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及意义初探

作者:刘建波 章世家 发布时间:2013-11-13 原出处:《红河学院学报》2012年6期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在裂变过程中尚未整合为新的文化时,已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充满着原始的野味,神秘的色彩,探究高峰乡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及意义,对保护、继承和发扬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高峰彝族;火把节;现代价值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峰乡位于禄丰县西北部,其西面紧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黑井古镇,北端靠近“东方人类发祥地”—元谋县,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0公里。高峰乡境内有红、白两个彝族支系(红彝自称“纳苏颇”,白彝自称“格苏颇”),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都操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东部方言,高峰乡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乡,楚雄州40个少数民族民族聚居乡中禄丰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乡,2008年高峰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峰乡彝族主要以大、小花箐村彝族居民为代表。大、小花箐村(两个自然村)地处禄丰县高峰乡中部,位于东经101′51″—101′54″,北纬25′18″—25′20″之间①,隶属于高峰乡海联村委会辖区,全村国土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共有农户52户,总人口255人②,均为彝族。目前仍保存着自己的服饰、语言、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绚丽多彩,其中以未婚女青年戴的“花公鸡帽”最为独特,同时保存了完整的丧葬、婚烟、节庆、祭祀等习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举行的火把节祭祀活动是最为隆重的节庆和祭祀活动,以其原始、古朴的特点完整地保存了火把节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送火把等仪式,是全省乃至全国最为原始的彝族火把节,被外界称为“最正宗的彝族火把节”,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多次前来调研、采访和报道,具有较大的影响力。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的渊源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历时三天,以传统古老的火把节祭祀活动及送火把仪式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其古朴、独特、严谨、系统、热烈隆重的气氛享誉国内外,被认为是“最正宗的彝族火把节”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历史渊源,具有较强的传承性。高峰火把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传统风俗也不例外,那么高峰火把节是如何产生呢?笔者根据在当地生活、调查和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得到关于高峰乡“彝族火把节”的渊源,主要有两种说法:③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种根据民间传说,即“举起火把,烧死害虫,祈求丰收”为主要内容。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个季节正是稻谷抽穗,玉米开花的季节,人们在之前把在当地叫做“火把树”的乔木砍下来,用刀把一头劈成数瓣,然后把松香烧化淋在上面,准备好了火把,每年的这一天就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一般是在土主庙里),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结束及火把队伍行走的路线,由当地推举出来的头领统一安排。在“火把队”(又称“大刀舞队”)出发之前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待时间到了,全村男女老少都高举火把,顺着预定路线奔跑。人们一边跑,一边大声的念着祭经,祭经的内容大多是消灭害虫,谷物丰收,如:“田头雀莫来,田头雀来格,扭烂雀子嘴;田尾鼠莫来,田尾鼠来格,敲断鼠牙齿;谷丛虫莫钻,谷丛虫钻格,举起火把来,虫遇火把死,谷粒净又净,谷粒饱又饱;银亮小镰刀,开镰割谷子……”等等。田埂上“火把队”象一条蜿延爬行的蛇,火把照亮了整个田野,吼声震动天地场面十分壮观。当地彝族祖先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驱赶害虫,祈求丰收,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火把节”,现在这种传说“火把节”在彝乡已不存在了。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种是根据资料考证,“彝族火把节”是人们出征前祈祷胜利和凯旋归来后的庆祝,这种说法较为普遍。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集体劳动,以打猎为生,出征前要向神灵祈祷。全体男人围着火堆,拿着武器,画成各式各样的大花脸,边绕着火堆转边用彝话说着“大神大将保佑”,“大吉大利”等祈祷祝福的话语,然后出征打猎。凯旋归来后,男女老少都围着猎物欢呼、跳舞,庆祝胜利,这些活动传承到现在就形成如今的火把节中最重要的部份—“大刀舞表演”(彝语称“阿托皋”,“阿托”是刀,“皋”即玩耍),这种说法较为可靠。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禄丰县高峰乡大、小花箐村彝族火把节完整保留了火把节祭祀活动,也就是傩仪驱鬼,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鬼、送火把六个部分而被文化界誉为“最原始、最正宗、最奔放的彝族火把节”。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高峰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族典型火崇拜的表现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崇拜必须依靠一定的宗教仪式表现出来,对于火的崇拜仪式就是产生火把节的最早根源。”[1]“火崇拜普遍存在于世界众多的民族中,西方有拜火教,而在南方众多民族的原始宗教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火神的崇拜与祭祀——火同样被神灵化了”。