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浅谈彝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左岐洲 发布时间:2017-01-07 原出处:360DOC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摘要: 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在南诏国发祥地巍山生活着善良、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巍山彝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南诏始祖细奴逻团结其他民族,开疆拓土,建立起威震四方的南诏国。唐朝以前,巍山土著民族是彝族,后来白族、汉族、回族、苗族和傈僳族等五个民族先后进入巍山境内,他们和彝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抒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当下,挖掘彝族文化的包容性,进一步搞好边疆民族团结繁荣稳定具有现实意义。下面从文化表现角度讨论彝族文化的包容性和挖掘彝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彝族文化  包容性  意义  

一、彝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彝族文化的包容性证明彝族文化能够充分地尊重文化差异;同时也证明,只有尊重文化差异的文化才具有包容性,也因之,这种文化才会受到各民族的尊重和认同。

  首先,彝族文化的包容性充分地体现在多民族共存的文化现象中。

  巍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县境内共有23个民族成份,其中汉、彝、回、白、苗、傈僳等6个民族为世居民族。

  (一)世居民族

   1、彝族

  巍山是一个盆坝、河谷、高山相间的地区。彝族是巍山的土著民族,在当地有腊罗拔、罗罗、弥撒把等多种称谓。古代,主要生活在盆坝地区。明代设卫屯田,大量汉族官军进入,彝族逐步迁移至山区和半山区居住。随后,县内民族逐步形成盆坝以汉族聚居为主,山区多以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2、汉族

  根据地方史志记载,巍山的汉族是从外地迁入的。唐代南诏时期有零星入境,因数量极少,逐步与当地乌蛮(彝族)融合。大量汉族是在明朝初年设卫时“随军屯田”迁入的。明清以来,兼有商旅入籍,汉族逐步发展成为县内人口最多的民族。巍山汉族主要来自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广西和四川等地,其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与内地汉族基本相同。新中国成立前,从四川迁入一批汉族,称之为“客家”。汉族大多数居住在坝区,少数与其他民族一起杂居于山区。

  3、回族

  巍山境内的回族是西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领蒙古军和西域回回军十万南下平大理。元军班师后,留部分回回军在大理各地屯垦戍守,在巍山形成了大围埂、小围埂、回辉登等早期回族村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征讨云南。云南平定后,大量江南回回军被分散到云南各地屯田戍守,巍山回族村寨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多回民聚居的村落。元、明两代后,又有经商和教经等留下定居的。

  4、白族

  白族是巍山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据地方史志记载,最早于唐代南诏国时期从白子国(今红岩)进入。数量较少,与当地彝族长期融合。今天境内的白族,是清代时期从大理、下关地区进入巍山的,主要分布在巍山坝子西北部的山区,与大理市接壤。白族在本民族中使用白族语言,没有文字。部分白族与彝族杂处,由于长期的社会来往和联姻关系,也使用彝语。

  5、苗族

  根据地方史志资料,苗族于清代进入巍山。境内苗族主要有花苗、白苗和汉苗。花苗自称“蒙抓”,最初由贵州进入滇南,以后有部分西迁进入巍山定居,主要分布在巍山的西部山区。白苗在清代中期进入巍山,自称“蒙豆”,祖籍贵州,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汉苗自称“蒙刷”,民国初年由永平、宾川和昌宁等地迁入,祖籍贵州,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境内还有少量青苗,但是,由于与白苗和汉苗通婚而融合。

  6、傈僳族

  傈僳族于民国时期开始进入巍山,主要居住在境内西部牛街乡架妈佐和五印乡扎母路等地。牛街乡的傈僳族主要由景东和凤庆等地迁入,五印乡的傈僳族主要由永胜县迁入。

 (二)民族风情

  1、语言文字

  巍山彝族在本民族之间通行彝族语言,与其他民族交往时通行汉语。巍山彝语为西部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族彝语支。由于历史上长期和汉族交往,彝语大量吸收了汉语词汇,同时也影响附近的汉语方言。其彝语区以巍山为中心,依层次分布在临境各地。根据调查,巍山彝族在古代曾使用过彝文,后因彝族政权南诏国的灭亡等各种原因,大批文献资料和彝文经典已丢失,在南诏国古都山龙 山于图城遗址上出土的部分碎瓦上,有一些近似汉字的文字和符号,经鉴定属唐代西南早期汉文和早期彝文,证明巍山在唐代以前就有彝文。

  巍山的汉族在和本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一律通用汉语,使用汉文。汉语受内地文化的影响很深,明朝洪武年间,汉族大量进入巍山,就带入内地文化。在汉族居住的地区,普遍开办了学校,传播汉族文化。巍山于明朝洪武年间就在县城建文庙,开办州学,后州升府后,又改为府学,让大批汉族和少数民族子弟入学,习读汉书,敦崇八行。

