能与广义的“叫”字相对应。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往往多用一个广义的“叫”字就可以了。而在彝语里则不能只用一个广义的“叫”字来表示,因其各种动物发声主体的不同,需要用彝语中的“市、亩、依、几、俄、古、洪、哀、直、杂、总、彼、赤、补、吾、纸、纠、则、耳、欧、尔、支、东、知、资、果、都、善、解、吉波、俄兹” (音译)等30多个狭义的“叫”才能准确地表达本意。这跟汉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甚至比汉语词汇丰富得多。一个广播新闻翻译工作者,要准确无误翻译出原文的本意,使译出来的广播稿,念起来通顺流畅,口语化,使听众容易理解、听懂、听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练掌握彝、汉两种语言的各种词汇。不然,要把广播新闻翻译确切是不可能的。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彝语广播新闻播出效果的好坏,除播音员在备稿中对译文的熟练程度和播出时个人投入的感情之外,最重要的取决于译稿的质量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比如说,记者和通讯员通过千辛万苦采写的一篇很有价值、且语言生动、事迹感人的汉文新闻稿件,通过编辑的精心编辑、值班领导认真审定以后移交给翻译的同志进行翻译,而译者在翻译时,不能透彻理解原文的实际内容,不去精心推敲,接到稿件之后不加思索地草草把它翻译出来。这样的翻译,原文内容再好,译出来的语言听众听不懂,那就起不到原文所固有的实际效果。听众听起来,也就像吃没有放盐的“砣砣肉”一样,成为一条枯燥无味的新闻了。广播新闻语言不但要求形象、生动,还要求准确、明了、通俗,做到让听众听懂、听清。因此,彝语广播新闻必须抓好翻译质量这一环,才能使彝语广播新闻达到宣传的预期目的。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应正确处理好广播新闻翻译中的新词术语和借词的关系问题  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包括 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语言多,方言也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情况。因此,语言上也有相互影响,相互借用的现象,这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要使本民族语言丰富,一是靠构词,这是丰富词汇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说“学校”、“解放”、“组织”、“火箭”等;二是靠借词如:“飞机”、“火车”、“汽车”、“书记”、“主任”等。这也是丰富本民族词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也要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借词,一定要处理好借词和新词术语的关系问题。在借词时,必须按照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借词。借词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借汉语词的问题,也有汉语借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现象,这是很自然的。如汉语借国内少数民族语“哈达”(藏语)、“阿咪子”(彝语)、“达体舞”(彝语)、“格罗梦”(彝语)、“阿訇”(维吾尔语)等;又如借外国语“啤酒”、“法西斯”(意大利语)和“拖拉机”(俄语)等。彝语同样有借词问题,主要是借汉语,其中有早期借词和近期借词两种。其具体借词有以下三个特点: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全借。如“赶场”(早借)、“豆腐”(早借)、“机器”(早借)、“主席”(近借)、“书记”(近借)等。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半借半译。如:“大路”(早借,前借后译)、“豆腐”(早借,前借后译)等。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音借加注。如“醋”(借“醋”后面加“水”表示)、“喇嘛”(借“喇嘛”前面加“藏族”来表示)等。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广播新闻的翻译与其它文章的翻译相比,有着不同的区别  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广播新闻有“真、新、快、短、实”的特点。因此,彝语广播新闻的翻译必须要求在“快”字上下功夫。为了把新闻尽快地传达到听众中去,译者在平时要锻炼自己即兴翻译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时速,准确快捷地向彝语听众译播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广播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生活的光荣任务,彝语广播则担负着汉语广播不可替代的宣传作用,所以, 22年来,我们按照上述在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努力提高彝语广播新闻翻译工作质量,准确无误地向彝语听众做好广播宣传工作,唱响主旋律,较好地起到了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遵循翻译原则认真贯彻江总书记2000年12月25日为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60周年纪念作出:“希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广播系统继续办好广播,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示精神,积极发挥新闻媒体这一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党的广播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四川人民广播电台)DE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