[2]26彝族自称是火的民族,彝族优秀的创世史诗《梅葛》中便有关于火如何产生的记载,“地上没有火,天上龙王想办法,三串线火镰刀一打两头着,从此人类有了火。”楚雄关于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用石撞击取火的传说:“有一个人王,有两只眼睛。世界上没有火他造出火来。他吃不动果子,用石头打,打出火来啦……” [3]由上可知,已有不少学者对彝族火崇拜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火把节是高峰彝族典型火崇拜的表现。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高峰乡彝族世代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火与彝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火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某种“神灵”。彝族火把节反映的是在狩猎时代当地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的过程,当时高峰彝族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从懂得火的使用开始,彝族先民才逐渐告别了“饮其血,茹其毛”的时代,从而得以生存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高峰彝族便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由原来的“畏惧”到“利用”再到“友好”,就如同视其为神灵物而加以尊敬和保护。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高峰乡彝族火塘禁忌。“火塘是诸种神灵,神灵盘踞来往之地,是人们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区” [2]21每一个彝族家庭都有一个永不熄灭的火塘,家庭成员不可以跨过火塘或向火塘吐痰,这便是彝族火塘禁忌的最基本的内容,他们认为火塘是神物,必须加以尊敬,否则会有不幸。由此可见,“火”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神灵,他们世世代代便通过举行与火有关的某些仪式活动(即“彝族火把节”)来表达对“火神”的崇敬与感恩之情。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送火把和耍火把。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夜,大、小花箐村男性不分老少聚在土主庙前大晒场围绕庚英颇、伧司颇、艾目灵三个大神面具耍火把,跳大刀舞,许多人都举着火把,不时对着火把撒把香面,火星飞溅,使舞蹈显现出一种特有的神秘与隆重气氛。农历六月二十七日送火把是火把节的高潮,来看的人特别多。送火把在火把山上举行。送火把当是送旧火演变而成,送火的过程演变成一个征战冲杀的演练过程。在送火把途中,隐藏着的大刀队冲杀出来,在空地上跳一阵大刀舞。最后,由大刀队把三个大面具挑到火上,别的人把五个小面具、龙虎凤旗、各色彩旗丢进火里烧毁。火塘边围着的人们便伸手到火中抢大面具上的彩色纸。抢得者将纸片珍藏,带回家烧成灰给娃娃吃,吃后娃娃不生病。抢不得者便将娃娃帽子摘下在火上燃着在娃娃头上绕,边绕边用彝话说:“大神大将保佑”、“大吉大利”。也有的既抢不到,又未带娃娃来,便在火塘中抓把火灰带回去给娃娃吃。这时毕摩拣出火把残余、三个大面具上的余骨摆好,对其供上香火,开始祷告。待毕摩祷告完毕火塘内大、小面具、彩旗等完全焚化,再鸣炮三响,至此,整个火把节宣告结束。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从彝族生产生活与火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火塘禁忌和火把节祭祀仪式等方面,我们可以得出高峰乡火把节是彝族典型火崇拜表现的结论。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祖先崇拜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产生于自然崇拜之后,是鬼魂崇拜与人们的血统因缘观念结合的产物。首先产生的是氏族团体的共同祖先崇拜,接着是民族联合体(部落)的共同祖先崇拜。” [2]71 “最初产生的祖先崇拜是对民族团体共同祖先的崇拜,然后是对氏族联合体——部落祖先的崇拜。” [2]238祭祖是火把节活动中的第一个步骤,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在家杀鸡祭堂祖灵、祖公神像。祖灵就是指彝族祖宗的灵位,是用彝语称为“笃慕”的山上野生细竹根制作,而高峰彝族人民认为历史上著名人物孟获也是本支系的祖先,还特意为其制作一个大约高80㎝,宽55㎝的黑面具(彝语称“庚英颇”)居于土主庙正中将其与其他的祖先一起进行祭拜。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峰彝族人民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死的,即使祖先和英雄死了但他们还会在阴间保佑其子孙后代,人们只要对其进行虔诚的祭拜,他们便会给族人带来平安和幸福。高峰彝族的很多祭祀活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彝族的祖先崇拜。例如:高峰彝族人死后,孝子将用鸡为死者“接气”,喂“含口钱”后才能装棺。“打罗火”则与汉族的开吊相似,即出殡当晚,死者较亲的亲戚将请一班吹师(长号、唢呐)、锣鼓队,村中的邻居互相帮忙,做一对长约2米的裹红绿彩带、彩丝的大香,牵一只羊,到祭场上围坐火堆彻夜吹吹打打,以此祭奠死者。天将要亮时,每一班“罗火”全体随行者拉着羊,随着吹师及锣鼓队绕棺材正反转三转后,点着大香,烧香、杀羊祭奠死者。早上饭菜煮熟后,将煮好的肉、饭端到棺材前烧香、烧纸进行献饭后,大家方可吃饭。找祖灵也在吃饭前进行。饭吃好后,出殡号一响,孝男孝女披麻戴孝每人抬一对尚未烧完的大香,由死者的长子背着烂土锅(不能往后看),将死者送至坟山,下葬时,孝男孝女及儿媳反手兜上七把土盖棺,由相帮者垒起土坟后返回家中,晚上则由彝族毕摩主持,组织孝子喂祖灵饭。死者去世满一个月,在坟山上献满月饭,守孝满三年进行脱孝。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祭祖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峰彝族灵魂不死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彝族人心中,祖先崇拜也就显得尤为突出。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驱鬼逐役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傩文化研究的兴起,高峰乡彝族火把节中的傩祭民俗活动,也就是傩仪驱鬼也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祭祀活动的第五步即扫邪驱鬼,农历六月二十六日,人们在土主庙集合,在三位大神(庚英颇,伧司颇,艾目灵)的带领下为全村各家各户扫邪驱鬼。扫邪驱鬼各家各户均欢迎,唯死人未抬出门者不扫,生小孩不满月者不扫,家中有病人者被视为有鬼邪祸害,特意要认真扫邪。“以火焰驱邪气,逐妖魔,以火焰送走贫穷,消除役疾污秽。” [1]158“鬼神观念的两重性,是傩祭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祈求神灵帮助,依靠神灵力量祛祸得福就是傩祭的实质。”