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精英

普正勇:李乔文学创作思想探源

作者:​普正勇 发布时间:2022-04-18 原出处:​《红河彝学二十年》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李乔是彝族当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先驱。一百年后的今天,李乔先生以高尚的人品,卓越的成果,定格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长廊中,以慈善的形象雕塑永远屹立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李乔先生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一位在祖国边地异龙湖畔土生土长、纵横驰骋于中国文坛的彝族作家,所以被文化界的圈内人尊称为“乔公”。就乔公饮誉海内外的作品和不平凡生活历程来看,无不饱含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也无不体现出乔公丰厚的思想淀积。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原图来自互联网,经彝族人网修整处理)

彝族人口全国列第四,是一个有近800万人的古老民族。解放前彝族世代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上过学,彝族也没有自己的学校。彝族中的“知识分子”是集巫、神、医于一身的“毕摩”。彝族文学的传承是以民间故事和山歌对唱方式代代相传,从来没有书面文学出版。出生于本世纪初现代彝族文学的拓荒者的李乔,我们可以从他的求学身世和他成为彝族文学家的历程观照到其文学创作的思想源头,来学习乔公忠厚质朴的人品、励志奋进的精神,欣赏他激荡人心的作品。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入世李乔

1908年8月10日,乔公出生于祖国西南边陲石屏县城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彝族家庭里,一家五口只能蛰居在一间租来的破烂土房内,他家相当贫困,是佃农家庭,他从小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由于生活贫穷,他从小就得做事。他挑过柴,种过菜,在个旧锡山当砂丁;从个旧流浪到昆明、成都、上海,幼小的心灵和穷苦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乔公出生于一个文盲世家,出生时家居石屏城区。受汉族影响,父母希望他的命运有所改变,不再象他们那样一辈子当牛做马,尽管家里十分贫困,父母仍咬牙拿出血汗钱来送他上私塾,后又上了民国中学。当时上学的彝族孩子都是住在小城区,与汉族孩子相比,入学率不到百分之一。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屏县城,是一个文化渊源深厚的小城。素有“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有“举人满街走,秀才多如狗”的俚语。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即石屏人,这个方寸之间的小县城里,仅明清两朝先后出过文武进士76名,翰林15人,文武举人638人,读书风气颇盛,小脚婆娘挑水卖,寡妇婆娘背柴卖,都要供子女读书。历史上几位出类拔萃的贤达就出自石屏:张月槎、陈鹤亭、朱英、崔述、陈海楼等。受这样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李乔顽强地读完了小学,进入当时石屏县唯一的最高学府——县级中学深造。那时的石屏县,历经了兵荒马乱,土匪攻城,物价飞涨等事件,李父盼儿子毕业后找个工作养家活口的期望落了空,李乔终因贫穷致使上学梦想破灭,在充满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年代,李乔这个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县立中学毕业的学生,为找工作四处碰壁。抱着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理想,李乔走上个旧锡山,当了一个砂丁。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初涉文学殿堂的李乔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说:“文学,即是人学”。李乔从学校走出来,来到社会的大舞台,从学生到社会,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当砂丁。20年代,个旧砂丁生活悲惨,他们的工作就是把锡矿从几百米几千米黑暗、潮湿、狭窄的深洞里背出洞外。由于无法忍受资本家对矿工的残酷剥削,当了一段时间的砂丁后,李乔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辗转到昆明、成都、上海等地,开始接触进步人士和进步思想,这时的李乔还抱着“读书自救”的梦想。他以一种敏锐的眼光,观察这个社会的底层人物的命运,把自己的命运与整个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灾难的生活,练就了深邃的思想。他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迸发出闪光的火花。他早期的作品《未完成的斗争》、《个旧厂》、《我的走厂》、《锡是怎样炼成》等等,无不是作家心灵的呼唤和呐喊;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必须推翻,人民应该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的生活。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乔说:“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我要到海的远方去。”他认为那时的大上海就是光明的所在。同样,这一次又得到同学刘光棣的支持。1929年的春天,他们一同闯荡到上海。李乔流浪到上海的一路风尘中,目睹民族危机带给祖国人民的民族灾难,冷酷的现实使他从“读书自救”的梦想中醒来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去。1938年随张冲将军的滇60军184师开赴抗日前线投入著名的台儿庄大血战。在抗日前线,血与火的斗争中,参加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保卫战”。血雨腥风中,冒生命的危险,满怀热情地用笔去讴歌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这一时期创作的《逃兵》、《活捉铁乌龟》、《禹王山争战记》等成了抗日文学中一朵比较绚丽的小花。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和对中华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也表现了在抗日战线上为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中华儿子的献身精神。次年,184师因掩护主力撤出徐州,11月在崇阳战役失利被打败,李乔只身回到家乡,从教谋生。教书的生涯一晃过去了十年,社国大地发生了另一场改变命运的战争。1948年的严冬,推翻旧中国的战火在滇南大地上熊熊燃烧。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教师、学生参军参战。李乔不例外,他参加了滇桂黔边区纵队,跑步去迎接文学创作的灿烂春天。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建起丰碑的李乔

