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滇东北彝族文化研究

作者:王思雁 等 发布时间:2005-07-2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指导教师:李德伦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王思雁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合 作 者:李青春  顾尚宽  杨学礼  韩 良 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内容提要: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东北彝族历史悠久,源于氐羌西迁,距今五六千年。其语言是以云南寻甸、禄劝和贵州威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常用宾语前置;其文字"爨文"与汉文化互通互融,有较高的书法造诣;图腾崇拜多种多样;祖先崇拜中火葬以失传;婚嫁习俗颇具民族特色;服饰文化美观大方、形式多样;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滇东北彝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语言文字 图腾 自然 祖先崇拜 婚嫁习俗 服饰 饮食文化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东北彝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西北的羌游部落。《后汉书·西恙传》中的“越羌”,《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的“南中青羌”,指的就是古代金沙江南北地区的彝族先民。氐羌迁往西南地区,川流不息,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禹家于西西羌,地名名纽”。石纽在纹山郡广柔县,即今四川省茂文县。禹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洪水时代人物,说明氐羌南迁,至少在距今五六千年前。① 滇东北作为彝族的分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笔者通过对滇东北彝族文化习俗的研究,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滇东北彝族的文化,促进民族融合。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语言和文字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族彝语支,其有六个方言区。滇东北彝族操以云南寻甸,禄劝和贵州威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②。不同方言,各有差别,以致偶然相见竟难以通话,但其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其语法结构有些类似于英语语法之倒装。以曲靖市罗平县为例,这些地区的彝族语言中说:“茶诸”在汉语中就是吃饭,此句中就是宾语前置,因为在彝族语言中“茶”译为“晚饭”,“诸”译为“吃”,按顺序就是“晚饭吃”,实则为“吃晚饭”。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自称字音,也基本相近,主要有“卢卢”“罗罗”“纳苏”“诺苏”等。滇东北主要称之为“诺苏”,其含义“纳”、“聂”、“诺”意为黑,二字合起来即为“善黑的民族”之意。但罗平一带的彝族在自称"纳"的同时,又自称“卢罗”。“卢”“罗”在彝语中分别指“龙”、“虎”,因此二字合为“龙虎之民族”之意,至于原因,据彝族的图腾中也有龙虎。彝族切忌说他们是“卢罗”,因为这跟骂回族是猪一样。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文字,明、清记载中称之为“爨文”、“韪文”,近代也有称之为“倮文”,“夷书”或“毕摩文”,毕摩是彝族的巫师,他们是彝文的掌握者和传授者,故称彝文为“毕摩文”。滇东北爨文属于西爨区③,大致在今曲靖、昆明以南,洱海以东,北抵金沙江,南至建水④。史载西爨区主要是“白蛮”所居,其经济发展,土地肥沃,以种植为业,城邑的商业也比较发达。当然,这也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先进的汉文化的影响和推动。至今犹存的《爨龙颜碑》,此碑现存在曲靖陆良县东南二十里贞文堡小学内。康有为《广艺术舟双楫》中,称它“当为隶楷极则”“古今楷法第一”誉为“神品第一”以及《爨宝子碑》(现存于曲一中爨碑亭),康有为对其书法评价甚高,称其“朴厚古茂,奇资石出”、“当为正书古石第一本”;清末最后一名状元,云南名士袁士嘉谷为之撰写楹联:"奉东晋大享瑰宝增辉三百字;称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十年"。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见,当时的彝汉民族已经互通互融,统治者已具有较高的汉文化水平。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东北彝族古代的图腾崇拜,不仅在彝文经典中有相当的记载,而且在解放前的彝族社会有大的遗迹。现举以下诸种: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竹崇拜,曲靖宣威一带的彝族就有祭"竹"灵牌的风俗。