[1]160可以说高峰彝族火把节已经把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诸愿望寄托在以驱鬼逐役为主要庆祝活动的火把节活动中了。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歌舞娱乐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峰乡彝族火把节充满着原始的野味,神秘的色彩,为彝族文化研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火把节传承至今已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人民最为关注的还是自始至终穿插在火把节中的歌舞娱乐活动。彝族的舞蹈以“左脚舞”为主,每逢结婚、节日等都跳“左脚舞”,它以弦子(月琴)、二胡、笛子为伴奏,也有的以吹树叶来伴奏,主要跳法有直出脚、对脚、踏棚等。与“左脚舞”相伴的“左脚调”,以欢快的旋律唱出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左脚调”有表达男女之情的,也有反映群众思想的;有通唱的,也有对唱的。如:“东方那个发白小星星,秭妹俩个好玩天亮了,好玩不得成双对,好玩不得做一家”;“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不来就说不来的话,莫让小妹白等着”。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六月二十七火把节期间,村民皆不得跳别的歌舞,所跳舞蹈是平时跳的“左脚舞”、“躜歌”、“直脚”、“对脚”等(当地习惯统称为“跳脚”),满山遍野都是人群,人们用二胡、月琴伴奏,边跳边唱,成千上万人在火把节山上歌舞通宵达旦。这样的歌舞娱乐活动流传至今仍不衰,是彝族火把节文化流传至今最直观的文化。“人们尽情欢乐,放松了劳乏筋骨,调适了精神和心理的平衡,融洽了人际间疏远之情感,为即将到来的秋收之繁忙做好准备。” [4]此外,在火把节期间众多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彝族民俗活动也得到展演,例如:反映彝族姑娘出嫁习俗的“背新媳妇”,彝族传统民间体育项目——爬油杆、火把接力赛、斗牛、赛马以及再现美丽动听的彝族传说——“赛装”等活动,这些文体娱乐活动给勤劳的彝家儿女带来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在体育竞技中,在文艺表演中,在节日的盛装打扮中,群众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满足了表现自我价值、获得荣誉、得到社会承认的精神欲望。” [5]217而且通过文体娱乐活动也充分展示了高峰彝族人民勤劳、智慧和体魄美的统一。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现代价值意义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禄丰县高峰乡格苏破火把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以群众积极参与为基础加强亲人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交往的大众性节日,形成了以具有深厚历史源流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民族教育的独特方式,以及以变异性为特征的促进商贸经济交流和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的重要手段等众多现代价值意义。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加强亲人感情交流和人际交往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历六月二十五至六月二十七的高峰彝族火把节期间,来自全乡八个村委会以及近邻的两县多个乡镇的彝族同胞近二万余人(不包括省内外及国外旅客)齐聚主会场——火把节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彝族村民一般是全家一起出门去赶集,久隔多年的远方亲戚便在火把节期间相见了,远方的客人一到,本地彝族同胞便寻找适当的清汤羊肉馆子,亲人们相坐一席,“把酒化桑麻”的场面也就开始了。同时彝家的青年男女也会在火把节这样祥和喜庆的日子里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每年高峰火把节期间各支系的彝族少女们身着鲜艳的“花公鸡帽”(民族服装),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站在山岗上或坐在空旷草地处,外向大方的彝家男子便会主动前往与之交谈,白天尽情聊天,如有相中的到了傍晚时分则手牵手地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把跳起了“左脚舞”。可以说每年一度的高峰彝族火把节已经成为四邻八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的好时机。总之,通过火把节活动加强亲人联系,增进感情,男女青年进行人际交往以及增强彝族群众的自信心,保持彝汉民族团结与地方社会稳定的功能价值得到体现。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进行民族传统教育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中,高峰彝族用整齐优美的左脚舞,美妙动听的左脚调给予所有的中外游客带来快乐。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民族的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甚至同化,包括彝族的一些口头传承的民族文化、彝族的传统道德逐渐被青年一代所遗忘或者抛弃,而高峰彝族中却能比较完整地保留自己的语言、习俗、服饰、信仰文化和道德传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火把节活动所具有的继承传统文化和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功能。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边是人们议事、待客、老人对后辈讲古道今,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年轻人进行社交活动的好场所,也是人们在茶余饭后,劳作之余歌舞吟唱的好地方。” [2]21在高峰彝族地区,彝族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到家中吃完晚饭后就围坐在房间正中——火塘边上,开始了老人与年轻人,长辈与晚辈的交流,这其中有关于民族迁徙,家族演变,火把节的传说,彝族人善良朴实的做人品质,诚恳待人的优良传统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得以传播开来,当然在火把节期间民间祭祀活动和大刀舞表演等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青年一代民族历史和道德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进行商贸交流,发展民族旅游文化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作为高峰彝族火把节也在经历着民俗演变的过程,从原汁原味的狩猎大刀舞到半原生态的傩仪祭祀,再到今天的由乡党委政府主办,民间积极参与,以彝族群众为主体的每年一度的“云南.