解放后,在党的召唤下,李乔信心百倍地投入了新的生活,他从此也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用武之地。1953年,他随民族工作队赴他文学创作的发祥地宁蒗彝族自治县黄桷树小镇参加和平协商与民主改革工作。大小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工作队进入前,小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还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这里的彝族人民一直遭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摧残,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过着奴隶社会野蛮、残酷、落后的生活。短篇小说《一个奴隶的命运》,就是小凉山广大奴隶悲苦命运的真实写照。阿堵,生下来就是白彝家的娃子,他五六个兄弟姐妹都被奴隶主像猪狗一样卖到远方,父亲被奴隶主砍死,母亲也惨死在奴隶主的鞭下。一家人只剩下阿堵孤零零地活在世上,民主改革运动使他得到了新生,成为自由人。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乔作为一名工作队员,目睹了小凉山存在了几千年,无数封建帝王征服不了,国民党也无法改变的彝族奴隶社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土改运动,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新生活的感召,使李乔萌生了创作的强烈愿望,他几易其稿,写出了1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醒了的土地》,此后又接着写出了《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风》两部,合称《欢笑的金沙江》长篇三部曲。三部曲是李乔的成名作和不朽之作。作品为读者展示了特定时空中彝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状况和民主改革中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真实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历史大变革中,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摆脱深重苦难,融入祖国各民族大家庭中,以及彝族人民对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党的民族政策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千百年来被贫困落后包围着的小凉山。这部巨著的问世为彝族文学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欢笑的金沙江》成为彝族有史以来第一部作家文学。几千年来,彝族文学基本以民间文学为主体,如《梅葛》、《阿细的先基》、《阿诗玛》等。作品一经问世,不但在国内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还象飓风一样席卷到世界各地,翻译为英、日、俄等文出版,传播到国外。《欢笑的金沙江》标志着李乔的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这样,勤于笔耕的李乔,生活知识长久的淀积,为他建起文学丰碑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在党的关怀下,在人民的爱戴下,乔公的创作热情越来越高,日新月异的生活,使李乔的激情如涌泉般高涨。1985年李乔又完成了短篇小说集《挣脱锁链的奴隶》,主要反映凉山彝族人民在民主改革运动中从奴隶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奴隶成为主人,从地狱走向天堂的曲折过程。这是一部反映凉山彝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史诗般的作品。80岁时出版了《未完的梦》、《彝家将张冲传奇》两部长篇;到90岁时在《十月》杂志发表人物传记中篇《护国将军蔡锷》;到生命结束学时还从事创作,有未完成的作品,从事文学创作达70年。是全国从事文学创作年代最长、年岁最大的资深少数民族作家。九十高龄还在刻苦创作,笔耕不辍。评论家说:李乔到九十高龄仍在创作长篇小说,这在世界文坛也属罕见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人民的人,只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人才能驾驶得住它的韵律,才能创作出名垂史册的巨著。他务过农,做过工,当过兵,也有专业作家的经验。有广阔的视野和坚实的生活基础。从艺术构架上来看,李乔创作的小说构成,首先具有一个相当美妙,千回百转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情节,把人物的外貌特征,心里活动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不管是《欢笑的金沙江》里面丁政委、阿火里日、果果等,还是他晚期作品《彝家将张冲传奇》里的张冲,都是如此,只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只有把情感投和到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才能把人物表现得丰满、凸现,呼之欲出。试想,如果李乔到凉山后不把自己的感情投到那片原始荒蛮的土地上,不把爱洒到奴隶娃子们身上,不把恨刺入那些压榨奴隶的黑彝身上,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有再高超的笔法,也难描绘那波浪壮阔的历史画卷。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具有人格魅力的李乔

