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精英

报告文学:彝人之子阿库乌雾

作者:马黑尔哈 发布时间:2014-04-16 原出处:凉山日报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心若在跳动,梦就在飞翔。我心飞翔。知识,成就梦想;励志,成就梦想;激情,成就梦想;坚守,成就梦想;实干,成就梦想;大爱,成就梦想……Sq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题记
 
 
  【一】
 
  阿合金阳,满山索玛花儿在开放,满山索玛花儿在等待。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山飞来金丝鸟。啊——红军从咱家乡过……”这是彝家的百灵鸟中国声乐最高奖“金钟”奖通俗唱法金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全国“青歌赛”通俗唱法金奖获得者阿鲁阿卓在阿合金阳首届索玛花节的舞台上歌唱。
 
  “哦——啦哦”、“魂兮——归来吧”!一个身材敦实的彝家汉子也登上了舞台,他用他那“血统”纯正的富有男子汉阳刚之气的彝语,激情澎湃地吟诵着他创作的《招魂》诗。主持人热情洋溢地介绍道:阿库乌雾是彝汉双语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是西南民族大学文学学院的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他还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又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的客座教授……
 
  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第一次讲学的72天里,他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写下了72首诗歌,取名为《密西西比河的倾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阿库乌雾在这部诗集的“忘忧袱”中写道,“在密西西比河源头/我用我的招魂诗/结识了一位印第安老人/临别的时候/他用凝重的目光/注视着我/并送给我一个/用子鹿皮精制的小包袱/刹那间,我被记忆拽住/闪回二十多年以前/雅砻江边贫瘠的山寨。
 
  是的,阿库乌雾出生在冕宁县里庄(原金矿县)锦屏大山深处雅砻江边的一个贫瘠的山寨里,他两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是一个吃得大苦、耐得大劳的女人,在这猴子生存的恶劣环境中,在这只能出洋芋、包谷、荞子的土地上,母亲拉扯着姐姐、哥哥和他苦熬着过日子。然而,他的母亲又是个很有志向、很坚强的母亲,家里再穷再苦,也要千方百计送儿女去上学。正因如此,他的姐姐成了寨子里第一个有文化的小学毕业生。当阿库乌雾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遇到了从北京协和医院“三下乡”来到里庄的医学专家,姐姐请一位专家给弟弟起个汉名,那专家看了看眼前这个又瘦又小的小男孩和那双圆圆的睿智的双眸后,说了句:“就叫罗庆春吧,好好读书,将来会有前途的。”
 
  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都叫他“罗庆春”。回到家里,回到那神秘的锦屏大山深处他生活过的地方,无论是彝族还是汉族或藏族,和睦相处的人们还是叫他“阿库乌雾”。共同的生活环境,又各自操着本民族语言,无形之中,培养了阿库乌雾“天生”的彝汉双语的表达能力。
 
  【二】
 
  在里庄学校学习对阿库乌雾来说,是一件快乐而又幸福的事情。然而,每月要砍300斤柴交给学校和回家背口粮,则是一件十分艰苦又难办的任务。每每回家背口粮来来去去就是两天,有时遇上拉木材的军车,好心的解放军驾驶员,会让他和他的哥哥上车,把口粮捆在装得满满的原木与原木之间的抓钉上,人也只能爬在原木上,双手抓住抓钉,一路颠簸到里庄下车时,除了两只眼睛是干净的,全身都是灰尘。
 
  阿库乌雾在里庄读书期间,正是“文革”时期,山外来了“李大学”等和会拉手风琴的美女老师。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放”,让大山深处的山里娃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也为阿库乌雾考上冕中、考上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阿库乌雾谈起他的童年,少年的往事时,仿佛就在昨天一样他说,大学毕业时,他还在长长身体、长个头哩。回忆起“李大学”老师是个很讲卫生的人,学校没有澡堂,他就在校外的小河沟里刨了一个水凼。他那高大的身躯在水凼里翻来覆去,就像一头大水牛在水里打滚。这些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影响着后来的阿库乌雾讲卫生、讲礼仪、讲文明为人师表的良好习惯。
 
  【三】
 
  “阿库乌雾考上大学了”。这是里庄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罗庆春留校当老师了”。这是里庄人民的骄傲。“罗庆春和一个日本留学生谈恋爱了。”他的母亲却不满意了。
 