禄丰.高峰彝族火把节”,这种官办的节日已经被当地群众所接受,它不仅满足了彝族同胞天生的爱好歌舞娱乐的性情,劳作之后身心放松的心理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地彝族贫困高寒山区它成为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以及生产必需品的最佳时机,因此受到当地彝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当然,对于主办方——当地政府通过举办这样每年一度的火把节对于向外宣传,招商引资,发展民族旅游产业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火把节期间呈现出火爆的消费场面,构建起巨大的消费市场,搭建了摊位250余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彝族全半汤锅和各类土特产品备受顾客青睐,消费额达150余万元,成为这个彝族贫困乡多年以来的最大一个亮点。” [6]从2004年开始,高峰乡由政府主办每年一度火把节,在全方位展示火把节主题、内涵和火把节系列活动的同时,还举行赛马、斗牛、对歌、赛装等各类游客参与的民俗风情表演活动,实现了空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改变社会的消费结构,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5]335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作为楚雄州境内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系统严谨,堪称最古老、最正宗、最奔放的民族文化节庆品牌——高峰乡彝族火把节通过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联姻,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加快高峰贫困彝乡经济发展无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峰彝族火把节作为彝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共性又具有地方性和独特性;有其原始性,又具热烈性;有其古朴性,又具现代性。作为高峰彝族地区的文化大观园和“百科全书”,高峰彝族火把节所反映出的彝族火崇拜文化、彝族祖先崇拜文化、彝族歌舞娱乐文化和寄予彝族人民良好祝愿的驱鬼逐役的傩祭文化,加之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意义,表明高峰彝族火把节不再是某种意义上的简单活动形式,而是一种具有多元因子文化的载体。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说:“如果人类要了解自己,就必须研究文化,必须研究它自己为自我培养而作的努力”。总之,高峰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及其意义价值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课题。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①本数据由禄丰县国土资源局高峰国土资源所提供。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②高峰乡统计站《2008年高峰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内部资料)。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③高峰乡人民政府(内部资料)。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杨知勇.宗教神话民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268.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杨福泉,郑晓云.火塘文化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6.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云南省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族文化研究文集[G].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55-256.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陈永香.论火把节及其民俗意义[J].楚雄师专学报,2000(1).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17.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李应聪.高峰彝族火把节离“产业化”还有多远,[J].楚雄日报,2006,3(20).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he Yi nationality Torch festival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ignificance search in Gao Feng town of Lufeng County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U Jian-b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Yun Nan Normal University,650500,China)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bstract: In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process because external strong trend culture impact, national minority's culture in decay process not yet conformity for new culture time, already appeared the anxious phenomenon.The Gao Feng town of Lu Feng County Torch flare festival is filling the primitive game, the mystical color, inquired into the peak township standard Soviet quite Torch festival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Yi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to have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ey word: The Yi nationality in Gao Feng town ; Torch festival; Modern valuenj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