《宣威州志》载,“黑罗罗死则覆以裙毯,罩以绵缎,不用棺木……三五七举焚之于山,以竹叶草根用必磨,因裹以绵,缠以彩绒,置于竹筒中,插篮内,供于屋深暗处。”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于原因,据说由于彝族认为自己的族人与竹有血统关系,这也就留下许多传说,其中云、桂彝族的说法大同小异,其说法如下。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天辟地的太古时代,有一个兰竹筒中爆出一个人来,他的面貌似猴类,初生出就会说话。真名叫亚槎,住在地穴里,穿的是芭蕉叶,吃的是野鼠和果类。一天,他在麻达坡拣拾野梨果,偶然看见一支形貌似猿的猕子,睡在梨树底下……他拾起一块石头摔下去,那猕子一动不动,于是两情相投,遂配为夫妻,他们的子孙就是“罗罗”。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鸟兽崇拜,其主要对象有龙、虎、蜘蛛。在曲靖罗平一带的彝族,自称“罗罗”或“卢罗”,他们称虎为“罗”(或“罗罗”)⑤,龙为“卢”,他们的自称和龙、赀的称谓完全一致,对此,明代文献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虎荟》卷二)。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于蜘蛛的图腾,主要在滇东一带,传说中很早以前外敌入侵撒民部落,把他们撵出了"过绕"(即昆明),撒民们躲进山洞,洞口被蜘蛛拼命结上了网,逼来的追兵赶到洞口,认为洞口结上了严实的蜘蛛网,不会在里边,他们没有找到撒民就走开了,撒民化险为夷,就地耕织,繁衍子孙生息在现在的滇东一带,他们就把蜘蛛当作保命之神来崇拜。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石崇拜。据解放后的调查,祭石神的彝民很多,但祭的目的却不大一样。以石林彝族为例,他们认为石神能保佑孩子不受病魔侵犯。故拜石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小孩子有病时,父母带孩子去祭献一块石头,并认石头作为孩子的名字。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山崇拜。彝族放牧于高山,终年在山中打转,其先民对山产生的歪曲反映和虚幻的感觉,使他们认为高山是撑天的柱子和神灵通往天神的路径。石林撒尼人村寨,亦建有山神庙,形式为小茅屋。庙中亦供石块作为山神的代表。村人不时前往祭献,共祷山神免除自然灾害。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火崇拜。这在滇东北彝族地区具有普遍性。因为火对彝族的关系极大,做饭、种地(山区刀耕火种)、照明、御兽等离不开火。特别高山彝区火显得尤为重要,彝民一年四季皆离不开火,为了防御寒冷,他们吃在火边,睡在火边,对火的依赖性特别大。在石林、宣威、罗平一带的彝,每年正月初一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祭火塘。饭前,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投入烈火熊熊的火塘,以祈求神不降火灾。特别重要的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古老的祭火节,俗称“火把节”,这天夜晚,彝民皆以松木为燎,先在家中各处照耀,持火把挨户走,边走边向火撒松香,以驱降村中邪魔。而后,大家共持火把照田,占岁丰收,扑灭虫害,最后,将火把插入村中或村前后的宽阔之地,各人回家取先准备好的酒肉饭菜来祭火。此中杀牛宰羊,更不在话下。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祖先祭拜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取悦祖先灵魂的葬仪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葬仪是反映祖先崇拜的一个重要例子,它是根据鬼魂与尸体,鬼魂与活人以及鬼魂的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制定的。滇东一带彝族的葬仪跟主流彝族大致相同。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死后,入夜时,亲子或家人要守灵,以防死者受阴间鬼魔的搅扰。做法是由荷枪实弹的青年在屋外站岗放哨,不停地围绕着房子转。边转边向空中鸣枪,以表示向前来干扰死者的鬼魔开火。在曲靖、宣威、罗平彝族守灵时还要以歌舞来取悦死者。由四人手持八卦铃在尸旁跳,边跳边唱孝歌,名曰:“跳脚”或“欺骇”。据说,死者去阴间之路充满荆棘,“跳脚”可把它踩平。孝歌唱过死者一生对家人,亲友的恩爱,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依恋惜别之情。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陈尸在家二、三日至八、九日不等,一般是子女及亲戚多者多陈,冬天多陈。土葬日子须据毕摩占卜而定。葬日择定之后,提前数日通知远近亲友前来上祭。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葬法有火葬和棺木土葬两种,火葬是彝族传统葬法。火葬渊源于羌人的“死则焚其尸”(《吕氏春秋·义赏篇》)。然而大部分地区约在明代时受到封建地方政府废除而改为土葬。但火葬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中一直保留着。在滇东一带大都用土葬。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葬当天,主人骑马仍与带枪的亲友同行,边走边鸣枪,边吹锁呐。