  有名人这样说过,能用两种语言文字表述:“桌子上有个杯子,杯子放在桌子上”的人,就很可能成为诗人,已在西南民族大学知识的海洋上空自由自在“我心飞翔”之时,阿库乌雾创作的第一首小诗在《凉山日报》彝文版上发表了。当他拿着两元钱的汇款单,排在长长的取款队伍中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与自豪感。然而,当邮政员不可思议地说了句:“两元钱也要排这么长的队来取”时,阿库乌雾大声地甩出一句:“你不懂。”就消失在人海之中。
 
  正是这两元钱的一首小诗激发了他创作热情而一发不可收拾。在西南民大读书期间,他已在《凉山日报》彝文版、《凉山文学》彝文版,发表了两百多首诗歌。
 
  这是阿库乌雾终身难忘的日子,1986年7月,留校任教以来,他坚守着他的双语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出版彝文诗集《冬天的河流》(这是彝族母语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诗集)、《虎迹》(这是彝族母语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散文诗集)。《走出巫界》、评论集《灵与灵的对话——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汉语试论》、《神巫的诅咒》、《阿库乌雾诗歌选》等20部著作。连续三届荣获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其中有5篇学术论文被人民大学复印中心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这时的阿库乌雾在教学第一线已先后独立承担高年级的《彝族现当代文选》、《文艺美学》、《彝族诗学》等课程。担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彝族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彝族语言与文化”博士研究生任课教师以来,他又在四川大学和母校主讲《中国当代前卫诗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文学人类学专题》等硕士、博士学位课程。他那播音员一般标准的普通话和博学展示出的教学才华,赢得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同行专家的称赞。
 
  这天,一位母校的同事请假,要阿库乌雾帮忙代几节课。上课的时间到了,可那“一对一”教学方式等待的那个日本留学女生还没到。五分钟后,那女生才抱着几本书迈着日本女子特有的内八字碎步,气喘嘘嘘的红着脸蛋儿坐了下来。阿库乌雾轻言细语地说了句“再给您5分钟,我们再上课。”
 
  第二节课,也是别开生面的,阿库乌雾没有教那女生彝语的基本课程,而是交流式的互问互答中日文化。
 
  代课结束了,阿库乌雾在那女生心中留下了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感觉。一天没见就像等了好久好久。
 
  有一天,那女生拿着一部收录机来找阿库乌雾,同事们有的说,这收录机好漂亮哟,有的问要多少人民币,在一旁的阿库乌雾却轻轻地说了句“里面的歌真好听。”
 
  那女生的心“咯噔”地跳了起来,她好不激动地说:“罗老师,走!我们交流交流去。”
 
  一来二去,不知是那日本留学生爱上了罗庆春还是阿库乌雾喜欢上了眼前这位已在川师大留过一年学的日本姑娘。总之,校领导也知道了这件事。还特意请他俩到家里去吃了一顿饭。校领导说了好多好多的话,这让还很年轻的阿库乌雾不知如何是好。
 
  时间过得真快,那日本留学生就要回国了。校方特意安排阿库乌雾到机场去送行。双方心里不知有多少话儿要说。可是最关键的一句话到了嘴边,阿库乌雾又想起了“中日关系很复杂”的领导的话语,还是把它吞了回去。后来,他俩成了朋友,阿库乌雾与一位彝族姑娘结了婚,儿子的名字“阿库和达”还是那个日本姑娘给起的哩。
 
  【四】
 
  “你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那你就一定要认识阿库乌雾(罗庆春),他是双语诗人、作家,又是教授、学者、社会活动家。”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过的中国社科院主任研究员、著名学者、诗人巴莫曲布嫫对她的美国朋友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专家马克·本德尔如是说。如今,巴莫曲布嫫牵线搭桥,阿库乌雾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马克·本德尔是相见恨晚。他俩在一次又一次的国际笔会、学术交流会议中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汉学专家马克·本德尔博士对巴莫曲布嫫说:“我对阿库乌雾诗歌深有兴趣的原因之一是他创造性理解了彝族仪式经颂、史诗和神话的许多传统特质。在某种方式上,他的诗作俨然是这些传统素材在文化平面上为大不相同的读者或受众提供了一种即时性、突变性的语境,而非传统中的语境。正是这样,马克·本德尔才一次又一次的筹集资金邀请阿库乌雾到美国去讲学,他要深入地剖析阿库乌雾。他要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他的这位东方的杰出的双语诗人他的朋友阿库乌雾。阿库乌雾在“我的朋友马克”这首诗中写道:
 