  回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通行汉语,阿拉伯语言文字主要使用于宗教范围。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进行宗教活动时,以及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使用阿文。各村清真寺自办有不同级别的阿文班,供回族学习阿文和《古兰经》。

  2、服饰

  彝族崇尚黑色,服饰以黑、白、青、蓝四种颜色为主,分为盛装、便装等几种。男子服饰基本相同,头缠黑布或白布绕子,上身穿黑色或蓝色对襟无领衣裳,外加麂皮、羊皮褂子或黑布领褂,衣裳和领褂有5至13对(单数)纽扣;下身穿大档裤,脚着剪口布鞋。女子服饰存在地区差异,主要分西山和东山两类。西山女子头缠黑布或白布绕子呈圆形,顶正方形黑布包头,耳坠玉片银饰;上身穿蓝色或粉色弯襟长衣和黑、红领褂,胸前佩五穗银饰或针线荷包,腰系方块三边绣花的围腰和腰带,身后腰部背一块长方形绣花裹背;下身穿漂蓝色或绿色的大统裤,脚穿绣花尖头船形布鞋,传统盛装要配齐“五须”(头、耳、胸、手、腕银饰)。有些地区戴鸡冠帽,形状如鸡冠,上面钉着银制小鼓钉、桂花、寿星等饰物。东山女子多穿绿色大统裤,不锁边,系围腰和腰带,身后背一个形似蜘蛛的裹背,包头为尖形,无包头布;包头饰物较多,色艳形美。随着改革开放,彝族的服饰受到很大的冲击,除东山女子服饰保持传统,变化不大外,所有男子和西山女子日常生活的着装已改为短衣、领褂、西装,脚穿新式布鞋、运动鞋、皮鞋,传统服饰和盛装只有在节庆或民间民俗活动和重大聚会时才穿戴。

  在民国时期,巍山汉族的服饰有长衫马褂、西装、中山服、对襟衣服。新中国建立以后,服饰做了改装,男子主要有中山装和对襟两种。服装的面料有棉布发展到毛料、涤卡、棉涤、晴纶等,同时并用。

  回族服饰较为简洁,男子一般戴无遮阳的白帽子;女子除小白帽外,披纱布盖头。

  3、饮食:

  彝族主要聚居在山区,由于地势高峻、气候严寒,山多地少,因此,主食以荞麦、麦子、玉米为主。彝族妇女把荞麦、麦子、玉米磨成粉后,多做成粑粑、馒头、包子、花卷吃。彝族特有的山地猪,每年冬腊月彝家人都要放血宰杀,方法是浇水火烤去毛,将肉切成块状后下锅,刚一煮熟就捞起来拌以佐料,如盐、姜、辣椒,味鲜肉嫩,独具风味。有的腌制成腊肉火腿,制成灌肠,猪油炼成化油做炒菜的油。油类还有菜籽油、核桃油等。蔬菜除青白菜外,主要是瓜类和豆类,以及菌类。 彝族人很会酿酒,一般以高粱、玉米、荞子等杂粮酿制而成,以不同的制作方法或饮用方式而称之为泡水酒、包谷酒、水酒等。彝族男子习惯喝烤茶,每户彝族人家都有火塘、小茶罐,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围做在火塘边,用小茶罐烤茶喝茶。

  彝族热情好客,喜饮包谷酒、米酒,喝“百抖茶”(烤茶),婚丧仪式中上“苦茶、姜茶、甜茶”三道茶寓意为“苦尽甘来”。在节庆或婚丧等重大活动时举行“打歌”,彝语“阿克”。场中烧一堆大火,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圈内数人吹芦笙、吹笛,有的地区还舞春秋大刀、弹三弦,打歌者三五作伴,以芦笙、笛声音乐为节拍,踏歌而舞,相互对歌,独具风貌。巍山彝族还爱唱山歌小调,内容丰富,调子众多,日常生活以山歌为伴。

  巍山汉族主食有大米、麦面两种,杂粮有包谷、蚕豆等,副食主要有面条、饵丝(饵块)、米线、豆粉、卷粉、糕等。肉食以猪肉为主,牛、羊、家禽肉、鱼类等为辅助食物。

  回族的饮食特点突出,禁食猪、狗等动物,不吃异教人宰杀或自死的畜禽,不吃动物血液。回族喜欢喝茶,吃饭时先要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吃饭一边喝茶。传统的佳美食品有清香油、牛干巴、乳扇、腊鹅等。

