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绿叶对根的情意——记彝学专家陈长友

作者:冉斌 晓庆 发布时间:2010-06-13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最近,一条题为《毕节地区彝文古籍整理成就大》的电文通稿由新华社向全国各地新闻媒体播发,引起全国同行、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及国际学术界的瞩目。人们把关注和钦佩的目光投向为彝文古籍整理倾注大量心血的彝学专家、毕节地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陈长友身上,这位43岁的彝家汉子顿时成为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能让民族文化的江河断流”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5年6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的陈长友从毕节团地委调到地区彝文翻译组,那时,他不到30岁。翻译组原有人马大都各奔东西,面对空寂的破房子,他没有气馁;既然组织信任,就得服从分配,认真干好。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丰富而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陈长友对此倾注了一片深情,同时也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上任三个月,他东奔西走,求贤若渴。在地委、行署大力支持下,破格录用了王子国等3名彝文翻译方面有较深造诣的农村社会闲散彝族知识分子为国家干部,分别享受本科和专科待遇,接着把在威宁人大工作的中央民族大学彝文专业毕业的王继超调来,并主持了对他们的职称评定,新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也相继出台,实行“任务到小组,责任到个人”的量化目标管理,打破了长期吃“大锅饭”的局面。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在这一年,陈长友上跑北京、贵阳,下跑各县、乡、村,拉开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整理工作序幕。在他的努力争取下,《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古籍丛书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出版项目;《彝文金石图录》、《物始纪略》、《指路丛书》等古籍丛书列为省“七·五”重点出版项目,并争取到国家民委古籍办每年支持10万元的出版科研经费。就这样,毕节彝文翻译整理工作当年就在贵州文化出版界爆出“新闻”。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近十年的辛勤耕耘,毕节地区彝文翻译整理工作在陈长友手中结出硕果。他亲自主持整理民族古籍3500余册,主编翻译出版了70部140卷2000多万字的民族书籍。其中他承担的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彝族源流》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彝文典籍目录》还分别荣获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一、二等奖。这些成果的推出,从多侧面、全方位展示了黔西北彝族整体文化形象,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彝族和各兄弟民族亲密无间的关系史,了解到彝族在历史上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进步作出的贡献。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反响,日、美、英、法、德等国彝学研究人士对这些成果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本学者还向陈长友提出交流研究生的意愿。陈长友的研究成果说明了这样的哲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说:“彝族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没有理由让它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流”。因他对民族文化研究做出的特殊贡献,重庆师专西南民族研究所特聘陈长友为终身制研究员。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报答大山的养育之恩”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陈长友既是出色的彝学专家,也是出色的行政领导。这位从小喝着乌蒙山泉水成长的彝家汉子,心里一直藏着两大心愿:一是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根深叶茂。这一愿望正在实现之中;二是回报大山的养育之恩,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8年陈长友主持地区民宗局(原民委)工作,他率先在机关推行目标责任制,党组成员分片包干,科室人员层层定任务、目标,“责、权、利”三结合,整顿机关工作作风,树立机关新形象。根据地区民族部门人员少、事务多的实际,他把各县民族部门力量调动起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对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大兵团作战”。为了有效地寻找各类地域、各民族乡村工作突破口,探索其经济发展的捷径,陈长友选择了毕节市小河村(彝族)、大南山(苗族)、赫章县珠市民族乡核桃村(彝族)、纳雍县昆寨民族乡朴踏凹村民组(苗族)等4个村组为地区局民族扶贫工作联系点。通过逐年抓点的试验,找到了新时期毕节地区民族工作的路子,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团结为基础,扶贫攻坚和民族教育为重点,民族文化为纽带,民族法制为保证,切实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铺路搭桥。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节市小河村是汉、彝民族杂居村寨,国务院扶贫专家、国家民委副主任包玉山一行在1988年考察该村时,称之为“皇城脚下灯下黑”、“贫穷博物馆”。这里不少彝族山民衣不蔽体,食不饱肚,让人触目伤怀。陈长友为此寝食难安。于是他和民宗局一班人驻进小河村,带领村民们开山炸石,把3.7公里的入村公路修通了,把入村高压输电线拉进小河;让世世代代彝族山民结束了“煤油灯”的历史。帮助创办了208亩苗圃场,育林、果、药苗2700多万株,为各县民族村寨提供苗木,绿化了山川,改善了生态环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接着,在小河创办了毕节市第一所新河希望小学,解决了当地200多名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3年过去了,小河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70元上升到780元,人均粮食70公斤上升到330公斤,90%的贫困户解决了温饱,而今,小河村已被列为民族旅游开发区,引进了第一期资金510万元开发建设,小河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进—步探索新时期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他又推出了“抓两头带中间,重点突破,辐射全区”的扶贫办法。从1995年开始,在全区开展创建10个奔小康民族村试点。经过3年的苦战,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金沙县新良村(彝、满族为主)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村,1997年被命名为首批“红旗村”;纳雍县半边街村(彝族)、毕节市平乡村(彝族)、织金县桂花村(布依族)、黔西县化哪村(苗族)等被省委、毕节地委评为1995—1997年度“五个好示范村党支部”。这些成绩的背后,不知倾注了陈长友多少心血和汗水。谈及已取得的成绩,陈长友总是淡然一笑;而提起今后的工作打算,他显得自信而从容:“开展10个奔小康试点,既鼓舞了民族工作部门的志气,又锻炼了干部,树立了我们自身形象。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0个奔小康民族村试点将是不同类型的扶贫攻坚样板,为今后全区民族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多种选择的模式。”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1994年,毕节地区民宗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单位”称号,1996年,被省民委评为“全省民委系统扶贫工作一等奖先进集体”。陈长友荣获了省青联“七·五”贡献三等奖,全国青联“东西互助、共同迈向富裕”先进工作者、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称号。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荣誉的光环没有模糊陈长友的视线,他一刻也没有懈怠。他清楚自己的理想之路还很长很长。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政文部、贵州民族报毕节记者站)xu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