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3-02-0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摘要:彝族的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人民的规范习俗、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20世纪以来,在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彝族的毕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彝族的毕摩文化进一步受到冲击,彝族毕摩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困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保护毕摩文化,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论述,说明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受到冲击。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并使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等到彝族毕摩文化消耗殆尽的时候才开始注重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为时已晚。
关键词: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保护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image.png

(彝族毕摩 蔣志聪摄)

一、彝族毕摩文化的概述以及社会功能

(一)彝族毕摩文化的概述。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富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他们主要以“小聚居、大分散”的格局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等省份。在彝族原始文化中,毕摩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处于核心的文化,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语音译中,“毕”是念诵的意思,“摩”是指长者,毕摩是指在彝族社会中念诵经书的长者。在彝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懂得彝文的只是“毕摩”等少数阶层,内容独特的毕摩文化就是由掌握文字的毕摩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在彝族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毕摩文化主要是由毕摩和彝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主要以经书、仪式、法器作为载体,通过祭祀和诵经等手段,以牺牲物体为媒介,包含彝族宗教、哲学、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医学等知识为一体的宗教文化。①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口传心授的彝族毕摩文化大都流传于民间,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扩张、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毕摩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毕摩文化传承的土壤受到侵蚀,毕摩在数量上、文化素质、传承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摩文化面临着消失和淡化的危机。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功能。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方面,彝族的毕摩文化属于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他在彝族社会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文化传承功能。彝族文字的传承和创造主要是通过毕摩来进行的。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参与彝族文字的创造,这是毕摩活动的一大成果,毕摩利用文字创作各种典籍,抄写各种经书,在这个过程中,使彝族文字得到了传承。因此,彝族文字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承者是毕摩。同时彝族的毕摩还发展并且繁荣了彝族的历史文化,很多闻名于世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彝族的毕摩搜集整理并且加以创作而成的。另外,彝族毕摩在进行仪式时,还创造出彝族特有的音乐文化,他能够将彝人的哀思、喜悦等生动的表达出来。②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道德教育功能。毕摩文化主要运用宗教仪式活动来对本民族人民的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以及个人道德进行教育。毕摩主要是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对恶灵进行诅咒,以达到对民众的警告作用,警告民众要严守社会公德,加强对个人品德的修养,要积极行善。同时,彝族社会中,毕摩本身具备着很好的品德修养,有着很高的威望。在日常的生活中,正是因为毕摩特殊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是彝族民众的典范,对彝族民众起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社会协调的功能。此功能不仅仅指毕摩文化对彝族人和彝族社会之间的协调,而且还包含着对彝族人和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彝族的毕摩文化对彝族人来说,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正是因为毕摩文化对彝族社会具有很强的协调作用,彝族社会才走到了今天这样的状况。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规范习俗和丧葬礼仪功能。不同民族的丧葬礼仪和习俗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展望,得到调剂。彝族有着不同的方言区,不管生活在何地,自身的祭祀习俗、节日庆典都是一致的,这些都是毕摩的功劳,都离不开毕摩的指导和主持。毕摩是彝族社会中各种习俗的主要主持者,彝族各种习俗的兴起、发展和完善一直到定型,都离不开毕摩。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毕摩文化的发展现状