文如其人,和李乔有交往和他熟识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诚实、刚毅、平和、善良、大度、朴实。1957年的反右,丁玲被打成大右派,下放到黑龙江劳动改造。1960年,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丁玲虽然被打成右派,但还是中国作协副主席,自然有资格参会。李乔先生也参加了那次会。丁玲走进会场,不少原先与她很熟识的作家却避而远之,视而不见,用丁玲的话讲,简直象碰到瘟疫一样恐怖。丁玲感到非常的悲哀和可笑。这时,一个身材魁伟高大的身影走到她的面前,亲切地拉住她的手,这个人便是李乔先生。当一个人处在逆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真诚的安慰,那怕是简单的三言两语的问候,也胜过顺境中千言万语的祝福。丁玲当时非常感动,李乔憨厚的形象在她心目中刻骨铭心。感谢乔公,他高尚的人品感动了大作家丁玲。1983年,丁玲等八位作家来个旧讲学,当李乔邀请她到石屏时,她欣然应允,并同时带来了一批作家前来讲课。使家乡人在渴望中聆听了一堂丰富文学课,也亲眼目睹了心中非常崇敬的作家们的风采。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乔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简朴,喜欢每天吃上几个核桃,喜欢散步,每天绕翠湖走三圈视为“必修课”,他喜欢清静,不喜欢前呼后拥。1999年,滇黔彝学会在个旧召开,李乔被邀参加,住地离会议地点较远,红河州的领导派专车接送,他没要车,而是坚持步行参会。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功成名就后的李乔没居功自傲,奢侈浮躁。他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多次邀请知名作家回石屏讲课,指导青年作者的成长。他关心云南各地文学事业的发展,关心小凉山的发展。他自己也记不清去了几次那片魂牵梦绕的故地,88岁高龄还再访小凉山,耳濡目染小凉山日新月异,他兴奋不已,李乔有颗爱心、有颗童心。他爱祖国、爱人民、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爱文学、爱家乡、爱同事、爱家人、爱学生、爱世间一切值得爱的东西,因此,才能创作出那么多的好作品,童心不泯使他宝刀不老,成为而长寿丰产作家,才会赢得了那么多人的尊敬。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2年4月18日,李乔在昆明病世,闻知乔公辞世,云南文学界和石屏家乡的父老乡亲无不闻之痛惜,著诗悼李乔:乔公西去不复返,桑梓同哀泪襟沾。文坛耕耘七十载,华章永留天地长,异龙源畔彝家郎,金沙江边写华章。笔耕春秋不言老,风范三迤美名扬。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乔先生逝世一年后的2003年4月5日,石屏县在焕文公园内建起了“李乔纪念碑”,纪念碑落成时,时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丹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以及省、州、县的各界人士专程来到了石屏,出席了在焕文公园里举行的纪念碑及种植纪念树活动仪式。虽然李乔先生与我们们永别了,但他飒爽英姿与音容笑貌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J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