  俄亥俄河畔的森林/曾是古印第安人/与神灵对话的祭坛/俄亥俄是我向往的地方/我的朋友马克/就生活在这里。马克接受过印第安/神巫的沐浴/我在毕摩的经诵中成长/难怪马克翻译我的招魂诗/那么轻松自如/用他对自然的深爱/对生命个性的崇尚/对弱者真诚的同情。
 
  其实,诗歌是很难翻译的,它的语言、语境、韵律,换一个语种对应起来,达到高标准的“信”、“达”、“雅”是一种永远的追求。它不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的表述,很容易还原作者的本意而让英、法、德、意、日、俄、韩等国家的读者接受。马克·本德尔翻译阿库乌雾的诗歌是采用的一种讨论式的方法:彝英专家在中间来回翻译,阿库满意了,马克就接着往下翻译,阿库不同意时,马克和彝英专家就得在英语世界里不断寻找新词。有时,找了半天,找了无数的新词来对应,阿库乌雾那圆圆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嘴里还喋喋不休地说:“马克啊马克,你不是本德尔,你真是一个‘笨蛋儿’。”马克双手高高地举起,那高大的身躯一下坐在地板上又轰然倒下。他累了,他真的累到了。就在这时,阿库乌雾的妻子已把做好的饭菜端进了书房……
 
  如此这般,阿库乌雾再次站在美国的讲台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朗诵他的彝语诗歌时,学生们手里已有了马克·本德尔翻译的《阿库乌雾诗集文选》:
 
  我惊奇的发现/我只要写出富有真知/启迪大爱的诗歌/只要用诗歌触动人性/内在的经脉/即使我不懂英语/我同样可以和这个世界的/英语人、汉语人/进行深切交流/所以我要告诉大家/—诗歌也是世界语。
 
  于是乎,讲台下有学子喊出了“阿库乌雾,你是彝人之子,你是世界之子!”有人说,这是马克·本德尔成就了阿库乌雾。也有人说是阿库乌雾成就了马克·本德尔。你听阿库乌雾的一位美国女生在《Katharine polak的朗诵》,她用英语动情的朗诵/我的招魂诗。我说:第一次/别人用我的诗歌/感动了我/她谦逊的回答/是你的高度带着我不断的上升。
 
  【五】
 
  阿库乌雾这位“彝人之子”、“世界之子”,这些年来,时而俄罗斯、韩国,时而加拿大,时而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格尼多大学进行访问、讲学并激情地“我要用我的母语跟世界诗坛对话。”当然,他应邀去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美国的7所大学更留下了他的身影和火一般燃烧着的诗歌。他的第二母校。北大这时也邀他走上北大的讲台。而今,已是满腹诗书气自华的阿库乌雾站在了中国文科最高学府的北大讲台上谈论他的《跨文明叙事》是那样的“牛气冲天”。
 
  这些年来,阿库乌雾还组织、策划了两届金沙江笔会和“人与自然——诗意美姑”国际笔会。他俨然成了社会活动家。时而攀枝花,时而凉山等地进行着他的励志讲学,用他的话说,是在为彝学院做深度的广告宣传。阿库乌雾对他的学生总是希望他们读书、读书、再读书一直读到博士后。然而,为了学生就业,一院之长的阿库乌雾和他的一班人来到凉山日报社、凉山电视台、凉山彝族医药研究所,用彝、汉、英三种文字做成的“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实习实践就业基地”牌匾,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他们还和彝族医药研究所所长阿子阿越达成协议,在彝学院开办彝医彝药专业班。
 
  举全民族之力,举力所能及之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有了思考有了激情也就有了实干。彝学院开创了彝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了“国际彝学大讲堂”。已开办20讲,成为该院的品牌讲座。这期间,彝学院还连续三届举办了“中美大学生彝英双语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以来,先后输送10余名彝学院本科生升入北师大、中山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攻读人类学、历史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等硕士研究生。
 
  马年来到之际,彝学院的一名学生日扯拉哈考上了日本庆应大学,为了筹集这位贫困学子的赴日求学费用,阿库乌雾一行专程到布拖,县委书记沙文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表示,布拖要为读书学习成绩好的穷孩子筹集一笔教育基金,为这些贫困的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出一把力。
 
  阿库乌雾感慨道,千万彝族人口,按比例计算,高学历的彝人少得可怜。由此,目前西南民大彝学院的师生正努力实施“21世纪彝学人才栋梁工程”之“百名博士计划”,到2020年培养和输送100名彝族博士。
 
  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都有宏图大志,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会遥远吗?!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所属专题:

母语诗人阿库乌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