彝族的毕摩受人尊重,有着很高的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男不传女,主要以家传为主、师传为辅的传承体系,上一代的毕摩希望自己的继承者可以继承祭祀权、经书、法具等,得到人们的尊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开发以及资源的过度采掘,使得毕摩文化传承的土壤和空间一定程度上受到侵蚀,毕摩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变迁中,不管是经书,还是法具以及传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摩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毕摩文化不管是在毕摩人数、经书内容、仪式仪礼以及毕摩的传承等都发生了变化。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毕摩传承人的发展现状。“毕摩的传承指毕摩的地位、身份的传递和继承。”③保护毕摩文化主要是保护毕摩的继承者。首先从事毕摩的人数越来越少,比如在黄龙乡,共有毕摩人数10人,其中野毕摩人数是4人,大毕摩人数是6人,毕摩年龄在45岁以上,没有学徒。其次了解毕摩的收入和身份地位。彝族毕摩主要从事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他们必须掌握全面的知识,包括医药地理知识、仪式仪规知识、历史经书等知识,因此毕摩不仅仅是彝族文化的代表着,同时还是彝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随着煤炭产业的兴起,经济得到发展,很多人看不起毕摩,认为从事毕摩太苦,而且每月挣的也不多。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期的彝族毕摩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人们为他们耕种土地;随着社会的发展,毕摩开始有了收入作为生活来源,但是毕摩从事法事没有价格标准,主要是根据主家的心意而定,不管主家的经济状况怎么样,毕摩从事法事都是认认真真的。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目前毕摩的法事活动现状。彝族毕摩的法事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山、祭土地、丧葬仪式等祭祀活动,其中丧葬仪式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法事活动。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丧葬仪式活动主要有几个步骤:招魂;招魂仪式主要是用于“冷葬”,把灵魂召回来,进行祭祀活动,整个过程持续30分钟;杀羊献牲。主要是在招魂结束后进行,把亡灵带来的毛羊献给亡灵;送鞋仪式;献牲杀牛,整个仪式持续两个小时;解罪仪式;仪式中最隆重的是转场仪式。大概有一万多人参加,一直从晚上持续到凌晨;洒水仪式。主要是在第二天进行法事活动,是为了指引亡灵在回归的途中怎么喝水,在什么地方喝水,并嘱咐亡灵多带点水,免受口渴之苦;指路仪式。主要是把亡灵带回祖灵地,与先人团聚。指路仪式结束后,整个丧葬仪式活动也结束了。在整个仪式活动中,费用最少花掉2万,最多10多万,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前仪式活动中都是鞭炮,现在全部改为礼花,费用大增。④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祭祖。彝族人一到过年时间,就要在家祭司祖先,另外,每三年家族还要为祖先祭祀两次,一般选择在秋末。祭祀时,会先请毕摩算好日子,祭祖的仪式主要有请灵、祭灵、安灵三个步骤,整个活动持续3天。在期间,毕摩还要念经书,比如:《献牲经》、《安经》、《请灵经》等。⑤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祭山和祭小白龙。主要是为了得到山神的庇护,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六畜兴旺。随着气候的变化,祭小白龙的仪式已经不再存在。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毕摩的经书现状。彝族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字,自从有彝文以来,就有了内容广泛的彝文典籍。其中,关于宗教的经典居多,内容主要包括占卜、祭祀等方面。彝族经书主要是由毕摩搜集、整理、加工和创作的,并且延续到今天的诗词歌赋。经书对于毕摩来讲是神圣的,是不可侵犯的,具有特殊的魔力。彝族毕摩的经书大都是手抄本,很少有毕摩能够拥有一套完整的经书。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彝族毕摩的法器发展现状。彝族毕摩在进行法事时主要是通过法器协助完成,他们是毕摩降妖降魔、祈福纳福等凭借的具有神力的工具。毕摩的法器主要有牛角、阴阳卦、飘带、法衣和法帽等。法器主要是由上代的毕摩传承下来,也有一部分是新作的。毕摩法器的制作非常的复杂,有一定的规定和禁忌,首先要进行择日,同时还要念诵咒语,这样制成的法器才能具有魔力。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现代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各个民族对自己本身文化的认识都比较局限,都是看到自身文化消极的一面,而对他积极的一面完全忽略了。彝族的毕摩文化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他在产生之初的思想社会根源主要是一种初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在彝族毕摩文化中,存在着各种礼仪礼规,产生的各种舞蹈和音乐,都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彝族的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发展上重要的链条,缺少这个环节,彝族文化就会断链,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人都是毕摩文化的创新者,是新的传承主体产生的主要源泉。在战争、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下,毕摩文化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出现中断的情形,随着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变化,在彝区的一些地方,很多毕摩文化的传承人都死亡和衰老,毕摩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出现了危机,因此采取措施对毕摩文化进行保护迫在眉睫。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

