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多祜打歌队:彝山“原生态歌舞艺术团”

作者:马光辉 李 毕 发布时间:2010-10-15 原出处:大理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一支以其优美的舞姿、极富诗情画意的歌调、整洁艳丽的民族服装活跃在《小河淌水》故乡的彝族打歌队,不仅丰富了乡村山寨的文化生活,而且多次参加州、县广场文化演出,为弥渡县“花灯之乡”称号增添了光彩。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长期以来,在《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县,活跃着一支彝族打歌队,他们有时出现在城市的文化广场,有时出现在偏远的山村,有时还出现在“大雅之堂”。这支队伍就是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彝族打歌队,大家称他们为“原生态歌舞艺术团”。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弥渡县多祜打歌队是大理州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弥渡多祜村的一支以彝族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打歌队。多祜打歌已延续千年,世代相传,近年来不断发扬光大。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多祜村的男女老少都要组织打歌活动来庆贺。多祜彝族打歌用竹笛伴奏,男女成对平行围成圆形,舞蹈节奏舒缓,边舞边对歌,颇有轻歌曼舞的气氛。弥渡本土文化人姚崇在其诗作《观多祜彝族踏歌》中这样写到:“闻声起步手相牵,踏跃回身步应弦。玉笛声声清且雅,芦笙悠悠若林泉。对歌男女心相诉,齐唱乡亲庆丰年。古老风情真纯美,彝家习俗趣盎然。”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歌调是多祜彝族的歌诗之一。内容生动丰富,曲调高亢优美,唱法别致,格律独特。这种歌诗借助优美的音乐旋律使人整个身心都尽情于手舞足踏的艺术境界,它不仅使彝族男女老少从中享受到自娱的欢乐,并且极大地启发和锻炼了多祜彝族人民的智慧和体质。据传说,多祜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一次部落战争,彝族部落战败,被敌围困于山,为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彝族部落燃起大火列队围火而舞,他们踏出有节奏的脚步声和拍羊皮褂声,对方认为彝族部落人马众多不敢进犯而撤退,从此,多祜彝族以踏歌纪念胜利。多祜彝族打歌与打歌调、音乐密切依存。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年7月27日晚,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来临之际,大理州彝学学会火把节文艺晚会在大理民族广场隆重举行。晚会上,代表弥渡县的多祜打歌队表演的节目不仅动作娴熟、身摆优美、舞步整齐,而且原汁原味,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同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八,是中华彝胞共同祭祀南诏土主的节日,上万彝族同胞齐聚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巍山巍宝山南诏土主庙,踏歌祭祖。多祜村彝族打歌队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学会的邀请,前往巍山参加“彝族祭祖”文化活动。在热闹非凡的“彝族祭祖”文化活动中,来自州内外的各打歌队竟相献技。多祜打歌队在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巍山古城四方街中心广场表演中,以优美的舞姿、极富诗情画意的打歌调、整洁艳丽的彝族服装,赢得了万名观众的热烈掌声,为弥渡县“花灯之乡”称号增添了光彩。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几年来,多祜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并发扬光大,很多文化传承人尚健在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一是传统文化的宣传不断加强,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对多祜的传统文化给予了关注,并制作成节目多次播出,《人民日报(海外版)》、《云南日报》等众多报刊对多祜的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宣传报道。二是在大理州彝学学会等各级组织的帮助支持下,该村积极响应弥渡县委、政府提出的“借助《小河淌水》品牌,建设花灯文化名县”的号召,依托在外工作的民间文化人,抢救、挖掘彝族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收集、整理活动,在出版的《大理彝族民间传说故事》、《小河淌水的地方》、《小河淌水的源头——弥渡西山》、《风雨正义路》等书籍中,收录了大量的民俗、民间传说故事;原《大理日报·弥渡版》刊登了文化专版《黑龙之乡——多祜》。三是制作了《彝族民歌12首——李彩凤演唱专辑》CD光盘、《弥渡多祜彝族打歌》和《黑龙之乡——多祜》VCD光盘。大理电视台播出了电视专题片《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李彩凤》。四是该村的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李彩凤演唱了《放羊调》、《弥渡彝族情歌》、《彝族打歌调》、《彝族青棚调》等民歌小调、花灯歌曲500多首,被省、州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并先后应邀到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等处演出。五是该村订制了30多套演出服,着力体现民族特色文化,精心挑选演员,组织龙灯队、打歌队,以多种形式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并多次参加州、县广场文化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CG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