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纳雍彝族的“三月三献山节”和“十月初一戴牛角粑”

作者:以且河 发布时间:2019-09-18 原出处:百家号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1568774704198887.jpeg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月三献山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历三月初三是彝家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从图腾文化的角度,彝族崇尚龙虎,三月是龙月,初三又属龙,因此从祭祀开始每年三月三就成为献山节日。彝语献山叫‘米舍舍”,三月三叫“鲁红鲁尼”,也就是龙的月龙的日举行祭祀。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祀的树林叫献山林,每年献山时就到献山林内的神树前举行。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一年一祭,有以一家一户或一族人集中献的,也有一方一境的村寨联合起来的。一家一户的献山林较小,且多在住房后。一方一境的献山林较大,这种献林要由寨老和彝族祭师召集寨中的头面人物商议确定,选择巍峨秀丽的大山。按彝家习俗,山的高大、雄伟、秀丽直接关系到一方一境的兴旺发达,所以定山时特别慎重。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树多是合抱不拢的冬青、蒙紫、香樟等常绿树,高大挺拨,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象征四季常青,有的献山树,树冠阴影在十几平方米以上,远看亭亭如善于盖。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树若枯老或被毁,得由主人或寨老请祭择吉日另栽代替,栽新的献山树时,祭师按彝文经书做法事,然后栽树,同时在新栽的树前挖一个长3尺,深宽各5寸的土坑,坑里放两头以用毛针草扎的草龙,用一结雌雄鸡祭祀。祭毕,砍下鸡头按雄左雌右放在两条草龙的嘴里,再搂泥巴盖好。新栽的树子才算正式的献山树。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68774743226060.jpeg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需用黑猪一头(百斤以上,三五百斤不等)、红公鸡一只,白洒二至三缸(古时用咂洒或水花洒),包括当天下午在山上的生活安排,均由当年管山执勤的寨老事前筹办。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时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是男性都右参加,每年三月三那天老少上千人乱占自动到山上聚集,充满着节日的气氛。祭礼开始,祭师用彝语举行仪式,程序是: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天祭地。祭师在献树前祷告:“开天辟地以来,每年三月三举祭祀。”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师在献山树前祷告: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交牲。杀一头猪、一只雄鸡献山。用鸡滴血定山界,随后用砍下的鸡头和一个鸡蛋埋在献山树脚,待来年献山时取出看年景的好坏。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奠酒敬神。摆六碗饭,斟六碗洒,祭天祭地,保地方平安。最后吃鸡看卦。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的仪式结束,所有献山的人就在山上就餐,饭菜都摆在事前用毛铺好的地上,管事用彝语宣布:“塔哟哟阿给”(一人一张瓢);  “偶错体哟”(人员四个,即每桌四人);  “木颗假阿喽”(每桌一簸饭);  “鸟以阿给,假塔木颗”(四个木碗,四张马匙,各人用各人的马匙妥汤,各人用各人的马匙妥饭)。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宣布结束,献山的人各自找与自己脾味相投的亲友凑在一桌,席地而坐,一边喝酒一边叙家常,起到夕阳西下才兴尽而归。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人都走完了,祭师一人留在山上,天断黑,再给献山树奠洒,等雀子闭嘴(没有雀子叫声时,即天黑)才回家。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月初一戴牛角粑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历阳春十月,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每年到这个时候,庄稼已收完,粮食上坑,彝家村寨,炊烟缭绕,牛叫马欢,呈现出一派秋收后的喜悦和欢腾。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月初一,古时候是彝族大年年节,十分隆重,按习俗除了杀鸡煮肉推豆腐之外,还要打粑粑以糯米糍粑为主,根据各人家种的粮食品类,还可打高梁粑、小米粑、荞粑、糯苞谷粑、红稗粑等,真是应有尽有。粑粑打好后,除过节之外,还拿一些糯米粑切成粑粑丁或粑粑皮,用来煮甜洒或做下洒菜执行客人,口感好,是早年民族地区的一种小吃。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月初一彝家批粑粑过节有两层意思。一是秋收了粮食入仓,要用新粮食打粑粑供神,给祖先尝新,以示敬神和孝顺,祈保平安;二是耕牛(以黄牛为主,也有水牛)一年劳累,春去秋来,任劳任怨地为人们耕耘,劳苦功高,趁过年之际,要在牛的角上戴粑粑,这就叫十月初一牛角粑,让牛好好地休息一天,草料要特别喂好,以示对牛的慰劳。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使节日过得好,老人们,特别是女老人,早几个月就忙着准备批粑粑的糯米、荞子、小米、高梁以及蘸粑粑的蜂糖、苏麻、大豆、核桃。十月初一的头天,大半夜就起来蒸米,次日天一亮就打粑,寨子大的,全寨只听到叮叮咚咚打粑粑的大槌声以及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欢笑声。男女老少,忙忙碌碌,气氛热烈。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粑粑打完做好之后,由男老人或年长的儿女抬九个到堂屋中的神龛上供菩萨和祖先。然后在客房内安好桌子,摆上粑粑和蜂糖、苏麻引子、大豆炒面,全家老小围成一桌,吃粑粑过节,有说有笑,十分热闹。孩子们还拿着粑粑跑到庭院里去和别的孩子手拉着手一边吃一边唱:“热糍粑,蘸蜂糖,味道美,甜又香。牛种田,马吃谷,娘辛苦,儿享福”。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家人吃完粑粑,约在辰末已初时分,老人们就吩咐儿女用适当的盐水拌好一大盆净包谷面饲料,从圈中把牛牵出来,同时在牛角戴上粑粑,粑粑担成一个圆圈戴在牛角上,有的牛两支角都戴满,待牛吃完饲料,就把事先采摘的鲜花插在牛角粑上,大人小孩,青年男女走着牛到河边去喝水,让牛看到自己在水中戴花的影子,心里欢喜。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户多的寨子耕牛也特别多,节日赶牛下河喝水,不约而同,寨子路口上几十百把头耕牛牵成一线,一头挨着一。黄的、黑的、花的、草白的;还有虎斑色、高梁色、红紫毛的,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叫的叫,跑的跑,磨角的,踢腿的,满膘肉肥,煞是好看。若哪家的牛瘦弱,就会遭到别人的讥笑。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牛喝过水,就放在可边或田坝中吃草,老年人回家,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河沙坝中或田埂上看牛,玩“捡子”、“走母猪”的游戏。情景别致,趣味无穷。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在民族杂居地区十月初一已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说这一天是“牛王菩萨”的生日,家家户户红公鸡一只祭礼,直到今天,纳雍县城西北姑开苗族彝族乡的人民还按传统习惯过着这个古老的节日。ez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