1、彝族毕摩传承的原则。彝族毕摩在传承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只传男,不传女。这个是与彝族社会父系继承制度紧密相关的,如果女孩学会毕摩,嫁人后,就会把毕摩知识带到其他家支,导致竞争加剧。所以女性是不能成为毕摩的传承者,是不能从事毕摩这个职业的。二彝族毕摩传承主要以家传为主。毕摩必须要有人继承,毕摩才会延续下去。而且家传毕摩与师传毕摩相比起来,可信度更加高,地位、收入和威信都比师传高。因此,在彝族社会中,进行祭祀活动的毕摩大都是世袭之家的毕摩。一般而言,父亲是毕摩,儿子也必须做毕摩,祖先是毕摩,后代也必须做毕摩,在人数上,家传毕摩所占份额比较大,非家传的毕摩所占份额比较小。三是师学毕摩作为辅助。拜师学艺传承毕摩主要有两种情形:第一是在毕摩家族,父辈的毕摩很早去世,没有学到毕摩知识,因此拜师学艺;第二是自己不是毕摩家族的弟子,但是因为爱好希望从事这个职业,而拜师学艺。但是师从毕摩因为没有家族作为庇佑,可信度不高,只能做一些小的法事活动。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毕摩文化传承的内容。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积极主动的教育和培育毕摩文化的传承人。保护彝族毕摩文化,首先要对毕摩传承人进行保护和抢救。毕摩文化要延续下去,对毕摩传承人的教育和培育工作非常重要。首先要建立一种毕摩文化的生存环境,包括人文社会环境和发展生存的自然环境。在高速发展经济的今天,毕摩文化生存的空间和土壤越来越窄,我们要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为彝族毕摩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的开展毕摩文化的各种仪式、节目和文娱体育活动,加大对毕摩文化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加强对彝区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营造出一种保护和尊重毕摩文化传承人的氛围和环境,树立彝区人们对自己毕摩文化的保护意识,尤其是对毕摩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其次,要建立人事档案。对从事毕摩文化的传承人要进行建档案,特别是那些做出很大贡献的老的毕摩要进行特殊保护,同时给以适当的补贴,对于年轻的,要善于给予展现的平台,加大对毕摩文化活动的宣传,通过火把节等一些重大节日,开展毕摩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对毕摩文化的创新传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要积极的鼓励老毕摩培养徒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开始追求时尚,对自己民族传统的文化和毕摩文化失去兴趣,不愿意学习更不想继承毕摩文化。因此,政府要建立一种传承机制,积极鼓励年轻一代学习毕摩文化,老的毕摩也要耐心的把自己掌握的毕摩文化传给年轻一代。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对毕摩经书的传承。经书是彝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认识的总结,涉及多个领域。毕摩经书自从形成以后,彝族人民广泛的利用。但是由于人为历史以及各种原因,导致毕摩经书出现了损坏,大量的经书不善保管,致使经书大量的消失,给彝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在经书传承方面,首先要加大收集的力度。很多经书都是由毕摩掌握着,大量的分散在民间,被毕摩的后人掌握着,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经书有偿征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彝族人民对毕摩经书的保护意识;对于一些毕摩在用的经书,可以通过复印、拍摄等途径进行收集。其次是组织人员进行翻译工作。对经书内容进行翻译这也是保护经书的重要链条。政府应该召集有关部门对收集的毕摩经书进行翻译,翻译的著作可以收编成册,扩大毕摩经书的利用范围,对有些比较珍贵的经书,可以通过照相、扫描等方式进行储存。总之,对毕摩经书进行翻译,这个对毕摩经书的传承保护非常重要,而且对毕摩经书的保护和毕摩文化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程。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毕摩经书的保护、整理和收藏是当前保护毕摩文化最为重要的工作,经书是一种文化,能够传承那么久,必然有自己内在的因素,但是仅仅依靠自己的自身自灭,自由发展而社会不给于规范和保护,其存在和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冲击。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彝族毕摩文化传承的影响因素分析。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多元的文化生活方式使毕摩文化在彝族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的消弱。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善了该区域群众的生活状况;随着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等的畅通,逐渐改变了彝族地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一些现代化的文化逐渐进入到彝族群众中,同时人们也乐于接受,在这种背景下,原来在彝族群众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彝族毕摩文化逐渐走向灭亡。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保护传统文化,彝族的毕摩文化逐渐得到整理、搜集翻译,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进行了解,淡化了毕摩文化的神秘感。过去,彝族群众能够识字的人非常少,只有毕摩知道很多知识,因此,他们在群众心中非常神秘;随着教育的普及,过去毕摩知道的知识,现在彝族群众也知道,因此消除了对毕摩的神秘感,对毕摩的崇拜也因此成为尊重。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彝族地区的一些传统的风俗礼节逐渐的被弱化了,毕摩传承毕摩文化的舞台也逐渐变小。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社会经济的转型,毕摩的收入不是很稳定,使得毕摩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毕摩不是公务员,具有固定的收入,毕摩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祭祀等一些活动来获得一定的收入。以前,毕摩比较少,祭祀活动比较多,所以毕摩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可以专心的做毕摩文化和毕摩活动;但是随着经济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改变,毕摩文化逐渐的减少,毕摩收入也相对降低,影响着毕摩的生活,于是毕摩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