另外,在坟坛里,彝青年男子还要围着棺木在鼓声中“跳歹”,其大体内容有,掇脚,伸手、高喊等。其摄脚表达的是把蛆虫踩死,不让它去啄烂死者的尸体。伸手高喊意为赶跑老鹰,不让它去啄尸体。其它方面大都与汉人相同,因为土葬法很大程度上受汉族影响。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埋葬一、二日后,祖先崇拜者要延毕摩招灵做“马都”(灵牌)供家人供祭。其中死者的女儿必须在死者满整月之日在其坟上杀鸡祭祀。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对祖先灵魂的祭祀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祀祖灵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一个主要内容。人们认为父母的灵魂在阴间会受苦难而变得邪恶,而对生者造成危害,为使他们能够不受苦难之磨而保护和赐福于子孙后代,不致变成野鬼来“克人”,其子孙总是怀着敬羡的心情,时常要对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一般来说,祭祀可分为平日祭祀,节日祭祀和超度祭祀三种。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平日祭祀的表现是时常在祖先灵位前供祭食物,凡食酒肉,皆需先行祭奠,将酒洒在锅村及火塘上并绕三圈,而后将剩下的酒供于灵牌之前,稍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取来食用。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日祭祀意在祈求和欢宴祖先,与之共享节日之乐。以祈祖先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黑猡猡”条引《马龙州志》说:“祭以十二日十三日为期,植松树于门外,布松叶于屋顶,割鸡烧猪,修以醴酒,陈列地上,诵表经向罗拜焉”。火把节亦是一个重要的祭祖节。嘉靖《寻甸府志·风俗》说:“六月二十四杀牲祭祖。夜以高竿缚火炬,以暗占岁亩丰。”祭献方法与过年旦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除宰牛羊之外,一些彝区还要采新荞,兴做荞粑、米饭供祭,以感谢祖先给子孙带来的新收获。石林圭山等彝区,还要在密枝节祭神、祭祖,时间为农历腊月十日左右。民间《路南县志·夷俗》说“十二月十日祭密枝节”。祭祀的方法是村中令人杀绵羊先“密枝林”中祭密枝神,而后将羊肉分给各户带回家去敬祖神,以求密枝神和祖神共保家人清吉,农牧兴旺。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超度祭祀是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滇、黔彝族谓“打嘎”(俗称“做斋”),云南、寻甸等地彝族盛行"打嘎"。其规模有大、小之分。打大嘎需合族进行。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以上的祖先崇拜外。十九世纪末西方帝国主义传教士曾在一些彝族地区传教--如罗平乐峰就有法国传教士去传过教,并且还建起天主教堂。向当地彝民传播天主教仪,要求人们信仰万能的上帝,不做坏事。对当地彝民的信仰增加了新的内容,但是其中有不少糟粕,教会势力比较猖獗,对当地人民造成压迫与剥削,解放后有很大转变。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婚嫁习俗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一般盛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子女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组成小家庭。滇东北地区的彝族由于受汉族婚俗的影响,解放前,那些地主、富农不仅结婚大体仿照汉俗,而且仿汉族地方一样任意纳妾,在镇雄县塘房区和平沟下赛四十四户中,纳妾者即有八家,其中除几个因正妻无子纳妾的农民外,纳妾者多为地方富农⑥。下面以曲靖为例说说现在彝家婚俗。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靖市的彝族不多,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⑦。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男女青年往往在火把节,赶山节等传统节日里相识,用对歌、串寨、弹弦、吹树叶等方式谈情说爱。双方一旦定情后,征得家长同意,就选定娶亲的吉日。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滇东北地区彝族盛行“抢亲”,不讲究婚礼,故在曲靖也一样,迎亲时新郎不去,在家拿酒敬家神,只能拜托最要好的亲戚或朋友当押礼先生去迎娶新娘。新娘这时藏在屋里梳妆,房门外放张桌子把门堵住,桌上这时摆好一罐酒,几个姑娘站在桌后当“把门将军”,不让接亲的人进门。双方在门前僵持不下,姑娘们便提出以对歌猜迷分输赢。此中假如迎亲的人赢了,她们往往还是不让进门,迎亲的人就开始“抢亲”了。可拉开堵在门前的姑娘,可是屋内的姑娘们把门死死顶住,不让进去。此时,接亲的小伙们只得按习俗“要进闺门,得求押礼先生向新娘父母或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敬酒以求他们说情。”小伙子们就乘老人说情之机,使劲推门,屋内的姑娘们使个眼色,一起松劲,门“哗啦”一下冲开,推门的小伙子便全都栽进屋内的地上,原来调皮的姑娘们早已在地上洒过水,弄得小伙子的身上往往一身泥。哄笑中,姑娘们一拥而出。