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Litera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在掘进与转型中追求它们的“有效性”——在第七届会理端午诗会“地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写作范式的当代转型”主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作者:​沙辉 发布时间:2023-06-3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地域资源特别是文化、文学的地域资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种深厚的、并且是值得不断挖掘的资源。文化体现的其实是人的文化、其本质还是属于“人”的范畴,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没有人,也就不存在文化。因而,文化是随着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民族文学、地方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是语言文化,等等,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发生变化的。所以,包括了文化和文学资源在内的地域资源(我们今天这里只讨论文化资源、文学资源,而不讨论经济资源、矿产资源之类,我想,我们今天这里所说的地域资源也是特指文化和文学的地域资源),是值得不断挖掘、深度挖掘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和文学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才能推陈出新、才能出彩出亮点特色,才能充分彰显特质。
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hui3.jpg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一段时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经常被提起,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指凡是民族的东西就是世界的,就是值得引起世界注意的,而是指那些独特的、具有特色特质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是值得引起世界关注甚至是认可的。比如说到我们的彝族文化,有人因为觉得鹰和虎是彝族的图腾物、民族文化符合的象征,还有索玛花啦、大山啊大河啊,就经常不加思考、不赋予灵魂和个性特质地滥用、乱用,你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怎么可能成为“世界”的呢?与此相反的,比如小说《欢笑的金沙江》,电影《达吉的父亲》《阿诗玛》这些就不仅非常成功,还成为了经典,这就是因为它们是属于对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文化精神特质的深度挖掘的结果,是紧跟了时代、反映了时代、反映了民族精神面貌的。其它,比如《红楼梦》之类也是如此,才使之成为了公认的经典。但是,如果你不去推陈出新、不去发掘,就写照样的题材内容,我们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作品,有没有价值意义,除非你是有新发现、新展现、新挖掘的。这就是地域资源的挖掘的重要性。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hui2.jpg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家知道的,很多优秀作品、优秀作家,都善于抓住地域的、地方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行“特写”式的书写,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镇,莫言的小说创作里的山东高密的东北乡,虽然都是虚拟的,但都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式和特写式的描写,都是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挖掘。这里有个很巧妙的艺术处理手段,就是这些“地方”待虚拟出来的,是集中了许多东西在里面的虚拟的地名,因为虚拟的才是最能够集中表达、体现、反映作家自己的“特写”式书写的,才能与现实真实存在的那个地方拉开距离,避免在读者的眼里“真实世界”与作家想表达的的世界是相互冲突的,所以才能够完全的自由书写作家自己的意图和思想、感情。比如你要写一个既是现实中又是独属于你的想象中的会理,你就得需要虚拟和描写出一个既相似又相异的地方出来。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hui1.jpg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地方上,比如美桦主任的长篇小说《凤凰春晓》,正在筹划开拍的关于会理的红色电影,就是抓住地方文化、时代的脉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地域资源进行挖掘和创作的;还有今天在座的越尔兄,对于鹿鹿觉巴的描写和没有在现场的会理吉狄兆林兄对矮郎街(我也甚至不知道是否实有这么一个地名)、北京普驰达岭对于南高原的一致和反复书写、吟咏,都不仅是一种情结的体现,更是这些作家诗人的有意识的对于地域资源的开掘和书写。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hui0.jpg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于写作范式的当代转型,这个话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跨文本、跨文体写作,流行起来已经有好几年了,并且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我个人也觉得是一种很好玩的、很好的创新。跨文体、跨文本的写作,就是不讲究写作中的体裁,或者说打破了规约,而是随着需要、随着灵感和感觉写,而不是自我框定、自我固封,比如小说可以写得诗一样美,用诗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比如散文可以有细节有情结,甚至于你都不好分辨它是小说还是散文。我在审阅投稿《凉山文学》的稿件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不好界定和明确它应该是什么体裁,所以多有和巴主编讨论。这也说明这样的跨文体写作是很普遍的想象了,就连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和写作者。我觉得,作为作者,可以不必自己手头正要写的作品框定、框死在自己传统化的体裁、文体里,然后在套着写,这样或是真的不好挣脱“束缚”、不好放开了手脚写、不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利于创新和出彩;而编者,则可以根据某个作品它更偏于那样的体裁、文体然后归在哪类的栏目里面去编排。对于这样的作品的体裁界定,很多作家都有坦言他自己也不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作品属于什么类型。比如我们凉山的骏马奖得主阿微木依萝,我好像记得在和她交流时她就说过她在写的时候,并不一定事先框定自己所写的这个作品是什么体裁的。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我想说一下的是,转型是必要的、探索更是必须的,只是我们在转型、探索或试着转型、探索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这样的转型和探索是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Z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3-06-23,手机于讨论会前)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沙辉,男,彝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凉山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昌学院客座教授,凉山州文联《凉山文学》杂志社编辑;鲁迅文学院第18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在《文艺报》《民族文学》《当代文坛》《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四川文学》《四川日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川观新闻》等报刊杂志、新媒体发表作品;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选》《中国散文诗》等十多个权威年度选本;获“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等。出版有“心三部曲”诗集《漫游心灵的蓝天》《心的方向》《高于山巅隐于心间》。

所属专题:

彝族作家沙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