1、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是处于决策、组织的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明确的条文,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彝族毕摩文化。在彝族居住区培养每个人的意识和观念形成一种保护和继承的好习惯;同时政府还要整合各界社会力量,比如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合作,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所的合作,把毕摩文化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进行保护、研究和传播;加快立法,健全机制。目前我国对彝族毕摩文化的管理和保护不健全,缺乏制度要求和保护的标准。要早日制定法规条例,充分发挥这些条例在保护传承毕摩文化中的作用。总之,没有政府的管理和引导,毕摩文化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政府只是知道这,真正实施的是毕摩文化的传承人,他们是主角。所以政府在对毕摩文化进行管理和保护时应该把握好尺度。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制定相应的措施。首先要确定理论依据,使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有据可依。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积极的探索彝族毕摩文化保护的途径。其次要做好宣传的力度,提高彝族人的意识,要通过宣传使每个彝族人民都高度重视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最后要加强重视,完善机构,政府部门要从人、财、物三个方面进行投入,加大宣传的力度,推出彝族毕摩文化的特色品牌。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充分利用高校和学术界的力量。高校不能直接参与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但是作为保护工作的积极参与者,高校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结构没有办法替代的。高校可以增设有关这方面的专业学科,招收此类学生;同时在毕摩文化的研究队伍中,文化学等通过理论研究,分析研究在当前经济文化背景下,毕摩文化如何发展,得出一些指导意见,推荐给政府,这些都将对毕摩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仅仅只靠政府、高校,没有新闻媒体的介入,毕摩文化的保护不能深入人心。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必须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宣传和不断的向公众宣传对这种文化造成的危机。毕摩文化作为我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要进行保护和传承,就需要通过媒体的力量,深入实际,报道其最真实的一面。这就需要媒体人员亲自深入彝区,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毕摩文化,实现图像、文字和视频多种角度的综合,扩大彝族毕摩文化在全省的影响力,提高社会的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y5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注释:
① 巴莫阿依:彝人信仰的世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 阿牛史日、吉郎伍野:凉山毕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③ 阿牛史日、吉郎伍野:凉山毕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④ 曲木尔足:浅谈彝族毕摩的由来及地位【J】,西昌学院报,2007第2期,第91页。
⑤ 余宏模:贵州彝族毕摩文化与彝文典籍类型【J】,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第75页。
参考文献:
[1] 孟慧英.彝族毕摩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 朱文旭.彝族原始宗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德元.论彝族毕摩的性质及其历史贡献[J].贵州民族研究,2002(04).
[4] 杨兆云,单江秀.论彝族毕摩的角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5).
[5] 余宏模.贵州彝族毕摩文化与彝文典籍类列[J].贵州民族研究,1996(10).

注:本文来自互联网,作者信息不详,欢迎提供信息!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