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屋内并没有新娘,小伙子们只得灰溜溜地出来再找。姑娘们用种种恶作剧来戏弄他们:请他们坐三只脚的登子,吸抹过“锅烟子”的水烟筒等等,等小伙子们"上当"后,姑娘们又是一阵阵哄笑。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喜笑玩闹中,时辰不早了,押礼先生便再次出面,恭恭敬敬地将新娘请出来,扶上马,吹吹打打,欢天喜地地归程。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值得补充的是,在罗平等地的彝族婚礼中,时兴哭,专门请新娘的伙伴们来哭,一般在大伯家里哭,如无伯则在叔叔家哭,如再无,则在哥家。哭完后,新娘伴们再把取亲的马辔头藏起来,然后,再向押礼先生索要钱来换回,一般五十、一百元、二百元不等。要起程离娘家新娘开始放声大哭,以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其它方面,与曲靖等地大致相同。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服饰文化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多种多样,正如其支系自称的繁多一样,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是绝无仅有。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仅云南彝族的服饰,就有百种之多。滇东北一带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一般披一件羊皮褂子,妇女穿长裙,裙长及地,并以黑布包头,戴双身环,领口别着银排花。青、中年妇女大多头顶瓦式方帕,用发辫缠压,妇女上穿镶边或绣花边的大襟右衽衣,加以白褶裙边镶有多层色布,颇为美观大方。石林一带的彝族妇女穿长裤,还镶有精致的花边。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饮食文化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东北彝族在饮食方面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下面主要以罗平一带的彝族为例,并以其丧喜事、节日、日常生活入手进行研究。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办丧喜事。罗平一带彝族办丧喜事宴请宾客时,时兴四顿、四顿饭食水准不一,第一、四顿饭水准较低,第二、三顿较高。其中,菜主要有土豆片、稣肉、大豆、豆腐等为主,当然,酒是必不可少。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节日,在节日乡以肉食主,春节以猪肉为主菜。在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则要宰牛杀羊,以牛、羊肉为主菜,因为“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日常生活中他们以酒为主,必不可少,上山干活都会随身携带。乡亲朋友来串门,也是满盛一碗酒,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依次轮流着喝。至于饭菜都不太讲究,主要以地方特产为主食,如小麦、土豆、瓜等为主。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彝、汉文化互通互融、取长补短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从语言和文字、图腾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婚嫁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方面对滇东北彝族的文化进行研究,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多更大地对滇东北彝族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以便能够尊重彝族同胞风俗习惯,与其和睦相处,以促进滇东北地区的民族团结,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多做贡献。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要用“取其精华、弃取糟粕”的方法来对待民族文化。优秀的要继承,使之发扬光大,而对于那些荒涎、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要明确并弃之,使之不致于成为滇东北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绊脚石。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①⑤《云南地名探源》吴光范·云南人民出版社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②⑥《西南民族研究》何跃华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③《新纂·云南表》卷八十六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④《彝族简史》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⑦引自《滇东风物》gH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