  4、节日

  彝族一年四季都有节日,有和汉族过的节日,也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彝族盛大节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的“火把节”,二十四日为备节,二十五日杀牲祭祀,二十六日亲友来往。二十五日下午村村竖大火把,家家竖小火把,郑重地祭天祭地祭火祭祖。年轻人互相“撒火把”,为驱邪祝福之意,被撒人从此有运气和福气。举行“打歌”活动,寓示消灾免难,来年丰收。自2005年始,彝族“火把节”已经成为自治县的民族节,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盛况为西南彝区一绝。彝族的年节在农历二月八日,称“二月八”,全国彝包祭祖日,各村当天要举行“扎大路”、“打歌”等活动,尽情欢乐,通宵达旦。纯彝族节日还有“沙户比节”、“密士节”、 “土皇节”、“咱喝戏节”等。由于长期同汉族相处,也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

   巍山汉族的节日和内地相同,少量节日有差异。主要有送灶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火把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

  回族节日多数源于伊斯兰教,既是宗教节日,也是民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圣纪节是回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各村错开时间在清真寺举行活动,主要内容有阿訇诵经、赞圣、讲“卧尔兹”等;亡人节是巍山回族独特的节日,是悼念杜文秀反清起义失败后被清王朝屠杀的回族死难者,各村时间不一,一般为该村被屠之日。          

  其次、彝族文化的包容性充分体现在多种信仰的自由上。

  巍宝山距巍山古城10公里,是南诏始祖细奴逻的牧耕之地,是全国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是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和南诏文化的源流地。巍宝山集道教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土主文化的兴起

  坐落在巍宝山的南诏土主庙,是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朝皇帝唐玄宗接受南诏(又称蒙舍诏)第三代诏主盛逻皮为其祖父——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逻盖庙塑金身的请求,敕封细奴逻为巍宝山“巡山大土主”,南诏土主庙因此成为全国最早的彝族土主神庙,细奴逻以及其他十三代王也由此被奉为彝族的大土主。 南诏土主庙里有一对联:“问南诏五百里山河,寸土皆非,归来福地洞天,不忘昔日耕耘处;与李唐十三传终始,雄图何在,似此闲云野鹤,获遂当年崖穴心。”对联中道出了南诏第一代王曾耕耘于巍宝山,统治时间与唐王朝相终始,并且传位十三代的史实。从公元714年至今,当地彝族同胞把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定为祭祖日,每年此期间,彝族群众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寻根祭祖,祭祀大土主细奴逻,这一活动延绵千年,至今从未间断,仍兴盛不衰。2007年,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协作上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全国彝族同胞的祭祖日。

  巍宝山巡山土主庙有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来历传说,即“老君点化细奴逻传说,这一君权神授的传说,标志着道教在彝区获得了合法地位。历史上巍山彝族民间信仰广泛吸收佛、道信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土主崇拜信仰。土主是一个特殊的崇拜对象,土主既是自然神也是祖先神,是一方水土的保护神。彝族土主庙是道教传入彝族社会后,与彝族宗教的山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据调查,彝区凡是有土主庙的地方,均有道观,而且,土主庙与道观往往混为一体建筑,土主庙内供道教神,道观也奉土主神,合二为一,相互依存。

  巍山彝族的腊罗支系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境内现存的14座土主庙,除两座外,其他12座供奉的土主都是南诏13代诏主,而且对13代诏主中有杰出贡献的细奴逻、皮逻阁、阁逻凤、异牟寻、隆舜等诏主更是重复供奉。据史料记载,土主信仰盛行唐开元二年(714年),蒙舍诏(南诏)第三代诏主盛逻皮受唐玄宗旨意在巍宝山为其祖父盖庙塑金身,唐王敕封细奴逻为巍宝山巡山大土主。以后,蒙舍诏居民便在该地区纷纷建盖供奉南诏各代诏主的土主庙。到南诏中后期,疆域大大扩大,凡南诏势力到达的地方,彝族先民都在本土盖建供奉南诏十三代诏主的土主庙。但是,不论分布在西南彝区的土主庙有多少,各地彝胞都把巍宝山上的巡山殿土主庙里供奉的细奴逻奉为彝家的大土主。把家乡土主庙里的土主奉为一方土主,受彝家大土主细奴逻的管辖。这种分层次、分等级的祖先崇拜,连结了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中国彝族群众的族源、亲缘关系,稳定了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2、道教文化传入
  巍宝山的道教有个重要特征:就是以道教为主,兼容佛教的特点。唐初,源于四川鹤鸣山汉代张陵(俗称张天师)创立的道教“五斗米教”传入巍宝山,成为当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诏国极力倡导佛教,虽然巍宝山仍是大理地区的主要道场,但佛教成分也渗透到巍宝山,有观音殿、甘露亭等佛教寺院,形成了佛道两种教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特点。明清之际,道教在巍宝山进入鼎盛时期,四川鹤鸣山、青城山和湖北武当山的道士长年云游巍宝山,广建宫观,设置道场,其间曾建盖了准提阁、文昌宫、青霞观、长春洞等共二十余所道观。这些道观分布于前山和后山,前山绵亘叠嶂,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以建筑规模宏大而著称。后山险峻陡峭,庙宇多依山势显露于岩壁之间。这种有藏有露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道家思想“道德自然”的特点。这些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南方道教思想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

  青霞观,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降化细奴罗之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创为道观,后 不断增修。玉皇阁,巍山境内有数处玉皇阁,以灵官殿背后者规模最大,建筑年代也 最早。建于康熙二十二年以前。由四帅殿、玉皇殿、天师殿、三官殿、吕祖殿、依云阁 等建筑组成。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十五日,是巍山传统的朝山庙会,各地艺人皆汇集此 处演奏洞经音乐(属道教音乐)。培鹤楼,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初建于乾隆二十五 年(1760),此后以它为中心,在其前建含真楼,北建元极宫,东建云鹤宫,西建道源 宫,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群。长春洞,建于康熙(1662~1722)年间。由前 殿、正殿、两厢和花园组成。殿壁内绘有很多图画,门上有许多精致雕刻,诚为一座壁 画雕刻的宝库。斗姥阁,踞巍宝山之巅,清乾隆四十年(1775),郡人孙怀仁捐建。此外,还有主君阁、灵官殿、三师殿、三官殿、三皇殿、朝阳洞、财神殿、祖师阁、 依云阁、报恩殿等,皆建于清代。盛时住山道士多达数百人。彝族也就在不断吸收道家或道教的文化思想过程中,发展了自己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的宗教形态。

  巍山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在巍山都有悠久的历史,各个民族和宗教在巍山汇聚,长期以来和谐共处,共同开发了祖国西南边疆。

  最后,彝族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思想理念上兼容并蓄,求同存异。

  巍山文物古迹众多,这里1994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据地方志记载,中原文化在巍山传播很早,南诏时期,汉文化程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明代建盖孔庙、文华书院,推行儒学,人才辈出。清乾隆年间,尚文敦礼,共有进士23人,举人220人,被御封为文献名邦,在县城北门外建“文献楼”以纪盛。明清两代,出了陈翼叔,张瑞亮等诗人。

  巍山不仅是南诏古都,同时也是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最长的地区之一,从宋到元代,巍山由大理的段氏白蛮统治者镇守。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中国,加强和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率明军平定云南,巍山的彝族先民天摩牙九部火头左禾率部归附明军,协助明军平复巍山有功,受到了重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巍山沿袭元制为蒙化州,推行土司制度,任命彝族首领左禾为土知州。此后,巍山彝族左氏承袭蒙化土知府一直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先后承袭17世,历任知府18人,时间长达514年,是云南土官承袭制度最长的一家土府。

  巍山古城曾经是茶马古道滇藏段中重要的枢纽之地,这座曾经被岁月的尘埃遮蔽了的高原小镇,充满了无可复制的性格、保留著传统的生活方式。

  巍山这个古人类早期居住的地方之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凝聚了苍茫岁月的文明。民间传统工艺、名特小吃丰富,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和云南省命名的“彝族打歌之乡”。集吹、拉、弹、唱、诵为一体的南诏古乐古朴典雅,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文明的见证。巍宝山朝山盛会、彝族祭祖、“二月八”、回族圣纪节、开斋节等古老习俗和白族接三公主活动从南诏时期开始传承至今。古朴悠远的巍山——南诏的古都,正以其独特的风采绽放著美丽。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彝族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没有和谐文化的指导也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成功实践。彝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彝族文化的包容性,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民族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发扬彝族文化的包容性 ,营造和谐、宽容的人际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群众建设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的民族问题复杂多样,但是现阶段从根本上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一主题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彝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就要充分发挥彝族文化的包容性,营造和谐、宽容的人际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群众建设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发扬和借鉴彝族文化的包容性,可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彝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边疆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优秀的民族,同时又是胸襟宽广,能海纳北川的民族,正因为如此,彝族文化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充分挖掘彝族文化的包容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2014年9月2日)

  作者简介:柯雨田,原名左岐洲,1962年11月生,云南省巍山县人,彝族,大学学历,复旦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巍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中专高级讲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巍山县彝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主任。著作有:《柯雨田诗选》、《浮云》、《微笑》等诗集,《怪圈》(短篇小说集)、《牧马村》(长篇小说)等作品。部分作品入选《云南诗人诗选》,《当代青年诗人诗选》,《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精粹》,《笑脸》等十多部选集。本人入选《中国青年艺术家传集》,《鲜红的党旗》(人物系列),《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云南作家50年目录荟萃》、《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大辞典》、《中国诗人大辞典》等传集。 联系地址:云南省巍山县南诏镇文新街3号.电话:0872-6350090.邮编:672400.邮箱:kyt20042001@yahoo.com.cnyQ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